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將電影素材中豐富的情境巧妙轉化為物理教育教學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打造物理特色“課堂思政”。本文以電影《流浪地球2》為例,深入挖掘其中的物理元素,探索將電影素材融入物理教學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情境素材;問題情境;物理教學;核心素養
1 引言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要求“進一步強調情境化設計,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擴展素材選取范圍,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從而推動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實?!保?]教師應以創設問題情境為切入點,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為重點,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助力物理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
電影能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生活情境和跨學科實踐素材,這些素材能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將電影素材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時,一方面要堅守課程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重視知識與技術的傳授,另一方面要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到課程的知識教化之中,貫穿于講授過程,并體現在培養目標上。[3]本文選取國產電影《流浪地球2》,深入挖掘其中的物理元素,探索將電影素材融入物理教學的實踐路徑,以期為基礎物理教育教學的情境素材創設提供參考。
2 《流浪地球2》素材轉化的實踐
《流浪地球2》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元素。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為參照,本文列出了影片的情節設定與對應物理知識點(如表1所示)。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下發展學科及跨學科的問題解決能力,這對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重要價值。[4]
2.1 “太空電梯”
在《流浪地球2》的“太空電梯”設想中,工作人員從地球同步衛星處伸出“繩索”垂到地面,并在地面一端固定,形成太空電梯的運行軌道。以“太空電梯”為突破口,教師將需要考查的“萬有引力定律”還原到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旨在彌合新舊知識的“認知真空”,引導學生由表及里、抽絲剝繭地分析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提升認知水平。此舉不僅為解決教學中淺表化、短視化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也為探尋實現知識深度建構的教學路徑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該素材設計了如下例題。
例1 (原創)“太空電梯”構想由被譽為“航天之父”的前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極高價值。如果太空電梯能夠實現(如圖1所示),則可以大幅提高人類的航天能力,幫助人類更快地建設空間站、太空發電站等設施。為了建造太空電梯,人類提出一種構想:在地球同步衛星中將“纜繩”從太空投下,將其固定在地面上(如圖2所示)。引力常量G取6.67×10-11N·m2/kg2,地球質量約為5.97×1024kg,把地球看成質點。請回答下列問題:
(1)太空電梯的重心到地面的高度為多少?
(2)太空電梯需要配重嗎?
第(1)問的解析如下。
設地球和同步衛星的質量分別為M、m,兩者之間的距離為r。
同步衛星只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萬有引力提供衛星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有
GMmr2=mv2r=mω2r,①
將線速度的表達式v=2πrT代入向心力,得
r=3GMT24π2。②
將同步衛星的周期T=24h代入式②,得
r≈4.22×104km,③
所以太空電梯的重心到地面的高度約為4.22×104km。
對于第(2)問,在建造太空電梯過程中,需要從同步衛星伸出“繩索”垂到地面。然而,隨著“繩索”逐漸下放,萬有引力的作用增強,離心力相對減弱,“繩索”會對同步衛星產生一個向內的拉力。為了保持衛星受力平衡和穩定運行,需要在向下放“繩索”過程中,向上“扔”配重物體,這些配重將產生向外的反作用力,以此抵消繩索對衛星的向內拉力,從而確保同步衛星能夠維持其原有的穩定狀態。
2.2 “行星發動機”
在《流浪地球2》的“逐月計劃”實施過程中,人類利用三臺巨型“行星發動機”噴射氣體,從而產生強大推力,將月球從其繞地球的運行軌道上推離。這些安裝在月球邊緣的“行星發動機”可以產生沿月球公轉軌道切線方向的推力,確保所有動能都用于加速過程,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創設“拋棄月球”這一新穎情境,不僅是啟迪學生知識創新的有效途徑,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幫助學生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知識網絡,并促進學生在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良好行為表現方面的全面發展。本文基于該素材設計了如下例題。
例2 (原創)在《流浪地球2》中,通過安裝在月球上的行星發動機噴射氣體,依靠重核聚變提供動力,可以將月球推離其繞地球運行的軌道,為地球的“逃逸”創造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在月球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兩面”
B. 兩個較重的原子核聚變在一起,形成一個更重的原子核,會釋放出一些能量
C. 月球發動機爆炸后,月球應該以自由落體運動墜向地球
D. 地月引力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
解析:月球自轉一周的時間與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并且轉動方向一致,因此從地球上看月球時,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被稱為潮汐鎖定,故選項A錯誤。在核反應過程中,兩個原子核的質量之和大于所形成原子核的質量,多出的質量可以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判斷其轉化為了能量,故選項B正確。在月球發動機爆炸后,月球繞地球公轉并沒有剎停,而是調整為偏心率很高的橢圓軌道,月球沿螺旋軌道墜落,故選項C錯誤。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合力是引潮力,在地球朝向月亮一側和背離月亮一側會形成漲潮,導致潮汐效應,故選項D錯誤。
2.3 “洛希極限”
在《流浪地球2》中,安裝在月球上的行星發動機發生損毀。月球在突破“洛希極限”失控并撞上地球前,它將因為地球引力和離心力的作用被撕碎,產生的高速碎塊會墜向地面,從而引發“月球墜落危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巧妙鋪設影片情境,將復雜的“洛希極限”問題簡化為基礎物理模型,以學生為主體建構情境交互教學模式,推動學生知識建構與認知思維的雙向互動。本文設計的例題如下。
例3 (原創)“洛希極限”指一個天體自身的引力與另一個天體施加的潮汐力相等時,兩個天體中心間的距離(如圖3所示)。在《流浪地球2》中由于月球發動機損壞,月球即將突破洛希極限,造成月球墜落危機。已知地球的平均密度ρ地=5.52g/cm3,月球的平均密度ρ月=3.34g/cm3,地月中心間的距離遠遠大于月球的半徑,請問地月系統的“洛希極限”是多少?[忽略月球幾何形狀的改變,將月球視為剛體球,若x1,則(1+x)-2≈1-2x]
解析:設地球和月球的質量分別為M地、M月,半徑分別為R地、R月,地月中心間的距離為d,靠近地球一側的物體質量為m。
由萬有引力定律可知,月球對物體的引力為
F引=GM月mR2月。④
地球對物體的引潮力為
F潮=GM地m(d-R月)2-GM地md2。⑤
由于dR月,則
1(d-R月)2≈1d21+2R月d,⑥
引潮力化簡為
F潮=G2M地mR月d3。⑦
當物體所受引力與引潮力相等時,達到洛希極限,即
GM月mR2月=G2M地mR月d3,⑧
解得
d=R月32M地M月。⑨
將M地=4π3ρ地R3地、M月=4π3ρ月R3月代入洛希極限表達式,則
d=R地32ρ地ρ月。⑩
代入ρ地=5.52g/cm3、ρ月=3.34g/cm3,解得
d≈1.49R地,B11
所以地月系統的“洛希極限”約為1.49R地。
實際上,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由于地球強大的引力作用,月球的幾何形狀會顯著變化,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月球視為剛體模型來處理。此時應考慮月球的流體模型及其對應的洛希極限效應,基于這種模型分析,月球實際解體的位置會比按照剛體模型預測的結果更遠。
2.4 “相控陣引爆”
在《流浪地球2》中,為了應對月球撞向地球的危機,人們在月球表面布置了大量核彈,形成陣列,利用相控陣原理設定了不同的爆炸時間間隔。這樣,當所有核彈按預定時間依次爆炸時,所產生的沖擊波能量將在月核位置疊加,瞬間產生超高溫,引發月核聚變。試題開頭以“危難當前,唯有責任”這一句話作為“火種”,引人深思,彰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動力,滲透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與時代價值,從而使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本文設計的例題如下。
例4 (原創)“危難當前,唯有責任”是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是中國人獨特的責任與擔當。在《流浪地球2》中,為了應對月球墜落危機,人類采用相控陣技術,由航天員手動引爆核彈使月球解體,此后地球踏上了孤獨的流浪之旅。相控陣技術利用核爆沖擊波的干涉原理,降噪耳機采用聲波疊加抵消原理,兩者均與波的疊加有關。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振動方向相同,頻率不同的兩列波可以發生干涉
B. 噪聲聲波與反相位聲波的相位差φ=2nπ(n=0,1,2,…)
C. 主動降噪通過包圍耳朵形成封閉空間,或者采用隔音材料阻擋外界噪聲
D. 通過控制相控陣天線發射的電磁波,可以實現波峰疊加
解析:發生干涉的條件需要滿足頻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動方向相同,故選項A錯誤。當噪聲聲波與反相位聲波相位差φ=(2n+1)π(n=0,1,2,…)時,可以降低噪聲振幅,故選項B錯誤。主動降噪是通過降噪系統產生與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聲波,將噪音中和,從而實現降噪的效果;被動降噪是通過包圍耳朵形成封閉空間,或者采用隔音材料阻擋外界噪聲,故選項C錯誤。通過控制相控陣天線發射
的電磁波,可以實現波峰疊加,在特定方向形成波束,故選項D正確。
3 結語
深入挖掘影片中的物理元素,并將其轉化為教學素材融入物理課堂教學之中,不僅為創設新穎問題情境提供豐富的素材來源,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科學知識體系的有意義建構。這一過程不僅培育了學生實踐創新思維,還幫助學生提升了高階認知思維能力,從而推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認知基礎,緊扣教學重難點,精篩問題情境,為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賦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7.
[2]陶昌宏. 以創設問題情景為切入點——《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J]. 物理教學,2010,32(1):9-11,47.
[3]周星,劉彤. 新階段電影教育與課程思政關系的思考[J]. 電影文學,2022(15):4-11.
[4]李俊永,許光曙,王長江. 創設物理問題情境 發展高階思維能力[J]. 物理教師,2021,42(11):3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