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勛
摘 要: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正逐漸從理論知識的傳授向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批判性思維。主題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其鮮明的主題性、系統性以及探究性,為學生綜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注重遵循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探索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路徑,進而引領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歷史內容,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責任感及使命。本文將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述、高中歷史主題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徑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主題教學;核心素養;路徑探究
高中歷史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結合學生具體學習情況來整合教學內容,同時能夠注重結合內容設計更具探究性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摒棄傳統應試教育教學模式,注重借助單元主題針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以及整合,嘗試引入一些課外材料來補充教學內容。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本文將圍繞“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這一內容為例,探索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路徑,以期為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提供強有力支持。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某一學科教育過程中,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或價值觀在內的,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師高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其中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等不同方面。其中唯物史觀屬于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可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深入理解歷史發展的客觀基礎。所以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次,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歷史事件與特定的時空背景相聯系,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以及意義[1]。史料實證是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搜集并驗證相關的歷史資料,以此來獲取真實可靠的歷史信息。歷史解釋則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應用歷史文獻,針對歷史事件或人物展開全面且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以此來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而家國情懷則是一種深厚的人文關懷,主要表現在學生對于國家的高度認同和自豪、對于國家和人民強烈的責任感等方面。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高中歷史主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高中歷史這一學科的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具備顯著的重要性,這一重要性首先體現在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全面發展這一方面。歷史這一學科的教學不僅是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認知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事件與人物,學生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會學會如何分析并評價不同的歷史觀點,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以及判斷能力。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確保學生在今后面對復雜的歷史信息時,可以做出合理的推理與判斷,以此來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全方面發展。
(二)有助于增強文化認同意識
歷史這一學科在強化學生文化認同與價值觀的塑造方面存在顯著優勢。對于高中生而言,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國家歷史可深入了解自己所屬文化的根源及發展,增強對國家以及文化的認同感。在了解世界歷史的過程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以及碰撞,以此來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全球意識[2]。歷史事件與人物為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道德素材,這些素材可確保學生在面對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時真正做到辨識是非善惡,并在此基礎之上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念。
(三)有助于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公民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社會歷史進程,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的演變及多樣性,增強學生對于社會現象的理解及適應能力。同時,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的過程中,還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對社會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作為一名公民應當承擔起的重要責任,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以及政治生活之中。此外,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還可以理解和預測社會趨勢,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準備應對未來的挑戰及變化。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及參與意識,還能夠為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現代公民夯實基礎。
三、高中歷史主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主題契合,深化單元教學內涵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主題教學的首要任務,便是能夠確保所選主題與教學內容緊密切合,并在此基礎上深化單元教學的內涵。要想實現這一教學要求,教師需在課前進行充分備課,通過深層次研究教材內容并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含義,以此來形成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設計,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觀。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為例,這一課時的內容作為本單元的壓軸篇章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針對本單元前兩課內容的自然延伸以及深化,更是針對鴉片戰爭這一外患的深層次反思和積極回應。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對本單元前兩課的內容展開系統梳理及總結。例如,教師可以提煉救亡圖存以及列強侵略這兩個核心的主題,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來形成清晰的歷史脈絡,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建立起完整的時間線索。教師在此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時空觀念,不僅要注重引領學生去理解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事件,還需要引導學生將這些事件置身于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中,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注重合理應用時間軸以及地圖等教學工具來直觀呈現出歷史事件的時空關系,這些工具的應用可幫助學生在腦海之中構建起清晰的歷史畫面。此外,課外史料的補充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引入豐富的課外史料,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課內外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關聯,以此來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在引領學生篩選、分析以及整合史料的過程中,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促進學生唯物史觀的塑造。
(二)人物視角,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引入具體化的人物視角,與抽象的歷史概念相比更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深層次感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史實、時代背景。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嘗試從人物的角度出發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歷史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為例,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之中,已經對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產生基本的理解和認知,但是由于學生仍然停留在記憶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影響等表面層次,所以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3]。鑒于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人物視角出發創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深入理解這一歷史事件。教師在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可要求學生扮演不同角色的立場,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角色,自由設計對話并參與角色扮演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了解不同的角色在歷史事件之中的立場以及動機。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需要站在扮演角色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并設計對話,所以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直觀感受歷史的真實性及復雜性。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其中,針對學生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立場來評價和反饋學生對話的內容。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與討論可以更加深入理解這一歷史事件的發展及演變,真正認識歷史是由眾多人物以及事件交織而成的復雜過程。高中生在設計對話、接受評價、進行反駁或修改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立足高遠,深入剖析歷史內涵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應當更加注重對史料的深入挖掘以及內涵的提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從更高的角度出發審視歷史,帶領學生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含義,將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歷史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促使學生可以獲得全面的發展。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不要僅僅停留在對歷史本身的敘述,而是應當注重在此基礎之上來提煉出更加深刻的歷史內涵。例如,在救亡圖存嘗試相繼失敗之后,中華民族不得不轉向外部世界來尋求一些新的可能性。這一轉變不僅預示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同時更為后階段十月革命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注重引導學生站在不同階級的立場來思考如何團結各方力量,又應該怎樣共同去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教師在此環節可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以及小組討論等方式深入體驗不同階級在歷史進程中的角色以及選擇,來深入理解歷史的復雜性、多元性的特征。當然,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以土地為核心的封建帝制無法戰勝以工廠為單位、以機械化大生產為核心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國家?學生在針對上述問題探討的過程中可以理解近代中國落后就要挨打的根源,有助于進一步引發學生對于技術進步以及制度變革等方面的深層次思考[4]。最后,通過引導學生與當今的生活進行對比,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過往一些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所付出的努力。
(四)以人為本,推動綜合素質發展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應注重始終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主題單元教學模式下,應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加廣泛的自主空間,通過鼓勵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積極探索與歷史知識相關的奧秘,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還能夠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小組中的各個成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還可以領略到歷史發展的深刻內涵。合作學習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夠促使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良好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并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教師在此環節應注重為學生提供適度的引導,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從問題的回答者轉變為問題的提出者,而學生則需要從被動回答問題轉變為積極解決問題,這一轉變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助于強化其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構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獲得全方面發展。教師在此環節除了應用傳統的口試以及筆試等評價模式之外,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增加社會實踐、課程報告等多維度考查的評價模式。這些全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不僅可以全面評估學生學習能力與歷史核心素養,還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5]。總之,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及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有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此來促進學生獲得全方面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采取單元主題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和排布,構建出與主題密切切合的課堂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之上以典型的人物形象作為載體來創設具體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歷史背景及人物形象。此外,教師還應深入挖掘教學材料的深刻內涵,以生為本,讓學生通過已有的時空線索來深入研究史料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歷史學科素養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林永慧.明晰高考出題意圖引領高中歷史教學[J].考試周刊,2020(A5):143-144.
[2]王婧.簡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師,2020(S1):146.
[3]仇海生.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策略探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6):124-125.
[4]高小偉.基于“身邊史料”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6):61-62.
[5]魏彩霞.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新課程,2020(5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