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故事教學作為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和實踐路徑。學生通過學習和傳承這些故事,不僅可以拓寬知識視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培養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教師通過營造故事氛圍、注重故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參與等策略,可以有效實施故事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同時,面對與傳統教學方式沖突等挑戰,教師應積極尋求對策,不斷提升在故事教學方面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語文課程從注重學科邏輯到更多關注生活邏輯,體現了對學生生命成長和現實生活需要的更好觀照,在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故事化教學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教學;育人價值;實踐路徑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經常會運用故事導入課文或創設教學情境等。而故事教學主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以故事為載體,尤其注重民間故事的選取,發掘其中的語文要素和育人價值,將故事教學方式貫穿教學始終、聯系課堂內外、拓展閱讀空間、激發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問題的提出
民間故事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耀眼明珠,擁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和藝術價值。民間故事育人不僅能夠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還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應該充分發掘和利用民間故事的教育價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故事的熏陶下,學生可以培養對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興趣,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故事育人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體驗故事中的意義,可以通過講述故事、組織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故事的魅力,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講好故事,使其在時代變遷中依然煥發蓬勃的生命力,卻成了困擾諸多一線教師的難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可用的故事資源相對有限,且質量參差不齊,這給教師在選擇故事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應對這一挑戰,教師可以積極開發故事資源,如通過閱讀經典童話、民間故事、現代兒童文學作品等,篩選出適合學生的故事。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尋找更多優質的故事素材。故事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導致一些教師在實施故事教學時感到困惑或不適應。為應對這一挑戰,教師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將故事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培訓、交流研討等活動,提升教師在故事教學方面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語文課堂,亟待重新煥發生命活力,從高速運轉狀態轉入另一種自然適宜的形態。故事化教學,通過對故事教學價值的發掘,將教學故事化,使學生在故事統整的語文課程中感悟歷史、思考未來。[1]
二、故事教學的育人價值
故事育人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教育方式,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口口相傳或文字記載的方式,將古人的智慧、道德觀念、生活哲理等傳遞給后人。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還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民間故事通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它們通過講述主人公的善良、勇敢、誠實等品質,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堅韌不拔和無私奉獻,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民間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是了解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民間故事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民間故事還具有生動的情節和人物形象,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展現人性的光輝和生活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進主動思考和探索。
(一)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
故事往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元素,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和體驗各種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學生在故事中看到正義戰勝邪惡、善良得到回報,從而學會分辨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民間故事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如善良、勇敢、誠實、忠誠等。通過學習和理解這些故事,學生可以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培養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激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美德,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孔融讓梨》這一經典故事,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還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價值。在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孔融如何尊敬長輩、禮讓他人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并踐行尊老愛幼、禮讓他人的傳統美德。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認識到這些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
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并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感。通過故事教學,學生可以培養共情能力,增強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民間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信仰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和傳承這些故事,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這些故事也能夠傳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語文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程,語文學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導學生深刻體會革命精神、深入感受愛國主義精神,感悟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質,陶冶性情、堅定志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
(三)思維能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故事中的情節往往曲折多變,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和理解。同時,故事中的留白和想象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發揮創造力的舞臺。通過故事教學,學生可以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創造力。民間故事通常具有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寫和富有韻律感的敘述方式,這些特點使得故事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價值,學生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表達力,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優美語言和豐富想象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培養文學素養和創造力。在教授《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的內容,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烏鴉是如何想到用石子來升高水位的,這需要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和思維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四)跨學科學習與綜合素養提升
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復雜,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這些故事中的智慧元素和巧妙構思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智力的開發。故事不僅與語文學科緊密相關,還與歷史、地理、藝術等多個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學習這些故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思考,培養綜合素養。例如,可以結合歷史學科講解故事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可以結合地理學科介紹故事發生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還可以結合藝術學科欣賞故事中的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在講述《白雪公主》這個故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等角色,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夠加深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
三、故事教學的實踐路徑
通過對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文的分析,發現其在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和文學欣賞能力的同時,很好地兼顧了教科書的德育功能。教科書德育內容的建構遵循從“兒童立場”“道德敘事”到“經驗重構”的認知邏輯,從“道德自我”“重要他人”到“社會場域”的關系邏輯,從“價值準入”“價值排序”到“價值引領”的價值邏輯。實現教科書的德育價值,未來還需建立整全的德育觀念,由“德育學科”拓展到“學科德育”;激發教科書編研者的“德育自覺”,以“教材思政”引領“課程運作”;教科書使用者需肩負起從 “知識教學”到“價值引領”的“雙重使命”。[3]
(一)精選故事,確保育人價值
教師在選擇故事時,應充分考慮其育人價值,選擇既具有教育意義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的故事。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改編或創作故事,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故事教學中,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客觀反映故事教學的效果,還能為教師提供反饋,指導其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
多元化評價內容。故事教學的評價內容應多元化,包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感體驗、思維能力、創造力等多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分析、測試評估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在故事教學中的表現。
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故事教學的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與結果性的結合。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故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參與度、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結果性評價則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如知識掌握程度、作品創作質量等。通過兩者的結合,可以更全面地評價故事教學的效果。
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在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通過自評,學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通過互評,學生可以學習他人的優點,拓寬自己的視野。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二)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角色扮演、繪畫、討論等多種方式呈現故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故事教學的效果。
營造故事氛圍,創設情境教學。故事氛圍的營造對于故事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教室、準備道具、播放背景音樂等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故事內容相符的氛圍,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體驗故事,從而更深刻地領悟故事中的道理。
注重故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教師在選擇故事時,應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選擇能夠反映學生生活實際、引發學生共鳴的故事。通過講述這些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經歷,學會從故事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鼓勵學生參與,發揮主體作用。故事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故事教學活動,發揮主體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讀過的故事或自己編寫的故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造力。
(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升綜合素養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德、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寫作、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將故事中的啟示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提升綜合素養。
互動式故事講述法。這種方法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停下來,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猜測接下來的情節,讓學生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來。這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好奇心和想象力。《田忌賽馬》這個故事出自《史記》,講述了田忌通過調整馬的出場順序,巧妙地在賽馬比賽中獲勝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策略與智慧的重要性,教導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要善于思考和創新。《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片段,既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和奇幻元素,又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啟示,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善惡分明、勇于斗爭的重要性。
故事線索拼圖法。教師可以將故事的主要線索或情節切割成若干部分,然后讓學生分組去尋找、拼接這些線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尋找和拼接的過程中,逐步理解故事的全貌,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姜女為了尋找被官府抓去修長城的丈夫,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哭倒長城,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她絕望地尋找著丈夫的尸骨,體現了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封建統治的控訴。這些民間故事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它們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向學生傳遞了勇敢、善良、智慧等美好品質,同時也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社會和歷史等深刻問題。
故事改編與創作法。在學生對故事有了一定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故事的改編或創作。例如,可以改變故事中的某個角色,或者增加一些新的情節,讓學生重新講述或書寫故事。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結構和元素,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寫作能力。《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并學習持之以恒、不畏艱難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故事情感共鳴法。在講述一些情感色彩濃厚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感表達等方式,體驗故事中的情感。例如,可以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某個角色,通過表演來展示角色的情感和內心變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故事中的情感,提升他們的情感認知能力。《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講述了牛郎和織女因愛情而遭受磨難,最終得到喜鵲搭橋的幫助,每年七夕得以相會的故事,這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和對生活的執著追求。
故事地圖繪制法。對于一些情節復雜、地點多變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故事地圖。在地圖上標出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和事件,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的脈絡和線索。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故事。在《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講述諸葛亮如何利用草船借到箭的故事,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復述、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諸葛亮為何能夠成功借到箭,這需要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和思維分析,從而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故事音樂會法。音樂與故事往往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故事的情感和氛圍,選擇相應的音樂進行播放,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下聽故事。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為故事創作配樂,培養他們的音樂審美和創作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與故事內容相符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故事中的情感與沖突。比如,在講述《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可以播放悲傷的音樂,讓學生扮演小女孩,感受其孤獨與無助,從而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心。
故事文化探究法。很多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挖掘文化元素,如傳統節日、風俗習慣、歷史人物等,并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白蛇傳》故事以白蛇和青蛇為主要人物,講述了她們與書生許仙之間的愛情糾葛,其中包含了諸如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后現原形、法海將白娘子壓在雷峰塔下等經典情節,這個故事不僅富有浪漫色彩,也傳遞了正義與邪惡、愛與犧牲的深刻主題。語文課文中的民間故事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還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向學生傳遞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用好這些故事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體驗其中的意義,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四、關于故事教學的展望
故事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價值觀等。在實踐路徑方面,教師應該注重選擇適合學生的故事材料,創設有趣的故事教學情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同時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思考,將故事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等。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固步于機械化、模式化的學,在學習中處于被動位置,缺乏學習興趣。以故事為載體的教學策略,在聽述故事、創想故事、展演故事的過程中,將理解與感悟融入故事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同時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固步于機械化、模式化的學,死記硬背、缺乏體驗、運用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由此,以故事為載體,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路徑,將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字詞理解、意境描繪和情感體悟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豐富閱讀體驗,促進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提升,建立文化自信。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故事教學將更加注重個性化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為每個學生提供定制化的故事教學資源和學習路徑。故事教學不僅僅是學校內的教育活動,還應拓展到社區和家庭,學校可以與社區、家庭合作,共同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故事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的引導,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親子閱讀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與合作,共同推進故事教學的實施。例如,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故事書籍,并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討論故事中的內容。這樣的親子閱讀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還能夠促進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在新時代的民間故事傳統保護傳承中,要弘揚民間故事傳統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包含的仁愛、誠信、善良、正義、和睦、孝老愛親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人民生活實踐經驗的講述、傳承和創新,更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幸福生活的源泉。[4]
注釋:
[1]施萍一.試談故事化教學對小學語文課程建設的創新價值[J].江蘇教育,2022(09):7-11.
[2]尹琪.小學語文革命傳統教育選文的育人價值及實現策略[D].西南大學,2022:69.
[3]穆建亞,劉立德.教科書中的德育內容:呈現方式、建構邏輯及價值實現——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文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1(11):67-71.
[4]林繼富.故事詩學:人民生活的敘事實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1):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