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徵

摘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被視為是貝多芬音樂風格成熟時期的巔峰之作,代表著貝多芬在協奏曲交響樂創作中的最高成就,該曲整體結構工整、富于變化、宏偉華麗,不僅是研究古典風格與浪漫風格交替時期音樂發展的典型作品,也是探究音樂他律論在演奏時所使用音樂技巧的代表性創作。貝多芬曾將《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手稿作為私人教材,用來教導學生進行作曲練習;德國作曲家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P·E·Bach)也在1962年出版的《純正的鍵盤演奏藝術實踐》一書中將這首協奏曲作為演奏理論與實踐的案例,面對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音樂表演的傳授。這些實踐,使得這一協奏曲的總譜逐漸演化為一部難度循序漸進的教科書,為音樂學校以及音樂教師所廣泛使用。本文中對于貝多芬鋼琴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與教學分析,旨在從音樂教育者的角度出發,以協奏曲的作品特征作為切入點,對其在當代中國教學語境下的演奏技巧以及教學策略進行探究與分析,為其演繹與發展提供具有本土化、現代化特質的創新實踐內容。
關鍵詞: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演奏技巧;教學創新
在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歷程中,1803年被稱為其“新風格”的開端,貝多芬在音樂家海頓與莫扎特的基礎上,將鋼琴協奏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誕生于1809年,1811年11月,該曲在萊比錫的格文特豪斯進行初演,由約翰·弗里德里?!な┠芜_進行獨奏,后于1812年2月,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由貝多芬的學生卡爾·車爾尼進行獨奏,該曲樂譜于1811年由萊比錫的布萊特科普夫出版社進行出版并逐漸普及。這首協奏曲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后的英雄風格作品,也是他最后一次在表面上沿用英雄模式進行創作,被成為“皇帝”協奏曲。《大眾音樂評論》的編輯約翰·弗里德里?!ち_赫利茨曾評價這首《“皇帝”鋼琴協奏曲》為“是現存所有協奏曲中最獨創、最新穎、最有效果也是最困難的”,并表示聽眾在欣賞完這一協奏曲的演奏后,能夠“完全獲得愉悅”,這些評論揭示了第五鋼琴協奏曲在貝多芬音樂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肯定了其演出的成功。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十分考驗學習者、演奏者對于橫向結構的把握,以及氣息的貫通。例如,作品第一樂章中存在持續八度音階,需要演奏者的手掌與手指在處理時擁有較好的爆發力與耐力,同時能夠通過精準的控制將樂句間細致的變化展現出來,十分考驗演奏者的技術。因此,對于《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演奏與教學的研究,不僅可以充分發掘該曲目在展示鋼琴技巧、彰顯高尚審美中的巨大潛力,也能夠通過對于該經典作品的持續研究,深化該曲目在當前教學實踐中的教育價值,為當前高校音樂教學的策略創新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教學范例。本文對于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與教學實踐討論,一方面,旨在通過對于作品創作背景以及創作特征的描述,呈現出這一協奏曲及相關語境的完整面貌,為對于該作品的深入理解、分析與詮釋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結合當代本土的演奏需求與高校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對這一曲目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實踐策略進行探索與闡釋。 同時,也為以鮮活的藝術表現與創意實踐為基礎的素養導向教學模式,提供實踐題材與實踐參照。
一、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作品特征
(一)創作背景
18世紀,貝多芬受到啟蒙運動以及德國文藝界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傾向于在作品中加入“英雄主義”的內容,以凸顯作品宏偉的基調以及澎湃的感情。根據意大利小提琴家弗朗切斯科(Francesco Galeazzi)在1796年發表的闡釋性文章,C大調是“宏大、軍隊風格的調性,適合表現宏大的場面”,具有嚴肅、莊重的特質,而降E大調是“英雄式的調性”十分的莊嚴肅穆,在表現嚴肅、莊重的氛圍方面更甚于C大調。因此,貝多芬于1805年進行首演的《降E大調交響曲》即《第三交響曲》被賦予了“英雄”的涵義。同樣,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創作于法軍占領維也納的混亂時期,樂曲中充斥著雄偉豪邁的情感,對于和平與理智的憧憬,以及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這也是貝多芬最后一首以此為主題的協奏曲創作。
在魯道夫·大公的資助下,《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于1809年在維也納上演,由于貝多芬在這一時期已經明顯受耳聾困擾,無法勝任完整的演出,該曲目的鋼琴部分由貝多芬的學生卡爾·車爾尼完成演奏。盡管車爾尼本人始終認為,自己并未能將這首曲子中所蘊含的磅礴情感非常完整地演繹出來,但無論是曲目本身,還是車爾尼的演繹,還是作品恢弘的氣質以及宏大的演出規模、壯闊的音響效果、極高的演繹技巧,都在后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甚至被譽為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杰出作品之一。由此,可以見得該曲目的情感之充沛、技巧之豐富,具有極高的學習與演奏價值。
(二)演奏特征
根據莫扎特時期已經確定了的協奏曲的基本形態,這部協奏曲整體結構可以被均分為兩個部分,每個部分約有二十分鐘左右,第一樂章是快板,第二樂章是慢板,第三樂章再到快板的形式。在這一協奏曲的范式基礎上,貝多芬對于協奏曲的內容進行了創新,為這部樂曲添加了流暢完整的華彩部分,這一華彩部分較之前的內容相比增加了難度、擴大了音域,突出了鋼琴的獨奏性,增強了演奏者與樂隊之間的矛盾性與戲劇性,使得協奏曲的交響性與歌唱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塑造了古典時期史無前例經典華彩樂段。本文將從貝多芬協奏曲的具體曲式出發,對協奏曲的創作特征進行提煉與分析,繼而更好地對協奏曲的演奏與教學實踐進行指導。
關于《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具體曲式,整首協奏曲以鋼琴的華彩段開始,使用快速的音階以及琶音處理,確立了曲目的整體調性——降E大調,降A大調,以及降B大調。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由主調進行呈現,第二個主題先是以降e小調出現,然后轉入典型的降E大調“號角五度”。當鋼琴在之后的獨奏呈示部中展開這個主題時,音樂以b小調出現,整體呈現出優美而抒情的旋律特征。作品開始處華彩段的再次出現,宣告者樂曲再現部的開始,并以一個五十小節的尾聲結束。
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主要分為4個部分。首先是弦樂樂器在樂章開始處演奏一段贊歌;然后在鋼琴進入前,使用木管對旋律線進行美化處理,讓鋼琴能夠較為柔和的保持在和弦之上;鋼琴從第45小節開始,便開始以起伏的三連音伴奏為基調進行旋律演繹;然后在60小節處,開始以阿爾貝蒂低音音型進行伴奏。協奏曲第三樂章的結構清晰簡潔,采用了ABA-C-ABA的格式,并且在樂章的尾聲加入了一個創新樂段,即協奏曲的第402小節,鋼琴在這里只有定音鼓進行伴奏,具有極強的情緒代入感與情緒感召力。
根據貝多芬關于這些創作手稿的批注,貝多芬附加了由作曲家科林(Collin)作曲的奧地利民族音樂《奧地利高于一切》,還記錄了一些關于“歡呼之歌、進攻、勝利…”等主題的創作構想。此外,貝多芬還將自己的感受:“破曉的(Dammernd)”標記在了第一段鋼琴獨奏的注釋里,展現出了關于“英雄主義”的磅礴情感,以及對于“勝利”與“和平”的期待。
二、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
根據上文中關于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創作背景以及演奏特征的描述,在當前關于協奏曲的演繹實踐中,需要著重關注兩方面的內容。首先,著重關注音樂主題演繹與情感連接。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大多表現了人的精神與意志的力量,具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因此,需要演奏者具有深厚的技術功底、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歷與體驗,如果演繹者缺乏對于獨立的判斷與審美品味,將很難從演繹中汲取經驗。因此,高校學生在進行演奏實踐時,需要兼顧作品演奏的技巧性與情感性內容,通過主題演繹技巧與情感連接的方式,保證情感與曲式的統一;其次,在演繹實踐中,需要著重根據當代中國文化語境與受眾需求,進行語境化的探索與創新,契合當前中國鋼琴實踐本土化、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一)音樂主題演繹與情感連接
在對于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繹中,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來兼顧音樂的情感內容與演奏技巧。首先,通過對于貝多芬在創作時的歷史背景以及生活經歷的考察,深入了解貝多芬在創作時的思想歷程,將其各個章節片段的旋律內容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內容進行對應。結合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Spinoze)關于身體情感體驗的相關理論,“人的身體總是能為外界所擾攘、挑動和刺激,情感的表達往往和身體的力量密切相關”。因此,在協奏曲的演繹中,對于音樂情感有深入理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演繹者更好地進行技巧的表達;其次,演奏者需要對貝多芬作品中關于音樂他律性理論的應用進行探究,了解貝多芬作品中的對于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探索,尤其是在《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中對于“英雄”敘事的浪漫元素的運用。關于這些音樂他律性要素的探究,能夠幫助演繹者更好地將協奏曲中的情感內容與敘事結構進行邏輯連接,從而展現貝多芬鋼琴作品中豐富的創作想象力。
此外,對于貝多芬在音樂曲式中創新內容的把控,也將有利于創作者在協奏曲演繹中的情感表達。例如,貝多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典鋼琴協奏曲的布局常規,經常把樂曲的展開部建立在程式部材料的基礎上,以此來鞏固音樂情感中與“意志”“決心”和“信念”相關的內容;在處理結尾的過程中,常在音樂節奏達到頂點時插入一個急板(Presto),為協奏曲帶來有震撼力的收尾。因此,對于《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中獨特曲式及其創作動機的把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當代演繹者將音樂的主題與情緒內容進行連接,從而在演繹中更好地展現作品的主題氣質,抒發作品的澎湃情感。
(二)本土化的創新演繹
對于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在本土化、當代化背景下的創新演繹實踐,可以通過在作品演繹中介入微觀的歷史學視域,以及多元學科視域的方式來實現。一方面,微觀的歷史學視域能夠通過對于作品特定創作背景以及創作動機的闡述,對協奏曲中時代性、地域性的內容進行錨固,從而幫助演繹者厘清在演繹中需要保留的原質性內容以及能夠進行創新的其他內容,在保留作品本身特征的同時,使作品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文化與審美語境下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學科視域能夠幫助演繹者突破音樂學科的傳統視角,將協奏曲置于更加廣闊的學科領域中進行創新思路的發掘以及更具實驗性的創新實踐。
關于協奏曲本土化的創新演繹,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其一,以“英雄性”為切入點,對貝多芬協奏曲的敘事內容以及曲式處理進行微觀歷史學視域的考察。例如,考慮到1806年是奧地利動蕩的一年,這一時期人們的娛樂方式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同而發生了改變,而貝多芬在這一時期創作中“英雄風格”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時下受眾接受偏好的影響。因此,在當代語境的創新演繹中,一方面要著重體現出貝多芬這一時期作品的不同特質,以保留其原真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貝多芬不同時期作品中“英雄風格”的對比研究,提煉出受眾偏好與作品風格的聯系,從而應用這一關聯性的邏輯,對作品的當代演繹進行創新,以更好地契合當代受眾審美偏好;其二,多元學科視域下對于貝多芬協奏曲的研究,有利于將西方經典的鋼琴曲目范式與本土的藝術語言及審美意味相結合,從而實現樂曲演繹的本土化創新。例如,在中國民族學視域下對于協奏曲的考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本土民族歷史資源與特定文化記憶中的精神力量,將我國民族英雄主義的內容和情感與貝多芬協奏曲中的“英雄性”情感相連接,在尋求藝術與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對協奏曲的主題進行拓展,不斷挖掘其本土化的演繹方式。
三、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教學策略
綜合上文中對于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創新演繹的具體要求和實踐策略,當前高校以鋼琴演繹情感連接與語境化創新為目的的教學,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策略的創新。
首先,是以深度學習、深度實踐為目的的學習單元的構建,因為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繹對演繹者的情感體驗、生活體悟以及審美能力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深度學習、主題學習的提倡,有利于幫助高校學生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該作品的曲式風格以及相對應的情感性內容、敘事性內容,從而豐富學生在技能學習中對于協奏曲情感他律性的體悟,培養學生的演奏思維方式與音樂審美能力。具體的策略包括:
配合協奏曲的演繹課程,進行以“英雄性”為主題的學習單元設計,引導學生在演奏實踐的同時,對這一題材作品的文化背景、情感特征、創作動機進行全面的洞察與深入的思考,探究音樂曲式與其文化要素、歷史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完善學生的系統性知識架構;
與其他的學科進行合作,為學生制定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歷史學視域下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民族學視域下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等。通過多元學科內容的介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鋼琴演繹的創新實踐提供基礎。
其次,是在關于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教學中,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強調以素質培養為教學導向。例如:關注學生在鋼琴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導師在引導實踐創新時的主導作用,通過關注學生自身的情感經歷以及演奏偏好,進行協奏曲的教學引導,將鋼琴曲的文化性內容、情感性內容以及曲式規范與學生自身的音樂技能體系相結合,而非單純的進行技能的培養;
通過對以貝多芬協奏曲為例的音樂情感和曲式的研究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對于鋼琴學習和鋼琴演奏方法的實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生在鋼琴演繹中的創新實踐能力。
四、結語
本研究以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繹與教學為切入點,從音樂教育者的角度,分析了協奏曲在演奏時的曲式特征以及相關的歷史背景,繼而結合當前的實踐經驗,闡釋了將情感內容與曲式結構相融合以及本土化的創新演繹方式,并探究了貝多芬鋼琴曲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教學策略,以期為高校鋼琴演奏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作者單位:俄羅斯下諾夫格羅德格林卡國立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琦.讓音樂學習真正發生——基于深度學習視越下的音樂教學策略[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9(7).
[2]倪娜.論貝多芬鋼琴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與教學分析[D].天津音樂學院,2023.
[3]丁洋.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的音樂內涵與演奏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楊琦.貝多芬鋼琴作品《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演奏分析[J].黃河之聲,2022(13).
[5]蘇萌.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風格特征分析[J].北方音樂,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