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娟?郭建超
摘要:對《個案工作》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順應發展要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從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平臺、課程考核、反思教學改革6個方面全面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在實踐過程中,取得較為豐富的顯性成果和隱形價值,為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課程思政;個案工作;教學改革
引言
高校作為教育載體,“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而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是課程思政。《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核心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進行思政教育,使專業顯性教育與思政隱性教育相結合,實現“立德樹人”。
一、《個案工作》課程思政建設現實意義
(一)緊跟時代步伐,順應發展要求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發掘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全面推進各類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了指導方向和實踐路徑。2022年,教育部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進一步強調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育人目標。按照要求,全國各大高校都積極探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
社會工作以利他主義為指導,運用科學的專業的知識和技巧提供社會服務,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福祉,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2023年,提出要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通過中央社會工作部來指導社會工作隊伍建設,有利于自上而下地全面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社會工作專業有了中央直管,給社會工作專業帶來新契機。《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核心課程,推進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順應時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專業發展要求。
(二)改革教學模式,優化專業教育
《個案工作》課程是一門有專門的價值觀、倫理、理論、實務技能和方法的專業課程,其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密切相關。本課程“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契合課程思政的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訴求;將多學科有機融合的知識體系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構筑本課程思政厚實知識基礎;其專業價值引導與職業倫理建設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充分將顯性教育與隱形引導相結合;其課程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社會服務能力正是課程思政不限課堂,深入社會實踐、生活日常的體現;其致力于培養執行社會政策、洞悉社會事實、熟識研究方法、掌握專業技巧、塑造人文情懷和責任意識的復合型社會服務與治理人才的培養目標,符合課程思政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導向[1]。因此,在傳授專業知識基礎上,融入思政元素,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能夠進一步優化專業教育,推動學生全面發展[2]。
二、《個案工作》課程思政建設理念
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融合課程思政個人修養、專業認同、職業道德和素養、社會責任、理想信念要點,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三全育人”為理念,對《個案工作》課程的教學隊伍、內容、方法和手段、平臺、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育人目標。
三、《個案工作》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措施
在《個案工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思路上,可以圍繞教學隊伍建設、內容建設、方法和手段建設、平臺建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反思方面開展。
(一)組建教學隊伍,充實智囊團隊
教學團隊中引入“雙師型”教師及校外一線社工,構建社會工作、心理學、思政教育多學科教師教學研究團隊,采用定期研討、團隊備課、業務培訓、對外交流等方式,強化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力+實務教學“雙能力”培養,著力培養政治覺悟高、工作責任感強、團結協作能力好、知識結構完備、教學能力出眾、教學效果明顯的教學團隊,充實專業課程思政智囊團。
(二)規劃教學內容,挖掘思政素材
根據課程思政總體要求,對《個案工作》課程教學進行優化設計,與行業內實務機構進行研討,貼合行業人才需求修訂教學目標、大綱、計劃,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列為概述篇、技能篇、模式篇三篇章,并挖掘各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引用典型素材,將課程思政育人貫穿課程教學、課堂教學全過程,具體課程思政內容安排,見表1。
(三)創新教學模式,充實方法手段
《個案工作》課程教學模式有互動式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多向價值視角的對話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模式等[3]。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筆者創新性地引用了“5E”教學模式。“5E”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模式,“5E”即吸引(Engagement)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探究(Exploration)學生合作圍繞問題進行探究;解釋(Explanation)教師講解知識點,引導學生用正式知識點回顧情景問題;遷移(Elaboration)學生運用新知識技能進行扮演訓練,訓練中體驗,內化知識,掌握技能;評價(Evaluation)用正式或非正式方法評價學生掌握新知識技能情況。在“5E”教學模式下,將思政育人融于教學中,綜合采用案例分析、言傳身教等教學方法,融合多種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種教學模式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四)搭建教學平臺,優化教學資源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違背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理念,已不適合現代教育的發展。《個案工作》課程可以針對課程教學目標,根據“全過程”育人理念,采用“線上互聯網+線下課堂課程”思政教學形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搭建理論與實訓教學平臺,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創新師生良性互動,輕松翻轉課堂[4]。
(五)注重多元考核,完善考評體系
在教學考評環節中,既要注重教學環節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同時也要構建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在課程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中融入思政考核指標,圍繞學生在專業課學習和實踐中德、智、體、能、勤、績等表現,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主體進行考察。從知識、技能、素質出發完善課程考核方案,構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多元評價體系。對于素質評價結合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個人修養、專業認同、職業道德和素養、社會責任、理想信念的養成進行全過程評價。
(六)反思教學改革,實現課程思政
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是單純的一節課表演式思政教育,從目標來看,它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三全育人”成效;從功能來看,它不是代替思政課程,而是巧妙運用思政元素、載體實現育人功能;從組織形式來看,它不是每節課每個知識點都要牽強融合思政,而是適時結合;從成效來看,它在學生社會道德、職業素養、個人品德等方面成效是需要時間呈現的,難以短時間量化來衡量。因此,在進行專業課程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必須對整個過程及結果進行適時反思,在行動—反思—行動中實現課程思政[5]。《個案工作》課程思政建設中,要對課程思政需求明確界定;過程中要對過程性元素進行評估,監測是否按要求開展,調整偏差,完善建設;在總結階段要進行結果性評估,考察實施效果,總結課程思政教學經驗,打造金課,實現課程思政目標。
四、《個案工作》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成效
(一)顯性成果較為豐富
課程思政建設成果方面。通過《個案工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組建了多學科的教師教學研究團隊;在教學內容方面將課程內容分為概述篇、技能篇、模式篇三篇章,各篇章深挖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積累了很多教學素材;在教學模式與方法方面,創新性地引用了“5E”教學模式;在教學平臺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搭建了智慧樹+TPR實訓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資源;在課程考評體系方面,建立了多元考評體系,對教學效果全方位考究。同時,在具體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教學材料依據課程思政要求完成修改調整。在具體實訓實務過程中,各學習小組拍攝了豐富的課程實訓視頻作品。
課程滿意度和評價方面。在對《個案工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期間,從教學評價結果來看,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高于以往評價,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考核比較認可。
(二)隱性價值不可忽視
1.專業課程思政育人功效得以發揮
通過對《個案工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探索,教學團隊擁有了思政智囊庫,教學內容挖掘積累了大量思政教育素材,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教學模式與方法不再是“灌輸式”,而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作用,促進知識、技能的培養教學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緊密相融,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6]。
2.專業課程教師思政能力得以提升
在《個案工作》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基于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通過不斷打磨每節課每個環節的課程內容建設,思考如何實現最佳的課程思政效果,教師團隊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得到了較好提升,進一步實現自我成長。
3.學生綜合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學生是主體,是課程思政的受教對象,培養具有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對國家和社會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高素質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是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也是高校教育的宗旨。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不僅鍛煉學生專業實務能力,同時也通過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良好的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對《個案工作》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緊跟時代步伐,順應發展的要求,是優化專業教育,實現專業良好發展的要求。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在具體實踐中組建教學隊伍,規劃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充實方法手段,優化教學資源,注重多元考核,反思教學改革,將課程思政顯性教育和隱形引導相結合,實現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政目標有效融合,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當然,在《個案工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如對課程思政內涵方面,要進一步理解而非生搬硬套;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建立在充分的學情分析基礎上,同時課程內容要符合行業發展需求;還要從長遠角度思考如何推動整個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本文系 2023 年度廣西警察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廣西警察學院關于公布 2023 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的通知課程〈個案工作〉》(項目編號:〔2023〕229 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易艷陽.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生態化協同”路徑與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90-96.
[2]劉金英,孟瑜,趙水艷.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個案工作教學策略研究[J].長江叢刊,2020(12):183-184.
[3]高芙蓉,尤妮卡.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個案社會工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6(03):85-87.
[4]王薇.“互聯網+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個案工作》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0,18(05):55-59.
[5]林璐.“個案社會工作實務”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22(04):25-29.
[6]付曉萍.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老年社會工作”課程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06):91-93.
(作者單位:1.廣西警察學院 2.桂林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