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雨萌

摘? 要:核心素養時代下,不僅要關注教師教了什么,更應關注學生何以學會。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最先提出以“學歷案”的形式進行教與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那么怎么用好學歷案?學歷案的價值何在?如何從“教師教”轉向“學生學”,真正做到讓教師“教”變得隱形,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要思考的問題。文章以《認識時、分》一課的學歷案教學為例,對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活動與方式、教學過程與評價等進行系統規劃,介紹了整體設計的思路,并闡述了數學學科設計和實施學歷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學歷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一、學歷案教學的內涵、要素以及課例設計思路
(一)學歷案的內涵及要素
學歷案即學生學習歷程的方案,是教師以整個班級學生為教學主體,圍繞一個具體的學習單位,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主要包括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評價以及學后反思這幾個要素,學歷案既是一種學習的認知地圖,又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學習檔案,是師生、生生互動的載體,也是學業質量檢測的依據。
(二)本課例學歷案的設計思路
《認識時、分》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觀察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掌握時和分之間的進率;教學難點是:時分之間的關系探究;教學關鍵是:鐘面上有多少大格、多少小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一些與時間有關的問題,也積累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經驗,能夠通過觀察判斷出鐘面的整時,其中有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知道1小時=60分鐘。教師先后在兩個班級進行了執教,并基于課堂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對本節課的驅動問題、錨基任務以及學習評價進行斟酌修改,最終確立了兩個驅動問題:1. 鐘面有什么特征?2. 你認識時間單位時、分嗎?以幫助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思考,自主建構新知。
二、數學學歷案教學的實施路徑與策略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雙減”政策也在催促著教師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課堂40分鐘內,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真正實現由“教師教”轉向“學生主動去學”?而學歷案,就是課堂改革的有力推手。下面文章以一節學歷案項目研究公開課為例,介紹學歷案。
(一)從學生知識生長點出發,巧設驅動問題
根據教師在第一個班級中執教的情況,本節課的第一個驅動問題從初稿的“你會認識整時嗎?”修改為現在的“鐘面有什么特征?”;相對應的錨基任務也由“你知道鐘面上是幾時?”修改為“你記憶中的鐘面是什么樣的?畫一畫”。
下面是兩段課堂實錄:
片段1:課堂導入后,教師讓學生觀察手中鐘表的特征,說說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學生觀察得非常充分,數字、時針和分針
教師:要是我想把12個數寫在黑板空白鐘面上,你想先寫哪一個?為什么?(有人想先寫1、有人寫12)
學生:先寫12,再寫6,然后寫3和9。
教師表揚,依次在黑板寫完一圈數字,讓學生記住關鍵位置。
教師:時針和分針怎么區分?
學生:時針又短又粗,分針又長又細。
教師:很好,知道了時針和分針和鐘面上的12個數字,你們就可以準確認識時間了,你知道現在鐘面上是幾時嗎?
片段2:課堂導入后,教師直接出示任務1-1。
教師:想一想,你記憶中的鐘面是什么樣的?在空白鐘面上畫一畫。然后小組交流,推選一幅優秀作品。
學生自主繪制、交流,教師有選擇地挑選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討論。
①第一組對比:數字的分布
學生1:第二幅數字1~6很緊,后面分的距離太大了。
學生2:我覺得還是第一幅畫得比較好一點,每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差不多,看上去更好看。
教師:請第一幅作品的小老師和我們說一說,你的好辦法是什么?
學生上臺交流:先確定12、6、3、9的位置,這幾個位置比較特殊,確定完以后再寫剩余的數。
②第二組對比:時針和分針的特點
學生1:他們兩個都把時針分針畫出來了,但是好像第一個小朋友的時針畫得太長了,鐘面上時針要比分針短一點。
學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樣,鐘面上時針不僅比分針短,還比分針粗一點。
學生3:我還有補充,不僅時針比分針短和粗,走得也比分針慢。
教師:你們真是優秀的小老師,一下子就把時針、分針的特點都講出來了!
③第三組對比:鐘面的大小格
學生:左邊的小朋友畫出了數字之間的小格,右邊小朋友沒有畫。
教師:你剛剛提到了一個詞——小格,你能和大家說說什么是小格嗎?
學生上臺介紹大格和小格,其余學生補充,討論小格的畫法。大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對比兩節課堂內容,很明顯可以感覺到第二節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更高,課堂里到處可以看見“小老師”的身影,教師只是充當引領者。第一節課堂學生紀律很好,節奏也很快,教學任務按時完成,雖然課堂也是以任務的方式進行,但是依然可以感覺到教師“教”的痕跡;第二節課雖然最后拖了一些下課時間,但是課堂到處充滿了學生思維拔節的聲音。
同樣都是學歷案,驅動問題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驅動問題,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節好課開始的基礎和標志。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出發,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將驅動問題的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需要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自己去尋求解決方案,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是問題的提出者和決策者,學生才是問題的思考者。
(二)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本,精設學習評價
學歷案有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教—學—評”的一致性,即錨基任務和學習評價兩者之間具有一致性和遞進性的特征,并且有效的學習評價必須符合三條標準:與問題匹配、學生易懂、易實施。本節課的學習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評價的層次性:完成任務1-1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評價1-2。
此評價的設計包括三項內容:1.簡單的鐘面圖,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根據數字、時針和分針直接判斷,屬于比較簡單的基礎題;2.第二個鐘面隱去所有的數字,只有大小格和時針和分針,需要學生根據任務1-1學到的判斷鐘面關鍵數字的位置來推斷出表示的時間,需要一定的思維和推理能力;3.隱去時針和分針,讓學生自主思考“你還想表示幾時?”,自己動手畫一個整時,屬于一道開放性的練習。教師在教學時通過收集學生不同的作品進行展示、匯報、交流,同時幫助學生規范鐘面上時針分針的畫法。
這一道評價練習看似簡單,但是設計的三個鐘面層層遞進,在學生交流匯報完后,再集體組織討論:研究過的鐘面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幫助學生在觀察、比較中歸納出判斷鐘面上幾時的一般方法。
第二,評價的趣味性:在學生掌握了任務2-1的知識點,認識了時間單位之后,教師安排了評價2-2:一分鐘體驗活動。教師提前準備好學生體驗需要的材料:珍惜時間的小故事、珍惜時間的名人名言、計算題,學生在一分鐘之內親自感受體驗一分鐘可以干些什么。交流完感受之后,教師接著出示現代科技支持下一分鐘可以干的事,打開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充分感受一分鐘雖然很短,但是只要充分利用可以干很多事情,再次激發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一分鐘體驗的評價設計安排在課堂30分鐘左右,重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豐富了學生對一分鐘時間的感知,又幫助學生體會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第三,評價的情境性:本節課的綜合評價設計了兩道充滿生活情境的問題(如圖1)。
數學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運用于生活。綜合評價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爸爸從8時出門到12時回家,時針分針是怎么運動的?小明寫作業花了多長時間?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結合課堂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學好數學的作用和樂趣。
2022年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研究課堂評價的設計,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而學歷案的課堂學習一改傳統教案的套路,由驅動問題到錨基任務,再到學習評價,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清晰可見,讓學生體會到“會學”,直到“樂學”,將教師“教”的課堂轉變為學生“學”的課堂,將學習歷程還給學生,使學習變得主動而充滿靈性。
(三)以減負增效為目標,優化作業設計
“雙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要達到減負不減質的標準,對每一位教師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既要正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又要兼顧作業的趣味性和科學性,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針對本節課教學內容及重難點,教師設計了如下課后作業:
1. 基礎鞏固類:這類題主要幫助學生鞏固強化課內所學、夯實基礎,從而完成知識的遷移。
例如:一部兒童電視連續劇,播放1集的時間是20分鐘,播放( ?)集的時間是1小時。
一節課是()分鐘,再加上()分鐘是1小時
2. 活動探究類:
例如:1小時里,我干了些什么?1小時中,爸爸媽媽干了些什么?
認識時、分、秒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課上一個小游戲幫助學生體驗了1分鐘有多長,課后通過1小時體驗的題目,豐富學生對時間的感受。
3. 拓展提高類:這類題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進行必要延伸和發展而形成的作業,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面向學有余力的部分學生設計的。
例如:鐘面從1時整轉到4時整,分針和時針相遇了幾次?
總之,課后作業的設計盡可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情感,遵循趣味性、多樣性和分層性原則,變要我“練”為我要“練”;要我“學”為我要“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課堂展望
學歷案的實踐,改變了傳統教案的設計單位和結構,從“課時”走向了“單元”,使“教之案”轉向了“學之案”,因而實現了教學方案“形”與“質”的重構,有效連通了核心素養與教學實施之間的斷層。在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唯有建構以學為中心、聚焦學習者“何以學會”的學習經歷的完整過程設計,貫徹“教—學—評”一致性,推動學習方式的轉變,才能讓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從理想變為現實。但是,就目前學歷案的研究而言,仍然處在探索階段,文章就近期學歷案教學的研究實際情況來看,提出一點期望:學歷案的設計及使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讓學歷案空有其表,而應該使其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傊?,教師對學歷案的設計研究還需加強,以讓學歷案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更多學生因為“學歷案”而樂學。
總而言之,一線小學數學教師在今后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堅持沿用學歷案的模式,不斷改善并發揮學歷案的優勢。文章也期待學歷案模式會在今后的教學課堂中普遍得到推廣和使用,以讓更多的學生真正得到應有的發展,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盧明,蔣雅云. 單元學歷案: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實踐路徑[J]. 中小學管理,2021(07):23-26.
[2]熊梅,董雪嬌,孫振濤. 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大單元設計[J]. 教學與管理,2019(35):51-53.
[3]張偉. 基于大概念統領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研究初探[J]. 讀與寫,2022(36):146-148.
[4]姜鵬翔. 統整理念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探究[J]. 學周刊,2022,1(01):44-45.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