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煒華 黃釗 燕姣 胡月琦 吳玲
摘 要:為清晰化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發展現狀的歷史成因,系統總結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發展過程,從行業管理改革、市場發展特征,以及汽車行業發展歷程視角,回顧我國在不同歷史階段汽車維修行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案。汽車維修行業的發展史具有歷史階段特征,其不同階段問題與特征與我國經濟、社會、管理狀態匹配。以動態發展的觀點分析汽車維修行業,結合行業發展歷程中的遺留影響,可以明確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發展現狀中的問題,啟示相關人員研究行業問題解決方案。
關鍵詞:汽車維修 行業管理 市場特征 發展歷史
1 引言
至2023年6月,我國機動車保有量4.26億輛,汽車占比76.99%,新能源汽車占4.9%且高速增長[1]。全國有44萬家汽車維修廠,包括4S店和大型汽修廠,占比15%-20%。部分4S店和大型維修廠占25%-30%,小型、技術較低的維修廠占50%以上[2-4]。但與此同時,高速公路服務區汽車維修業務多年以來變化甚小,“小、弱、散”的局面一直未能改變。無論是企業規模、技術力量、維修服務設備,甚至經營模式都與多年以前的狀態一樣。
目前關于汽車維修行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區域。楊焱[5]針對汽車后市場連鎖經營提出了經營模式及管理模式。朱龍良[6]就政策法規角度,為優化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監管法律體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王志江[7]的研究發現,通過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策略對汽車維修行業實施宏觀調控,有助于行業規范化發展。賈賽[8]結合產業組織學理論與維修產業特點,構建三維評價體系,分析子系統及市場績效。何靜[9]研究了我國汽車維修業現狀、問題,探討服務質量測評模型與應用。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汽車維修相關問題更多依賴于市場的自發組織和演變,并未成為研究領域熱點。
龐大的汽車維修市場與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同向同行,行業的發展經歷過管制、開放、改革、繁榮、發展等歷程,雖然總體向好,也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但行業當下需求特征與市場供給和行業管理等之間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尚未解決。當下很多行業問題的存在,不僅受到行業歷史淵源的影響,而且也受到交通運輸行業改革的影響。行業管理、市場格局、市場供給、社會需求之間均呈現出快速變化的狀態交融下,從行業發展歷程中厘清當下行業問題產生根源,有利于找到當下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案,實現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2 產業發展歷程
2.1 建國前的汽車維修行業
我國汽車維修業始于上世紀20年代,在汽車工業空白階段,維修主要集中于存量汽車功能維護性維修。1920年,上海29家企業開始從事汽車維修,全國汽車保有量僅2279輛。1937年至1945年,日軍封鎖沿海港口導致進口配件困難,非日占區配件生產企業增至400多家。1943年,我國自制汽車配件占總供應量的19.6%[10]。
2.2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汽車維修行業
新中國成立后,汽車維修模式多樣,無統一標準。全國僅剩百余維修企業,政府協助私營企業恢復生產。中央成立全國廢舊汽車整修委員會,奠定新中國汽車維修業基礎。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1957年形成多層次維修網絡,但手工操作、作坊式生產,效率低,質量差。
2.3 行業初創期的汽車維修行業
20世紀60年代,汽車維修企業銳意革新,加強管理,公眾維修企業紛紛涌現。20世紀70年代,交通部提出作業機械化、檢驗儀表化發展方針,推動技術革新。至1979年,我國汽車大修能力達10萬余輛。
2.4 初步發展期的汽車維修行業
1983-1989年,我國汽車維修業迅猛發展,企業數量翻數倍,年平均增長率38%。此時間段以數量和規模擴張為主,企業以國有制、集體制為主。大型企業運輸處或國有運輸公司發展而來的維修企業,因配件不足、技術水平低、經濟類型單一,修車難問題仍存在。
2.5 轉型發展期的汽車維修行業
20世紀90年代后,汽車維修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經濟性質變化。配件市場繁榮,國有大型企業不再主導維修市場。1997年底,全國維修廠點22萬余個,從業人員350余萬人,年產值近180億元,形成廣泛、齊全的維修網絡,基本解決“修車難”。
2.6 高速發展期的汽車維修行業
1998年起,歐洲品牌汽車4S店逐步進入我國,以其緊密的產銷關系、優質服務環境及強烈服務意識,為我國汽車維修市場帶來新變化。2002年,維修量首次破1億輛次,2006年達1.96億輛次。
2.7 業態調整優化期的汽車維修行業
2011年至2018年,我國汽車銷量連續增長,乘用車、商用車及私家車增速明顯。盡管近年銷量下滑,汽車保有量仍上升,且保有量的增長推動維修行業發展。2011年,全國汽車維修企業超51萬戶,從業人員超440萬,銷售收入266.5億元,利潤14億元,年增速約10%。期間,互聯網經濟帶來模式變化,4S店服務模式受詬病,行業發生新變化,涌現新行業模式。
3 汽車維修行業管理發展與改革
3.1 汽車維修行業管理的基礎與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汽車維修市場走向開放,快速發展。1986年,《汽車維修行業管理暫行辦法》出臺,行業納入市場經濟建設軌道。1990年,《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頒布實施。1991年,《汽車維修質量管理辦法》規定各級汽車維修行業管理部門負責維修質量管理工作。1992年,《汽車維修合同實施細則》發布,維護汽車維修經營活動的正常秩序和保障當事人權益。1996年,《汽車維修行業發展規劃》出臺。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實施,為機動車維修管理奠定法律基礎。2005年,《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頒布,廢止舊法規,對維修企業資格、等級等問題作出詳細規定。2006年,《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發布,強化行業人員管理,規范從業人員的行為。
3.2 汽車維修行業管理機構與模式
我國汽車維修市場的管理實行的是由國家交通運輸部進行業務指導、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領導下的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從管理部門的職能、隸屬關系、機構編制等情況看,全國可分為專業管理模式和綜合管理模式兩類。
專業管理模式獨立于運輸管理機構,直接隸屬交委,具有機構編制、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各地職能不同。主要職能包括汽車維修市場管理、車輛技術管理等。綜合管理模式隸屬道路運政管理機構,內設科室,主要職能為市場管理和車輛技術管理,兼有節能減排等技術管理。各級管理部門依據相關法規和標準,開展市場準入、從業人員管理、質量監督、秩序規范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汽車維修業的標準政策法規。
3.3 汽車維修行業監管方式
《汽車維修行業管理暫行辦法》包括開業和歇業技術條件,把質量信譽考核與監督檢查結合進行,以事后監管為主,在檢查中發現問題,依規依法處理,管理理念相對落后。
目前,各地多采用綜合管理模式履行汽車維修管理職責。道路運輸管理機構通過制定規定及細則、開業審批、維修質量監督、維修經營行為稽查、從業人員管理等方面對汽車維修市場進行管理。省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制定省內統一執行的管理實施細則和決策型工作。市級或縣級管理機構負責實施行政許可、維修質量監督等,采取專項治理、巡查等方式。相應的國家、省級、市級、區級汽車維修行業管理部門應運而生,承擔規劃、協調、服務、監督等職責。
4 行業現狀與發展方向
4.1 行業規模
近年來,新成立企業數量逐年攀升,市場規模保持增長。2019年市場規模約6770億元,2020年預計達7490億元。企查貓數據顯示,2011-2019年新成立企業數量逐年增長,2020年新增51737家,較2019年下降。
4.2 行業經營模式
我國代表性的汽車維修企業經營模式有:三位/四位一體經營模式、維修連鎖、特約維修、綜合類特約維修。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大量非汽車維修市場主體依托互聯網優勢進入行業,形成新經營模式,具有迅速開拓市場的能力,占相當比重。
4.3 仍然存在的問題
4.3.1 行業多年沉疴一直存在
我國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占少數,多數為小企業或街邊檔口。具備大修能力、能承擔各項維修業務的不足15%,小企業設備落后,質量不過關。行業存在不規范作業、過度維修、零配件質量差、4S店價格高和技術壟斷等問題。
4.3.2 汽車維修行業整體管理體制落后
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管理主要涉及市場制度及行業發展前景規劃等,但由于汽車工業和維修行業興起時間較短,管理制度相對落后。維修管理主要集中在維修間隔控制和維修結果評估,尤其對于經營模式的行業發展指導,以及市場主體作用發揮的服務方面,一直缺少有效手段。
4.3.3 汽車維修行業人才發展落后
在當前行業中,創新型人才不足,維修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小型維修廠內工人缺乏理論知識,對汽車運行相關知識理論了解甚少,導致維修質量較差。
4.3.4 汽車維修行業技術發展滯后
受工作環境和傳統觀念影響,我國汽車維修職業分類認可度不高,人才和專業技術水平低于行業發展水平。新能源汽車發展對汽車維修技術提出新要求,但我國相關技術仍待開發,維修和檢測技術相對落后,影響維修效果。
4.4 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汽車技術快速發展推動維修技術進步,使維修日益高科技化正向設備現代化、資訊網絡化、診斷專家化、管理電腦化發展。汽車技術架構變化使計算機控制和電子技術大量運用,軟件、電路、傳感器等超傳統汽車機電部分所占比重增大,對專業技術能力要求發生根本性變化。原有技術能力所從事的維修服務項目,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內大幅下降。
4.5 行業健康發展的動力
4.5.1 行業管理改革
我國汽車行業存在管理體制問題,相關部門需注重對汽車維修行業進行整體管理規劃,確保發展建設合理,提升維修技術效果。原有的審批制限制了行業發展的同時,權力過度集中不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但新一輪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改革實施過程中,取消了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雖然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作用,但事中事后監管的體系尚未明確,操作也各不相同,導致當下的監管實際上處于虛弱狀態。應針對《汽車維修行業管理制度》進行升級和落實,重視地區汽車行業管理,針對無手續、價格不合理、技術落后的產業進行升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體作用,預判發展趨勢,確保汽車維修行業有序發展。
4.5.2 借助互聯網實現經營模式多元化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對于人們的消費模式帶來巨大變化,近些年在汽車維修領域也表現出眾。但汽車維修是一種技術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工種,無論信息的獲取模式有什么差異,都必須通過線下操作完成相關項目。這種線下服務供給模式雖然決定了汽車維修服務無法脫離實體店的特征,但對于信息獲取的方便性、汽車維修服務的偶發性,以及維修成本的規模效益等方面來說,借助互聯網將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互聯網+下的汽車維修服務,將會造成傳統汽車維修服務模式的大變化,提供了很多種組合的可能,也為行業利用大數據監管提供了基礎,為市場競爭機制的有效建立奠定了平臺。
4.5.3 依托消費新動向發掘用戶需求
隨著汽車使用普及程度的提高,汽車文化產品作為汽車維修服務拓展的新業態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從原有的維持和延續功能類的汽車維修與服務,逐漸向使用場景中的不同訴求的滿足方向轉化。汽車文化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涉汽車類衍生產品的出現,形成了屬于汽車維修服務領域但有別于汽車功能維修維護類的新市場服務產品。該類產品與服務雖然并不是汽車運行所必需內容,但由于其附加值相對較高,且多為個性化定制類產品,在汽車服務市場上增長量較快。因此,如何利用現有汽車維修服務的線上線下資源,依托線下服務門店,發掘汽車用戶需求,形成新的汽車服務產品也是汽車維修行業應該在轉型升級中關注的問題。
4.5.4 技術與人才并舉重塑行業形象
汽車維修是勞動與技術緊密結合的行業,我國目前汽車維修技術及專用工具方面與國外相比存在一定差異。技術的載體是承擔具體工作的人,是實現目標功能的主體。但由于汽車維修行業的社會認知原因,主動從事相關技術工作的人員,尤其年輕人較少,導致行業發展中出現人才匱乏問題日益嚴重。雖然從事相關技能培訓和教育的機構不少,但行業形象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5 結論
本文總結了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發展歷程,經歷了建國前期、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業初創期、初步發展期、轉型發展期、高速發展期、業態調整優化期七個發展階段,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后市場之一。通過對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管理機構模式、市場監管的現狀和問題的分析,從行業管理改革、借助互聯網實現經營模式多元化、依托消費新動向發掘用戶需求、技術與人才并舉重塑行業形象四方面建立并完善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的管理體制和模式。
基金項目:陜西省交通運輸廳項目:高速公路汽車維修服務模式研究(21-28R)。
參考文獻:
[1]李茜,王昊,葛鵬.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回顧及未來展望[J].汽車實用技術,2020(09):285-288.
[2]張香莎.探討汽車維修企業服務質量測評及改進對策[J].山東工業技術,2015(01):262-263.
[3]邵雅琪,趙辛.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知識經濟,2018(12):66+68.
[4]王萌,胡廣亮.我國汽車維修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時代汽車,2018(04):135-136.
[5]楊焱. 汽車后市場服務連鎖經營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6]朱龍良. 汽車維修行業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6.
[7]王志江. 政府對汽車維修行業規范化管理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8]賈賽. 機動車維修業市場績效評價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7.
[9]何靜. 汽車維修企業服務質量測評及改進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
[10]鞏躍輝.ZS集團汽車后市場發展研究[D].宜昌:三峽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