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媒體格局、輿論生態發生極大改變的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施面臨著挑戰與機遇。明確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個體健全的人格、促進其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方面的價值十分必要。厘清全媒體時代人文關懷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再結合“四全”媒體特征,探尋全媒體運用與人文關懷實施的耦合之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對教育客體的實際關懷路徑,關注其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滿足其價值需求以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全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019-04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保?]人文關懷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發展的新方向,旨在充分地將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解放人、改造人和塑造人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為教育對象的未來發展提供滿足其思想發展需要的幫助和引導。[2]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整個社會進入了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的全媒體時代。人文關懷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運用新技術、創造新方法、擴展新途徑提高人文關懷的實效性與有效性是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重點在于,探尋全媒體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具體可行的路徑,關注并努力化解人的思想困惑和精神痛苦以塑造教育對象獨立健全的人格,促進其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一、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旨歸
輿論生態、媒體格局以及傳播方式的深刻改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勢如雨后春筍,利用各種媒介平臺展開人文關懷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指。積極探索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了解教育客體的特征,幫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全面地關注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了解個體特征,塑造具有獨立健全人格的教育客體
獨一無二的教育客體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借助于自己獨特的思想、氣質和能力來理解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擴充完善自身的價值觀念。不同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全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疏遠感加強,教育客體暴露在媒介平臺傳達的良莠不齊且附帶著一定價值觀念的信息網絡環境之中,處于“拔節孕穗期”的他們背負著更多的壓力。他們渴望心理問題得到解決但又不善言辭,傾向于自我消化而無果。精神壓力的不斷增加帶來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惑,甚至導致抑郁、消極等嚴重的心理問題,急需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來緩解教育客體在網絡及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心理困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人格的健全與完善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借助全媒體的便利能夠多渠道了解教育客體的個體特征,通過人文關懷這種潛隱、舒緩的方式來解決教育客體面臨的思想困惑,最大限度地緩解其思想壓力,尋求心靈上的解放,以此幫助教育客體來陶冶情操、培養思想觀念、提升思想境界。塑造教育客體健全與完善的人格,也正是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所在。
(二)關注個體需要,促進教育客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的本質和需要為基本的前提,在充分了解教育客體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基礎上,教育主體才能從這些實際情況出發,形成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溝通與交流,幫助教育客體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質以及確立正確的價值理念,促使教育客體不斷完善自身實現全面發展。在全媒體時代,教育客體作為網絡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思想觀念遭受著多種價值觀的沖擊,但因局限于年齡、閱歷而難以分辨是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于枯燥知識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教育客體的主動性,特別是在目前的信息大環境下,教育客體更加傾向于喜聞樂見、平易近人的教育方式。開展人文關懷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滲透教育符合教育客體的實際需要,也是滿足當前全媒體時代環境下促進教育客體多方面自由全面發展的宗旨所在。
(三)緊跟時代步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始終在高校的校園之內,教育客體在限定的時空范圍內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但是教育主體往往只強調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科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生活生產方式,打破了教育的時空局限。在國家多次強調發揮人文關懷的重要價值的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及時地搭乘全媒體的優勢快車,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靈活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形式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思政教育,產生心理認同感,昭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人文關懷教育價值。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尊重、學習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激發才能系統地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人文關懷正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實效性提升的根本手段之一。
二、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問題挑戰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和發展趨勢,但是存在著教育主體對關懷理念的偏差,教育客體的主體性被忽視、關懷方法落后以及保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只有認清問題癥結,才能更好地對人文關懷作出改革以更好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主體教育理念偏差
國家文件中多次強調發揮人文關懷的重要價值,指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盡管如此,在目前具體的教育實踐過程中部分思想工作者對人文關懷的認知存在偏差;[3]依然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人文關懷的深度理解、學習與應用,缺少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意識,致使一些學生的思想情感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出現價值觀偏差,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及品德素養的提高。在全媒體背景下,教育主體依然踐行傳統的教育觀念,固守原本的理論灌輸方法,對新興的網絡媒介使用率不高。照本宣科對全媒體時代的教育對象吸引力不高,導致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無法產生情感共鳴,學習興趣降低。在目前的高校中教育主體對教育理念的偏差,缺乏人文關懷相關概念和正確理念的指導,學生的真實情感得不到關注、思想問題得不到解答,價值得不到發揮,不利于教育對象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提升綜合素質。
(二)教育客體的主體性被忽視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也是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理應時刻關注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及時捕捉其情感問題和思想困惑,在教育主體的幫助下主動消除錯誤觀念的影響,以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三觀。處在思想道德建設關鍵時期的教育對象,他們面臨著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各方的壓力,很容易在思想上迷失方向,出現價值觀錯位的現象。一方面,現在的大學生作為網絡運用的主力軍,他們敢于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對于網絡媒介散播的社會熱點信息,他們高度關注并傾向于積極發聲以博得關注度,在他們已有三觀基礎之上形成的觀點與其他不同聲音發生碰撞時,人文關懷呼之欲出。另一方面,在物質需求被極大滿足的時代,人們更加渴望精神資源?,F在的“00后”心理尚未成熟、觀念尚未定型,但是他們是有思想、敢行動的一代,當他們的想法得不到身邊人的支持時,他們便會利用網絡的平民大眾化以期望在媒介平臺尋求到理解支持他們的“網絡好友”出現。他們希望更多的人關心他們的所思所想,期望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在目前僵化的教育模式下,他們的主體意識得不到重視,極易引發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這種忽視教育對象個性發展和主體訴求的做法,對人文關懷的價值目標實現十分不利。
(三)人文關懷方法需及時創新
人文關懷要取得顯著的效果,必須配合恰當的方法來進行。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媒介融合和輿論生態的沖擊,面對各種媒介帶來的教育影響,面對面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教育需要。教育主體了解教育對象內心的情感和心理問題的難度加大,并且媒介網絡的平民大眾化,海量的信息不加分辨就散布在大學生觸手可及的媒體平臺,不良的價值觀極易侵蝕大學生的頭腦,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正是這種困難導致許多教師對媒介平臺持懷疑態度,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了人文關懷方法創新的渠道。即使在國家倡導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主體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對于時代發展以及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意義依舊反應遲鈍,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不利于發揮人文關懷的應然價值,阻礙學生的思想進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等綜合效果。
(四)人文關懷保障機制亟待完善
良好的保障機制能夠對人文關懷產生規范約束的作用。目前人文關懷的評價、監管及管理落實環節都存在一些問題。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教學終極評價,大多高校依然局限于就業率的多少,忽視了教育對象在道德水平、學術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養。在這樣的考核制度下,教師容易將及格率作為教學目標,無視學生個性發展和個體差異,導致師生關系日漸疏離,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量大學生群體的現實需求,忽視了對其進行人文關懷。此外,對人文關懷的監督保障機制不夠健全。雖然高校都設有對教師的意見箱以及對任課教師的評價系統,但是由于學生缺乏民主監督的意識或者是礙于師生地位的差距,往往不愿意在這上面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致使這樣的監督機制流于形式。即使得益于媒介平臺,師生之間通過微信、QQ等社交媒體便可以實現平等交流,但是教師依然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知識傳授,極少對課后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關注,讓班級群淪為傳達信息的工具,學生的實際需求無處反饋。
三、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路徑
思潮涌動和價值多元的全媒體時代需要我們運用新理念和新方法去應對人文關懷出現的新問題。置身于“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4]的全媒體格局中,我們理應在黨和國家的指導下,探究出符合時代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方法與途徑來踐行人文關懷,實現思政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耦合,以期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一)更新理念,強化全息媒體傳播關懷效果
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誰能順應大勢引領全媒體時代,誰就能把握戰略主動。[5]人文關懷是一種充滿愛與情感的教育,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價值,在進行關懷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教育對象所思所想,用教師專業的教育知識與能力以及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為其答疑解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首先,全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須把人文關懷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支撐點,[6]從內心深處轉變關懷思維,明晰人文關懷的重要價值,不僅強調在線下運用好人文關懷教育,更加注重在線上媒介平臺隨時捕捉教育客體的情感問題。其次,著重強調線上人文關懷效果。平時的校園教學進行人文關懷的時間和空間都是十分局限的。作為網絡原住民的教育對象,他們已經掌握運用互聯網的技能,再加上全息媒體的特征,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等不同于灌輸的枯燥形式進行多元呈現,更易于向教育對象傳達訊息,能夠加強人文關懷的傳播效果。
(二)注重主體性,認清全員媒體時代特征
平民大眾化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任何人都能在媒介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傳輸自己的價值觀念,當代大學生也是受益者。首先,在全媒體時代,人的個性和需求被媒介平臺無限放大,處于教育成長階段的大學生是媒體平臺的主要運用者,他們從網絡上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也更多地反饋在上面。他們是最需要被認可、被承認的一代,不能再對他們的精神需要、人格尊嚴及自我實現的需求視而不見。網絡世界的火熱卻與現實生活的冷漠形成對比,他們傾向于在沒人認識的網絡平臺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善于和身邊的老師、家長和朋友等進行溝通。在全員媒體的環境下,大學生是主力軍,關注他們在媒介平臺的價值訴求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其次,由于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在成長生活的過程中形塑看待問題的邏輯與視角,雖然每個人都有暢所欲言的機會,但公布在大眾視野中的不一定都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內容,為教育對象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也是不可漠視的重要環節。
(三)創新方法,利用全程媒體實現全面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與時俱進,利用媒介融合帶來的新技術、新渠道創新關懷的方法與措施,豐富人文關懷的形式,讓學生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全面的關懷。首先,利用好全程媒體突破人文關懷的時空限制,通過設立相應的關懷平臺,借助多種傳播載體及渠道對關懷內容進行大范圍的傳播,在網絡平臺形成讓教育對象自由表達的良好局面,再配合專業的關懷教師,為其排憂解難,緩解其內心焦慮緊張的情緒,回應他們的精神價值訴求。其次,進行人文關懷的主體是教師隊伍。一支既熟知管理又精通網絡技術的教師人才隊伍不可或缺。這些專業的教師在結合全媒體特征的基礎上,創建媒介平臺,時刻關注網絡信息,凈化網絡信息,實現和學生的零距離交流溝通,避免一些網絡熱點事件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四)完善保障機制,發揮全效媒體功能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能在校園產生怎樣的價值,取決于人文關懷的保障機制是否完善。首先,學校層面要建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傳的環境,根據社會現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人文關懷的制度法規,從根本上對人文關懷的實施做出約束。其次,建立監督與反饋機制。學生是人文關懷的主要面向群體,他們在接受人文關懷的實際過程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進行人文關懷時存在的不足及改進的方向。在各方的監督和反饋之下,人文關懷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才能得到有效反映,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其全面自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0.
[2] 農冠軍,張莉.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核心要義、現實挑戰和優化策略[J]. 未來與發展,2023,47(05):95- 99+107.
[3] 張莉,肖嶺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1):41-44.
[4]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N]. 人民日報,2019-01-26(01).
[5] 劉琛. 如何理解把握“四全”媒體內涵要求[J]. 新湘評論,2023(16):25-27.
[6] 劉蕊,王岳喜. 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實際遇與創新路徑[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40-143.
(薦稿人:楊現勇,江蘇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