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丹丹 王燕
摘? 要:內蒙古是欠發達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的重要基礎,必須發揮好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作用。本文在介紹內蒙古金融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分析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加強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 ?金融支持? ? ?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是欠發達地區,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加快發展、大抓發展,“闖新路,進中游”是全區上下的共同愿望。發揮好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作用,是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必然要求。
一、內蒙古金融發展概況
(一)內蒙古金融機構概況
內蒙古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5679個,從業人數近10萬人。包含3家政策性金融機構87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機構1529個,中信、光大、華夏、招商、浦發、興業、民生、渤海、平安、浙商銀行等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機構191個,郵政儲蓄銀行機構811個,城市商業銀行機構527個,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521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8個,資產管理公司3個,消費金融公司1個,外資金融機構1個。
此外,還有保險機構2934家,典當行47家,小額貸款公司117家,融資租賃公司5家,融資擔保公司80家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二)融資概況
2023年1-11月,全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435.8億元,是2022年全年增量的2.8倍。2023年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0064億元,同比增長11.5%,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10位。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6317.6億元,較上年新增4003.9億元,增幅12.4%,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4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5位。
截至2024年3月,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1116.3億元,較年初增加1052.3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中長期貸款21097億元,占人民幣貸款余額67.8%,較年初增加1795億元,同比增長10.2%;企事業單位貸款21365.5億元,較年初增加721.1億元,同比增長9.3%。人民幣存款余額38165.7億元,較年初增加1848.1億元,同比增長9.8%。
(三)信貸結構概況
從整體看,內蒙古金融機構對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制造業等自治區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一是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得到有效支持。中高新技術企業新增貸款254.2億元,占比8.2%,較上年多增99.4億元;制造業新增貸款421.1億元,占比13.6%,較上年多增77.3億元;基礎設施相關行業新增貸款1072.5億元,占比34.6%,較上年多增599.8億元。二是薄弱環節信貸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截至2023年末,全區普惠領域貸款余額2843.2億元,同比增長21.3%;截至2024年3月,全區涉農、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1778億元、7428.8億元和6754.3億元,分別比年初新增800.7億元、657.3億元和234.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1%、14%和11.2%,全部高于各項貸款增速。三是持續支持綠色領域發展。截至2024年3月,全區綠色貸款余額5398億元,同比增長43.1%,增速高于各項貸款33.2個百分點,連續8個季度增速超過30%。
二、金融支持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有效供給還不夠充足。一是金融產品同質化。雖然各地金融機構紛紛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但依然存在產品同質化高、創新性不足的情況,金融服務覆蓋范圍有待擴大。二是資金空轉。金融體系中有大量信貸資金以資金交易方式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沒有流向實體產業。資金空轉也提高了企業融資成本,以銀銀、銀保、銀證等多種方式互保形式的跨機構合作拉長了融資鏈條,致使企業實際上的可用資金減少,融資成本上升。
二是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作用未充分發揮。首先,大量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還未得到充分滿足。當前,全區200多萬戶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仍有一半以上小微企業未享受銀行服務。其次,缺乏有效的金企對接平臺。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時,難以獲得真實的小微企業運行質量信息。再次,地方金融機構定位不清,缺乏有力引導。部分地方金融機構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主業主責,過度參與拓展金融業務,政府部門對于各類地方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引導不足,相關支持、引導和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還不完善。
三是金融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第一,融資渠道單一。內蒙古人民幣貸款增量在全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占比較高,債券股票融資增量占比和比重都很低,說明內蒙古實體經濟融資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以銀行貸款發放為主,致使企業比較容易受融資約束,不利于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第二,信息傳遞渠道不通暢。缺乏有效促進金融機構和融資企業信息溝通的渠道和平臺,金融機構難以獲取工商、稅務、銀行流水等高質量反映企業質量和評估信用風險的信息,客觀上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了投資效率。第三,缺乏優秀金融人才。內蒙古在人才數量、人才級別及人才結構上都難以匹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缺乏能夠滿足金融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端人才。
(二)防范化解風險形勢比較緊迫
一是資產存量板結化程度比較高。當前內蒙古地方法人機構實質不良貸款率高,存量抵債規模較大,持有期限較長,資本占用大,持有成本比較高,現金回收比例低、難度大。
二是增量風險復雜化。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資金周轉困難,還貸壓力增加;大企業資金緊張加劇,地方融資項目逾期規模呈擴大趨勢,各機構延期貸款大量增加,雖化解了暫時風險,但其實質是將風險暴露進行了滯后和延長,到期后可能出現的集中償付將使企業資金周轉再度緊張。
三是資產劣變風險加大。金融機構主要客戶群體經濟下行趨勢影響較為嚴重,資產劣變風險較大;一些金融機構還存在經營效率低、內控管理弱、黨建重視不足的情況,存在高息吸收異地大額存款導致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前期違規開展大額貸款、票據、投資和異地業務導致風險增加的情況,同時相關案件風險、輿情風險、投訴舉報風險使得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四是小微企業信用風險加大。部分小微企業本身具有天然弱質性,隨著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加大,風控條件有所放寬,部分銀行法人機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呈現出“邊處置、邊新增”態勢,信用風險持續累積。
(三)金融監管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是創新監管方式還不夠足??萍冀鹑诘刃陆鹑跇I態具有不同于傳統金融業態的特征,運用原有的監管方式已不能有效監管其金融活動風險。金融監管既不能完全遏制壓制新興業態發展,又要能有效地監管其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這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是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內蒙古近年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內蒙古自治區小額貸款公司公司治理指引(試行)》《內蒙古自治區小額貸款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試行)》等金融法律法規,但還有大量本應納入監管范疇的社會金融活動尚存在法律制度空白。
三是合規經營監管還不夠強。2019年包商銀行爆發嚴重信用風險問題,一方面暴露了該銀行合規經營不規范,也存在金融監管力度薄弱等問題。當前內蒙古金融機構還存在一些高息吸收異地大額存款,違規開展大額貸款、票據、投資和異地業務等情況,凸顯出內蒙古金融機構還存在機構合規經營管理意識不強、合規經營管理制度不健全、合規經營管理監督不完善等深層次問題。
三、加強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
發揮好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助推內蒙古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金融工作是全局性、系統性的重要工作,堅決執行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應對金融高質量發展中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法寶。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深刻變化,金融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越發重要,穩大盤、助實體、保穩定,統籌發展與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諸多難點,攻堅克難的挑戰無處不在,要強化政治意識,強化政治定力,堅定政治立場,堅決執行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
(二)提質增效,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一是引導金融機構發揮比較優勢,找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形成差異化互補金融服務新局面。引導政策性銀行強化能源、交通、水利等基本設施資金支持;引導國有金融為主導的大型金融機構發揮資金優勢、規模優勢、管理優勢,支持重點項目、重大項目良性快速發展,支持地方國企做強做優做大,支持民營企業快速發展,配置金融資產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引導地方金融法人機構堅持著眼服務三農和地方小微實體企業發展,針對地方實體企業“小、頻、急”的特點,發揮地方金融機構機制靈活、決策鏈短、融資渠道多樣等優勢,向地方實體經濟輸血,提供信貸資金。
二是加大金融產品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構建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產品供給體系,滿足內蒙古在能源金融、農牧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泛口岸金融、科技金融等不同領域和層次的需求。引導財險機構不斷增加產品供給,豐富保險產品體系,積極發展內蒙古地方優勢特色保險產品,合理保障農牧民收益,在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設施農業、草場建設、畜牧業養殖發展等方面創新產品,不斷滿足實體經濟財產保障需求。
三是健全各類信息共享平臺。推進全國中小微企業融資信用綜合服務平臺(信易貸)內蒙古節點、銀稅互動等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推動鄉村治理與農村金融信息融合,緩解農牧金融領域信息不對稱難題;推動全區土地流轉平臺建設等,加快打造全區信用信息整合平臺,實現企業商事、稅收繳納、司法判決與執行等公共數據的信用信息共享,支持融資擔保等地方金融機構接入信用信息,完善小微企業信用鏈條;培育第三方征信企業,鼓勵其通過信息技術采集地方金融組織、投融資機構等市場主體借貸、交易、稅務等信息,提供信用信息補充服務。
(三)加強金融監管,創造優良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健全政策法律體系。首先,推動自治區12盟市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支持盟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落實“五大任務”的方案舉措,推動金融機構完善服務“五大任務”的行動方案,將各項行動、工程、舉措落到實處,優先支持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鄉村振興等戰略,針對新能源重點領域、重大項目、16條重點產業鏈建設制定具體方案,強化目標導向。其次,建立和完善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相關政策和措施,規范金融機構行為,引導金融機構全面支持內蒙古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最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地方金融發展壯大,營造更優營商環境。建立和完善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展的長期規劃,為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穩定預期、明確方向,加強對地方金融機構規范運營監管和管理。
二是加強合規經營監管。定期開展股權違法等專項治理工作,嚴格落實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相關要求,建立完善風險預警機制,發揮早期知錯糾正作用。引導金融機構不斷提升公司治理和經營能力,兼顧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引導法人金融機構落實好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要求,有效維護自治區良好有序的存款市場秩序,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創造適宜的融資環境。持續落實“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優化營商環境,釋放市場活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率。首先,發展多元化協同監管,加強金融機構間橫向合作、銀行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外部合作、金融科技企業和監管機構的溝通協作和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厘清監管職責、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及時跟進監管動態,促進金融工具迭代更新,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其次,提高監管科技水平和手段。金融科技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監管效率,提高金融監管領域的科技支持力度,支持鼓勵科研單位與金融機構組建團隊,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等前沿技術和底層技術研發,提升數據挖掘和管理水平。建議運用監管沙盒模擬系統為企業提供可控包容的測試環境,允許企業在約定的約束條件和邊界內,運用真實或者仿真市場環境對創新產品、模式和業態進行測試,測試通過后支持其業務發展和推廣,以起到激勵創新、防范風險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閆先東.發揮金融力量助推“五大任務”見行見效[J].北方金融,2023,(06).
[2]內蒙古自治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J].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23,(11):20-27.
[3]孫世重.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J].中國農村金融,2023,(02):19-20.
[4]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N].內蒙古日報(漢),2022-11-22(001).
[5]程建華,舒展.地方金融支持地方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與現狀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22,(08):47-56.
(作者單位:1.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2.內蒙古自治區廣播電視局保障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