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 趙峰 繆正昕
【摘 要】普通話作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人類社會重要的交際工具,而漢語方言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對人類文明同樣具有深刻意義,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往的日益頻繁,方言的使用日漸式微。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使方言更好地得到傳播,重新走近大眾的視野,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將探析推普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體傳播方式為方言的保護和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方言;保護;推普;新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241—03
引言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而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并融洽的,因為有方言就會產生普通話;沒有方言,不同地區的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不存在障礙,就也不會產生普通話。所以方言作為傳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帶動方言發展,這成為了關鍵的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利用新媒體充分地了解到其他區域風俗習慣、語言方式、經濟成果等多維度的跨域信息,這對經濟建設與文化傳播的發展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且不同年齡段的不同人群甚至會把大部分的休息時間花費在與新媒體相關的各式各樣的活動上,比起傳統的紙媒、廣播、電視、通信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更具有優勢,這也意味著利用新媒體的熱潮,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方言推廣方案,對方言進行保護與傳承具有可實施性。
一、方言地位下滑的現狀以及原因
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瀕危語言志”叢書記錄,我國的130多種語言中,有68種使用人口在萬人以下,有48種使用人口在5000人以下,有25種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有的語言只剩下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會說。相對弱勢語言被忽視是難以避免的,究其因果為當一個為眾人樂道的語種被日漸強勢地運用之后,其他相對比較而言不是經常使用的其他語言就會在一定程度之上被削弱。作為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地域方言為何走到如今處境堪憂的狀態,這是值得考慮并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深究下去,方言地位下滑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一)缺乏系統方言傳承體系
基于方言種類多、分布不均、無明確的文字記錄的特殊性,很難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也很少會有大規模的學習形式。再伴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口流動對于方言存在一定的沖擊,這更影響方言的傳承體系的構建。對于方言與生活中的斷層消匿現象,其因主要為新青代缺乏學習和運用地域方言的認知,新青代即使作為本地人,由于在家校兩個大環境下普遍減少對方言的使用,導致新青代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了解方言的條件,也難免對方言日漸陌生,這對方言中關鍵的血緣性傳承方式更為不利。
(二)視聽媒體下的功能需求
報刊、書籍和網絡視聽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過程之中繼續也將持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除了滿足人們對補給精神食糧的需求,還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信息獲取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手段,甚至作為一架寬廣而不可或缺的橋梁,連接到文化、教育、經濟、醫療等多個領域,賦能文化繁榮、社會創新與經濟發展。而視聽媒體作為一個大眾化的傳播媒介,其必然就要做到人人易懂、人人能懂的基本功能。從多元化的角度上看,無論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還是構建大眾化的文化傳播方式,方言都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而被弱化,導致地方方言無法走出本地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與理解。
(三)傳播方言的形式不當
以極具傳播效果的新媒體——抖音軟件為例,抖音中經常有關于“地瓜腔”“廣西普通話”“川普”等一系列詞語的不同演繹的熱門短視頻。這都是部分人群在用搞笑的方式傳播方言的形式。如今網絡普及,在如此大范圍內對地方方言的模仿搞笑視頻進行推送,容易給未成年塑造不好的方言觀念,也進一步導致了對方言的誤解,也就為方言的保護造成了一定對困難。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發音的差異,這種特征會被錯認為是“笑點”,起不到良好的傳播作用,人們也就對方言的保護減少了熱情,從而影響人們對方言的學習與重視。
二、保護方言的需要
首先,方言文化保護傳承和普通話推廣普及二者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因為兩者在不同的場合有著有各自的使用方法和應用需求。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在公共場所、教育、行政和傳媒中具有法定語言的地位;而方言則是區域性的,是民間語言,適用于非正式場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領域。其次,從地理因素上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除了在作為語言標準的普通話之外,自然形成參差多樣的語言生態的基本環境;從利用豐富語言的社會背景上看,在如今面向普通話、方言乃至外語多語并存的社會生活環境,我國社會正逐漸形成“多語分用”的語言態度,形成了主體與多元,公共與私人,正式與隨意等并行不悖、和諧共處的語言生活觀。所以,在普通話原本只是作為一種規范的表達方式來溝通的工具的情況下,方言的保護與傳承和普通話的推廣并不沖突,甚至推廣普通話還更有利于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
民族文化在語言特質上的表現就是方言,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匯聚成一冊壯麗的文明史詩,方言傳承千百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原因有二,其一,方言是人們辨識地區的特色的首要來源,是維系人民群眾情感認同和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唐代詩人王維在《早入滎陽界》中寫道“因人見風俗,入境聞方言?!敝芯蛯懥嗽娙嗽趤淼揭粋€異鄉的時候,從方言可以窺得地域的風俗;客家人也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他們所表達的都是方言作為一種無形的卻鐫刻著區域歷史背景的重要媒介,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銘記于心的濃濃的方言情懷,這種情懷毫無保留地通過不同區域的不同形式展示出來。其二,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是創造一個和諧、平衡的“方言生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也是對各個民族和地方人民的尊重,更是我們祖國在統一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一)保護方言讓文化更加璀璨
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它的保護具備無比深刻的意義。這一原因的重點在于地域方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兩種性質: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方言它本身具有獨特而又豐富多彩的文化特點,比如:閩東畬歌;上海滬劇、獨腳戲;紹興越劇、大板、蓮花落;泉州木偶戲、南音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用本地方言創作的戲劇和歌曲如:江浙的《等等我》《溫州老板》、上海的《上海童年》《姑蘇小食客》等等歌曲作品,都能充分體現方言作為文化藝術的載體的重要性。所以方言化的產物不但能夠傳播方言,還能濃縮方言本身的精髓,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在世界文化交雜的這一個大潮之中,拂去因困難而蒙上的薄塵,展現中國文化熠熠生輝的獨特本質。
(二)保護方言讓社交更具溫情
普通話實際上就是讓每一個階層、不同文化水平乃至于不同年齡層都能夠理解、易于交流的工具。不同于普通話的直白了當,方言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與精進,在一些場合中,會在某些人們避諱的方面采用“替換”或者“諧音”的方法予以回避,避免沖突從而給了人們更多的心理安慰,為社交加上一層合適的紗布,同時使同鄉、家人之間的距離更加拉近。普通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普通話的形成也變相地吸收了方言中許多具有表現力的成分,方言對其發展也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可以通過換位思考,用地域方言的獨特性去促進普通話的推廣,熄滅社交之間可能存在的火星,讓廣大群眾更加的理解并接受方言,從而緩和因交流產生的矛盾,深入人文關懷,打造更加和諧溫暖的社會。
三、如何為保護和傳承方言另辟蹊徑
(一)地域方言的創新表達離不開推普大潮
方言由來已久,但文字的內涵卻在不斷的發展進步,而方言詞語演變的重要方式是新陳代謝,新式風俗的誕生,新的表達也就會產生。許多存在于方言語音中的字詞通過通用語的轉譯,變得更加生動容易理解,由此而生的網絡詞語、舊字新意也為文學、人際交流增添創意。例如:“干飯”意為吃飯,源自云南方言;“爬”意為滾,源自四川方言;“有木有”意為有沒有,源自山東、安徽、河南、陜西、廣東等多個地區的方言。通過推廣普通話來傳播不同地域方言的表達,為全國各地的語言庫增加了新的可能。所以,在推普的過程中,要理解推普和方言保護與傳承不沖突這一關鍵,以普通話推動方言的新發展,方言汲取普通話中的新東西,才能使得方言更具生命力,社會的發展更加多樣化。
(二)利用新媒體對方言進行保護與傳承
新媒體包括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多形式,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其中短視頻對地域方言的保護與傳承有的不錯的效用。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短視頻在如今的展現形式已經非常的豐富了,無論是在說唱、美食、搞笑等方面,方言都有不同層級的涉獵,所以不如將方言的保護和傳承融入到短視頻創作之中,這樣不但視頻的內容更有內涵,還可以講好中國故事。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月三被規定為地區法定節假日為例,抖音既有“三月三各民族如何盛裝出席”的服飾類介紹視頻,也有對山歌、品美食等民俗類的介紹視頻,外地網友能夠了解到廣西地區的民俗、非遺文化,產生想去玩的想法,也達到引流助力經濟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有,如,閩南的說唱短視頻,其中“聽我一句少年誒,講閩南話正時走”的“走”在閩南語中意為“正時髦”,不管是說唱的語音語調甚至歌詞上,都深刻的展現了閩南的地域文化,不但起到了宣傳的作用,還可以讓年輕人更理解保護方言的底層邏輯。可見方言視頻在國內乃至于世界都有很強大的受眾基礎,但現在絕大多數的短視頻博主,都只是把方言作為一個選題,沒有把方言當作一門常用語言來制作視頻,所以方言視頻的市場潛力還遠遠沒被充分地發掘出來。除此之外,綜藝、小說、話劇等等都可以成為保護和傳承方言的重要媒介,只是在短視頻這個最容易被看懂、共情、受眾廣的優秀介質下,不如把目光放在其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之中更為便捷高效,同時推普與保護方言實質上要攜手并行,逐步注重開展網絡媒體監管,避免出現因為過分強調推普而導致方言的衰落的現象。
四、結語
有一位詩人說過,“漢語是我唯一的行李”,放在今天,方言作為行李在我們的漫漫人生路上不妨重一些、珍貴一些,因為方言是我們離家出走之后的第二個故鄉。所以,我們在推普的過程中也不要忘了人們心中的“念鄉”情節,人要落葉歸根,語言也要扎根發源地,利用新興傳播方式如新媒體等對其進行傳承,使得人們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上更有體悟。最后,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都需要講究溫暖與方式,才能為語言的發展尋找一條更加和諧、多元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曹志耘.方言瀕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學者的使命[J].中國語言學報,2012.
[2]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修訂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4]詹伯慧.廣東語言文字應用調查的若干啟示[J].學術研究,2001(8).
[5]胡明揚.推廣普通話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J].語言文字應用, 2000(4).
[6]王玲.語言意識與家庭語言規劃[J].語言研究,2016(1).
[7]周領順,陳慧.譯者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地緣性——以蘇籍譯者群及其吳語運用為個案[J].外語教學,2016(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方言喚醒文化認同——以閩東方言為例(項目編號:202310398015)。
作者簡介:吳欣,寧德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021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趙峰,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教師;繆正昕,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