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研究課題“廣東在線開放課程數字化評價與質量保障變革”(2022ZXKC 426);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課題“廣東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現狀及效果提升研究”(22GYB068);2021年度嘉應學院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突出知行合一,推進高校實踐教學的研究”(421A02021);嘉應學院2021年度基礎教育研究課題“中學生經典文化教育傳承研究”(JCJY20212025);粵北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粵北鄉村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支持研究”(2023YBXXD03);梅州市哲學社會科學2022年度課題“后疫情時代梅州鄉村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mzsklx2022052);嘉應學院2022年度一般課題“梅州鄉村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支持機制研究”(2022SKY17)。
" "作者簡介:李春剛(1989—),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
" "通訊作者:邱小慧(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2
(1.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嘉應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科學探索,也是推進和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時代選擇。基于中國知網有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研究的文獻資料的精準分析,發現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背離課程思政使命,建設本質異化;課程思政與專業融合偏牽強,建設內容趨同化;教師建設積極性不高,建設成效不顯著等問題。并提出把脈時代需求特征,緊扣課程思政本質;聚焦建設痛點,思政與專業深度融合;科學構建適宜機制,熔鑄教師創建動能等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強國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6-0083-05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如何有效應對國際化、信息化、復雜不確定性等思潮對時代新人提出的高要求是一項關鍵課題。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任務,對此,高校教研工作者需要結合時代特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高校科學育人與社會發展用人的高效對接。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要求,課程思政是立體多元、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是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科學探索,是推進和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背景下的時代選擇。
近年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深刻把握國際國內學前教育發展的大好形勢,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面臨許多困境。面對新一輪教改新政理念,學前教育專業更要積極響應國家有關課程思政建設政策,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守好專業渠段、種好專業責任田。研究主要基于學者發表在中國知網的有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研究的文獻,分析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并嘗試提出課程思政建設的適宜思路。
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一詞最早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于2014年提出,此后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如高德毅(2017)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何玉海(2019)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全面思政教育的工具,“通過運作顯、隱性課程,在全員參與下,對學生予以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與過程。”[2]劉鶴(2019)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堅定的政治方向為核心,以明確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元素為主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教育課多維立體的教學體系和協同發力的育人團隊,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滋養。”[3]王學儉(2020)認為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方向,“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同育人,結構是立體多元,方法是顯隱結合,思維是科學創新,首要特點是寓德于課,主要特點是人文立課,核心特點是價值引領。”[4]綜上所述,精準理解和科學把握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對于其建設具有關鍵意義,但學界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有待進一步深刻探索。
本文認為,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科學探索,也是推進和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背景下的時代選擇。具體到相應學校和相關專業,應基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高度,從國家利益、社會發展、教育變革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權衡和統籌,既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還要結合高校發展定位和專業人才培養方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應基于未來黨和國家的發展需求,研究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育人目標,深度挖掘和精準提煉專業素養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持續變革和科學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內容、方式和評價體系,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提升道德修養、增強學識才干,培養具有復合型、知情意行合一特點的時代新人,使高校學前教育能助力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研究首先采用統計分析法,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研究成果的量化特征和變化趨勢進行描述分析,文獻資料來源于中國知網,分別以“學前教育”或(or)“幼兒教育”加(and)“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經人工篩選后,共獲得有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研究成果總庫307篇(截至 2023 年4月23日),成果的形式、發表時間和數量見表 1。
表1數據顯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研究始于2018年,但當年僅有3篇成果,以后成果數量逐年增多,尤其在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后,學前教育業界對課程思政的推進、建設和研究高度重視,成果數量明顯增加,特別在2021年以后,成果數量均穩定地超過了百篇。通過精準分析以上成果文獻內容,發現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從宏觀上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價值、理論模式、體系建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如戴月琦等(2022)闡釋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內涵,[5]張鋒利(2022)論述了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6],曲春波(2021)探討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學前教育教材設計原則[7],顏曉燕(2022)論證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多維價值和多重模式[8]等。第二,微觀方面,馬莉等(2018)比較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9]從不同視角研究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如蔣超(2023)總結了“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策略[10]等。第三,很多成果文獻從實踐操作層面開展了具體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研討,主要探討了學前教育專業具體課程中的思政實踐方式,如童安(2022)探索了“學前教育原理”的“課程思政”改革路徑,[11]王姣莉等(2022)探討了“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課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方略[12]。但從成果形式來看,一半以上都是學術期刊,特色期刊次之,學術質量較高的核心期刊僅有兩篇,且均非專業類核心期刊刊登。系統研究的學位論文也僅兩篇,且均為碩士論文。可見,雖然學前教育界對課程思政的研究空前重視,五年多時間就有超過三百篇的研究成果,但其建設和研究的系統性、深度和成效等還不夠,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背離課程思政使命,建設本質異化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科學探索,其建設長期愿景必是推進和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戰略性目標,而短期目標一定是解決教育教學現實中的棘手難題,推進教學高質量發展,即課程思政研究和建設要聚焦時代需求特點、緊扣教育遠近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握和平衡好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變與不變。著眼當下學前教育專業發展難題,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路徑、方法等需要根據不同時、境、情等靈活創新,有針對性的精準應對,此乃課程思政之變;瞄準學前教育專業發展長期愿景,需要始終清晰銘記課程思政建設本質、要義、初心使命等,此乃課程思政之不變。唯有如此,課程思政方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應有效用,助推學前教育專業可持續發展。
《綱要》號召:“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可見,所有關注教育教學者都應當對課程思政深學真建。但從已有研究和建設情況來看,到目前為止,雖然超過一半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相關文獻為實踐操作維度層面成果,但絕大多數是基于政策要求、盲從熱點、課程思政建設本身存在的問題等角度展開淺議,而很少從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發展面臨的棘手難題角度出發展開分析,更少有研究人員站在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等戰略高度展開研究。更有甚者,將課程思政等同思政課程。這都表明,課程思政建設雖然空前繁榮,各大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但已經變成了形式化的比賽或應付各級各類政策性檢查的任務,依然存在課程思政建設基礎薄弱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課程思政本質、要義和使命,致使課程思政建設走向異化。
(二)課程思政與專業融合偏牽強,建設內容趨同化
《綱要》特別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由此可知,首先,課程思政建設是要變革傳統重教書輕育人的功利式教育,使人才培養體系真正體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素質提升和技能培養等多位一體化,即培養具有未來全球意識和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具有復合型、知情意行合一特點的時代新人;其次,由于價值引領處于課程思政建設內容的首要地位,故而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核心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學前教育專業素養體系中蘊含的思政價值元素,也即促進課程思政與學前教育專業深度融合,促使教育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樹新人的目標,這實際上也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成功的關鍵;最后,因為不同專業間學科目標、價值體系等具有很大差異,所以不同專業思政價值元素不完全等同,也即學前教育專業要體現部分共同普遍的思政價值元素,也要體現部分獨屬個性的思政價值內容。正如《綱要》所要求的,“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清晰了以上脈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才能沿正確方向科學前行。
《綱要》明確提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要求“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等要求。基于以上標準,雖然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研究和建設已經取得較多成果,但仍有很多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亟需突破。從已有課程思政研究成果和建設情況來看,對學前教育專業的思政價值元素挖掘尚不夠徹底,學前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融合偏牽強,建設內容趨同化問題較為明顯。
(三)教師建設積極性不高,建設成效不顯著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無獨有偶,《綱要》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由此可知,首先,教師是國家課程思政政策落地的最末端實操者,也是課程思政建設實現的關鍵執行者。其次,教師對于課程思政政策的解讀與認知程度、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研究與建設價值的態度、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與積極性等顯得尤為關鍵,可以說,以上因素制約和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的步伐;最后,新時代教師應爭做改革先鋒,勇于沖破思想固化枷鎖,根據未來世界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對內改革,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質性進步。基于以上,雖然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部分教師開始關注課程思政研究和建設,業已初見規模,為業界樹立了一定的典型和模范,但從已有課程思政研究成果和建設情況來看,由于各種原因,參與課程思政研究和建設的教師比例非常低,高質量的建設成果非常少,缺乏具有引領性或示范性的優質模式,且尚未切實影響到高校學前教育課堂教學質量改善。說明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性不高,建設成效不顯著問題較為突出。
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課程思政是一個特殊且關鍵的時代議題,其建設是促成人才培養中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體系。基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以及《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標準政策要求,尤其是以上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把脈時代需求特征,緊扣課程思政本質;聚焦建設痛點,思政與專業深度融合;科學構建適宜機制,熔鑄教師創建動能等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一)把脈時代需求特征,緊扣課程思政本質
世界大勢紛繁復雜,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高校育人規格與社會發展需求接軌難度增加。如何縮小“校—社矛盾”,促使教育更好地助力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基于此,開展了大量人才培養質量模式研究與改革實驗,課程思政作為其中之一,準確地定位了時代的新需求和新特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堅持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創新的時代選擇。課程思政雖然內涵豐富,然其本質是基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尤其強調達成立德樹人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回答高校專業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教研工作者需要緊扣課程思政內涵本質和要義,在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中具有強烈的改革與質量目標意識,清晰“為黨育才、為國樹人”方向,突出寓德于課和價值引領重心,全員、全程、全方位立德樹人。同時,還需要正確認識和精準把脈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人才素養的需要情況,加速推進“校培-社用”接軌,培養社會發展真實需要的具有復合型、知情意行合一特點的時代新人,使高等教育能切實助力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
(二)聚焦建設痛點,思政與專業深度融合
基于對粵東西北4所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的調查,發現盡管課程思政建設的觀念已經日益深入人心,幾乎所有專業教師都認為課程思政非常重要,但從既有的建設實踐和研究來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瓶頸,如廣大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不高,科學的課程思政教材等資源嚴重匱乏,課程思政內容、元素與具體專業理論融合度低,可供推廣的優秀課程思政模式少且操作性不強,課程思政教學專業特色不明顯,課程思政教學中學生學視角探究不足等。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更需要高校教研工作者發揚科研精神,不忘初心、瞄準目標,精準把脈、聚焦問題,科學透析、靶向攻克,持續探索和層層破冰,解決一系列時代難題。相比較下,當前境遇下,具體專業的課程思政是最關鍵的和最大的痛點,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實踐中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探索空間,如科學化課程思政理念,專業化課程思政設計理論,業務化課程思政實踐技能,系統化課程思政資源建設方案,協同化課程思政發展規劃等,在課程思政思想與專業理論互動、融合度方面狠下功夫,摸準專業課程思政本質,提升專業課程思政實效,拓寬專業課程思政元素,促使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自然化和日常化。
(三)科學構建適宜機制,熔鑄教師創建動能
理論與實踐均表明: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復雜而長期的工程,難度大,周期長,需要各方積極參與、多方聯動協同方能做好。不僅需要每一位教師恪盡職責,“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更需要管理、決策、發展規劃等部門依據國家相關政策與本地實際制定系列保障制度,組建和促成各專業課程思政研修教研組或打造課程思政研制共同體,營造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文化氛圍,甚至要先行打造或引進若干具有引領作用的課程思政示范體系等。總之,高校首先要重視和加強督導監管,全力構建科學適宜的學前教育等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機制,促成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性與權責制度規范,覺醒和壓實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主體責任。逐步提升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和內在認同,強化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內在責任與戰略價值認知,最大程度激發每一位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的動力,多種形式熔鑄教師課程思政研發與實踐動能,保障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一直在改革創新與蛻變發展的路上。
總之,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落實“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等目標的重要途徑,是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科學探索,也是加速推進“校培-社用”接軌的重要基礎,是培養社會發展真實需要的具有復合型、知情行合一特點的時代新人的前提條件,更是推進和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背景下的時代選擇。當前,高校學前教育界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建設空前重視,已經取得較多成果和成效,但其建設和研究在系統性、深度和成效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及相關協同部門可通過把脈時代需求特征,緊扣課程思政本質,聚焦建設痛點,思政與專業深度融合;科學構建適宜機制,熔鑄教師創建動能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質性改革和建設。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578(01):43-46.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3]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03):59-62.
[4]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5]戴月琦,徐立娟.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研論叢,2022,8(05):118-121.
[6]張鋒利.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途徑探析——以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1):47-49.
[7]曲春波.“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等教育專業課教材設計的實踐與思考——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編輯學刊,2021,195(01):108-111.
[8]顏曉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實踐創新探索[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 (12):50-58.
[9]馬莉,丁汝雄.課程思政視域下:對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思考[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63(4):10-12.
[10]蔣超.“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J].教師,2023,520(01):111-113.
[11]童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學前教育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42(05):106-111.
[12]王姣莉,趙東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探索——以“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為例[J].鄭州師范教育,2022,11(05):25-29.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