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程思政;法治教育;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育者不僅要負責傳授學生法律知識,還要培育他們的法治意識。其中,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法治教育課程是一個有效舉措。課程思政不僅包含法律知識的教授,更涵蓋了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道德觀的引導。然而,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法治教育課堂,成了法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探索課程思政與法學教育有效融合的過程中,理解課程思政的真正內涵尤為重要。
1. 理論框架
課程思政的理論框架由教育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等組成。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看,課程思政強調教育的價值導向和道德塑造功能,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價值觀念的建立和高尚人格的塑造。政治學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政策導向和社會責任的理論支撐,使教育在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yǎng)方面起到作用。法學則為課程思政帶來了法治思維和法律規(guī)范,強調通過法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和素養(yǎng)。
2. 深化與拓展
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一方面,它不斷吸收和融合當代教育理論的新成果,如學習者中心理論、情感教育理論等,使自身更加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它還與時俱進,依據社會發(fā)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如數字化時代下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等,不斷深化拓展自身理論內涵和應用領域。另外,課程思政理論的發(fā)展離不開實踐的檢驗,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也能促進課程思政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例如,通過案例教學法將法律知識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合,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又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
1. 課程思政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現(xiàn)狀
課程思政應用于法學教育是近年來的事。這一舉措不僅涉及教育內容的更新,更關乎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目前,課程思政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呈現(xiàn)出單一向多元的變化趨勢。具體表現(xiàn)為,思政元素促進法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革新,進而強化學生的法律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但是,課程思政的廣泛融合還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如何平衡專業(yè)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
在具體實踐中,課程思政融入法治教育課程的方式有如下兩種:一是課程內容的整合,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律基礎知識相結合,在講授憲法、民法等課程時,穿插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二是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分析具體法律案例的同時,思考法律與社會倫理的關系。
2. 課程思政融入法治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法治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法律人才。隨著社會法治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法律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專業(yè)知識層面,而是更強調法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倫理判斷能力。課程思政融入法治教育能夠促進法學教育方法和內容的創(chuàng)新,使之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德才兼?zhèn)涞姆ㄖ稳瞬拧T趯嵺`層面,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法治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處理涉及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復雜案件時,依然能秉持公平正義的初心。
3.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法學教育課程改革的策略
(1)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優(yōu)化
在法治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優(yōu)化是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關鍵步驟。
第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設計。重新設計課程框架,使其既包含必要的法學理論知識,又貫徹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在講授民法、刑法等基礎課程時,可以穿插討論法律與社會正義、公民權利與義務等議題。第二,案例教學法的深度應用。精心挑選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教育意義的法律案例,使學生在分析法律問題的同時深入理解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并鼓勵他們就案例中的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第三,跨學科課程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開發(fā)涵蓋法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課程,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
(2)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在法治教育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對于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至關重要。
第一,推廣互動式教學。教師課上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就法律案例、法律倫理問題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比如設計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扮演法官、律師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使其了解法律程序和理解法律倫理。第二,實踐教學的深化。開設法律實務操作課程,提升學生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區(qū)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社會實踐活動,將課程思政元素應用于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上。第三,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利用網絡平臺上豐富的數字學習資源,提升法治教育課程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建立在線互動平臺,如法學論壇、普法公眾號等,鼓勵學生在線與教師、同學探討法律問題,提升他們在學習上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3)評價機制的改革與完善
評價機制是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改革和完善評價機制,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構建一個包括知識技能、實踐能力和倫理道德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體系,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對學習的參與意愿、思考深度和態(tài)度,而非他們最終的考試成績。第二,建立反饋與持續(xù)改進機制。建立一個定期反饋系統(tǒng),包括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以及同行評審等,將收集到的反饋用于持續(xù)改進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自我完善的教育循環(huán)系統(tǒng)。第三,探索創(chuàng)新性評價方法。鼓勵學生寫法律案例分析報告,對其中包含的法律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決方案,教師據此進行評價。
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以及評價機制的改革與完善,不僅重在提升法治教育的質量,更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法治建設的深入推進,課程思政融入法治教育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多,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更有效的融合手段和評價體系。
*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CT診查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SGH22Y15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