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準則、規劃和保護:在莫高窟的保護合作

2024-08-23 00:00:00內維爾·阿根紐瑪莎·迪馬斯莎倫·莎莉王平先
敦煌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合作

內容摘要:在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已經在莫高窟和其他歷史文化遺址有效地協同合作了約35年。在這些年中,雙方開展了很多項目和活動。所有活動的指導原則都是通過保護干預、規劃和管理、培訓、研究和制定廣泛適用的方法來保護遺址的諸多價值。

關鍵詞:莫高窟;敦煌研究院;蓋蒂保護研究所;文物保護;合作

中圖分類號: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4-0018-12

Principles, Planning, Preservation: Partnering in Conservation

at the Mogao Grottoes

Neville AGNEW1 Martha DEMAS1 Sharon SULLIVAN2 Trans., WANG Pingxian3

(1.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Los Angeles 90001, USA;

2. 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 Canberra 0200, Australia;

3. Editorial Department, Dunhuang Academy, Lanzhou 730030, Gansu)

Abstract:The Dunhuang Academy (DA) and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GCI) have worked together effectively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NACH) for some thirty-five years at the Mogao Grottoes and other sites. Throughout this time, many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he guiding precepts for all the undertakings were preservation of the many values of the site through conservation intervention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methodologies that would be widely applicable.

Keywords:Mogao Grottoes; Dunhuang Academy;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ollaboration

前 言

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之間建立的合作關系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內,其他機構,特別是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也加入我們的合作,一起制定了合作的重要事項,目的在于支持敦煌研究院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促進了解和認識莫高窟的重要性。

穩固的合作關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建立起來的,雙方唯有真誠才能發展并延續這種關系。這對雙方都大有裨益:個人友誼得到發展,信任和誠實得以鞏固,對其他不同文化、民族、語言和方式的理解與欣賞變得常見和容易,而不再視其為具有威脅性和陌生感的。當雙方在專業、財務甚至人員方面都做出貢獻時,合作關系也更加成功。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之間的合作正是以這一原則為基礎的——雙方都為合作投入了大量資源,所有合作伙伴都從中受益。這就是我們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的經驗:建立在開放原則和實踐基礎之上的學術、保護和交流合作秉承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傳統,對外國訪客及其影響一直保持著這種開放態度。

從1988年雙方第一次開始接觸直至今日,我們在專業、機構和個人方面有幸與敦煌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之間僅僅因為2020年新冠疫情等全球危機造成了莫高之旅的中斷,但是我們的合作不曾中斷過。

一 莫高窟保護面臨的挑戰

專業保護人員努力減緩衰退過程。就現代科學而言,他們在試圖推遲這一自然基本過程所導致的不可避免的劣化。20世紀前數十年拍攝的莫高窟照片以驚人的細節展示了因數世紀廢棄造成的破壞。這些照片與當前的圖像對比,展現了敦煌研究院成立至今的80年中對莫高窟遺址進行的保護加固以及日益有效的干預措施(圖1、2)。

莫高窟具有豐富的藝術美、歷史意義、科學信息和日益增長的社會價值,莫高窟開創性的領導者如常書鴻與段文杰(同為藝術家)、被他們所激勵的工作人員以及他們的繼任者樊錦詩(考古學家)、王旭東與蘇伯民(同為科學家),都是莫高窟的英雄。利用手頭上的資源,他們很清楚保護的優先順序:首先確保遺址不受盜竊造成的進一步破壞和損失,然后通過控制引起病害的自然因素如洪水、侵蝕和物理破壞等使遺址穩定下來,同時開始復制壁畫和雕塑,供研究和檔案記錄之用。在這80年里,保護實踐從加固發展到干預性保護,再到更具預防性的保護,并逐步與管理體系相結合,使敦煌研究院成為國內外保護實踐的典范。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西方博物館和美術館通過修復藝術品(通常是繪畫和雕塑)而形成了現代文化遺產和考古遺址的保護。起初,保護是一項以工藝為基礎的技能,學徒們通過這種技能學習修復秘訣,并對修復秘訣嚴格保密。如今,在處理古代遺址時,修復通常不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方法,因為在修復中會添加非原始材料,并誤導觀察者。莫高窟早期領導人天生就理解這一點,他們從未試圖重新繪制或復原壁畫,盡管我們知道古代對整個石窟已經進行了多次重修甚至重繪。現在這種歷史上重繪的壁畫被認為是該遺址記錄的一部分,不應試圖抹除掉。與所有保護一樣,一些可以視為不合理破壞的跡象可以進行合理的修復,例如歷史上因為在窟內生火造成的煙熏石窟壁面。但這類修復工作本身必須非常謹慎,目前修復煙熏壁畫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容易造成新的破壞。無論采取什么干預措施,都必須以照片和書面記錄的形式記錄存檔,以供將來參考。同樣重要的是,要真實記錄錯誤的或不起作用的修復過程。從人的本性來說,保護人員和遺址管理者都不愿意記錄失敗,但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將來重復同樣的錯誤。

負責任和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取決于幾個簡單的概念。首先是價值:社會如何以及基于什么屬性來評估其歷史文化遺產?在中國與其他地方一樣,這些價值在國家法律中得到了廣泛的規定和重視。其次,人們會問,如何才能以原始真實的形式保護這些價值,使之完好無損。這是可能帶來巨大挑戰的第二個問題。在所有形式的提問中,有六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問題需要詢問和回答。其中一個版本以押韻的形式呈現如下:“我有六個忠實的仆人,他們教會了我所知道的一切,他們名叫何物、何故(因何)、何地、何時、如何和何人。”對于遺產保護而言,問題“何物”和“因何”與材料結構(物體、地點、遺址、石窟)和價值有關,應該首先加以考慮。問題“何人”既與最有能力這么做的人相關,也與遺址的重要性所針對的人相關。問題“如何”指的是所要應用的最佳技術和管理工具。我們經常求助于科學,只是為了尋求“如何”問題的技術答案。以保護為目的對文物劣化進行科學調查,其好處毋庸置疑,但是除非在運用這種方法之前已有經過充分研究得出的答案,否則可能會被誤導。例如,提高旅游吸引力,從而提高景點的收入,這是“因何”保護一個景點的真實答案嗎?如果是這樣,而且這是世界許多地區特別是世界遺產地的普遍狀況,我們想說這是一種誤導人的方法,與單純依靠科學技術來試圖解決劣化問題沒有什么不同。事實上,問題“如何”也必須通過對遺址地的預防性保護和良好管理來解決。因此,我們看到,在做出決定或采取干預措施之前,需要仔細審查良好有效的遺產保護環環相扣的多個方面。這些問題應通過廣泛協商予以解答,并使之成為制定所有后續決定的基礎。這些決定及其原因應納入保護計劃,用于指導工作,目的在于保護遺址的所有價值。下面要討論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下文簡稱《保護準則》)和《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概述了這些方法。

二 威脅級別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簽署《世界遺產公約》時,莫高窟就是中國第一批申遺且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六處遺產地之一,這證明莫高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莫高窟遺址的規模、歷經六個朝代跨越千年在懸崖表面開鑿的石窟數量、數千尊彩塑及大約40,000平方米的壁畫所展示的美和歷史信息、藏經洞出土文獻、偏遠的沙漠景觀,都在世界遺產提名文件中得到證實,并將通過敦煌研究院和其他地方學者的研究不斷地被揭示。還有另一個更細微的尺度:在粗糙礫巖上敷設一層薄薄的泥和草秸的混合物,在其上繪制的壁畫本身只有5到50微米厚。在莫高窟所有文化遺產中,壁畫和雕塑是最脆弱的,但也被賦予了許多藝術精華、宗教熱情、歷史信息和科學探究的潛在可能,它們如磁石一般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這個曾被遺忘和廢棄的遺址。而在此之前,該遺址已經在沙漠中沉睡了幾個世紀,也許除了當地居民和云游僧人外,很少有人參觀。

在漫長的歲月中,如此之多的洞窟及窟內精心繪制的繪畫得以保存下來,真是萬幸。我們知道,由于洪水、地震、因開鑿石窟弱化崖面造成的崖面坍塌、風沙、巖石和空氣中的水分,可溶鹽運移至表面造成顏料薄層的龜裂以及泥地仗從底層砂礫巖上脫落等因素的影響,很多石窟和壁畫已不復存在。

如下文所述,對整個遺址與人們存在危害和威脅的因素目前已基本得到解決。將這些問題作為優先事項給以解決是明智的策略。

1. 安全保護

自明代中期中國閉鎖嘉峪關、廢棄敦煌以來的幾個世紀里,由于缺乏管理和維護,環境迅速惡化,石窟寺的窟前木構建筑被拆除或破壞,石窟入口為流沙所掩埋,堆積的沙子在雨季和洪水時期起到了如燈芯般的毛細管作用,將濕氣引入石窟內部。道士王圓祿在19世紀末自封為“遺址守護者”時,其主要工作就是修復雕塑,而這些令人遺憾的糟糕嘗試現在已經成為歷史,這在今天許多石窟中仍然可以看到。當然,王道士發現了位于第16窟甬道側壁的第17窟(即著名的藏經洞)。這個發現造成接下來二十年甚至更久時間內藏經洞文獻的進一步流散,因為當外國探險家到達并劫掠文物時,這些無價之寶就流散到世界各地。盡管當時北京中央政府下達了命令,但直到常書鴻到達敦煌及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才建立了有效的安全保護系統。即便如此,也不時有人試圖盜竊壁畫和塑像。如今,整個遺址的安保級別很高,24小時都有保衛部的警衛在巡邏。

2. 風沙治理

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實施的首批項目之一就是控制風積沙,這是雙方有效合作的一個范例。從一開始,風積沙的控制問題就被認為比較棘手。蓋蒂保護研究所研制了環境監測站,安裝在洞窟所在崖體頂部高原上,敦煌研究院聘請的原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專家依據環境監測站所獲取的風速和風向數據,幫助確定了沙障的最佳配置。蓋蒂保護研究所還提供了一種可以購買到的織物,用以減緩風速并沉積沙子。敦煌研究院就地取材,在不到一個月內修建了4.5公里長的沙障。這一措施將從崖壁頂部傾瀉而下的沙子減少了約65%,限制了流沙對上層石窟巖體的磨損,而這之前已經造成莫高窟上層部分石窟窟頂出現了孔隙,給窟內壁畫和雕塑造成了毀滅性的后果;這些治沙措施同時也減少了清除下層石窟數千立方米沙子的人工勞動。后來,這種廉價且完全可逆的干預措施還增加了植物沙障,這種沙障使用了來自窟前河流的滴灌水,使當地適應沙漠的灌木能夠茁壯成長。這些措施帶來的好處遠遠超出了莫高窟遺址的范疇:在中國西北部,當風積沙堆積在鐵軌和道路上時,就是個嚴重問題。敦煌研究院在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幫助下率先采用的風沙控制技術已在莫高窟進行著持續的研究和測試。

中國北部的沙塵暴源于中亞的環境和氣候,其影響是世界范圍的,遠遠超出了敦煌地方政府的管轄范圍,仍舊是莫高窟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對此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安裝緊密的窟門和窟門通風口上的過濾器來減緩灰塵滲入石窟內的速度。灰塵進入石窟,會沉積在壁畫和雕塑上。清除顏料層等脆弱表面的灰塵是一種有害的干預措施,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能會造成大量累積的損失。因此采用好的門與過濾器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

3. 地震

地震事件是石窟面臨的最大威脅。正如蓋蒂保護研究所出版物的標題表明的那樣,我們總是生存在“兩次地震之間”[1],也就是在上一次發生的地震和將來肯定會發生的地震之間——盡管后者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強度都是極大的未知數。敦煌研究院對此采用的方法是,在崖體表面建造混凝土加固外立面,然后在巖體上鉆孔數米深,并插入巖石錨桿來錨固脆弱的砂礫巖。莫高窟遺址的衛星圖像清楚顯示了地質斷層順著三危山脈,正好與莫高窟崖體相交。當然,沙丘下面還有其他隱藏的斷層。今后,敦煌研究院應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來確定斷層作用的范圍和位置。在發生大地震時,石窟內和棧道上游客的安全是遺址全面預防規劃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4. 洪水

歷史上周期性的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有些洞窟被沖毀,有些被掩埋,在過去30年里,我們已經見識過洪水多次淹沒通往遺址的道路并毀壞橋梁。當地政府的工程技術已經解決了這一威脅,疏通河道是有效的控制措施。然而,氣候變化對未來洪水的影響雖然還不清楚,但可能意義重大。

三 第85窟壁畫保護項目

毋庸置疑,在莫高窟的眾多藝術、歷史、科學和社會價值中,最突出的是石窟內的壁畫和雕塑。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此不贅述。在風格上,它們記錄了中國繪畫的演變,并提供了自其創建以來數千年間的關于服飾、樂器、農業、戰爭、外國使節、社會生活、宗教活動及歷史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這些正統佛經和本生譬喻故事畫的目的在于引導并使人們皈依,今天通過這些壁畫仍然可以想象,對于穿越了沙漠,經歷了苦難和危險后疲憊不堪的商旅與香客而言,這種藝術具有多大的影響力。

最初,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重點是對上述整個遺址面對的威脅和問題。這些合作開展于1989—1994年的五年間,當時決定對伙伴關系進行評估,這一點將在下文討論。根據評估結果,決定從1997年開始與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的骨干人員一起進行壁畫保護研究、測試。考慮到涵蓋上述四類價值的莫高窟石窟壁畫的重要價值、壁畫本身的極度脆弱以及使用不當的方法和材料容易使壁畫遭受進一步破壞等因素,這項任務反映了對合作的高度自信。經過討論,選定了第85窟作為保護合作試點窟。這座創建于860年的晚唐大窟展示了一些莫高窟最為典型、最具破壞性的病害現象:與巖壁相分離的地仗(空鼓)、壁畫表層和里層的鹽害以及活躍的病害。這個項目持續了大約10年,項目人員由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的核心團隊組成,還得到了來自中國文物研究所(現在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保護專家的支持。

1. 研究與保護

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組建了分別負責檔案編制、環境監測、化學分析和壁畫保護的研究小組。針對第85窟的意義和歷史,我們對敦煌研究院檔案進行了歷史研究:匯編了相關出版物和照片的參考目錄、關于以往保護工作的信息,開展了掃描電子顯微成像與分析,研究了壁畫中的鹽類及其與病害的關系,等等。這一列表內容廣泛,旨在強調系統性方法的重要性,通過系統性的方法,可以獲取有關該地重要性和歷史、原始材料和技術、現狀等方面的詳細信息,并準確診斷病害原因,所有這些都會導向治療干預措施。這些信息是第85窟保護方案的基礎和工作指南。在整個項目中,英文和中文口頭及書面翻譯至關重要,為確保有基本工具可供使用,針對壁畫保護制定了一個商定的描述性術語表,這也是項目成果之一。

研究空鼓病害的結果是研發了一種新型灌漿漿液,把這種漿液注入承載顏料層的土灰泥后面,目的是把原來因土灰泥干燥過程中的收縮和巖石中可溶性鹽的積累而從巖壁上脫開的地仗區域重新粘貼回去。在石窟中進行有限的應用之前,已經在實驗室和預制模型樣品上對大約80種漿液配方進行了徹底的測試。在灌漿和隨后灌漿區域的干燥期內,通過敷貼脫鹽材料以減少鹽分。緩解顏料層起甲剝落是另一項需要謹小慎微且費力的措施。雖然在保護方面不可能存在真正可逆的干預措施,但最好不要在壁畫上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如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因為它們一旦凝固就無法再次溶解。以前用該材料進行修復的做法現在已經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方法是,在重新固定起甲顏料層時盡可能少地使用純凈水,并在干燥期間施加貼面材料。用這種方法既可去除鹽分,又不會添加新的材料。

2. 環境監控

上面提及的環境監測站是了解影響壁畫因素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基本上是與數據記錄器相連的一個氣象站,能夠根據需要每隔幾分鐘測量相對濕度、風速、風向、溫度、太陽輻射、降雨量、二氧化碳和其他參數,這是合作取得的首批技術成果之一。結合環境監測與敦煌研究院的人員培訓,可使環境數據與病害相互關聯,由此構成了了解病害的重要工具(手段)。因此,在項目的長期實施中,事實證明環境監測在第85窟合作保護項目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第85窟中,濕度是控制由吸濕性鹽(主要是氯化鈉和硫酸鹽)吸收65%以上相對濕度的水分所造成壁畫病害的關鍵因素。同樣,石窟內外這種級別的環境監測是一種復雜的工具,可用于了解游客產生的濕度、溫度和二氧化碳等關鍵參數,這些參數每小時測量多次,并實時傳輸給接待部和保護研究所。

3. 石窟展示和解說

在石窟保護項目結束時,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制定了照明和展示方案,以增強洞窟參觀的體驗。在此之前,敦煌研究院的導游主要使用手電筒照明來講解石窟藝術。在如第85窟這種更大、更昏暗的石窟中,這種參觀方式對游客來說不是令人滿意的體驗,因為他們無法欣賞或理解完整的壁畫以及窟頂上的壁畫細節。因此,在第85窟內采用了一種新的呈現和解說方法。現在游客可以站在一個平臺上欣賞藝術,平臺的高度高于壁畫已經脫落的墻面,帶有照明的雙語說明牌解釋了保護方法; LED照明的墻壁(具有接近100勒克斯的光照水平和2900K的色溫)大大增強了參觀體驗。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莫高窟所有的開放洞窟,也不適用于大眾旅游,因為其目的是讓有限的游客和專家團體花更多時間來掌握信息并反思藝術和保護工作。基于這一模式,敦煌研究院為其他選定的石窟制定了新的展示和解說理念。

4. 壁畫保護培訓與教育

第85窟保護項目也促成了新的碩士培訓班的出現:敦煌研究院、蓋蒂保護研究所、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及蘭州大學四方協作,為保護人員提供高水平的培訓和教育,并授予他們碩士學位。第一年由蘭州大學提供理論和教育課程,然后由考陶爾德藝術學院的導師和蓋蒂保護研究所在莫高窟教授保護原則和實踐。第85窟保護項目的基本目標是通過長期獲益在國家層面提高保護理論和實踐的標準。在因新冠疫情一度中斷后,該課程正在恢復。

四 項目評估和云岡石窟培訓班

最初,蓋蒂保護研究所與中國國家文物局(NACH)始于1989年的第一個五年合作項目包括山西云岡石窟和甘肅莫高窟遺址。事實證明,對于當時可資利用的資源來說,這項任務過于龐大,因此1993年第一次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之后,決定集中精力進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這一決定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認可,部分原因在于對截至當時所做工作的成功與不足進行了正式評估。中國國家文物局挑選的三名中國專家組中又加入了三名國際專家,他們一起訪問并采訪了中美兩國的項目團隊和機構領導人。總體而言,這次評估結果是積極的,在考慮雙方可提供資源的情況下繼續延續了合作關系,并且在幾十年的合作中一直保持不變:當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團隊在中國工作時,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為他們提供每年300個工作日的中國國內差旅、住宿和餐飲費,蓋蒂保護研究所承擔國際差旅、專業儀器和顧問費用。

在云岡的工作確實暴露了該遺址對綜合管理和保護的巨大需求。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的一位同事使用澳大利亞古跡遺址理事會制定的基于價值觀的《巴拉憲章》作為培訓模板,舉辦了為期三周的石窟遺址管理培訓班。中國遺產專家最初通過梁思成的著作[2],早就熟悉了西方遺產保護實踐和開創性文件,其中《威尼斯憲章》將遺產的價值定義為美學、歷史和科學,并為其保護制定了標準。決定遺產保護、規劃和實施的基于價值評估的文件,已成為適用于多種遺址的國際標準。這是因為它們不僅與特定類型的遺產相關,還將價值概念擴展到社會價值。保護規劃的這些步驟形成了云岡培訓班的基礎:

(1)在一份重要聲明中系統地評估和認可該遺址的所有文化價值;

(2)研究和評估正在或可能威脅,或影響這些價值的保護與管理問題及機遇;

(3)利用科學研究、解決問題的技能、員工的參與和主動性來解決這些問題,制定目標、政策和戰略,從而長期保護所有價值。

莫高窟的高層領導人參加了云岡的石窟遺址管理培訓班,認識到這種方法論的好處,后來將之運用于莫高窟總體規劃的制定中。

五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及其

在莫高窟的運用

云岡培訓班為學員確立了這樣的觀念:保護和管理的結合是一個集成過程,而非兩個孤立的活動,其中前者被視為純粹的科技流程,后者則涉及管理決策。這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開始制定《保護準則》,二是同時按照上述決策過程起草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

《保護準則》是符合中國法律法規、適應中國特色條件和實踐、與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有關的專業指南。2000年頒布的《保護準則》旨在成為一項國家法規。蓋蒂保護研究所于2004年發布了雙語版本[3]。2015年發布了修訂版[4],修訂版擴大了遺產的范圍,包括文化景觀和路線、工業遺址和具有科學重要性的遺址等,使《保護準則》與國際慣例保持一致,同時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慣例和方法。原始版本和修訂本均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資助出版。

負責起草《保護準則》的團隊包括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以及中國其他遺址的高級成員,還有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也有參與。這一過程耗時數年,包括在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多次實地考察遺址,以收集信息并討論存在的問題和對應的方法。

《保護準則》對解釋中國關于文化遺產的法規而言,是公認的在方法論上連貫合理的工具,并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傳播和采用。

1. 編寫《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

在編制《保護準則》第一版的同時,針對莫高窟的二十年總體規劃,即《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下文簡稱《總體規劃》)也已起草。這項工作由敦煌研究院、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和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團隊承擔,其中涉及與敦煌研究院各部門如辦公室、保護研究所、接待部、人力資源處和保衛處的員工進行協商的工作。《總體規劃》確定了四個目標:保護莫高窟遺址及其所有價值、學習和研究、宣傳和教育、歸還20世紀初從莫高窟非法劫掠的文物。《總體規劃》還設計了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戰略和行動方案。一個重要注意事項是定期審查和修訂,這是《總體規劃》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對于避免陷入誤區是必要的,因為不堅守規劃并制定其用途,也就是說不把規劃用作可更新并修訂的工作文件,就會陷入誤區,這是許多遺址總體規劃的歸宿。之后《總體規劃》草案提交給權威機構,并被制定為官方文件。

對《總體規劃》的制定過程來說,重要的是認識到莫高窟的自然價值。我們知道,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必須把莫高窟的文化和自然價值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把這兩者作為需要使用不同方法進行保護的不同元素。事實上,很少有國家在政府層面上將其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合二為一。通常情況下,政府中有不同部門分別負責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通常沒有納入各種價值體系內。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以來一直在其世界遺產提名中推廣這種方法。盡管敦煌研究院將其保護工作重點放在文化價值上,但其領導層十分了解莫高窟遺址及其環境重要的自然價值,并且側重于保護法定邊界內外的莫高窟景觀和環境,這體現在《總體規劃》中。莫高窟的自然價值在于其沙漠景觀、山脈、地質構造、適應環境的植物物種和動物群,這些也是由于近年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地質公園而為敦煌研究院所認可的。

2. 確定石窟承載量以解決過度旅游問題

在過去20年中,中國出現了對遺產地的新威脅,這就是大眾旅游和隨之而來的開發。這些可能單獨或共同導致遺址嚴重退化。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大眾旅游在中國是一種相對較新的現象,而且絕大多數是國內游。由于西部地區在人均收入和就業方面越來越落后于沿海和中部地區,因此早期大眾旅游被中央政府確定為“支柱產業”,并被視為西部大開發的引擎。莫高窟年游客數量增長迅速,目前已遠遠超過100萬。由于大多數游客都在春季到秋季的5至10月間來到莫高窟,這給游客服務和設施帶來了壓力,反過來也對石窟造成損害,并對游客自身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10月初的所謂國慶黃金周期間,平均每天會迎來18,000名游客。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敦煌研究院逐步制定了應對旅游壓力和游客管理的措施,如今就導游質量和專業性的行業標準而言,敦煌研究院符合甚至領先于其他遺址。盡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敦煌研究院從未忘記這句格言:“旅游業是一個好仆人,但卻是一個壞主人。”旅游業的增長和《總體規劃》的制定使人們認識到敦煌研究院接待部所實施的游客管理技術的重要性。接待部提供日益復雜的管理和講解方法,同時進行了游客調查,并引入了旨在控制游客的措施和戰略。

為了全面解決莫高窟遺址面臨的大眾旅游壓力,在《總體規劃》的游客管理范疇內進行了游客承載量的研究。在7年時間內(2006—2012),我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評估和測試,以便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參觀與遺址退化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向公眾開放的每個洞窟的參觀限制條件,并確定監測指標。結合這項研究,敦煌研究院于2014年在遺址邊界外建立了一個新的具有引導、解說和管理功能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的建筑設計靈感來自高原上鳴沙山的沙丘,游客中心播放兩部電影,其解說和內容為游客介紹了關于遺址的豐富信息,并為管理提供了調度和控制窟區游客流量的手段。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敦煌市也在建設和發展。敦煌市原本是以農業為主的綠洲小鎮,因為莫高窟而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旅游勝地。近年來,為了接待越來越多的游客,酒店數量和規模迅速擴大,這是敦煌市的發展特點。2006年新火車站的啟用和2016年敦煌機場的擴建改善了交通,加上個人財富和私家車的增長,在旅游業的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 會議、出版物和展覽

作為宣傳合作工作的一部分,在期刊和書籍以及國際會議論文集和研討會上出現了許多關于莫高窟和莫高窟遺址保護的論文論著(見文末附錄)。對于專業觀眾,在莫高窟聯合舉辦了兩次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1997、2003年);計劃于2021年舉行的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因新冠疫情而取消。2013年,蓋蒂保護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ICOMOS China)在莫高窟舉辦了為期3天的特邀國際學術討論會,討論了中國遺產地的游客管理和旅游問題。

2016年,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在洛杉磯蓋蒂中心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展覽重點是敦煌研究院出借的三座復制石窟,包括著名的第285窟,這是敦煌研究院美術所員工專門為展覽制作的。沉浸式虛擬漫游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石窟體驗(第45窟),大英博物館和吉美博物館出借了藏經洞的出土文物,包括世界上第一本雕版印刷書籍《金剛經》。本次在北美舉辦的第一個大型莫高窟展吸引了20多萬游客前往蓋蒂中心參觀。展出品和展覽圖冊在美國獲得了多個獎項。

七 區域培訓和《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

莫高窟飾有精美壁畫和彩塑的石窟數量最多,是甘肅省乃至中國最著名的石窟寺。然而,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之組成部分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即古代佛教石窟寺遺址麥積山和炳靈寺也都位于甘肅省。此外,甘肅省還有200多處國家級遺址及省級、縣級和具有地方意義的遺址。雖然有些遺址因為自然原因而嚴重劣化,幾乎沒有最初的藝術和結構遺存,但大部分遺址都有壁畫和雕塑遺存。總的來說,它們展現了從4—19世紀初的1600年間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風格。有些遺址還兼有道教和儒教等傳統文化與信仰。

更重要的是,這些遺址有足夠的人員進行保護、維護、研究和管理,而許多較小的或不太重要的遺址則缺乏足夠的人員和技術,在展示、利用和設施等水平上還存在著其他不平衡之處。較大的遺址遭受了過度旅游,這引起了人們的擔憂,而較小的遺址則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可以帶來額外的收入。此外,有些遺址舉行宗教活動的方式對遺址保護有負面影響。

2016年8月,甘肅省政府將麥積山、炳靈寺和北石窟寺交由敦煌研究院管理,因此需要采取更具區域性的保護和管理方法。其后,敦煌研究院、蓋蒂保護研究所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為來自甘肅32個遺產地的專業人員舉辦了針對《保護準則》的為期5天的培訓班。通過這一培訓班得出一個共識:甘肅的許多石窟遺址將受益于保護和利用它們的一套綜合保護和管理方法。在甘肅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經過對石窟遺址的實地調研和考察,合作方制定了一套石窟遺址保護和管理的操作指南,即《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這是針對絲綢之路上普遍存在的特定遺產類型對《保護準則》的改編版,專用于促進和加強對資源較少、專業工作人員不足的遺址進行保護、研究、利用和管理。《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對文化發展以及推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也具有重要意義。

結 論

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的所有互動和合作項目都以持久的成果為目標,如果沒有可持續性,今后保護遺址物理結構的努力將是徒勞的。自80年前成立以來,敦煌研究院已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文物保護和管理機構。研究院在首任院長的領導下開始了漫長而成功的發展之旅。自那以來,研究院領導層一直明智地強調保護和研究因旅游和商業發展壓力而進行的過度開發。在這35年期間,蓋蒂保護研究所很自豪能一直與敦煌研究院的領導層合作,為敦煌研究院的成功做出了貢獻,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見解,還通過合作結交了終身的同事和朋友。

在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期間,通過在不同對象、實體、方法和時間尺度上的項目合作和進展,探索出了保護莫高窟遺址的整體方法。《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是為提高甘肅省以及河西走廊沿線許多其他古代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實踐而新近制定的,我們希望中國各地的古跡遺址都能受益于其中的綜合保護和管理方法。

致謝:

首先,我很高興感謝那些堅定地支持長期合作的人,包括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副局長沈竹、張柏、童明康、關強以及許多工作人員,他們為我們在中國的合作提供了便利。

在敦煌研究院,我們首次聯系的院長是段文杰,然后是其繼任者樊錦詩,接著是王旭東和趙聲良,目前是現任院長蘇伯民。樊錦詩院長多年來一直是我們的主要支持者,我們對此深表感謝。她看到了我們國際合作的潛力。李最雄副院長對合作關系也很重要,特別是在早期。與我們和我們的團隊一起工作的敦煌研究院的員工實在太多,在此無法一一點名致謝,但我們想要感謝我們與敦煌研究院保護所、科研處、接待部、美術所、陳列館等專業人員的長期、富有成效、和睦融洽的關系,特別感謝保護研究所的王小偉和陳港泉、接待部的李萍、美術所的婁捷,感謝他們的慷慨與指導。

目前在程亮領導下的甘肅省文物局也同樣支持了《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的編寫。

來自北京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CACH)的工作人員也參與了莫高窟第85窟的合作,并分享了他們的保護技能和知識;特別要提到的是鄭軍(他還協助審讀了新出爐的《甘肅石窟寺管理導則》)和陳青。特別感謝黃克忠早年乃至幾十年來的正確指導。

在蓋蒂保護研究所,我們首先要感謝第一任所長路易斯·蒙雷亞爾(Luis Monreal)及其繼任者M.A.科佐(M.A.Corzo),他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主任利奧·泰勒(Leo Teller)的要求下,開啟了與中國的合作。蓋蒂保護研究所現任所長提姆·維綸(Timothy P.Whalen)二十多年來一直是該合作的堅定支持者。多年來,蓋蒂保護研究所的許多工作人員都曾在莫高窟工作,特別是前川信(Shin Maekawa)、邁克爾·希林(Michael Schil-

ling)、黃幼玲(Lori Wong)、萊斯利·雷納(Leslie Rainer)和弗蘭西斯卡·皮克(Francesca Piqué)。杰夫·列文(Jeff Levin)和特維·波爾(Tevvy Ball)參加了莫高展覽,并編輯了蓋蒂保護研究所的許多出版物。

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執行董事莎倫·莎莉文與克斯蒂·奧滕博格(Kirsty Altenburg)一起參與了《保護準則》的編制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的起草工作。

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CIA)參加了蘭州大學贊助的碩士培訓班,我們非常感謝莎倫·凱瑟(Sharon Cather)在確認莫高窟壁畫保護培訓需求方面的遠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的大學畢業生史蒂芬·里克比(Stephen Rickerby)和麗莎·謝科得(Lisa Shekede)作為導師也參加了第85窟保護項目和碩士培訓班。

美國敦煌基金會的倪密·蓋茨對實現在蓋蒂中心舉辦莫高窟石窟藝術展覽功不可沒。

感謝我們的同事林博明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忠實履行的關鍵作用。他嫻熟的翻譯、外交斡旋、對兩種文化的熟悉,以及他在困難時期的冷靜是我們在中國取得成功的關鍵。蓋蒂保護研究所對林博明及其在碩士培訓班和會議中協助翻譯的妻子亓國玲深表感激。白彼得(Peter Barker)在1998年加入這一項目,是項目團隊的天才翻譯和朋友。

附錄:莫高窟保護合作項目參考書目

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就莫高窟的保護、《保護準則》的編制與運用等方面進行的35年合作中,出版了大量論文論著,這里將主要論著按照時間順序列舉如下:

Agnew,Neville (ed.). 1997.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Sites on the Silk Road: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Grotto Sites. Los Angeles,CA: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http://hdl.handle.net/10020/gci_pubs/silk-

road

Sullivan,Sharon. 2001. A Well Baked Charter-th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guidelines. Historic Environment,15,3:11-19.

Agnew,Neville. Partnership. 2004. We’re in this Boat Together. Conservation. The GCI Newsle-

tter,Vol. 19,No 3,22-24.

Agnew, N.,K. Altenburg,M. Demas,and S. Sullivan. 2006. Tourism:a good servant,but a bad master. Strategies for visitor management at Chengde and Mogao,China. Historic Environment (Australia ICOMOS)19,2:13-19.

Agnew,Neville(ed.). 2010.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Sites on the Silk Road: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Grotto Sites,Mogao Grottoes,Dunhua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une 28-July 3,2004. Los Angeles,CA: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http://hdl.handle.net/10020/gci_pubs/2nd_silkroad

Agnew,N.,M. Demas and X. Wang. 2012. The Enduring Collaboration of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nd the Dunhuang Academy i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t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of Dunhuang,China. The Public Historian,Vol 34, No. 3,7-20.

Wong,Lori and Neville Agnew(eds.). 2013.

The Conservation of Cave 85 at the Mogao Grottoes,Dunhuang.A Collaborative Project of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nd the Dunhuang Academy.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https://www.getty.edu/conservation/publicati-

ons_resources/books/conserv_cave85.html

Agnew,Neville and Martha Demas (eds). 2014.

Visitor Manageme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at Wor-

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17-19 May 2013,Mo-

gao Grottoes,Dunhuang).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publications_resources/pdf_publications/visitor_managem-

ent.html

Agnew,Neville,Martha Demas,and Sharon Sullivan. 201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Principles:A review to date. In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and Local Practice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Conference Proceedings. 11-30. Beijing:National Heritage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ICOMOS China.

Demas,Martha,Neville Agnew,and Fan Jinshi. 2015.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at the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China. Springer Bri-

efs in Archaeology;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New York:Springer.

Whitfield,Roderick,Susan Whitfield,and Ne-

ville Agnew. 2015. Cave Temples of Mogao at Dunhuang:Art and History on the Silk Road. Los Angeles: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Neville Agnew and Wang Xudong,Stemming the Tide of Deterioration:Conserv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t the Mogao Cave Temples of Dunhuang. In Agnew,Neville,Marcia Reed and Tevvy Ball (eds)." 2016. Cave Temples of Dunhuang:Buddhist Art on China’s Silk Road,123-138. Los Angeles: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Lori Wong and Su Bomin,The Wall Paintings in Cave 85:From Creation to Conservation. In Agnew,Neville,Marcia Reed and Tevvy Ball (eds).

2016. Cave Temples of Dunhuang:Buddhist Art on China’s Silk Road,139-164. Los Angeles: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Fan Jinshi and Martha Demas,The Mogao Grottoes:Reflections on the Past,Envisioning A Future. In Agnew,Neville,Marcia Reed and Tevvy

Ball(eds). 2016. Cave Temples of Dunhuang:Bud-

dhist Art on China’s Silk Road,165-177. Los Angeles: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gnew,Neville,Marcia Reed and Tevvy Ball (eds). 2016. Cave Temples of Dunhuang:Buddhist Art on China’s Silk Road. Los Angeles: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gnew,Neville. 2021. Conserving the Mogao Grottoes:The Thirty-Year Collaboration of the Dunhuang Academy and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In Dora C.Y. Ching(ed.). Visualizing Dunhuang,Seeing,Studying,and Conserving the Cav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敦煌研究》入選“2024BIBF精品期刊展”

2024年6月19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舉辦、以“深化文明互鑒,合作共贏未來”為主題的第3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IBIF)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開幕。《敦煌研究》入選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2024BIBF精品期刊展”。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創辦于1986年,由國家新聞出版署等國家部委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目前已成為國際第二大書展以及亞洲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書展,同時也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書展平臺。

《敦煌研究》是由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主管、敦煌研究院主辦的敦煌學專業學術期刊,先后榮獲多項國家、省部級獎項如“全國優秀社科學術理論期刊獎”“首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獎”“首屆中國期刊獎”“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雙高’期刊獎”“中國百強報刊”“中國最美期刊”“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等;多次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MI綜合評價等評價體系來源期刊和核心期刊。

(汪正一)

猜你喜歡
合作
初中英語教學技巧探析
初中英語“自主、合作”學習探究
論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路徑選擇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17:04
零售商與供應商合作策略研究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08:40
“以學習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塊教學實踐
例談自主識字的有效方式
高職圖書館與系部合作共建文獻資源新模式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25:06
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39:18
校地合作促進居民健身的探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19:44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伊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尤物国产在线| 久久国产毛片|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美成人日韩|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va| 91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久青草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天天综合网在线| 久久国产热|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毛片网站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福利视频网|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91娇喘视频|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主播|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 国产爽爽视频|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成人夜色91|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影院|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三级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青青草欧美|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无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