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小花 李安然
收稿日期:2024 - 02 - 23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批準號:
21VMZ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烏小花,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中華民族共同體。
李安然,女,云南曲靖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作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聚了各民族優秀文化基因,孕育了豐厚的文化意涵。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充分發揮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從中華文化中汲取認同的力量。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應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強化中華民族共有集體記憶和共同身份意識,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方向,在文化自信自強中全面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化;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4)03 - 0016 - 11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課題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這一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1]。著眼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宏觀視野,立足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推進過程中,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文化認同建設事關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塑造,事關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深刻領悟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在保護傳承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在創新實踐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在文化視野中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方位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2]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更為基本、持久的力量,維系著中華民族共同體行為實踐與價值整合,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3]強化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面向,是強化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關鍵。
(一)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特性與發展圖景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深刻分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重要論述,指明了當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建設的方向,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實質和精髓要義。一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作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世代延續、源遠流長,中華兒女書寫了壯闊的文明史詩,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創造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觀念、集體意識、思想體系和文明成果,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標識。二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始終秉持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為中華文明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強大韌性。三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在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不同地域文化通過交流與融匯,使得中華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得以形成。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家國情懷根植于中華民族內心。四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學習借鑒,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緊密關系。五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天下大同,在對外交流中奉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觀念,堅持與其他文明和平共處、相互尊重、交流互鑒,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作為當代中國發展的文明底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傳統文明的創新發展形態和時代化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應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開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進方向。
(二)在“兩個結合”中鞏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進行了深邃思考,創造性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5]的理論命題。“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地位和發展前景的深刻把握,具備強大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6]所謂文化主體性,從文化內涵上來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內在的質的規定性,這種質的規定性是構成其文化獨特性質的內在根據;從文化發展上來看,主要表現為文化發展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7]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意識和自主能力所展現的創造力可以不斷增進中華文化自信并持續為文化實踐提供精神動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不斷鞏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豐富中華文化實踐,賡續優秀歷史文化基因,厚植中華文化自信,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添時代內涵,從而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
(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黨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實踐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8]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強在于以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在此過程中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凝聚力不斷提升,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動力支持,為中華民族精神賦予新時代的新意蘊,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聯系緊密,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成過程中深化共有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建設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讓各民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肩負起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使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早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導向作用和精神驅動力量。
二、在歷史敘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堅持用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認識歷史,強化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敘事模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和文化傳承中,各民族互相依存,思想文化互鑒共進、經濟生產合作共享、文學藝術交流交融,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在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時,必須建構各民族相互聯結的中華民族整體歷史觀,防止割裂性地認識和表達中華民族歷史。在描摹“何為中華”的過程中,正確再現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偉大祖國的歷史。盡管歷史上各民族間既存在友好合作,也存在兵戎相見,但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互相接近始終是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流,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歷史記憶和情感體驗在民族互動中不斷加深,成就了中華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匯聚著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與歸屬情感。歷史敘事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渠道,敘事重在由人化文、以文化人,堅持整體論的歷史敘事,用歷史上的動人故事傳遞各民族親密無間的情感,運用豐富的敘事形式和敘事手法宣傳神話、傳說、史書、古跡、文物中的共同性內容,充分挖掘群體日常生活、集體記憶以及國家觀念之間的關系,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具象化。
(一)形塑與刻寫中華民族共有集體記憶
記憶是“對現在之所謂先前在場的引證”[9]。記憶通常分為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個體記憶是個人成長與經驗的信息記錄、儲備和使用過程,而集體記憶則突出共性內涵。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離不開集體記憶的浸潤。集體記憶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載體,能為凝聚各民族提供動力,為團結各民族提供素材,為增進共同性提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10]中國作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民族歷史風貌與各民族密不可分,各民族文化通過不斷交流匯聚,最終沉淀了承載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和精神文化的集體記憶。中華民族集體記憶是個體記憶的總和,由中華民族成員共同經歷組成的社會表征和公共符號,在歷史中形成發展的集體記憶,投射了集體的共同情感,可以通過營造記憶場所、挖掘積極的集體記憶、勾勒符號化象征進行沉浸式建構,進而加深群體對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了解,傳遞共同情感和向上情緒,增強成員間的親近感,激活群體成員的身份意識,喚醒集體成員深層次的精神共鳴和共同感知,拉近各民族間的情感聯系和心理距離,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使集體記憶深刻刻寫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內心,匯聚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建共生共享,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動能。
(二)弘揚與培育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1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史是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各民族發展的歷史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探索中,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一方面,堅持用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認識歷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12]歷史是所有事物的來源,具有鮮明的國家和民族屬性,發揮著保持記憶、傳承價值、強化認同的重要作用。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必須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歷史,尊重歷史事實,把握歷史規律,形成歷史主動、歷史自覺、歷史自信。“人類常情,必先‘認識乃生‘情感……若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并世之力量……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13]中華民族歷史在弘揚民族精神、維系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著極大功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歷史依據和思想基礎。
另一方面,堅持用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培養歷史通感。所謂歷史通感,就是一種長時段、大視野的綜合整體把握的通感,一種將人、事、物置于特定時空與歷史過程中去認知、把握、審視和定位的自覺與思維習慣,一種對社會、人、事與環境的關聯性、延續性和變遷性的關注和深度認識。[14]具體來說,立足中華民族發展實際,深入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推動歷史科學思維方式和縱深視野生成,系統梳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文明史,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團結史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改革開放探索史,對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進行時代化、科學化表達與系統化、清晰化呈現,為科學認識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向哪里去提供根本遵循。歷史通感的培養,需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歷史教育,抓牢中華民族歷史教育的重心與主干,重視中華民族歷史教材建設,認真編寫中華民族相關歷史教材。尺寸課本,國之大者。要把教材作為傳播思想、傳遞價值、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做到有理可依、有據可循,充分展現中華文化成果。引入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推進教育數字化,善用新興媒體賦能教育變革,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拓展時空的優勢,創設促進在線交流的學習空間,為各族人民的教育學習提供豐厚的內容供給。
(三)構建與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身份認同意識
身份是人在特定的關系中所處的一種不可讓與的地位或資格,一種如何與他人相處的相應行為準則,揭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對個人經歷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解釋。[15]中華民族共同身份意識是中華民族所共同擁有的自我身份感知及作為中華民族成員所擁有的獨特情感和價值體驗,集中表現為共同的集體身份認同。
構建與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身份認同意識,需要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行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歷史作為整體具有統一延續性,各民族在開拓疆域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生計策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進了中華文化大發展,形成了相互依存與相互親近的民族互動關系。近代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文化入侵使中華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難,在社會轉型與動蕩之際,在民族存亡危機之時,全體中華兒女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解放進行英勇抗爭,在此過程中關于中華民族共同身份意識逐漸明晰。正如梁啟超所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16]中華民族在救亡圖存、砥礪前進的歷史實踐中,各民族對共同命運的認識不斷加深,對“我們是誰”整體之自我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依靠團結一心、精神相依匯聚成一個結構性整體,在外在身份屬性與內在心理認同的持續建構中,各民族不斷強化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作為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身份認同意識根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認同中。當前,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構建與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身份認同意識至少包括兩方面內涵。一要牢固確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凝聚中華民族價值共識。文化認同作為最深層次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精神基因,是強化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精神支撐,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對培育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身份意識至關重要。二要以國家認同和國民身份為關系紐帶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身份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核心在于鑄牢共同體意識,強化共同體身份認同,使共同體成員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致性的身份感知。社會是一個包含眾多群體分類的集合體,個體具有不同方面的異質性特征,但對國家認同和國民身份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社會認同,具備一致性和共識性的認同屬性。因此,維護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重要使命。
三、在社會場域中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緊密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社會場域是由共同體成員通過日常生活交往、社會生產實踐建立起來的共有空間,不僅是各民族生存發展的物質性實體場域,也是供給民族間情感交流的社會性精神場域。社會場域中的交往行為發揮著情感釋放、文化交流的作用,包含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使得共同體成員間的互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場域空間內得以實現。
(一)構建民族間有序互動和相互連接的社會結構環境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是社會結構中的基本要素,其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社會環境由人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構成,“既然是環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那他就只能在社會中發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17]
社會結構環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從中華民族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來看,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廣闊、富饒的土地,共享的地理空間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發揮著拓展族際交往、凝聚中華民族認同、內化中華民族身份的意義生成功能。從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維度聯結性越發緊密的現實來看,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而言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18]的重要論斷,之后又強調要“出臺有利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11]。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形態,包括空間互嵌、文化互嵌、經濟互嵌、社會互嵌、心理互嵌等各層次的深度嵌入,有利于契合我國民族人口分布與流動格局,從社會空間與群體認知角度塑造共同的社會認同,創新發展多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格局。構建民族間有序互動和相互連接的社會結構環境,要從居住格局、經濟結構、文化交流多角度著力,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打破空間限制,合理配置居住格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拉近民族間物理距離,合理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立足地區區位、政策、資源稟賦,促進經濟交往聯系與協同發展,形成各民族互惠互助的經濟發展模式,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搭建各民族溝通的文化橋梁,充分利用文化宣傳陣地,拓寬文化交流渠道,從而“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9],開創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民族互嵌路徑,推動各民族在社會空間和社會實踐中相知相親、互幫互助。
(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體行為模式生成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途徑。“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20]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呈遞進關系,民族交往是基礎和先決條件,民族交流是交往基礎上的發展和深入,民族交融是民族間不斷接近和逐步形成有機統一整體的過程,各民族歷經數千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面貌。當前,“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9]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體行為實踐模式形成。首先,要順應民族發展潮流,不斷加強各民族交往的廣度和深度。當前中國人口高頻率、大規模流動。因此,要突破空間地域屏障限制,為西部地區與中東部地區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各民族自主雙向流動創造便利條件,在遷移意愿強、涉及人數多、空間范圍廣、流動頻次高的人口流動中積極引導各民族相互交流學習,完善各民族平等進入市場、創業就業、就醫就學、融入城市、社會保障的相關政策,健全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做好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口對接工作,提升各族群眾的幸福感、歸屬感、認同感,讓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敞開心扉,在橫向和縱向發展中增進共同性,不斷拉近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親密關系。其次,要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提供就業幫助、語言翻譯、法律維權等方面的服務,開展對各民族困難家庭的幫扶工作,抓住重要節日契機積極組織文化活動,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現實生活場景,讓個體在社會交往實踐中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員,將社區建設成為各民族互幫互助和互相親近的基本單元,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環境氛圍。再次,以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旅游中深化對彼此文化、生活方式的了解。深入挖掘各地區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突出中華文化、體現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和文旅品牌,提高旅游發展水平和服務質量,推動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格局實踐,突出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義,讓各民族共享發展紅利,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廣泛深入。
(三)推動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創新與再塑
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11]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堅定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高度認同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創造性轉化著眼于以新內涵新形式改造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將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當代實踐相結合,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升華與超越。推動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項文化建設工程,要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文化符號和形象賦予現代化價值,在理念、內容、形式等各層面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屬性與要求,堅持揚棄繼承與轉化創新相結合,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創新轉化為手段,以創新發展為目標,實現守正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完善國家形象表達體系。加強對中華民族文物古籍的保護、研究、利用,從中收集、整理、提煉歷史演進中共識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使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變遷可知可感可觸可及。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與具象空間場景結合,豐富空間敘事,拓寬觸達的目標對象、群體與覆蓋范圍。注重文化浸潤與熏陶,依托博物館和文化館等場所進行多維度全面展示。通過人文景觀、公共設施打造富有代表性的符號形象,在其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與理念并進行意向結合,塑造更加豐滿和現實的中華民族形象。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全面融合,發揮兩者優勢,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平臺和渠道,聚焦信息傳播的內容、技術、方式,擴大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在情感表達中匯聚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深邃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既包括物質層面的共同性,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共同性。情感是社會交流的基本方式,能激發人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情感認同可以發揮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的積極作用,真摯的情感表達具有深邃的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建設要抓住“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努力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充分展現情感意涵,喚起集體情感共鳴,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用柔性遞進的方式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把內在精神依歸轉化為共同奮斗的動力。
(一)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效平臺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在黨的領導下由政府主導、各民族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推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社會化系統工程,是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的重要舉措。1988年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召開,對各民族、各地區、各行業、各條戰線上為民族團結進步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和集體代表進行表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促進民族團結,遵循社會團結規律,堅持正面引導,堅持齊抓共管、形成合力。[21]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效平臺,就是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織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服務網格,實現各領域各層面全覆蓋,打造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結構,強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整體效應。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強文化宣傳陣地建設,堅持以機關、學校、企業、鄉鎮(街道)、村(社區)、軍(警)營、宗教活動場所和其他社會組織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各項活動中突出各地特色、創新方式載體、豐富創建內容,從各族人民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環節入手,通過舉辦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編排文藝節目、打造精品課程等手段,講好地方民族團結故事,著力營造各族人民大團結共繁榮的濃厚社會氛圍,最大限度地爭取和凝聚人心,全面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促進互聯網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度融合,不斷創新民族工作開展模式,擴大主流輿論陣地,引領輿論導向,用身邊的先進微典型積極傳播正能量,讓主旋律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強音。將打造各級各類示范典型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手段,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示范單位建設工作,豐富拓展類型和領域,通過樹立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輻射力,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做到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以中華民族現代性為基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的現代文明新形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舉措。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在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凝練的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價值認同,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2]當今時代面臨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需以中華民族現代性為基礎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用現代文化豐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時代內涵。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感召力,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團結奮斗的意志和力量,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建立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講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故事,充分挖掘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斗的故事,積極宣傳現實生活中各民族間相親相愛的動人故事,以小事件見大趨勢,用深入淺出的敘述方式打動人心,在講故事和聽故事的共鳴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大力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語言是民族間溝通的橋梁,要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融入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全面落實國家統編教材使用,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和水平。利用多種媒體形式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宣傳力度,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度,激發各族人民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意識。
(三)借助各民族優秀文化秉性增強共同體情感歸屬與精神信念
文化認同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要件,串聯起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主線,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發展的外部環境而言,各種思想文化互相交流與碰撞,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特色是面對世界文化激蕩圖景應有之義。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發展的內部格局來說,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鮮明底色,使中華文化呈現多元一體的特性。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絢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精神品質、道德規范、藝術作品、建筑風格、生產工具、語言文字等文化成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借助各民族優秀文化秉性增強共同體情感歸屬與精神信念,首先要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明確“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19]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各民族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民族文化又推動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化增添了諸多風采。其次,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需要保護、繼承和發展。深入探尋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重視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促進各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相互學習、交流借鑒。推動文化發展與時俱進,凸顯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利用好豐富多彩的民族元素,找到適合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徑。各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鑒中相互吸收、相得益彰,才能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源泉,才能符合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差異性洞見共同性,從差異性匯聚共同性,進一步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鑒與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需要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需要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更加緊密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堅定文化自信,繼續推動中華文化繁榮,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張爍.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3]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
[4]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6]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7]包俊洪.鞏固文化主體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8-31(1).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9]愷撒·弗洛雷.記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22.
[10]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 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報,2017-10-26(2).
[1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12]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3.
[13]錢穆.國史大綱: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3.
[14]黃興濤.歷史學的價值與使命[N].人民日報,2022-03-21(10).
[15]閆國疆.空間文化、社會記憶與身份認同——關于文化傳承發展的幾點哲學思考[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3(3):24-28.
[16]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六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435.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5.
[18]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 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05-30(1).
[19]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20]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1).
[21]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10-24(1).
[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1).
The Cultural Logic and Identity Cohe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Wu Xiaohua,Li Anra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Chinese culture,as an ethnically inclusive one,has condensed the excellent cultural gen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nurture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build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require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deeply grasping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drawing the power of identity from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historical view of the Chinese nation,strengthen the shared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promote extensive communication,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among all ethnic groups,continuously build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grasp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hinese nation to become a community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identity and stronger cohesion through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Chinese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責任編輯:劉有祥 邱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