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廣東科技學院2022年校級科研項目“疫情影響下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研究”(項目編號:GKY-2022KYQNW-17)
摘 要:本文探討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管理策略。研究采用4M1E法對供應鏈風險進行識別,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FAHP)構建風險評價模型,量化各風險因素,結果表明:“法”風險最為關鍵,隨后依次為“物”“機”“環”和“人”風險。據此,研究提出多項風險防控措施,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
生鮮農產品是人們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易腐性和短保鮮期,給供應鏈管理帶來一系列的挑戰,增加了成本并帶來了風險。在國內市場中,風險主要涉及物流和質量控制等方面。
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會使風險進一步加劇,其涉及多國家多地區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環節,還會受到國際貿易政策、法規、政治和文化差異的影響,增加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對于豐富消費者選擇、促進國際交流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其風險,可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推動國際貿易合作,能夠為相關方提供決策支持,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來降低風險,增強供應鏈的可靠性與可持續性,從而推動貿易的發展。
一、文獻綜述
學者們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不斷深入,探索了多種改進和優化方法。張菊玲等從人、物、環境和管理四個方面對生鮮物流企業風險進行深度識別,并提出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沈玉燕等基于德爾菲評估法,并應用OWA算子賦值權重構建了冷鏈供應鏈風險擴散收斂模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國供應鏈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促進國際貿易的重要手段。陳立甫等提出了考慮運輸風險的生鮮產品出口冷鏈物流路線決策優化方法,利用AHP確定風險權重,結合K-最近鄰算法,預測交通擁堵風險,縮短運輸時間,并引入遺傳算法構建決策模型,有效提高了冷鏈物流運輸效率。樊星等建立了三級跨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識別了內部、外部及中間這三大風險。馬向國等運用SCOR模型評估跨國制造企業供應鏈風險。
雖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內容頗多,但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方面的研究甚少。隨著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不斷出現新的風險和新的挑戰。
本文采用4M1E法進行風險識別,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確定權重分配和量化分析,評估各風險的相對重要性,提供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
二、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識別
結合學者們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跨國供應鏈風險的研究,本文總結了已有文獻中涉及的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影響因素,采用4M1E法,即人(Man)、機(Machine)、物(Material)、法(Method)、環(Environment)五個維度對風險進行了識別。
在人的維度,包括人員操作風險、合作風險、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風險。例如,人員操作不當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和交付的效率;合作方履約的不確定性,以及語言和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障礙。
在機的維度,涉及運輸設備故障、產品未及時監控以及信息數據存儲和網站安全的風險,這些都可能影響產品的質量和供應鏈的順暢運作。
在物的維度,供需波動、溫濕度波動和品質安全可能導致產品損失和市場信譽下降。
在法的維度,配送路線的選擇、出入境管控和國際貿易合規性都是關鍵風險點,它們可能導致成本上升、交貨延遲和法律問題。
外部環境風險,如氣候變化、政治經濟不穩定等,也可能對跨國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造成影響,增加運營的成本和不確定性。
三、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評估模型
基于上述采用4M1E法識別了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影響因素,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FAHP)構建了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風險評價模型。
1.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在上述供應鏈風險分析的基礎上,識別出各個風險因素間的層次關系,并構造層次結構圖,最后確定其層次結構,其中包含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見圖1)。
2.確立判斷矩陣及各指標權重
建立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模型后,對模型的準則層和方案層進行判斷矩陣的構建,即針對每個準則(或目標)對應的二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來確定它們相對于上一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構造比較矩陣。確定各個風險因素所處水平的權重,權重代表這些風險因素對于上層指標產生的影響程度,并根據權重的大小進行排序。采用1-9標度法,以標度aij來表示同一級第i元素與第j元素的相對重要度。
為了充分考慮風險的大小,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來收集專家對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指標重要度的評估。共發出100份問卷,回收95份,其中90份為有效問卷。根據問卷結果和調查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最終得出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權重匯總表(見表1)。
3.結果分析
從以上層次指標占比權重可以看出,“法”風險是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測算出的權重為0.418,接著是“物”風險(0.233)、“機”風險(0.191)、“環”風險(0.086)、“人”風險(0.071)。
“法”風險(0.418)是最重要的。其中,出入境管控差異風險對于“法”風險的影響程度最大(0.493),意味著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出入境規定和管控措施的差異會對業務帶來較大的影響。選擇不當的配送路線(0.311)可能帶來額外成本和安全風險。盡管國際貿易合規性風險(0.196)較小,但企業仍需確保操作符合法規,防止法律糾紛。
“物”風險(0.233)是次重要的。其中,溫濕度波動風險(0.540)的影響最大,它可能導致生鮮農產品變質、腐敗,引發客戶投訴。供需不穩定風險(0.297)可能引起物料短缺和價格波動,對企業生產和供應鏈不利。產品品質和安全問題風險(0.163)雖影響較小,但可能導致退貨、客戶投訴或召回。
“機”風險(0.191)是排在第三的風險。其中,運輸設備故障或不足風險(0.571)的影響最大,它可能導致運輸中斷、延誤,對供應鏈和業務產生負面影響。產品未及時監控風險(0.286)可能引發質量問題、投訴和退貨。信息數據存儲及網站安全風險(0.143)雖影響較小,但它可能導致商業機密泄露、客戶信息泄露或系統運行中斷。
“環”風險(0.086)排在第四位。其中,政策經濟風險(0.630)的影響最大,它對企業運營和商業前景帶來重要挑戰。氣候條件不穩定風險(0.218)也會導致供應鏈中斷、物流延誤,對生產和供應鏈帶來風險和壓力。社會文化風險(0.151)影響較小,但企業仍需密切關注政策動向,適應社會文化變化,減輕“環”風險對業務的影響。
“人”風險(0.071)是影響最小的風險。其中,合作風險(0.582)的影響最大,它可能對合作伙伴的信譽、合同的可靠性及經營狀況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對整個供應鏈和業務活動造成不利后果。人員操作風險(0.309),可能導致生產故障、安全事故或質量問題。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風險(0.109)影響相對較小,但它可能導致誤解、沖突或合作困難。
4.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及模糊化處理
專家依據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對各層級風險進行評估并打分,最后歸納整理。根據這些評分,風險被劃分為五個等級:非常安全(2分)、安全(4分)、一般安全(6分)、危險(8分)和非常危險(10分),分數越高表示風險程度越大。供應鏈各風險的評價矩陣如下:
5.模糊綜合評價
計算各個指標的評價向量,即以供應鏈各風險的評價矩陣乘以五級風險程度,隨后根據表1中計算出的各指標權重,可以得出各指標的評價值H,最終可以得出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為:
WB=(0.071,0.191,0.233,0.418,0.086);HB= (6.124,7.428,7.329,7.530,6.908)T
因此,跨國生鮮農產品存在的供應鏈風險:HA=WB×HB=7.303。
6.評價結果
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總風險評分為7.303分,處于一般偏高風險區間。其中,“法”風險(7.530分)、“機”風險(7.428分)和“物”風險(7.329分)屬于較大風險,“環”風險(6.908分)和“人”風險(6.124分)屬于一般風險。
分析表明,“法”風險得分最高,主要由于跨國運營需應對不同法律法規,增加了供應鏈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皺C”風險因涉及眾多機械和技術而風險較高,機械故障或技術問題可能引起生產中斷。“物”風險也較高,農產品易受氣候變化和災害影響,威脅生產供應。盡管“環”風險和“人”風險較低,但仍需防范潛在挑戰,如政策變動和人員操作風險,以確保供應鏈穩定。
四、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防范的對策與建議
1.“人”風險因素防范控制策略
對供應鏈參與者進行培訓,包括操作規程、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等,確保按標準執行。在選擇合作伙伴時,要先進行綜合評估,包括企業信譽記錄、業績和質量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以減少誤解。雇用專業的翻譯機構,或者進行跨文化培訓,提高文化適應性,以降低語言和文化差異帶來的風險。
2.“機”風險因素防范控制策略
建立實時監測系統并設置預警機制來快速響應異常情況。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共享監測數據,確保產品的監控連續性和可追溯性。對運輸設備進行定期審查和測試,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設備進行監控。在信息安全方面,使用防火墻或加密技術保護數據不受未授權訪問和攻擊,確保信息安全。
3.“物”風險因素防范控制策略
利用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技術,預測生鮮農產品的需求量,并與供應鏈合作伙伴進行及時溝通和協調,建立靈活的生產和庫存策略,避免供需不穩定現象的發生。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使用溫濕度監控系統,加強冷鏈管理,定期檢查和評估冷鏈環節。與取得HACCP、GMP、ISO等認證和證書的企業合作,確保生鮮農產品符合國際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
4.“法”風險因素防范控制策略
建立供應鏈可視化系統監控物流,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等先進技術工具,結合數據分析,優化配送路線,保證配送的連續性。密切關注目標市場的出入境政策,與海關等部門保持密切溝通。遵循國際貿易文件規范,確保合同、發票等記錄的準確完整,降低法律風險。對企業員工進行國際貿易合規方面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合規意識和操作能力。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法律服務,以確保貿易合規。
5.“環”風險因素防范控制策略
利用先進的氣象技術和數據分析,提高對氣候事件的預測準確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其能夠抵御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企業要密切關注政策變動,包括貿易政策、關稅、匯率等方面,需建立團隊或借助專業機構來評估風險,調整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了解目標市場的社會文化,進行產品定制和包裝設計,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費者的需求,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五、展望
盡管本文做了一定研究,但跨國生鮮供應鏈風險評估仍存在許多待深入研究的問題。當前的研究雖然涵蓋了供應鏈關鍵環節和主要風險因素,但仍有一些維度未充分探索。并且,現有的方法在解決風險問題時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需要采用更多維度和更復雜的方法來分析跨國生鮮供應鏈的風險問題,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應對其中的風險,為行業決策者提供更堅實可靠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張菊玲,程慶杰.基于D-AHP與專家權重自適應調整法的生鮮物流企業風險評估[J].物流技術,2022(11):55-60+104.
[2]沈玉燕,錢言.生鮮冷鏈供應鏈風險擴散收斂模型構建與評估[J].商業經濟研究,2021(22):46-49.
[3]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er Yields New Finding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Logistics Path Decisio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esh Product Export Cold Chain Considering Transportation Risk)[J].Roboticsamp;Machine Learning Daily News,2022.
[4]樊星,邵舉平,孫延安.基于模糊理論的跨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6(6):210-215.
[5]馬向國,阿明·施瓦金.基于SCOR模型的跨國制造企業供應鏈風險識別[J].供應鏈管理,2020(11):69-78.
作者簡介:張可欣(1996.12— ),女,漢族,天津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