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明
摘要:為提升大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高校需要開展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學活動。而創客教育是以將學習者培養成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在政策、環境、教育改革方面契合了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現實需要。但同時在創客教育視域下,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面臨諸多挑戰,具體包括培養形式淪為“面子工程”、培養系統尚不完善、培養實踐水平較低等。因此,需要從營造創客文化、完善創客課程體系、構建創客空間三方面措施,不斷提升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水平。
關鍵詞:創客教育;契機;技術制作;信息技術;能力培養
引言
大數據時代社會信息量處于不斷擴充之中,新舊知識替代周期日漸縮短,許多舊專業知識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式知識獲取工具,逐步為更多人所關注,也在發揮更加積極作用[1]。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訴求,作為新時代經濟社會建設主力群體,高校大學生需不斷提升自身信息技術能力。若將傳統教學視為對知識信息的傳遞,那么可以將新課程改革視為知識的獲取。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學需以提升大學生信息技術為宗旨,使學生能夠學會在浩瀚如煙的知識中選擇、累積、分析、利用新的知識。大學生學會利用技術獲取、處理知識資源這種能力,才能在離開學校時可以迅速開始人生新的征程。在目前諸多研究方案中,創客教育集科學研究、技術制作、藝術創作為一體,可培養大學生提問、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案[2]。因此,創客教育視域下,探討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契機及挑戰,并找出具體的應對方案,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客教育視域下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契機
(一)政策契機
以學生興趣為根基,以項目實踐為學習方式開展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創客教育的核心要義。通常而言,高校大學生對智能領域項目有極大的學習興致。事實上,這些學生如若開展智能項目的創作活動,一般依托數字化工具或設備,而在操作或使用這些工具或設備時需要充分學習信息技術。目前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為加快創客教育融入高校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教學,提供了多方有利契機。于2018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中文件強調,高校教學需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新型教學方案,實時探索跨學科領域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場域。這意味著,高校逐步認識到創客教育在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方面重要性,進一步拓展創客教育新的應用方向。而后,為加快教育信息化升級速度,堅持以“互聯網+教育”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水平的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2019年教育部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為依據,開拓并培育新型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由此可見,這些文件的出臺,為高校通過創客教育提升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此,國內高校創客教育迎來發展高峰期,并與大學生信息能力培養契合度進一步加深。
(二)環境契機
目前高校教學多環節開始滲入新興技術,傳統授課方式無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基于這種環境衍生的創客教育,以教學新理念、數字信息化、多媒體設施為支撐,向高校大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提供了有利機遇[3]。一般而言,創客教育和信息技術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聯系,創客教育與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融合,應當置于在線教育新常態這一大環境下來加以考慮。2020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鐘秉林提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所以為適應就業市場變革,高校應通過信息科技創新帶動教育形態升級。具言之,在線教育新常態環境下,一些新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業界尤其是高校重視。創客教育作為在線教學模式之一,對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有著極為優越的先天條件。一方面,在線教學模式具有全天候特征,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取優質課程資源,也能提升其對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在線教學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個性化在線學習獲取信息技術能力。故此,以創客教育加快培養高校大學生信息能力,是契合在線教育新常態的大環境要求。
(三)教育改革轉型契機
信息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獨創性和信息處理能力,即掌握高新知識技能的同時,還需要有獨創精神和信息處理能力[4]。為了培養并提升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新知識能力,高校迫切需要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案加快教學形態改革,以適應信息時代知識快速更新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下,信息時代的數字素養不僅是高校大學生基本生存能力,更是其應具備首要技能。當下,高校教育正處于改革轉型時期。將這一時期視為高校以創客教育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有利契機,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考慮:(1)高校開展數字素養教育的支撐理論發生較大轉型,知識體系逐步趨于模塊化,以知識單元為節點構成的積木式模塊展現。具體到創客教育,其以虛實空間、文化空間的立體式學習空間為依托,以項目式學習的探究體驗過程為導向的核心內容,契合知識模塊的內在要求,對提升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有積極作用;(2)高校數字素養教育可量化的評測評估系統逐步完善。當下,高校數字素養教育過程評價所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既能列示創客教育優劣勢,也能有效提升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
二、創客教育視域下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面臨的挑戰
(一)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形式淪為“面子工程”
高校育人理念是否存在偏頗,直接對學生教學培養效果產生不同影響[5]。近年來,高校雖然將創客教育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但僅將其作為少部分精英學生的“作秀教育”,并未意識到創客教育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性,也未采取相關措施通過創客教育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一方面,高校教師仍以“唯培養數量論”為理念實施創客教育,并未以積極教學態度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具言之,高校教師未認識到創客教育的核心要義,未明確大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能力的必要性,僅關注“就業率”問題,所以對二者的關聯性認識缺位。由此,大學生只能通過創客教育來應付考試,疲于找工作,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技術能力塑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師仍使用傳統單向度教學思維開展創客教育,無法激發大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能力的熱情及通過創客教育進行實踐的興趣。由于師生之間缺乏必要互動,大學生逐步喪失掌握信息技術能力的興趣,且很少通過創客教育實踐目前所學。綜合分析可知,時下,高校創客教育理念異化情形,已然導致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無法惠及更多學生。同時,作為一種新型項目,創客教育體現了一種活力,但高校正將創客教育作為追名逐利的“面子工程”。
(二)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系統尚不完善
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離不開創客教育豐富的資源。一般而言,高校在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時,需要以創客教育資源的“成果導向性”為指導。但就實際而言,在高校重科研輕教學之風盛行的背景下,許多教師將自身精力投入到“拿經費、評職稱”科研方面,不愿意將精力放到工作量大、收效甚微的信息技術能力教學環節。在這種情形下,作為高校創客教育的重要一支師資力量,輔導員和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缺乏對前沿科技的關注及把控,自身創新引領作用較弱,并沒有及時記錄生動教學情境、團隊互動案例等內容,導致創客教學資源極少。由此,高校創客教育可利用資源稀缺,無法為健全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教學體系提供有效支撐。因此,高校并未開展有關學術信息技術能力的創客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在此情形下,高校信息技術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撐,無法形成系統化的教學課程。
(三)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實踐水平較低
理論而言,高校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本質是培養具有獨創精神及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的人才,這與創客教育創新與實踐核心內涵有著相通之處。就現實而言,許多高校雖然開展創客教育已有一段時間,但有關創客教育的信息技術學習、應用并未形成系統性培訓文件給到學生。這導致大學生無法通過創客教育的多重活動獲得信息技術能力,整體實踐應用水平較低。原因在于:(1)缺乏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及技能。由于缺乏必備的基礎信息技術知識與實踐能力,高校教師無法通過多元化信息手段挖掘信息技術設備價值,也就難以為學生提供切實的指導;(2)工具使用層級較低。現實而言,高校多數教師通常采用低層次技術手段展示教學內容,并未深入研究視音頻、動畫編輯軟件教學效果,也未引入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3)教學資源數字化制作能力薄弱。綜合而言,創客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下導致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實踐水平不高。
三、以創客教育為依托提速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進路
(一)營造創客文化,設立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文化氛圍
為了讓創客教育真正服務于學生,提高師生對于信息技術能力重要性的認知理念,高校需創設集協作、個性以及資源協同的文化氛圍。
1.擴充創客創新文化活動,營造教學文化培養氛圍。高校需組織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客大賽、創客馬拉松活動,營造技術信息使用與實踐氛圍。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各類活動主題應直指現實問題,做好創新產品與企業的銜接做準備。
2.優化制度環境,保障創客文化對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影響力。高校需摒棄傳統以成績分數為評價的單一指標,構建激發動力機制與考評機制。如利用掌握的信息技術能力創新創客產品,可獲得獎勵學分或獎學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另外,高校可考慮制定教師考評機制,根據教師對指導學生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能力的情況,給予一定的支持與獎勵。
3.通過全媒體媒介進行推廣,通過創客文化普及信息技術能力的學習與應用。高校可以使用新媒體工具(微信、微博等),實時推廣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的產品與賽事,以發揮輿論導向作用。
(二)優化創客課程體系,設置信息教學能力的教學情境
作為一種具有劃時代特征的課程模式,創客教育重點強調“實踐創新”。同時,在教師團隊項目指導下,創客教育需憑借豐富資源的創客空間開展相關活動。因此,創客空間可為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提供條件支撐。高校有必要整合互聯網與課內外教學資源以完善創客課程體系,為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高校可以“學科專業—跨學科融合—通識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為方案,構建核心課程體系。高校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將學科專業與跨學科、通識課程整合聯系,以此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技術與實際生活聯系,提高其實踐應用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需要考慮到如下四方面的因素:(1)課程目標設置應考慮到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意向性、生成性。換言之,社會生活、學生探索經驗等方面的內容,均是課程目標應考慮的來源;(2)課程內容需增加信息技術表現形式,并以跨學科項目化為重點研究方向。高校應以信息技術為介質,以新媒體平臺為媒介,將傳統枯燥的知識轉變為形象化,增加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3)課程資源應足夠豐富,吸引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獲取各類資源。高校需創新性地將線下創客空間與線上平臺融合,以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4)課程評價需綜合主體不同情境,結合技術手段,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進行全方位評析,從而獲取真實的評價數據。
(三)構建創客空間,為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提供實踐環境
創客空間是一個由團隊協作完成產品孵化的服務空間,具備共享、開放特征,可以作為創客教育的實施載體。創客空間可為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實踐水平提供操作環境:(1)構建定制創客空間,拓展信息技術實踐場域。高校可充分利用現有平臺構建跨領域綜合性創客空間,如聯合校園學習室、創業園區、科技園區開展信息技術實踐活動,進一步為學生提供各類專業的信息技術實踐場所,并由此開展實踐教育與培訓;(2)建立校際聯合的創客空間,增強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能力。建立此類共享式創客空間,不僅可以發揮每所學校優勢,還能實現資源共享,從而提升跨領域、跨學科專業學生信息技術實踐水平;(3)建立服務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創客空間,強調具有產學研一體化的信息技術實踐平臺。這類創客空間鼓勵學生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開發新產品,并將這類產品帶出學校,從而體現社會價值。
結語
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從營造創客文化、完善創客課程體系、構建創客空間三方面著手,以創客教育為依托,提出高校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途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系2021年度武漢工商學院“成果導向”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項目《金融學OBE教學改革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0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春蘇.基于創客教育的教育技術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08):189-190.
[2]孫瑩瑩,張春蘇.基于創客教育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訓練公共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北華大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8):99-100.
[3]管雪沨.“互聯網+”背景下區域創客教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06):59-60.
[4]朱迎莉.創客創新創未來——創客教育對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9(04):59-60.
[5]朱曉莉,陳蓉,周金華.創客思維導向的經管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踐教學探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0(05):73-76.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經濟與商務外語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