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君 徐玲玉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債務風險產生的原因,研究了債務風險帶來的不良影響,以T高校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T高校近三年來學校債務風險的變化,建立高等學校債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以幫助學校及時了解自身負債情況及債務風險程度,有針對性地制定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高校債務風險惡化。
[關鍵詞]債務;層次分析;風險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0-0009-05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高等教育制度也需要深入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張的趨勢,令一些高等學校措手不及:一方面,教室、宿舍、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陳舊;另一方面,大力擴充教師隊伍需要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但是,政府投入的財政撥款增加幅度不大,以學費為主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多年來基本沒有變化,而高校取得捐贈不僅難度很大,關鍵是取得的金額并不多,對于高等學校資金的缺口來說就是杯水車薪。面對如此大的資金缺口,高校不得不向銀行借貸獲得資金,以滿足對資金的巨大需求,實現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張。向銀行貸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資金緊缺的問題,但一些高校對可行性和必要性論證不夠充分,對貸款金額的計算也不夠準確,對貸款帶來的風險認識不足,容易使高校面臨巨大的債務風險,對高校的財務管理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高校大部分為私人辦學,管理模式類似企業,建有類似企業的風險管理系統。(美)羅斯等人(2003)提出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債務取得的資金。(美)范霍恩等(2009)認為財務風險一方面來自企業無法到期償還債務引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則來自財務杠桿的使用帶來的利潤變動風險。國外高校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學費收入和政府撥款,高校基本無須從銀行貸款,所以很少出現債務問題,因此國外的學者很少會研究高校自身債務風險問題。
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對高校債務的問題研究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研究:第一,高校負債形成的原因。多數國內學者認為,擴招是高校負債經營的基本原因,國家政策是高校負債經營的基礎條件。祝華鳳(2013)認為高校大規模負債辦學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資產的投入較大。第二,高校債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王雪峰(2008)通過研究發現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文化以及組織結構都會影響高校的風險管理體系,并構建了符合自身高校特點的風險控制體系。費偉(2017)認為各高校面臨不同的問題,但歸根結底離不開風險控制方法缺失、風險應對能力差、內部審計力度不足這幾個方面。在預警指標方面,王萌(2016)構建了高校負債融資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并測算了高校貸款風險綜合指數。第三,高校債務規模控制。由于高校未來現金流很難被準確預測,所以學者們提出通過控制貸款規模來緩解高校債務問題,但這樣貸款的準確性與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
二、高校債務風險形成的原因
(一)高校大規模擴招,國家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2000年以前,全國高校數量不到2000所,而截至2020年,增加到近3000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大幅度增長,達到50%以上。隨著招生規模的增大,高校對于校園占地面積、教室以及實驗儀器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與國家財政撥款減少的現狀形成了巨大的供需矛盾,使得部分高校不得不從銀行貸款,形成債務風險。
(二)財政撥入資金結構不合理
國家財政款中基本撥款和專項撥款的比重形成了高等學校撥入資金的資金結構。專項撥款要求進行單獨核算,專款專用,不能挪作他用。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大部分是以專項經費名義下撥的,這種資金結構會增加高校償還債務的難度,削弱高校償債的保障,加劇債務風險。
(三)高校籌資渠道少,籌資能力較弱
近年來,各地相繼出臺各類鼓勵高校多渠道籌資的相關文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我國實行以政府為主導的教育管理模式和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在高校資源建設各方面起主要作用,一些高校過度依賴于政府的資源投入,缺乏主動通過市場行為及類似市場行為獲取其他資源的意愿,喪失了通過自身能力建設來有效開展現有資源的節流與效益提升的動力。
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制度,導致我國部分高校自給自足能力較弱。與國外高校資金收入途徑相比,我國高校收入途徑相對較少,主要靠政府財政撥入和學費收入,在社會服務收入、資助項目收入、捐贈收入、投資收益等收入途徑方面與國外高校差距較大。
(四)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推波助瀾
教育部把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作為判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辦學水平高低和教育質量好壞的一種方式,對高校的教學投入、生均教學設備值、生均用地面積等都有明確規定,并直接影響學校的排名、撥款額度等,最終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為保證評估過關,許多學校都極力增加對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
(五)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學的債務風險預警系統
部分國內高校財務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教學科研資源和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常常發生操作不規范、審核不嚴格等問題。同時,一些國內高校仍然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系統。
(六)管理層債務風險意識淡薄
高校債務風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非財務專業出身人員往往很難發現,而高校領導往往是學術研究出身,相對欠缺專業的財務知識,導致一些高校各級領導對債務風險認識不足,對危機前兆重視不夠,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使得高校集體進行的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
(七)債務危機責任制度不明確,校辦產業存在連帶風險
為了實現學術成果的轉化,很多高校創辦了校辦產業。科技處、后勤處、校產辦等部門都可能對校辦產業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當不同部門的管理思想不統一、管理方法不一致的時候,可能會導致校辦企業運營資金出現負債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很有可能為校辦產業的負債承擔連帶風險。
三、債務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過高的債務風險影響學校可持續發展
受經費來源渠道限制,高校可支配的資金相對有限,高額的到期貸款本息的財務壓力,導致一些高校不得不降低教師待遇,造成人才流失,教學設施更新、教學環境改善及教師的職業發展受限,甚至高校的教育水平都有可能隨之下降。這樣不僅會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開展,還會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二)高校巨大債務對金融系統的潛在危害
高校的巨大債務問題,如果管理不善,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還會給金融系統和高校本身帶來潛在的危害,造成消極的社會影響。
一方面,巨額的債務使高校面臨破產的風險。另一方面,高校的巨額債務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如果高校無法償還其債務,會導致銀行的壞賬增加,影響銀行的正常經營。
四、以T高校為例進行詳細的財務分析
T高校是S省省屬高校,現以其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詳細的財務分析。近三年來,S省財政形勢緊張,用于高校事業發展的經費有限;同時,為完成國家關于高校進一步增加辦學規模的要求,T高校逐步擴增辦學資源;再加上全國對高層次人才的重視導致S省高校也加入了“搶人大戰”,各高校用于人才引進的經費逐年大幅度增加,T高校只能通過銀行貸款方式來實現引進人才的目標。2020年T高校為落實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政策,一次性繳納本應由財政承擔的相關費用2.52億元,如此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T高校只能全部使用銀行貸款繳納。
T高校目前實行的是“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模式,T高校的財務處作為學校的一級財務機構,在校長領導下統一管理學校財務工作。
(一)層次分析法簡介
層次分析法采用分層的思想,將問題分而治之,更加容易厘清整個問題的條理。首先,將問題分解成所要實現的目標層、所需遵循的準則層以及具體方案層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其次,通過求解矩陣特征向量,計算得到各層次之間元素的相對權重值。最后,根據這些權重值計算各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值,選擇最終權重值最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各層之間的權重值是一個相對值,表示該方案在某種條件下的重要程度。
(二)高等學校債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高校想要了解自身面臨的債務風險情況,構建的高校債務風險預警體系就需要選擇合適的預警指標,以便達到有效的預警效果。本文所建立的預警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償債能力、現金流動能力、資產增長能力和發展能力。
1.償債能力(X1)
償債能力指高校償還債務的能力,這是高等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指標,主要由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和負債收入比三個指標進行衡量。
流動比率(Y1)=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其反映的是高校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保障程度。資產負債率(Y2)=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其用來衡量高校利用貸款資金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反映的是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這一比率是衡量高校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之一。
負債收入比(Y3)=負債總額/收入總額*100%,也是衡量高校償還負債能力的指標。一般情況下,高校的負債收入比越低,說明高校償還負債能力越高,反之說明高校償還負債能力越低。
2.現金流動能力(X2)
收入支出比率(Y4)=收入總額/支出總額,其反映的是在高校總支出中收入所占比例,能夠體現出高校財務運營能力,該指標值越小,說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弱,籌資風險越大。
可供周轉月數(Y5)=(銀行存款+現金+債券投資+應收票據-應交稅金)/(學校全年支出總額/12),該指標說明一個高等學校的資金可以周轉的時間。該指標值越小,表明該高校支付能力越差,反之則越強。
3.資產增長能力(X3)
凈資產增長率(Y6)=(本年凈資產總額-上年凈資產總額)/上年凈資產總額。高等學校的凈資產增長率越小,凈資產增長能力越弱,高校的償債能力也越弱。
4.發展能力(X4)
貨幣資金余額增長率(Y7)=(本年貨幣資金-上年貨幣資金)/上年貨幣資金,該指標直接體現了學校可以支配和周轉的資金狀況,反映了高校經濟運行情況。該比率越高,說明高校的財務調控能力和對債務的支付能力越強。
財政撥款收入增長率(Y8)=(本年財政撥款預算收入-上年財政撥款預算收入)/上年財政撥款預算收入,該指標能夠反映高校財政撥款預算收入的增長情況。
固定資產凈值率(Y9)=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100%,該指標代表固定資產凈值占原值的比重,反映了高等學校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其數值大,則表明高等學校的固定資產較新,設備更新維護能力較強,未來發展情況較好;反之,則表明高等學校的固定資產較舊,需對固定資產進行維護,未來的發展能力較弱。
(三)層次分析法的具體應用
首先,為了將目標層分解成所需遵循的準則層,需要根據專家和高校財務部門及其相關部門中有關人員意見確定兩個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其數值越大,代表相對重要性越強。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見表1。
針對償債能力、現金流動能力、資產增長能力、發展能力總共4項指標構建4階判斷矩陣進行AHP層次法研究(計算方法為:和積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為(0.530,1.702,0.851,0.917),得到這4項對應的權重值分別是:13.254%,42.540%,21.270%,22.937%(見表2)。
本次研究構建出4階判斷矩陣,隨機一致性RI值為0.890,RI值用于下述一致性檢驗計算使用。
一般情況下CR值越小,說明判斷矩陣一致性越好,通常CR值小于0.1,則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如果CR值大于0.1,則說明沒有一致性,應該對判斷矩陣進行適當調整之后再次進行分析。本次4階判斷矩陣計算得到CI值為0.003,RI值為0.890,計算得到CR值為0.004<0.1,說明本次研究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見表3),因此可以得到風險系數Z=0.530*X1+1.702*X2+0.851*X3+0.917*X4。按照同樣的方法可以將準則層向下細化為具體的指標層,通過計算其特征向量,根據高校財務指標的具體值,分別計算出T高校2020—2022年的風險系數Z=0.530*(0.892Y1+1.617Y2+0.491Y3)+1.702*(1.5Y4+0.5Y5)+0.851Y6+0.917*(0.672Y7+1.219Y8+1.108Y9)。
(四)T高校財務風險評價分析
經測算,T高校2020—2022年的風險系數從2.4284攀升到3.1273(見表4),債務風險逐年增加,這說明T高校的財務狀況不容樂觀,T高校必須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狀況,將自身的財務風險降到最低。
五、高校財務風險控制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完善相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
一方面,需要政府繼續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財政制度,完善金融方面的相關政策,支持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基本建設項目資金籌措;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高校專項經費投入金額和財政保障力度,加大專項轉移支付保障力度,推動地方財政對區域內高校的基建項目提供經濟支持。
2.建立健全高校領導干部考核問責機制,提高關鍵崗位工作人員的勝任能力
第一,需要政府制定政策讓高校明確自身的債務償還責任,即使高校出現債務危機,政府也不會救助。
第二,將高校債務相關指標、風險狀況、舊債的化解情況等納入高校領導的考核體系中,要求高校領導具有債務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
第三,強化高校舉債問責機制。單位負責人對銀行貸款負責,明確責任到人,資金使用方案和還款計劃必須通過集體決策,銀行貸款計劃必須事先進行科學分析,聽取專家意見,杜絕出現“拍腦門”的決策行為。
(二)高校方面
1.完善內控制度,建立債務風險監測和預警指標體系
教育部、財政部共同組織開發了“高等學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以此來指導高校管理債務,各高校應按照此模型,確定合理的貸款額度,掌握自身的財務風險狀況。
2.多渠道籌資,努力開源節流
首先,高校應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與各單位展開積極的科研合作,爭取通過吸收社會資金來解決高校經費不足的問題。其次,高校應積極爭取社會捐贈收入,充分利用社會各界關注教育的這一時機,多渠道吸收社會資源。最后,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辦學資源,深入開掘成人教育、函授、培訓等社會服務市場來增加學校的收入。
3.明晰產權關系,實現事企分開
高校積極推進后勤社會化和校辦企業產業化的同時,要建立權、責、利分明的制度,使校辦企業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實體,實現事企分開。
六、結語
通過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和運用層次分析的方法,高校可以相對準確地了解自身面臨的債務風險情況,以便達到有效的預警效果,從而減小債務風險。
[ 參 考 文 獻 ]
[1] 羅斯,威斯特菲爾德,杰富 .公司理財:英文版 原書第6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2003.
[2] 范霍恩,瓦霍維奇.財務管理基礎:第13版[M].劉曙光,等譯.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 祝華鳳.我國高校債務風險的控制研究[J].學術論壇,2013(6):166-169.
[4] 王雪峰. 高校內部控制環境探析[J].財會月刊,2008(12):16-17.
[5] 費偉.淺議高校內控中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 2017(6):247-249.
[6] 凌立勤.我國高等學校債務風險預警系統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7] 劉鳳超.我國公立高校財務風險與控制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8] 雷振華.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2):117-119.
[9] 尹念.高校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1.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