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問題鏈教學,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問題鏈 小學語文 原則 高階思維
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問題鏈教學以其層次分明、有機串聯的特點,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學科知識進行全面、深刻的理解,進而達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
一、小學語文問題鏈的設計原則
(一)指向性
問題鏈的設計應當緊扣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指向性明確。這意味著設計問題時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指向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明確所要教授的概念、技能及培育的素養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包括教材在內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并形成一個結構化的目標邏輯體系,同時還必須了解學生既有的學習路徑和思維習慣。在具體的問題設計過程中,可借助清晰的提示、示例或提示性問題來實現,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問題設計的指向性要重視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要注意利用多樣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使用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來實現,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適切性
適切性意味著問題的內容必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目標相適應,問題的難度和復雜度應當在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的適當范圍內。這一原則的核心在于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以致無挑戰性,也不能過于復雜以致讓學生望而生畏。同時,問題設計還需考慮不同學生之間在天賦、興趣和學習風格上的差異,以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三)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在設計問題鏈時,要將問題嵌入到具體的情境或場景中,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和技能。這種問題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幫助他們理解語文的實際應用價值。情境性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經驗,以確保問題與他們的現實世界聯系緊密。問題可以涉及購物、旅行、食物制作等各種情境,以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問題鏈的搭建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信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拾級而上。
二、利用問題鏈教學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具體措施
(一)關注實際生活,構建問題鏈
利用問題鏈教學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需要關注實際生活,構建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鏈。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真實的生活場景融入學習內容,形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鏈。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教學目標更為突出和清晰,也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四年級下冊《“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該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通過哈爾威船長的英雄壯舉深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體會。在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如:“假如你就是獲救的克萊芒、乘客、女服務員等,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些什么呢?在實際生活中,像哈爾威船長這樣的人,你還能想起誰?你能結合實際生活,談一談自己對于生命的體會嗎?”這樣的問題鏈不僅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還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促進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構建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鏈,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要有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敏感度。此外,教師還需要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自由發言。
(二)捕捉追問契機,促進深層次理解
捕捉并利用追問契機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還能深化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精心設計追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表層的閱讀體驗走向更深層的思考和探索,從而促進學生語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以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該課通過對比展現了愛的多種形態和復雜性,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追問契機。當學生感受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背后同樣蘊含著愛的時候,教師追問:“巴迪從小就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嗎?”不僅引導學生思考愛的意識與感知的差異,也促使他們反思自己對父母愛的認識和感悟。“父親對巴迪的評價使巴迪備受打擊,但巴迪為什么還要感謝父親呢?”這一問題,激發學生去思考愛的表達方式和接受愛的態度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挑戰中尋找成長的價值。教師繼續追問:“除了感謝父母,你覺得巴迪還應該感謝誰?”這一問題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考范圍,引導他們認識到人的成長是一個多元互動的過程,不僅源于父母的培養,還包括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一連串的追問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理解,也幫助他們建立起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價值觀。
(三)設計問題鏈,整體感知課文
問題鏈教學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表層知識向深層知識挖掘,從而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因而問題鏈的設計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文本。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讀不完的大書》一課中,作者介紹了小麻雀、老鷹、螞蟻、植物等“好玩的東西”,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的整體了解以及為下文的深入品讀做鋪墊,教師設計問題鏈,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激發學生興趣后,問題1:“‘讀不完的大書’是指什么?”該問題直指課文內容,為接下來的問題奠基。問題2:“‘大書’里有什么呢?”該問題承接問題1。在初步閱讀完課文后,學生知道“大書”是指大自然,于是就引出了問題3:“課文描寫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東西’?”3個問題環環相扣,由易到難,逐層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了解。
三、問題鏈教學應避免的三個誤區
一是要避免機械設問和過度牽引。問題鏈的設計只是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情的不同,問題的引導與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既有可能“引而不發”,也有可能“引而多發”。因此,要注意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核心,注意和學生的互動,在保證預設的問題鏈得到落實的前提下,關注課堂生成問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二是要避免課內與課外脫節。問題鏈有課前引導和課外拓展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掌握和對重點內容的有針對性學習,提高預習效果。同樣,問題鏈的設計應延伸至課后,把課堂上的問題拓展、融入課后作業等載體中,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自主復習、探究,強化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三是要避免問題零碎化和一問到底。問題的零碎化往往與問題封閉、答案唯一有關。問題的思維含金量低,學生無須思考、無須探究即可給出答案,就會導致教師不得不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問到底的“滿堂問”很多屬于無效提問,看似課堂活躍,實則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知與理解,不利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通過問題鏈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夠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完善自己的問題鏈設計,從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芝花.基于思維課堂建構的問題鏈設計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例談[J]. 教師博覽,2022(33):33-34.
[2]隆固妹.基于思維課堂建構的問題鏈設計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例談[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24):111-113.
[3]周海杰.基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鏈設計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談幾點思考[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05):77-80.
[4]李作榮.設置可感情境,夯實“任務群”踐行之基[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8-30.
[5]陳建亭.問題鏈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我與自然”為例[J]. 甘肅教育,2023(0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