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杭鋒
摘? 要:本文從“明確角度,利用驅動性啟深度學習;拓展寬度,巧用組合性促深度學習;拓寬廣度,妙用開放性導深度學習;挖掘深度,活用推進性助深度學習”四個方面對問題導向下小學體育“深度學習”進行教學策略的論述,為體育教師的深度學習和教學策略提出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問題導向;小學體育;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6-0022-02
《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推行“學練三個一”的教學理念,著力研磨深究讓“學練三個一”在體育課堂中有效落地,需要學生在課中擁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對健康行為的深層理解,提倡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遞進式的思維課堂,從而讓運動能力被學生真正“學會”。
由于“深度學習”是以學科關鍵能力為價值取向,引領學生能動地建構知識,產生深層的思維與情感體驗,并能在情境中遷移和運用的學習,因此,問題導向下的小學體育深度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意識,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進行思考、學會思考,從而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明確角度,利用驅動性啟深度學習
問題的驅動是基于項目教學中事先設計好的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與回答。教師有目的地設計驅動性問題可以激勵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度學習,只有將驅動性問題設置得明確、合理、恰當,學生學習的思維角度才更具創(chuàng)造力。
以“四年級籃球:多種投籃練習方法2”為例,筆者為學生設置兩個問題進行驅動性思考。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投籃,你會投籃嗎?”在教學目標的驅動下,學生思考投籃動作并嘗試性練習,但課堂練習的效果一般。筆者及時拋出第二個問題:“如何把籃球投準,讓自己成為比賽的終結者?”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開始自主探究與主動性練習。
筆者用問題驅動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學生一旦有了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學練的積極性就會高漲,學練過程中即使遇到問題,學生也會第一時間進行探討與交流,甚至會主動詢問并求助于教師,多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問題的思考力與專注力。
二、拓展寬度,巧用組合性促深度學習
組合練習是一個項目內容的教學,可以合理分解成多個技術動作。課堂教學中的組合練習則是教師安排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將單一技術動作與同項目不同技術動作進行組合,然后對所授內容進行反復學練,以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組合練習從單一動作走向整體融合,可以強化并完善技能的學練,幫助學生快速達到肢體的肌肉滿足感,有利于拓展深度學習的思維寬度,促進高階思維課堂落地,讓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齊頭并進。
以“五年級足球:多種形式運球練習方法2”為例,筆者設計了同項目內不同技術動作的組合練習:多種形式的運球+射門。首先,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練并思考三種運球方式+射門組合。其次,組織學生練習腳背外側、腳背內側運球+射門組合。最后,讓學生在防守下進行運球,思考如何運球擺脫+射門。通過組合練習逐步強化足球的運球技術,讓學生深度思考與感知運球+射門技術之間的合理銜接,拓寬技術學練的多種思維與技術動作的運用,實現(xiàn)學以致用,達到“學、會、用”的效果。
通過多種形式的運球+射門組合練習,既滿足了學生身體和心理上的需要,又激發(fā)了學生練習的探究欲與內驅力。以射門為目的的組合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掌握并運用組合練習到比賽實踐中,才能發(fā)揮單一技術動作的最大功效,從而實現(xiàn)“學練三個一”的課堂教學“有真思考利教會,有真情境利勤練,有真實踐促常賽”的效果。
三、拓寬廣度,妙用開放性導深度學習
開放性導學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滿足學生多種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練標準進行縱深探究與自主鍛煉。采用多種學練方法,嘗試性地解決課堂的主要問題,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意識與鍛煉習慣,以開放性問題激活思維,推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與分析,對知識理解有一個更精確、更深的領悟,促使學生的思維廣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跨躍式提高。
以“四年級籃球:肩上單手投籃動作方法1”為例。筆者借助籃球場罰球區(qū)的兩條白線與站位短線的交點進行“爬烏龜”游戲,組織學生練習肩上單手投籃動作,以降低遠近距離的投籃難度,提高學生肩上單手投籃動作的準確率和命中率。筆者設定三個開放性問題供學生思考:問題一: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最佳的投籃位置;問題二:如何利用手腳與全身協(xié)調用力進行投籃;問題三:根據(jù)投籃距離,做好抬肘、伸臂、撥腕三者協(xié)調控力的投籃姿勢。
筆者持開放性練習要求,強調通過降低練習難度,找到最舒適的投籃位置,然后通過增加師生開放性互動問題的數(shù)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主動思考,增加練習次數(shù),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提升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到新的技能和方法。
四、挖掘深度,活用推進性助深度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設計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且逐步推進的串聯(lián)性問題,教師設問考驗學生思維方向與知識深度,有利于厘清知識“點”和“面”的內部關系及拓展思維深度,為優(yōu)化深度學習提供了策略,是一種實現(xiàn)教學目標滿意度服務的過程。
以“四年級足球:傳接球練習方法2”為例。就“三傳一搶”游戲中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10次傳接球練習,筆者啟用四個問題進行推進性教學,問題一:“哪種停球方法停球穩(wěn)?”當學生無法做到停球穩(wěn)時,組織學生練習“腳底停球+傳球動作”。問題二:“防守者站到你面前,你會怎樣處理球?”當學生無法成功直線傳球時,引導學生思考并練習“腳底停球+拉球+傳球動作”。問題三:“當你和防守者爭搶球時,是先用腳搶球還是先用身體護球?”當防守者積極拼搶導致丟球時,組織學生先練習護球再進行傳接球練習。問題四:“同伴是否可以通過左右移動來接球,讓持球者輕松做出傳球動作?”持球者護球之后很被動,無法從容處理傳接球,組織同伴跑空位并喊號傳接球練習。
筆者以串聯(lián)式提問發(fā)展學生思考問題的關聯(lián)性與邏輯性,幫助學生學習與厘清專項運動技能之間的聯(lián)系,以達到在實戰(zhàn)中扭轉“以少勝多”的局面,從而取得從容自信的傳接球練習效果。
五、結論
在問題導向下的小學體育深度學習中,要求教師在“問題”的“問”字上深耕挖掘。首先要有問題意識,教師要對教學目標設定專屬的問題驅動鏈,通過問題的啟智,引導、激發(fā)學生執(zhí)行深度探究的意識。其次,驅動學生深度學習的內驅力,以教師的設疑帶動學生進行教學破疑實現(xiàn)教學解疑,讓學生通過組合練習和開放性練習,進行教學的探究與理解,實現(xiàn)練習的主動性與拓展性。最后,問題預設關注關聯(lián)性與遞進性,以問題為載體激發(fā)學生運動實踐能力與反思能力,讓學生掌握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技能,形成問題思考的思辨力、問題探究的執(zhí)行力、問題深度的關鍵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實“學、練、賽”一體化的體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