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信息化視閾下高校思政課分類分層教學實踐研究”(2020SJB0382)。
" "作者簡介:孫艷艷(1982—),女,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了技術與教育系統的深度融合,凸顯了教育數字化連通的重要性。通過分析數字化時代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背景,提出構建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探討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必須堅持的三大基本原則及“五步走”的具體實施路徑,以期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數字化;思政課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6-0109-04
“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戰略要求,為高校思政課數字化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數字化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成為必然。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是將智慧教學平臺引入思政課教學,基于學生專業及特點“分類設標”,基于學生成長規律“進階達標”,基于學生發展性“精準評價”的思政課教學模式,體現了精準思政的特點,是數字化轉型賦能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與發展的新范式。
一、數字化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的提出背景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已成為廣泛共識,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的提出既是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亦是滿足數字化時代大學生成長需求的客觀需要。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技術支撐。回顧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經歷了傳統思政課教學—慕課教學—混合式教學的歷程。其中,傳統思政課一般都是實體課堂大班授課為主,計算機主要用于“輔助”思政課教學。思政課“05方案”后,網絡技術促使多媒體課件、電子資源及建設應用等信息化手段逐漸普及并“嵌入”思政課教學,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明顯。2013年是中國慕課元年,信息技術和思政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思政課教學的時空領域和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拓展”[1]。當前,思政課教學進入數字化、智慧化教學階段,很多學者認為數字技術使線上線下混合、虛實結合的思政課教學成為可能,為“主體間性思政教育開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和便捷條件”[2]。前期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信息化技術工具性與思政教育價值性博弈,學生需求日益強勁與有效供給不足等辯證矛盾,在教學資源的優質性、教學內容和方法供給的精準性、不同主體的多元協同性、智慧教學平臺功能的完善性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而數字化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為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創新提供了新空間。
(二)數字化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求
從教育對象的角度來看,這個由新興技術驅動的愈加多元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將會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產生更大沖擊。一方面,諸多智慧教學平臺、豐富的云端資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等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有獨立思考的意識,認知能力提升但還不夠成熟、對多元社會思潮的辨識能力還非常有限,數字化技術促使思政教育空間泛在化、網絡信息的多元化、網絡意識形態的交鋒激蕩,短視頻時代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權威性”“完整性”“傳播力”[3],信息繭房限制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可能引發青年大學生的信仰信念危機。因而,在數字化時代,思政課教師必須樹立“精準思政”教學理念,立足對象維度、目標維度、效果維度,使數字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教育內容、恰切選擇教育方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4],才能促進思政課高質量發展,使思政課立德樹人效能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
二、構建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則
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多元聯動協同發展及發展性學生評價,以彰顯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價值旨歸。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培養什么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問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構建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必須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數字化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升級模式,把穩教師主導性,在發揮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組織、實施、調控”[5]功能。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則,堅持問題導向,以數據驅動,對學情“問診把脈”,對學生興趣點、困惑點、認識誤區進行精準研判,依據不同學生特點,分類別施教、精準供給教學內容和方法,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才能有效破解線上教學的知識碎片化、課堂教學的理論梗阻、實踐教學的形式化等問題,進階式地達成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價值觀塑造的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二)堅持多元聯動協同發展
樹立“大思政課”理念,一是堅持思政課堂協同:以數字技術激活思政小課堂,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實現思想碰撞。社會大課堂通過“田野上的思政課”等形式,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成果感染學生。思政云課堂通過優質思政課公眾號建設、優秀微課視頻、大學生優秀思政作品展播等形式,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傳播社會主流價值”[6],實現思政云傳播。二是堅持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協同: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建立共享資源庫、案例庫、問題庫,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三是堅持教師協同: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協同,依托線下及數字化平臺實現集體研討、備課,確保思政課程分類別施教的有效性。四是堅持思政課教師與智慧平臺技術團隊協同,智慧平臺技術人員幫助思政課教師提高數字化素養,思政教師幫助信息技術團隊不斷優化智慧教學系統技術、功能和場景,促進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和達成。
(三)堅持動態性學生評價
大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價值觀塑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的發展性評價,在教學中注重多樣化評價方式,充分運用智慧教育平臺的大數據功能,一是教師大數據驅動,動態跟蹤學生線上、線下學習行為,科學診斷研判學情分析,從而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二是教師創新評價體系,“四維一線”評價體系包含 “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7],從理論延伸、能力訓練、習慣養成、期末測評四個維度進行動態跟進、綜合測評,體現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彰顯學生評價的精準性、激勵性和發展性。
三、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教學設計:從“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
重視教學設計是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思政課教學“有教無類”的特點,有效借助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興趣點、學習過程等進行深層剖析、學情識別,精準把握教學對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確立更具層次性和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精準思政教育,實現從“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的有效轉化。第一,科學分類設標,制定教學方案。基于學生學科專業,進行類別分篩。根據不同對象,圍繞不同模塊制定進階式學習任務單,圍繞教學專題設計學研實踐,針對不同學情制定教學計劃及線下線上自然銜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進階達標的差異化教學方案。第二,設計教學專題,做好資源建設。轉化教材體系,劃分教學專題,組織思政課教研室團隊對教材深入研究,梳理教材各章節內容,“基于AI技術從整體上對原有課程內容體系進行重構”[8],根據各章節內在邏輯性整合教材體系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若干教學專題;打造高質量教研團隊,整合線上、線下各類教學資源,構建立體化教學內容體系,對“分類別-進階式”教學模式持續優化,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
(二)線上教學:從“被動獲得”到“自主建構”
一是建設思政課數字化平臺,建設好課程資源。教師選擇或建設功能強大、兼容性好的平臺,在課前建設好課程資源,根據教學方案,各專題主要負責老師分別錄制相應知識點短視頻,每個視頻時長8-15分鐘,包含一個或兩個知識點。二是建設好網絡班級,制定并發布學習任務單。制定學習任務單,明確線上學習任務、學習重點難點和學習思路及方法,以清晰、簡潔為要,使學生對線上學習任務有清晰的認知。準備好配套的文獻資料,設計好思考問題,形成個性化推送,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同時貫穿教師引導性;三是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線上資源具有直觀性特點,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線視頻、配套及拓展資料的學習、在線討論并完成在線測驗。四是教師根據學生在線平臺反饋的學習時長、進度、在線測驗得分等學習數據對學生是否達標等進行督學、促學,對學生總體情況和學習薄弱點做出綜合研判,對數據有明顯偏離的學生進行分篩,甄別學生學習薄弱點,為下一步教學做好準備。這為師生、生生在課堂上進行更深層次的頭腦風暴、協作探究、互動討論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9]。有了線上的學習作為前提,課堂教學的起點不再只是理論知識的“案例導入”“溫故知新”,而是更具有針對性的“釋疑解惑”“授業傳道”,為高校思政課的入腦、入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課堂教學: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是雙向聯動的,線上的“問診把脈”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利用智慧教學軟件對前期學習效果再次進行檢測,進一步明確課堂教學達標的情況,對于掌握薄弱問題進行答疑。在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實踐中,智慧教學軟件深度融入,課堂更具個性化、互動性和有效性。教師精心設計問題鏈,通過師生互動,VR、AI等技術實施思政課情境教學,增加學生體驗感,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深度學習來確保思政課“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此階段要求主講教師在教學內容專題化和學生前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各專業特點,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大學生關注點,選取與學生專業相關典型案例,合理延伸、充實、深化教學內容,“以‘問題辨析’貫穿思政課教學”[10],講好講透思政課的道理,使思政課堂進一步發揮升華情感、培根鑄魂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智慧教學工具,通過搶答、指定學生回答、投票、小組研討等多種形式激活課堂、提升學生參與度,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形成創新性高階思維。這樣就“不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升華已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知識與創造性知識的自我建構與生成”[11],得到成長性發展。
(四)實踐教學: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
數字化平臺的建立和技術應用也體現在高校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實踐教學每一環節。前期線上及線下知識的理論講解,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理論根基,有助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實踐教學的開展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識真理、踐行真理,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分類別-進階式”教學中的實踐教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包括每次課的課前五分鐘及各專題相應的主題實踐。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課前五分鐘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國學經典,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各教學專題的融合點,并在班級進行五分鐘分享展示,由此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各專題實踐內容、形式和側重點也結合學生所在專業特點,各有不同。實踐教學彰顯“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但各專題實踐活動策劃、主持、評分、活動的進行、總結反思環節等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不同專業學生在實踐成果展示時要呈現出本專業元素和特點,如在人之志專題,“走進美麗鄉村”主題實踐活動中,組織大學生走進蘇南鄉村“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一堂特別的鄉間思政課,藝術類學生用手繪、話劇、短視頻,經管類學生用“鄉村振興的數字化治理”、文法類學生用散文、詩歌、話劇等不同形式呈現新時代中國美麗鄉村新風貌、新故事、新發展,并分享活動感悟,追問并深刻思考青年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的責任和擔當。數字化技術的有效使用和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使思政課實踐教學各環節得以全流程呈現,主題實踐活動的過程既是培養大學生多元能力的過程,也是增進大學生情感體驗,促進情感升華,實現知信行統一的重要途徑。
(五)教學評價:從“經驗判斷”到“精準高效”
教學評價是指引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發展的“風向標”“評價材料的準確性、真實性”[12]至關重要,將直接影響教學反饋和教學決策。思政課“分類別-進階式”模式中,教學評價包含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兩個方面,都可以在數字化平臺進行。教師評價借助學校網絡平臺開展教師自評、督導評課、學生評課相結合的評教活動,通過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等方面對老師進行評價,幫助老師找準定位,并根據具體環節具體審視并加以改進,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對學生的評價采用“四維一線法”:其中平時成績包括理論延伸、能力訓練、習慣考核。總評成績為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平時成績在智慧教學平臺可以全過程記錄,期末考試成績也可以在智慧考試系統中呈現。通過考核方式的細化和加強,規范并調整教師教學策略和行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在不斷地“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激勵和自我調控的動態過程中,逐步趨向自我完善”[1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有助于“形成組織架構、教育過程、評價方式、教育治理‘端到端’的全方位創新變革。”[14]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既要提升專業水平、信息化素養和數字能力,也要持續深入探索實踐,推進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包麗穎.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32-34.
[2]時影,舒剛.數字化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價值生成與實踐路徑:基于主體間性視角的考察[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09):69-75+95.
[3]王新燕,王鵬.短視頻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特征、困境與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2):45-47.
[4]沈壯海,劉燦.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03):4-10.
[5]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62.
[6]曲建武,譚麗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合力的三維構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28-132.
[7]李梁.精準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測量及評價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22(01):83-88.
[8]張琴,成功,郭玥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5G+VR”技術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2):48-50.
[9]陶磊,汪萍平.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之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2).
[10]李江靜.問題辨析是思政課講道理的重要方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8):125-132.
[11]馮曉英,孫雨薇,曹潔婷.“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學習:學習理論與教法學基礎[J].中國遠程教育,2019(02):7-16+92.
[12]吳立寶,曹雅楠,曹一鳴.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改革與技術實現的框架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1(5):94-101.
[13]韓錫斌,陳香妤,刁均峰,等.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學生和教師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2(07):37-42.
[14]王莎.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論[J].思想理論教育,2023(04):92-98.
(責任編輯:孟冬冬)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n Yanyan1,2
(1.School of Marxism, Wuxi Taihu University;
2.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promoted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connectivity in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 \"classification-advancement\"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IPE courses. It discusses the thre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adhered to i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IPE teaching models and outlines a specific \"five-step\" implementation path.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P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 Practice teaching;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