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課程觀,以金融學課程中利率的計算與作用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價值導向,實現專業知識點與思政完美融合,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
關鍵詞:《金融學》 課程思政 利率計算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221-03
《金融學》授課對象為經濟學大類本科二年級的學生,主要研究貨幣、信用、利率、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金融市場活動等一般規律,既是前期課程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具體和深化,又是后續證券投資學、金融工程學等核心課程的理論基礎,《金融學》在金融專業整個課程體系中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課程學情分析
大學生對《金融學》課程學習熱情度高,對新鮮事物和前沿知識接受程度高,信息量大,知識面較寬,金融軟件使用頻率較高,但碎片化的大量信息容易讓學生感到迷茫和焦慮,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容易急功近利。
針對本節課程授課主題“利率的計算與作用”,通過前期課程的學習,學生已掌握利率的概念和分類等內容,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政府工作報告、金融相關新聞、統計數據也對利率的變動進行了各種解讀,學生對利率的計算與作用有了初步了解,為本節課程的學習奠定了一定基礎。
雖然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是對利率的計算(單利與復利)的理解過于表面,并不知道復利為什么更能體現利率的本質,由于復利在現實中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投資,比較復雜,在理解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障礙。通過校園貸等相關案例的討論,讓學生認清高息陷阱,認清利率的本質;通過學習利率的計算,對復利思維進行拓展,尤其是理解復利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背后金融邏輯,學會堅持,量變引起質變,理解金融(利率)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重難點分析與深化改造
本節課內容位于《金融學》教材第三章第二節利率的計算與作用,主要學習單利與復利的計算和利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學生能很快掌握利率的計算,但卻比較難理解其背后的金融底層邏輯。因此,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融入了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用辯證的角度看待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時能造福國家,造福社會。結合現實情況探討利率政策的調整,用金融的角度理解貨幣政策(利率政策)。
(一)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方案
教學重點:利率的計算、復利思維的拓展。
解決方案:教師引入案例進行講解,派學生代表上臺演算單利與復利,通過演算加深對利率公式的記憶和理解。學生通過討論,進行頭腦風暴。
思政元素挖掘:引導學生邊聽課邊討論邊計算,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引導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利率的思維,理解“堅持加努力,復利出奇跡”。
教學難點:如何從金融的角度來看,復利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背后邏輯,復利思維的拓展和利率的作用。
解決方案:用24美元買下曼哈頓島的案例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用公式和圖形引導學生對復利思維做進一步拓展。辯證的角度看待利率的作用,從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進行探討。
思政元素挖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現實宏觀經濟政策。引導學生通過金融關注現實經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教學內容的深化改造
課程團隊開展了充分的課程思政設計與改革。思政融入部分,教學團隊緊緊圍繞金融專業知識點,深入思政元素挖掘,細化思政育人目標,建立了思政素材庫、競賽項目庫、金融案例庫、優秀作品庫。圍繞課程知識點構建了金融思政十大綜合主題故事及案例。通過具有中國元素的金融故事,巧妙融入金融專業知識點,潤物無聲地完成如誠信精神、家國情懷、創新思維、國際視野等價值塑造。比如在講解利率的環節,融入“校園貸”案例的探討來講解利率的本質與風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價值觀。
(三)整體的設計與實施——一察兩學三看四過程
1.一察:覺察自身。在課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引導學生意識自己的內在或外在體驗、感受、思想或行為的過程,尤其是對計算的畏難情緒,對案例討論以及小組合作中出現的推脫行為。在自我的覺察中認識自己,在錯誤中培養勇于面對和調整的勇氣,在對比中,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
2.兩學:模仿式學習,提升式學習。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教師拋出問題為引導,以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分解分析任務,挖掘利率背后的金融底層邏輯,講好中國金融故事,厚植家國情懷。
3.三看:回望歷史,著眼當下,展望未來。通過國內外不同利率的政策對比,展開平等交流,觀點碰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視頻展示往屆學長學姐優秀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4.四過程:初探、互動、轉換與完成。在初探中,掌握基本的計算與相關概念;在互動中討論激發自主學習動力,在轉換的過程中堅定專業信念,探究復利背后的邏輯,擴展知識,講中國元素的金融故事;最后在合作中完成對利率作用的分析,升華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具體課堂實施圍繞“導學做融”展開。
在“導”的層面,導入思政,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如設計事件導入、故事導入、情境導入和比較導入,實現課程思政與金融專業知識點的完美融合。本節課程通過導入發生在眾多學生身邊的“校園貸”的案例,從生活實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啟發式問題,提出問題,同樣是貸款,為何“校園貸”利率如此之高,提高學生的深入探究的學習精神,也為后面的“學”埋下伏筆。
在“學”的層面,融入思政,通過故事線、新聞線、答疑線將思政元素與金融專業知識完美融合,做到了環環相扣,比如,向學生深入淺出地展示單利與復利,同時融入中國金融故事詮釋復利思維,讓學生用復利的思維去思考人生,復利不僅僅適用于投資,在健康生活、讀書學習、工作就業等方面都有應用價值。
在“做”的層面,強化思政,在“做”的環節,為了提升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復利的能力,通過引入相同資金(本節課提供的計算資金為100000元)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現場演練單利與復利的計算,達到引導學生邊聽課邊討論邊計算的目的,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理解金融工具的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而在于使用金融工具的人。達到培養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探究精神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融”的層面:升華思政,既讓學生理解金融的融,同時也讓學生將金融融入到社會,融入到國家,并從多角度解釋利率的作用,從微觀角度說,利率影響著個人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的分配,影響著企業的投資;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說,利率對貨幣的需求和供給,對物價的升降,對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對匯率和資本的國際流動有著深刻的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等。潛移默化地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傳遞給學生,培養民族自信心和為國奮斗使命擔當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正確價值觀導向。
三、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方面
現有教材僅僅停留在利率的概念、計算、作用及影響分析,缺乏對復利思維的拓展。為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提高課程挑戰度,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對復利進一步拓展的相關案例,并結合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利率政策問題開展課后作業,探討美聯儲加息背后的金融邏輯以及我國相應的對策。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通過校園貸等案例的導入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利率的計算。理解利率的本質,牢記馬克思的教導,利息只能是利潤的一部分,強化金融風險意識。穿插“春借一斗,秋還三斗”等高利貸故事來詮釋高利貸的風險,讓學生通過認清利率本質,自覺抵制高息誘惑,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厚積薄發,看到堅持的力量,培養復利思維,實現復利人生,圍繞教學重點內容,通過對數據的數理分析和計算,基于復利計算結果,開展頭腦風暴討論,組織學生觀察,分析復利的特征,挖掘數據背后的經濟含義,通過對復利的充分認識,體會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教師只做引導,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單利復利的計算中發現只要堅持,即便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也會有驚人的變化,深刻體會水滴石穿的力量。講好中國金融故事,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
(二)教學策略方面
以利滾利的校園貸案例導入,貫穿整節課程知識點。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程的熱情,在講授利率的計算的基礎上,小組討論校園貸背后的金融邏輯,達到知識運用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小組討論如何辯證去看待復利,提升學生對現實經濟政策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我國近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同時,提出“聚焦—鏈接—平等—自信”的教學舉措,通過利率政策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西方經濟學中的不足,通過金融新聞線和問題知識點串聯聚焦課堂,然后結合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政策,讓學生領會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利率政策)的實質與創新,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搶答與發散性思維互動的過程中,有效地連接師生雙方,促進知識傳遞與思維碰撞;通過對知識點講解、互動、思政融入等方式的雙向平等反饋中,全過程小組協作式教學,引導價值塑造,提升學習自信,培養協同精神。
(三)教學組織方面
采用近期新聞視頻、現實案例,通過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校園貸和24美元買下曼哈頓島等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強化學生對復利本質的理解,開展小組討論,對復利思維展開拓展。通過層層設問與反復討論,內化知識的同時,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邏輯表達能力。
(四)教學設計方面
通過在線課程、課后實踐與探究、拓展閱讀,有效將課程延伸至課外。金融學一般采用理論授課,缺少實踐課時,但金融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加入課后實踐內容,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美利率政策的對比,并結合拓展資料,探究利率政策對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影響,加強學生對理論與實踐前沿的了解。
(五)教學資源運用方面
整合了較多的案例素材,特別是復利拓展方面和作用,如校園貸案例、24美元買下曼哈頓島,引導學生分析三年疫情和現在后疫情時期,我國和美國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利率政策,這背后的金融邏輯到底是什么?由于學生對現實宏觀經濟政策了解不足,加上時間限制,對政策的解讀不夠充分,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感知、領會的時間。教學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可選擇一至兩種政策,結合課程知識點,全面深入剖析。
教學實施過程中,需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此外,需更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
四、本節課程教學創新點
(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采用逆向教學設計,設計可操作、可達成、可監測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價值導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教學活動、合理規劃教學過程實現交互式的教與學,不斷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其對知識的遷移、歸納、比較的思維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二)構建獨特的“七元直線”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本節課講授的是利率的計算與作用,有天然的思政元素。在“導學做融”為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一個引領、一個依托、四個平臺”的輔助教學,構成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1.引:以立德樹人為引領,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和網上學習工具,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后,達到初步進行品德培養的目的。
2.依:以“金融學”課程為依托,融入“校園貸”案例的探討來講解利率的本質與風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價值觀。
3.臺:以“四平臺”即網絡平臺、課堂平臺、課外平臺、實踐平臺搭建學習體系,幫助學生培養思維邏輯。
4.導:以思想政治為引導,通過對利率的計算的講解,告訴學生學會堅持的意義;通過討論利率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分析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對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影響。
5.學:學習新知,比如利率的計算與作用,并且通過課堂分組討論的方式,拓展復利思維。
6.做:現場演練,學會利率計算后通過例題讓學生在黑板現場演練的方式,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
7.融:融入家國情懷,布置作業對比中美的利率政策,讓學生融入家國情懷,充分理解到金融應服務于實體經濟。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成人高等教育金融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編號:HNJG-2020-0386);2023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改項目:數智時代面板數據處理及Stata應用教學的新模式構建及人才培養機制;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數智時代面板數據處理及Stata應用教學的新模式構建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編號:202401000116)]
參考文獻:
[1] 陳鴻雁,蘇電波.課程思政視域下金融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農場經濟管理,2024(02):58-61.
[2] 褚繼輝.金融學課程思政價值理念與要素挖掘機制創新研究[J].理財,2023(07):36-38.
[3] 石晶,李娜.高校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對外經貿,2023(09):95-98.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
[作者簡介:高孝欣,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綠色金融;趙果梅,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全球價值鏈與產業鏈升級、貿易與環境。]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