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五育之間并不相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對當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分析“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入策略,完善教學方法的設計,發揮科學育人價值,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實效性,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對“五育交融”視角下小學科學課堂的構建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小學科學;“五育交融”;課堂構建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037-039
“五育交融”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品質。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科學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資源和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展開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設良好的融合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在科學課堂開展道德教育,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自身道德素養的形成對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五育交融”視角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將德育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并將其貫穿于小學科學教學的全過程,創設科學與德育有機融合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科學知識背后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思維,將科學的道德教育作用發揮出來,提高德育教學水平。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地球上的水資源”相關科學知識時,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播放相關地區水資源匱乏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有所感觸,在日常生活中節約水資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又如,教師在講解“給動物分類”內容時,可以與“五育”相結合,搜集一些珍稀動物當前生存狀態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后了解到動物所面臨的風險,給學生講解如何保護珍稀動物,了解加強珍稀動物保護的意義。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組織學生用分組的形式模擬動物園,對不同種類的動物進行分類,讓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知識。這樣,就能在提升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在科學課堂開展智力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對小學生進行智力的培養,首先是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探究,是思維能力培養的良好途徑。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經歷了推測假設、探究驗證、對比分析、推理總結等一系列高階思維的訓練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探究時,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讓學生結合問題對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大腦”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大腦的模型,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學生就會問,“大腦為什么會長這個樣子?”還有學生提出“大腦連接身體那一部分呢?它是怎樣連接的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對相關的模型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在問題引領下對知識展開探究,可以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拓展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又如,教師在講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內容時,可以提問學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其中“黃河的水真的回不來了嗎?”“什么是水循環呢?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有什么類型?”指導學生對科學知識內容展開討論,并把學生的思維路徑展示出來,使他們可以在學習分析與討論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其良好的思維能力。
三、在科學課堂開展健康教育,增強學生身體素質
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將“五育交融”理念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體育理念融入課堂,向學生滲透健康生活的教育內容,促進他們通過體育鍛煉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當下,有的學生和教師缺乏對健康和如何保持健康的認識。其中健康的保障,除了科學飲食以外還要有合理的鍛煉和良好的環境。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體情況,融入合適的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在科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本運動技能,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
例如,在教學“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相關知識,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引入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先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知識,了解人的呼吸方式,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掌握測量呼吸的方法;接著可以讓學生到操場上跑步,再回到課堂上分享自己運動前和運動后呼吸的變化規律;教師再給學生提供肺活量測試儀,讓學生進行測量,探索肺活量和呼吸之間的關系,之后就需要給學生講解“食物與營養”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哪些食物含有七大營養素,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合理搭配食物,不挑食、不偏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又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時,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物體在顯微鏡下的情況,介紹一些關于細胞的知識,讓學生探索細胞的基本結構;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顯微鏡來進行實驗設計,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實現體育與科學融合教學的目標。
四、在科學課堂開展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科學教育要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將美育融入其中,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科學教育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開展美育融合教學,應用多種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探尋科學中的美,并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將科學知識和藝術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主動探索的欲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奇妙和藝術創作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情趣,從而更加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例如,在講解“探索宇宙”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認識到大自然的壯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如,教師在講解“地球”的相關知識時,搜集一些與地球有關的圖片來讓學生進行欣賞,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認識世界,體會世界萬物的美,拓寬審美的視野,體驗美的多樣性;之后,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繪畫,將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將自己所理解的地球形象描繪出來。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再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界的美麗景象,如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環境的豐富多彩等,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美、自然美和心靈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在科學課堂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意識
如果說立德是樹人的根本,那么勞動就是對一個人的最基本要求。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每個人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都要靠勞動來創造。而教師將勞動教育引入科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明白勞動是創造財富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徑,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正確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發展特點,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將勞動教育引入科學課堂,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勞動的重要作用,以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例如,教師在講解“升旗的方法”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滑輪的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定滑輪和動滑輪,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這樣,可以在強化科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勞動實踐活動。本課通過實驗探究滑輪工作的特點,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收獲成果的喜悅,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對他們以后參加更多的勞動起到啟蒙的作用。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植物的種植,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不同時期植物的生命現象,促使學生在關注生活的同時,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形成科學和合理的勞動認知,進而有效提升學習質量,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實現全面健康發展。
六、在科學課堂開展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實驗是科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更深入地了解科學現象和規律,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在“五育交融”視角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科學知識學習情況,設計豐富的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將“五育”有機融入學生實驗探究過程,讓學生感知科學實驗現象,點燃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興趣,經過實驗觀察、操作、記錄、分析、總結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提高其核心素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對科學的認知水平,并具備良好的道德與品質。
例如,教師在講解“把鹽放到水里”相關知識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來制作一個實驗裝置。教師詢問學生:“食鹽放入燒杯中后,食鹽會溶解到水中嗎?”引導學生結合問題來進行實驗探究,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使學生明白科學能夠與美感、精神涵養等人文關懷緊密結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又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太陽”的知識內容時,先給學生講解基礎知識,再給學生展示經典實驗“棱鏡分解太陽光”。教師可以把棱鏡放到太陽光下,向學生展示太陽光被分解后的色帶,這時學生就能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是具有美感的;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探究太陽高度角與時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將自己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珍惜時間,幫助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質和道德意識。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將“五育”引入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高國民素養將是一股強大的助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關注“五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用合理的措施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提升小學科學教育的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古瑞雪.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2):96-98.
[2]陸惠.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科學的教學策略[J].山西教育(教學),2024(1):85-86.
[3]劉芳,張偉東.將五育融合理念融入小學科學課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3):99-100.
[4]劉芳.五育融合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施策略[J].山東教育,2022(Z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