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西蓮
摘? 要:文章認為教師應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理解和踐行核心素養的“整體關聯性、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凸顯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等要義,這是實施素養導向教學的邏輯起點。同時,教師須依據教學實施過程,從制訂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設計以學為中心的語文實踐活動和具體教學環節中各有側重地落實核心素養各方面等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教學;義務教育;語文實踐活動
核心素養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實施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教師首先要準確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厘清其構成要素和內在關系,這是教學實施的邏輯起點;然后再依據教學實施過程,從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等方面思考實施策略。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這是對學生通過語文課程學習應獲得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具體化,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存在內在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分解開來解釋是為了方便理解,但不意味著可以一個個單獨施行或分別實現。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和呈現課程內容時,應要避免某一方面的簡單對應,避免在教學中出現類似把“三維目標”變成三個目標的現象。
(二)堅持“語言運用”為本
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語言運用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與其他三個方面不可等量齊觀。在四個方面中,只有語言運用是語文課程的專責,其他三個方面則是各門課程均需關注的內容。溫儒敏教授提出“以一帶三”的建議:“一”是語言運用,“三”是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語文教學須以“語言運用”為本,通過語言運用的教學,把其他三個方面“帶”進來,彼此融為一體,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在不斷地語言實踐中得到提升。
(三)凸顯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這不僅是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的全面滲透,更呼應了新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對學段目標進行調整、整合,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類語文實踐活動呈現學段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習得和重構語言經驗,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落實素養立意的語文課程的學習觀。
(四)強調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
語文學習不是將知識作為終點,而是借助知識學習,使學生形成核心素養,體現為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反映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因此,“情境”也成為新課程標準中的高頻關鍵詞,共出現了48次。與“情境”相關的詞語有:學習情境、真實情境、語言文字運用情境、交際情境、日常生活情境、文學體驗情境、跨學科學習情境等,其中“學習情境”出現的頻次最多。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情境”,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文學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二是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情境,三是教與學的情境。將情境引入語文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習的樣態與結果。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學習,就是個體在與情境持續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和創生意義的過程。
二、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策略
(一)制訂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部分由核心素養內涵、總目標和學段要求組成,這是課程實施的指南。“學段要求”部分從四種語文實踐活動類型描述了“每個學段學習應達到的水平要求,屬于過程性目標”,較為具體。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則更為具體,是對學習結果的描述。從教學實踐層面看,厘清總目標、學段要求、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與區別,有助于制訂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制訂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時須注意:一是總目標、學段要求、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要從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彼此關聯,形成一套目標體系,從而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二是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存在內在的、不可分割的關系,描述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時不必也無法一項項簡單對應;三是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統一,其中“過程與方法”提示語文實踐活動的路徑,“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學生顯性的關鍵能力與隱性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同步發展。
(二)設計以學為中心的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很多教師不再以“提問”為主線組織教學,而是采用“學習活動”“學習任務”組織教學,努力從以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任務驅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事實上,“活動”“任務”這兩個詞特別能體現“實踐”的特點,但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中的“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的實質依然以教師的提問為主,只是換了一種說法。
新課程標準將語文實踐活動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類,“任務”就是把這四類活動綜合在一起,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從操作層面看,語文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從使用語言中學習語言,從說話中學習說話,從聆聽中學習聆聽,從閱讀中學習閱讀,從習作中學習習作”,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本。
(三)深入文本,讀出經典的深邃主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要引導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樹立堅定信心,必須“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孫紹振在《讀者主體和文本主體的深度同化和調節》一文中提出,閱讀就是讀者主體、文本主體和作者主體從表層到深層的同化和調節。因為經典文本的結構不是單層次的,而是至少有三層——第一層次是一望而知的顯性感知;第二層次是在顯性感知過程以下的,是作者潛在的“意脈”變化、流動的過程;第三層次則屬于更為深邃的主旨內涵。因此,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引導學生從經典表層走進深層,于經典同化調節的過程中讀出經典的深邃主旨。
(四)建構情境,彰顯經典的時代價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部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做了“圍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求,確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主題”等明確要求。傳統經典畢竟離今天比較久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只有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彰顯其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新課標在課程實施建議部分也指出,“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設計明確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走進經典,進而彰顯出經典的時代價值。
三、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路徑
(一)教師具備語文素養是前提
肖培東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現在語文教學的一大尷尬現象是不讀書的老師教學生讀書,不寫作的老師教學生寫作,不思考的老師教學生思考。這當下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現狀,依靠教參來教文本,搜索范文來教作文,對照答案來講習題,語言表達功能嚴重退化的背后,是思維的僵化、審美的退化、文化的缺失。
在執教課堂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薄發的恰恰是教師厚重的積淀。比如,教師引導學生于尋常的“破”字中,讀出了:茅屋被秋風所破,國家被安史之亂所破。從中品到了杜甫的無奈與憂思。又從“廣廈千萬間,寒士俱歡顏”中讀出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細致的品評,理性的思辨。課堂行云流水,正顯現出教師引導得法、點評精準的真功夫。聲情并茂的范讀,字正腔圓,情感充沛,情動處,學生自發跟讀。若語文教師內強素養,外修氣質,對學生的影響是會深入骨髓的。
(二)深入解讀文本是保證
“拿來”別人的經驗組織課堂教學,一定是完成教學任務的較可靠的“捷徑”。可是,這樣的課堂往往讓鮮活、靈動的學生望而卻步。語文教師的課堂應該涌動著學生鮮活的氣息,飛揚著學生靈動的情思。
例如,《春望》一詩中,“望春景”“望詩人”是顯性的存在,一般人得出這樣的印象,便匆匆而過。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中說:“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詩人未完全吐露的衷情。教師拎出一個“破”字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言外之意,未言一出破敗之象,但是滿目瘡痍之態已在課堂生成。一個“深”字雖寫草木深深,實意是只剩下山河依舊,虛意是草盛人稀、物是人非,滿是觸目驚心。而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詩人“以樂寫哀”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只因恨別。觸景生情,移情于物需要教師通過比較引導讓學生體會詩人為國痛,為家恨,悲從心生。追根溯源即讓學生理出“望春景——望詩人——望國破家痛”的內在情感變化脈絡。類似深入細致的解讀還有很多,這樣深思細讀文本,一定會讓學生沉靜下來,領會詩文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妙、情感的精準,這不僅層層壘起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高塔,也催生出了思維之花,培育出了審美之果。
(三)巧設教學主線是途徑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曾經說過:“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有一條清晰明朗的主線,不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主線不明或思路混亂。”比如教師在執教《荷塘月色》中,教學主線明晰,以“讀出真我——讀出隱我——讀出有我”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設計簡約而不簡單。讀中實現了美讀,讀中悟出了真情,讀中賞析了美景,讀中熏陶了情感,讀中啟迪了智慧。教師應善于精心提煉總結警句,作為提升思維的點睛之筆。如該課以“荷塘——心靈的棲息地,江南——精神的桃花源”深化學生對主旨的理解,再給學生語言建構的范式。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欣賞與贊美,給出諸如“英雄所見略同”的高度評價,會讓學生真正地做到“親其師,信其道”,自覺向著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方向前進,不由使人想起“漫天星光沿途散播,長路盡處,有燈火。”那燈火,一定就是語文核心素養。
(四)師生熱愛語文是必然結果
熱愛語文是語文素養提升的法寶。如果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打開、激情被喚醒,學生的知識有增長、能力有提升,就是成功的好課。因為,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真實發生,師生一起成長。為此,教師應懷揣一份熱愛,把自己當成學生,從讀教材開始,尋找最好的教學切入點;懷揣一份激情,把學生當成朋友,從對話交流入手,尋找最好的教學生成點;懷揣一份思考,把課堂當成課題,從深入反思結束,尋找最好的課堂升華點。這樣精耕課堂不僅讓學生的學習真實發生了,也讓其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落地生根了。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能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可行的、有效的措施,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活力,落實培育好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申宣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背景、內容與實施[J]. 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6):14-23.
[3]鄭國民,李宇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4]王尚文,王詩客. 語文課是語文實踐活動課[J]. 課程·教材·教法,2009,29(04):26-30.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