馬忠祥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閱讀,學生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習各種寫作技巧,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反之,寫作也能促進閱讀,通過寫作,學生能深入理解閱讀材料,提高閱讀水平。文章結合“以讀促寫”的概念,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以讀促寫”;實踐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發展,語文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這一背景下,“以讀促寫”的教學方式逐漸受到關注。
1? ?“以讀促寫”概述
“以讀促寫”是指通過閱讀提升寫作能力,該概念源于語言學習原理,即大量的輸入(閱讀)是高質量輸出的基礎。寫作作為一種輸出活動,需要以大量閱讀為基礎,以通過模仿、借鑒和創新,逐步提升寫作技能。
首先,閱讀是寫作的基石。無論文學經典、新聞報道還是信息傳遞,均可以通過對其展開閱讀而從中汲取知識和學習語言表達技巧。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了解不同文體的寫作風格、結構和技巧,學習如何組織語言、構建段落和篇章,以及如何運用修辭手法提升表達效果。
其次,“以讀促寫”是一種創新的學習策略。通過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針對某些主題或者文體予以針對性練習,如仿寫、擴寫或者縮寫,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能鍛煉寫作技巧。
最后,“以讀促寫”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規范的寫作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如何制訂閱讀計劃、如何做筆記總結。這些習慣有助于學生在寫作時搜集素材、整理思路和組織語言,而通過長期的閱讀和寫作練習,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扎實的表達能力。
2? ?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的重要性
2.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是語言的輸入過程,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接觸到豐富的詞匯、句型和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輸入能幫助學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提高語言表達水平,使其在寫作過程中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素材,準確、生動地表達思想。
2.2能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
閱讀不僅是語言的積累,而且是思維的激活。通過閱讀,學生能接觸到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這些作品能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結構以及主題思想,這種思考過程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學生也能借鑒作者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
2.3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通過閱讀有趣的故事、詩歌等文學作品,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使其在閱讀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故事的趣味性,從而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寫讀后感、故事續寫的方式,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3? ?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的實踐對策
3.1融入生活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是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積累詞匯、學習語法,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而將生活內容融入其中,能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一要選擇貼近生活的閱讀材料。為了實現“以讀促寫”的教學目標,教師應選擇貼近生活的閱讀材料,這些材料可以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如家庭、學校、社區,也可以是與學生年齡、興趣相關的主題,如動物、植物、游戲。通過閱讀這些材料,能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從而加深對生活的認知,這些材料也能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激發寫作靈感。
二要觀察生活,積累素材。觀察生活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各種情感。教師可以安排觀察任務,讓學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感受,逐漸培養觀察力和感受力,從而在寫作中更加生動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要聯系生活,深化理解。為了融入生活內容,教師應聯系生活,深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生活是閱讀材料的源泉,也是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的場景,通過將閱讀材料與生活相聯系,學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2組織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通過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能將抽象的文字變得具象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而“以讀促寫”則強調閱讀對于寫作的促進作用,它認為閱讀能為學生提供寫作范本和靈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將情境教學與“以讀促寫”相結合,能發揮二者的優勢,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為了組織情境教學,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角色扮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情境教學中,角色扮演是一種創新方法,通過讓學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角色的情感變化。
第三,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能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任務,提升表達能力。
3.3組織探究教學
3.3.1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閱讀水平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課本、優秀作文選集、故事書。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可以選擇簡單易懂、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如繪本、童話故事等;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選擇有深度的文章,如名家散文、小說節選等。同時,教師要注意選擇多樣化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文章,從而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
3.3.2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在選擇合適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一是提問與討論。閱讀前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主題、情節、人物。通過提問和討論,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提升思維能力。
二是角色扮演與朗讀。對于故事特色較強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或者通過朗讀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這種方式能增強閱讀的趣味性。
三是精讀與泛讀結合。精讀是指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和分析,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泛讀是指快速瀏覽文章,以了解文章的大意。通過精讀與泛讀的結合,有利于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提升其理解能力。
3.4促進小組合作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學生在閱讀中不僅能積累語言知識,而且能提升寫作能力。而小組合作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其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一,合理分組,確保合作效果。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水平和性格特點進行分組,確保每個小組的綜合實力均衡,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小組內形成互補,共同進步。同時,應明確小組成員的角色職責,讓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鼓勵他們積極發表見解,與同伴分享閱讀寫作心得。
第二,制訂閱讀計劃,指導寫作技巧。為了確保“以讀促寫”的實施效果,教師需要制訂閱讀計劃,如閱讀內容、閱讀時間和閱讀方式。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結構、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仿寫、擴寫、縮寫,逐步提升寫作能力,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分享寫作心得,讓他們在交流中共同成長。
3.5實施批注閱讀
3.5.1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批注方法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在存疑的地方進行批注。由于每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生活經驗存在差異,所以閱讀同一篇文章時,他們會產生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感受。學生閱讀時如果遇到疑問,可以隨手進行記錄,并寫下所思所感。其次,對于文章中的好詞好句也可以進行批注。這是對作者寫作技巧的一種肯定,也是對自我審美情趣的一種表達。最后,對于文章中具有啟迪意義或者富含哲理的語句也要進行批注,這些語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3.5.2傳授學生正確的批注技巧
批注不僅是寫下所思所感,而且可以是一種符號。為了提高批注質量,教師需要傳授學生正確的批注技巧。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統一的批注符號。例如,在某一段落的開頭加上圓圈,表示這一段落是圍繞中心詞展開的;在某一句子的下面畫橫線,表示該語句是文章的主旨句;在關鍵詞或者關鍵語句旁畫三角形,表示這些詞或者語句比較重要。通過使用統一的批注符號,學生能快速找到想要回顧的地方,同時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批注。部分學生進行批注時喜歡長篇大論,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不利于回顧整理。因此,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批注時應做到言簡意賅。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批注。不同文體具有不同的特點,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都存在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讓學生根據文體特點進行批注,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綜上所述,“以讀促寫”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閱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得到提升、寫作思維得以激活、寫作興趣被激發、寫作素材得到拓展。因此,教師應重視“以讀促寫”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創新教學策略,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閱讀和寫作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亮紅.讀寫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質量[J].華夏教師,2023(20):73-75.
[2]廖珍芝.以“讀”促“悟”熟讀解意: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閱讀的有效運用為例[J].華夏教師,2023(10):76-78.
[3]楊毅.核心素養下小學中段語文“以讀促寫”教學路徑的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6):52-53.
[4]柳富平.“以讀促寫”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1):155-157.
[5]許小寶.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現狀和措施[J].亞太教育,2022(2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