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共同富裕愿景下職業教育‘精準擴中’的內在邏輯、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23YJA880060),主持人:徐莉。
" "作者簡介:許文素(1981—)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職業教育。
[摘 要]基于從課程設計出發的內容邏輯、從學生動機出發的主觀邏輯、以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目標邏輯,分析創業教育之于教學實踐的內在邏輯,進而從創業導向、技能鍛造、項目孵化、精神培養等角度,凝練變革路徑,提出創新課程模式設置創業導向型課程、組建科創訓練營實施創新創業訓練、優化教學方法實施項目化教學、打造企業家課堂培育創業精神,為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導向;創業導向;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6-0023-03
一、創業教育的內涵構建
(一)概念內涵與內容基礎
創業教育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柯林·博爾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和進取精神。在大學教育實踐中,創業教育課程的開展,早于創業教育理論的誕生。1947 年哈佛大學“新企業管理”課程的問世,標志著美國高等院校啟動了創業教育。自此以后創業教育逐步走進大學課堂。創業教育計劃于 20 世紀末在英國和日本相繼提出,并在創業教育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目前創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已經在英國和日本形成。我國的創業教育起步于2002年,教育部確定9所高校作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至此創業教育逐步進入我國大學課程體系。此后,教育部在2010年發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至此,創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要求也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得到了進一步明確。
結合新時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高職院校中的創業教育是指建立于高職專業技術技能培養基礎上,融合創業知識、創新素質、創業技能及企業家精神的培養與塑造。
(二)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實踐
作為勞動力發展模式的替代課程,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被視為一種市場化趨勢的產物,其實踐表征具有豐富的市場化色彩。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包含了市場化的實踐內容、實踐手段和實踐目標。
從創業教育所包含的實踐內容來看,脫胎于專業技能教育的創業教育,涵蓋了普及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培訓、創業項目孵化、創業精神培育等板塊,在培養專業技能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從創業教育的實踐手段看,創業教育包含創業設計類競賽、創業課程設計、大學生創業試驗園區、成立創業指導機構等手段。從創業教育的實踐目標來看,創業教育的目標是把接受該教育的學生培養成肯吃苦、敢冒險、有頭腦、懂技術的學生群體,讓學生在畢業時能具備超出同類群體的創業素質。
二、創業教育之于教學實踐的內在邏輯
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關鍵任務,是立足本專業和市場需求,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和“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社會環境,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培養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將創業教育融于教學過程,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前提,又是強化課程設計、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保障。
(一)基于課程設計的內容邏輯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認為,創業教育必須深入研究創業教育的本質,必須遵循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作為技能導向型的教育,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開展創業教育,既要遵守高等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職業教育的差異性,符合職業教育的育人特點。研究結果表明,從創業意向到創業行動,課堂創業教育對創業意向影響不大,而創業經歷和創業教育經歷是對大學生創業有顯著影響的因素。
目前,創業教育在部分高職院校中流于形式。一是較多安排創業講座、創業理論知識課程,忽視創業實踐指導、創業專業知識運用等課程的安排,相關必修課中涉及創業課程相對較少。二是一些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過多關注在校期間創業能力培養,忽視了從學校到社會的創業能力培養銜接,導致學生走向社會后,創業能力與社會競爭要求產生了脫節。三是一些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模式過于陳舊,不論是實訓創業基地,或是創業比賽、創業訓練,都落后于社會發展要求,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創業教育功能失靈。
有學者就此指出,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對學生今后要進入的職場所需能力,也就是對未來職場應用知識領域所需能力進行歸納的結果。基于此,在職業教育實踐中,迫切需要設計學習規律與創業規律相結合、認知規律與教育規律相結合的創業教育模式,開發創業導向的創新型培訓課程,使其成為幫助學生體驗創業過程、識別創業機會、開發創業產品、評估創業效果的重要路徑和手段。
(二)基于學生動機的主觀邏輯
對學生創業的動機進行分析,尋找創業教育功能發揮的切入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最基礎的需要,包括滿足個人的生理基礎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其最頂端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高職院校學生求學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就業需求,根本動力是解決經濟收入問題。投身創業的高職學生,實際上是將生理基礎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相結合,在創業中既獲得了自我實現,也滿足了個人經濟條件需求。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積極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是教師的責任。教師應在主動摸清學生實際需求后,再開展教學工作。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一些課程設計未有效厘清學生的需求層次,或是將創業技能與專業技能培養混為一談,或是只關注就業技能,忽視創業技能,或是未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片面強調經濟收入的重要性,導致高職學生易將專業技能等同于求職技能。因此,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和個人需要,精準識別、評估和設計學生創業課程,滿足學生創業需求,是開展與專業相關創業教育的應然之路。
(三)基于人才培養的導向邏輯
就業導向型人才培養體系與創業導向型人才培養體系具有較大差異,這就要求創業教育避免做就業導向教育的加法,也避免做創業與就業教育的整合,而是立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打造全新的創業教育制度體系,創造全新的實踐和培訓的創業環境。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體系兩極化明顯。一方面是創業教育成為空中樓閣,其內容、要求、培養目標未與本校優勢專業相結合,導致目標架空化、培養形式化、訓練空心化,學生的創業認知僅限于創業教育的課堂,無法與自身專業知識產生有效融合。另一方面是創業教育過度扎根于專業教育,導致創業教育專業化色彩過于濃重,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邊界感不清晰,使得學生認為學專業技能就是學創業,專業學好了一樣可以去創業,無法為學生開展自主創業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引和認知。因此,創業教育存在的要求和意義,是要植根于專業技能,又要脫胎于專業技能教學,將自身功能定位于搭建技能提升、專業教育與完成就業的互通橋梁,從而有效規避專業課程教學與創業實踐“兩張皮”現象。
三、創新路徑——基于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教育范式
(一)創新課程模式,突出創業導向
就業導向型課程設置強調學生對既定課程的服從和接受,具體表現為以必修課程為主的學年制課程;選修課程類型向綜合類課程傾斜,選修課程以選修課程為主的課程形式。學校啟動以創業教育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與行業協會、多家合作企業著力開發創新創業專業課程,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精品課等課程,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通識化。學校認真建設全覆蓋、分層次、成體系的,以“職業生涯規劃”“創業素質訓練”等課程為基礎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增設部分跨專業的創新創業基礎選修課,將課程標準體系、教學模式、考核評價、資源建設四個維度作為改革維度,為每個課程和課程單元制定個性化改革方案。通過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學院2022屆、2023屆畢業生調研發現,“柔性課程”促進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養的提升,其中對培養創造性思維、提升創新能力的幫助更為明顯。
(二)組建科創訓練營,實施創新創業訓練
學校堅持以創新創業競賽為平臺,組建科創訓練營,落實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面帶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競賽,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淀,逐漸涌現出以“挑戰杯”國賽金獎“云上白子—國產功能+手沖咖啡啟航者”為代表的一批創業項目的落地,顯著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學生覆蓋面和在校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比例。
學校2023屆畢業生參與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新創業課程參與度(74.71%)較高,其后依次是創新創業競賽或訓練(54.76%)、創新創業實踐活動(43.65%),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性評價均在96%以上,開展成效較好。
(三)優化教學方法,實施項目化教學
采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項目規劃、項目實施和創業管理能力。學校依托“創業教育”課程,打造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校園大賣場”的項目化教學,與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開展校內外接續項目孵化。學校通過和青島市10余家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合作,系統開展項目化教學、工學交替以及參與式、情境式現場教學。項目化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產學研結合的能力,組成以班級為單位、以班長為CEO的創業團隊,由學院提供啟動資金和實訓耗材,由班級進行運營,教師負責指導和評估。將“項目化”課程與創業相結合、創業實踐與成果孵化相結合,構建課程、項目運營、創業孵化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使學生在項目實踐鍛煉中,增加創業經驗,逐步提高創業能力,樹立創業信心。
(四)打造企業家課堂,培育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是創業的關鍵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創業成功與否。邀請企業家進校園,打造企業家課堂,讓企業家現身說法,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介紹創業歷程、分享創業心得,從而提升學生感性認知,潛移默化地培養創業精神。
參考文獻:
[1]彭鋼.創業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結構邏輯[J].教育與職業,2017(13):5-12
[3]和震.新時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要點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45-48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