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但當下的古詩教學陷入了“有詩無情”的困境。本文嘗試從“情境教學法”理念出發,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為例,具體談談如何用“興發感動”構建小學古詩情境教學的“適宜模式”,指向兒童立場,符合兒童群體特征,適合學生個性,挖掘詩中偉大的生命感發,激活學生思維。
[關鍵詞] 小學古詩;興發感動;情境教學;適宜學習
閱讀教學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古詩情境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葉嘉瑩先生說,詩歌之所以為詩歌,其本質是有興發感動的作用。“興發感動說”是葉嘉瑩文學批評理論的核心內容,有著深厚的內容和廣闊的外延。因此,在小學古詩情境教學中引入“興發感動說”十分必要,我們應該用“興發感動”構建小學古詩情境教學的“適宜模式”,指向兒童立場,符合兒童群體特征,適合學生個性,以吟誦為紐帶,挖掘詩中偉大的生命感發,并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使詩詞中的興發感動生生不息,助力學生體驗作品的“詩與遠方”。
一、有詩無情的古詩教學“咫尺亦天涯”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成為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當下學生學習古詩只浮于淺層,只知道“對”,不知道“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師的古詩教學很多時候還停留于淺層,走入“有詩無情”的誤區,大致表現如下:
(一)成人思維創設情境,無兒童視角
兒童是具有豐富情感、有著獨立人格的人,尊重兒童不能只體現在口號上。如今教師常常用成人的思維去審視教學,在創設情境時以自我感受為主導,認為學生只是孩子,是未成長完全的人。在古詩課堂上,學生接受的大多是教師給予的文本理解,這也導致學生無法與詩歌情景產生共鳴,無法在情境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二)生搬硬套導入情境,未因地制宜
情境教學法自被提出發展至今,已經被廣大教育工作者運用到公開課、常態課等諸多課型中,幾乎課課有情境。教學參考書、網絡教學平臺等資源為教師提供古詩教學情境導入的各種范例,教師們通常會選擇一二范例來使用,但情境導入不能夠恰到好處。
(三)按部就班解讀情境,少個性互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古詩教學中,個別教師缺乏對情境教學法的深刻認識,常采用固定的程式化的古詩教學模式,即“教師提問—學生自讀—交流分享—教師總結”。當學生表達的見解和教師不一樣時,教師一般是讓學生課下討論,嚴重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情境解讀不應是教師的主場,在小學階段,更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倡個性互動、個性表達。
二、情境鋪墊的古詩教學“錯落又參差”
古詩教學積重難返,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情境”出了問題,大量低質量的情境讓我們的課堂情境淪為形式,學生缺乏語境感知、意境體驗,也就無法真正被“感發”。筆者總結,刨去學生自身因素,大多源于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時的不當行為,具體表現為三重三輕,即重知識傳授,輕吟誦體味;重字詞解釋,輕意境感悟;重單一詩篇,輕專題教學。
(一)重知識傳授,輕吟誦體味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全詩串講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方法,一味地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吟誦的感受。教師在課堂上不過是亮出一個個標準答案,學生沒有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朗讀時,學生往往出現磕巴、詞句混亂的情況。
(二)重字詞解釋,輕意境感悟
新課改強調,教師應變“主講”為“主導”,變“教會學生知識”為“教會學生學習”。由于應試的需要,許多教師都把詩歌的意境放在了一邊,反復講解字詞的意思、詩句的內涵、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詩歌的文學常識,把一首完整的詩歌分割成幾大塊,完全破壞了詩歌的意境美。這樣的古詩教學主次顛倒,缺少效率。教師就字教字,就詞解意,割裂了詩句間的內在聯系,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需要。而學生長期拾人牙慧,自然興致索然,缺少情感。長此以往,師生雙方仿佛行走在兩條平行線上,互不理解。
(三)重單一詩篇,輕專題教學
學生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缺少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局限于一首詩歌,學生沒有從中體會到作者的詩風,沒有體會到詩歌的藝術魅力,沒有對作者的整體性認識,對某一類詩歌的特點也是知之甚少。比如,學習了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后,學生體會到了杜甫此時愉悅輕松的情感,但對杜甫的生平經歷知之甚少,學生無法由一首詩去讀透“一個人”和“一些詩”的真正意境。此后,學生學習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江畔獨步尋花》等詩時,就有可能出現“只讀其詩,不見其人”的低效情況。
三、情境四步的古詩教學“更唱且疊和”
針對以上小學古詩教學的困境,變“有詩無情”為“情境四步”,化“錯落參差”為“更唱疊和”迫在眉睫,“興發感動情境四步”是改善這些現象的“適宜模式”。“興發感動情境四步”源于“適性教育”與“情境教學法”的融合。“適宜模式”下,“適”可以細分為:情境——適時,節奏——適度,體驗——適性,支架——適學。“宜”指合乎人性,合乎兒童群體特征,合乎學生個性。
下面,筆者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如何用“興發感動情境四步”建構古詩情境教學的“適宜模式”,實現師生與作品的“更唱疊和”、生生不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出了游子在重陽佳節的思鄉念親之情。雖內容明白易懂,但由于時代久遠,且與現代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觸動學生心靈有一定的難度。
(一)適時情境,激發學生生活感發
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學生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時段性規律,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階段,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圖畫、視頻等形式來構建具體的適時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于其中,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
創設妙趣橫生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筆者創設了大量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環節,筆者出示《王維傳》中孩童時期的描述(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閑音律),從同齡人的維度喚醒學生的已有認知,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此外,音樂是世界上共通的語言,它能撥動人的心弦。筆者通過播放背景音樂的方式,結合古代重陽節畫面,加強學生對重陽節這一時間背景的感受,使學生在吟誦中讀出詩人之孤獨,體會到詩歌的節奏美。筆者創設適時的多種情境,讓學生在閱讀中與詩歌同呼吸,與作者共感悟。
(二)適度吟誦,生長學生群體感發
葉嘉瑩先生說:“聲音里,有詩歌一半的生命。”古人講究“吟而成文”,中國古詩詞更是由吟誦而始。當詩詞加上韻律聲調,不僅更好記憶,也離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吟誦,是傳承中國古典詩詞的重要形式。
比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過程中,通過緩慢低沉的聲調朗讀,學生能很快體會到王維身在異鄉,時值重陽佳節的濃濃思鄉念親之情。學生在反復吟誦的同時,會不由自主地去探究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學生在吟誦過程中反復揣摩,不斷從抽象還原到具象,再通過自身表達將具象提煉到抽象。不論是老師的示范吟誦,還是學生的自我吟誦,不論是學生的相互吟誦,還是師生的合作吟誦,在一遍又一遍形式各異的吟誦中,學生對詩人想要表達的孤獨之意已無須言表,自在心中。
(三)適性體驗,積累學生個體感發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火種,而學生的學習是以積極的思維活動為基礎的。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筆者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離家的經歷,并且說清楚自己離家的原因、目的地、交通工具、同行人、心情等,在學生相互交流之后,引導學生對比王維的離家,帶領學生展開聯想,在凝練的詩歌中尋找王維孤獨的身影,將自己代入詩中,從“每逢佳節倍思親”到“每逢元旦倍思親”“每逢端午倍思親”等,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慢慢地走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學生在情感體驗中一遍又一遍地吟誦詩歌,經典詩歌的情感美已潤澤學生的心田。
課堂上,筆者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自己扮演成王維來還原情景拍攝短片。有的學生為詩歌配上古典音樂,有的學生準備各種道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導者,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在情境學習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這樣的古詩情境教學,言有盡而意無窮。
(四)適學支架,抒發學生深度感發
“1+1gt;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師生之間需要思維的碰撞與創造的火花。合作對話有助于師生激發靈感,產生新穎的觀點和奇特的思路,從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
本節課,筆者出示問題:“是什么讓王維產生思鄉念親之情?”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總結出其原因有三:一是異鄉環境和異客身份,二是重陽佳節,三是生活不如意。此時,筆者向學生講述王維十七歲時漂泊于洛陽和長安之間的小故事,再向學生拓展王維所作四首《少年行》,體會《少年行》中王維蓬勃的少年意氣,再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表達的孤寂之感相比較,學生這才真正走近了鮮活的詩人王維。在音樂背景下,學生將內心激蕩的情感通過反復吟誦表達出來。此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再是遠在千年前的嘆息,而是學生的“今時今日憶王維”。
四、情意融融的古詩教學“天涯即咫尺”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建構“適宜模式”是小學古詩情境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除了“興發感動”,還有更多的情境教學策略值得我們去探尋。
(一)“興發感動”是語文生本課堂的必然回歸
古詩課堂的價值追求,不僅在于教授學生具體的古詩詞知識,還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古詩學習的方法,獲得古詩閱讀的能力。在“興發感動”情境教學課堂上,學生交流互動,發散思維,這無疑是生本課堂的回歸。
(二)“興發感動”是古詩教學改革的本質訴求
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興發感動”情境教學課堂上,創設情境,加強吟誦,增加體驗,知人論世,學生的古詩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這是古詩教學改革的本質要求。
總而言之,變“有詩無情”為“情意融融”,化“咫尺天涯”為“天涯咫尺”,古詩教學任重道遠,“興發感動”構建的小學古詩情境教學“適宜模式”是潤澤的課堂,是師生感發、生生不已的課堂。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相信,在今后的古詩教學探索中,一定能走出一條“興發感動”的“適宜”教學創意之路,讓“興發感動”為古詩教學助力,為語文教學點燃智慧。
參考文獻
[1]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
[2]張晗妮.葉嘉瑩先生“興發感動”說對高中古詩詞教學的啟示[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3]韓燕. 葉嘉瑩“興發感動”說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4]周鳳麗. 葉嘉瑩“興發感動”說與小學古詩詞教學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5]張晶. 葉嘉瑩“興發感動”說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3.
[6]葉嘉瑩. 談中國舊詩之美感特質與吟誦之傳統 [J].文學與文化,2012(2): 4-21.
[作者簡介]郭笑(1996— ),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古詩文朗讀教學、整本書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