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武
摘? 要:“雙減”政策是國家作出的重大決策之一,落實“雙減”政策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減輕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只有深入透徹地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積極應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并對原有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與創新,才能有效落實政策要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教學目標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并使教學方法的創新圍繞教學目標得到發展,這樣一來,“雙減”背景下,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質量教學的目的,并且推進教學發展的進度。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
一、“雙減”政策的相關概述
自“雙減”政策出臺后,各地區積極探究“雙減”政策內涵,制訂相應的教學改進措施。在學校教學方面,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打造高效課堂,要求教師不再為學生布置繁重的課后作業,同時限制校外培訓機構規模,縮減學生參與校外培訓的時間,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在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當前我國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有待進一步改善。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落實“雙減”政策需要充分把握學校這一教育主陣地。
另外,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新課標教學是當前學科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而在實施學科教育的過程中,新課標教學理念不僅能為教師的教育工作指導正確的發展方向,還能幫助教師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教育問題,使教學的整體水平達到一種全新的高度,為學生個人及整體能力的培養提供策略的保障。為此,教師應結合“雙減”和新課標的要求,提升現代教育效果。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進一步拓展教學途徑,調動學生的感官神經,從視覺、聽覺等方面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知能力,符合當前時代發展趨勢,對落實“雙減”教育政策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一)使語文知識更加直觀具體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載體。抽象的文字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信息化教學能通過圖片、視頻與音頻使語文知識變得直觀具體。基于教育新課標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建立,對教師課堂理念的改變是前提條件,而身為教師,就應該緊隨新時代的腳步,以滿足新的課程改革的需要。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相應的視頻資料并配以圖片與文字,可以使原本單調的語文課堂變得圖、文、聲、像并茂。
(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深入推進,為了有效推進各學科的教學工作,新的小學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也已出臺。由于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講授過的重點知識內容“轉瞬即逝”,若學生在課上沒有扎實掌握相關知識內容,課后就難以獨立解決相關問題。而小學生的成長特征決定了其在學習知識內容時存在“學得快,忘得快”的現象。“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便于學生在課后自行觀看課件內容,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信息化教學模式不但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可以督促教師在備課時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為學生后續復習奠定良好基礎。
三、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能力培養不足
一部分語文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沒有注意自身的表達方式,使學生養成了口語化的表達習慣,在課堂上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機會十分有限,使語文教學較為刻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制約了其綜合能力的提升。雖然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和學生的升學壓力還沒有完全得到改善與解決。受傳統語文教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沿用的是“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常常是為了解決問題才引導學生進行,并且往往將教輔資料中的解析作為唯一且標準的答案,教學方法固定且缺少創新性與靈活性,不僅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更難以發揮語文教學的潛在教育價值。
(二)作業設計不合理
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的目的是進一步拓展與延伸課堂內容,數量合適、內容匹配的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復習并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內容。但一些教師認為只有多做題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這樣的訓練方式只會消耗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在“雙減”背景下,學生課業負擔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多數小學語文作業存在枯燥單一的問題,抄寫課文、短語、句子是教師經常為學生布置的作業內容,單一枯燥的作業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另外,有些教師沒能把握好作業數量,作業量大、內容復雜是當前小學語文作業的特點,這也是“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四、“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信息化教育的策略
(一)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創新教學模式
近年來,在“雙減”背景下,語文素養作為語文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學生的培養中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經過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語文教育不斷地改革,語文課程的改革在教育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是開展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指南,不僅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了解新課改的新要求、新理念,更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舊有的教學方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可以用創新的閱讀模式去代替以往的應試閱讀,通過閱讀,讓文章變得立體起來,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秋天的雨》這篇課文之前,給學生提出一些思考問題,讓他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再進行討論,討論時,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比如作者描寫的雨的特點,作者對秋雨的感情,文章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來描寫秋雨,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可以結合PPT課件呈現一些秋天的景色和事物和學生展開討論,對課文中出現的銀杏、柿子樹、田野、橘子、菊花等展開深入的交流,通過了解學生對這些事物的喜好程度,明白學生的關注點,從而帶領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表達的對秋雨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升審美和情操,通過語文課本感受大千世界。
(二)創建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體現了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規范與質量方面的要求,所以它不僅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更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將語文課堂進行無限擴展,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現代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開展語文課外知識的延伸有重要作用。教師在進行課外知識的延伸時,可以通過精美的課件、美妙的音頻、生動的視頻以及各種風格的圖片等展開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不單單依靠書本中有限的文字和圖片擴充自身的知識內涵,而是可以通過網絡資源認識更多、了解更多,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了他們的眼界。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播放風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風掠過不同樹葉時有不同的聲音,微風的細膩代表了大自然的溫柔,狂風是雄偉,代表了大自然的威力。然后再讓學生聽水的聲音,如小雨滴滴答答的聲音和大海洶涌澎湃的聲音,學生通過聆聽,就像身處在大自然中。最后可以利用課堂活動,讓學生自己扮演小動物,選擇小青蛙的學生要發出“呱呱”的聲音,選擇小綿羊的學生要發出“咩咩”的聲音,這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結合微課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教學逐漸在教育領域中嶄露頭角。微課時間較短,可以在十分鐘左右進行。而且小學生往往對課堂中用微課呈現的十分鐘內容記憶牢固。微課還具有跳躍性,以及分化解析知識的功能等,學生在減緩學習壓力的情況下深入理解知識,以此能形成高效率學習。
語文新課標要求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成長規律與學習特點展開具體的語文教學。處于成長階段的小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來轉變抽象且學生難以理解的語文知識,以生動活潑有趣的形象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增添教學內容,通過體驗式教學模式來強化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蜜蜂》這一課時,學生肯定會對蜜蜂充滿好奇心,這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蜜蜂是怎樣辨別方向來飛行的?蜜蜂是怎樣采蜜的?起了狂風時,蜜蜂為什么要飛得很低?”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視頻,在視頻中尋找答案,看完視頻后,學生積極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對其進行總結。信息技術使課本上沒有生命的內容生動地呈現在了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蜜蜂這種生物飛行的本能。
(四)拓展課外文本,進行對比閱讀
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外文本并和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從而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量。在拓展課外文本時,教師要注意所選擇的文本內容與教材中的課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需要注重對課內文本的教學,而課外文本僅僅是充當輔助的教學作用。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解和灌輸標準答案,不如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思考、積極探究。
以《山行》這首詩為例,作者杜牧在詩中描繪了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并且在本詩中作者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教師便可以尋找同樣運用這種手法的寫景詩。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李白所寫的《獨坐敬亭山》。首先,學生分別閱讀這兩首詩,并結合課下注釋嘗試理解詩中的內容。通過對這兩首詩的初步閱讀,學生能夠發現《山行》與《獨坐敬亭山》都是寫景詩,但與《山行》寫秋日山行之景不同的是,《獨坐敬亭山》則寫了詩人游玩敬亭山時所看到的景色。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從作者情感表達的角度對比學習這兩首詩,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中,作者李白表達了自身獨孤、懷才不遇的情感,而《山行》則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豪蕩思致,由此可見,兩首詩雖然都運用了寫景抒情的手法,但所表達的情感截然不同。通過上述應用信息技術所開展的對比教學環節,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學習和理解教材中的詩詞,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積累量。
(五)優化總結評價,助力學生進步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小學學科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需要通過合理且科學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科素養能力,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綜合發展。基于此,構建科學合理的信息系統評價,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學習帶來的愉悅體驗,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通過適當的信息評價構建其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幫助學生維持長期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發揮好信息技術評價的優勢,通過恰當合理事實的應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感受成功的體驗,結合恰當的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反思。
總而言之,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此前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等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實現語文教學定位的合理化,突出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進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在有意義的學習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用的能力,最終使學生發展創新思維,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曉霞.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1):264-265.
[2]鐘慧. 現代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研究[J]. 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0(10):132.
[3]曹力超.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勢及實踐應用[J]. 學周刊,2021(06):159-160.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