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愛國情感;責任擔當;主題班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2-0047-03
【作者簡介】周衛琴,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于港初級中學(江蘇如東,226463)教師,一級教師,南通市教壇新秀。
一、教育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說:“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從少年兒童抓起,要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教育引導學生把自身的理想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當下,學生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教師要引導其體會先烈們為保衛祖國勇敢斗爭的愛國情懷。本次主題班會旨在引導八年級學生體會先輩們在建設祖國中付出艱辛與汗水的愛國情懷,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育目標
認知方面:引入港珠澳大橋相關知識,使學生感知新時代的愛國情感。
情感方面: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責任意識,立志為國家發展作貢獻。
行為方面:使學生從身邊人、身邊事體會愛國的具體行動,并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三、活動準備
教師方面:港珠澳大橋相關新聞素材,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鳴的相關視頻,不同人物的愛國故事,與學生家長訪談時的記錄。
學生方面:搜索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橋的圖片,準備橋的建造歷史等知識;父母的愛崗敬業故事。
四、實施過程
(一)“橋”通三岸,不負新時代
教師出示港珠澳大橋圖片。
教師:同學們,你知道這座橋的名字嗎?它連接著哪里?請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
學生發言。
教師:這座橋不但縮短了海峽兩岸的距離,更拉動了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建造這座橋共花費了9年的時間,其中最難的工程就是在海床以下40米建海底隧道。在一次采訪中,林鳴——這座橋海底隧道部分建設總工程師,講述了奇跡誕生的過程,里面有很多細節都體現了他濃濃的愛國情。讓我們一起觀看并記下令你感動的細節。
教師播放視頻。
教師:你能從視頻的哪個細節找尋到林鳴先生的愛國之心?
師生交流。
教師小結:林鳴帶領團隊攻關克難,表現出他敢想敢為的愛國情;為了大橋的建設,林鳴拖著剛動過手術的身體堅持在一線,這是舍身忘我的愛國情;照片中,林鳴建橋前后的對比,使我們看到了他堅持不懈的愛國情。橋連三岸,天塹變通途,凝聚的是林鳴深厚的愛國情。偉大的時代能夠造就偉大的工程,而這些偉大的工程,也沒有辜負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我們的新時代。
【設計意圖】教師由港珠澳大橋導入本次班會主題。學生觀看視頻,聽林鳴講述在建橋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舍身忘我的故事,感悟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總結歸納,感知愛國情懷。
(二)憶往昔,禮贊愛國魂
教師:自古以來,愛國情感一直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中國建造的大橋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大橋建造者的愛國情。
學生根據課前圍繞大橋所做的調研,展示錢塘江大橋、怒江大橋圖片。
學生1:1934年8月,錢塘江大橋動工興建;1937年12月,橋梁專家茅以升接到任務,對錢塘江大橋實施爆破,只留下殘存的橋墩; 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錢塘江大橋成功被修復。
教師:抗日戰爭時期,茅以升為什么會炸橋?同學們,換作你,你會炸橋嗎?
學生討論。
學生2:在位于高山峽谷之間的怒江大橋上,時常擺滿了鮮花、水果,路過的車輛都會鳴笛。這都是為了致敬當年犧牲的筑橋英雄。在修建怒江大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遭遇無比艱險的環境,英雄戰士不怕苦,不怕死,舍命也要把這條公路修到拉薩。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戰士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全長2000多千米的川藏線,僅僅用了4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修建,于1954全線通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而在路兩旁,2000多名筑路英雄長眠于此。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全體起立,向英雄致敬。
學生討論,交流感受。
教師小結:同學們,什么是愛國?在林鳴心中,愛國是敢挑重擔、自主攻關的志氣;在茅以升心中,愛國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骨氣;在解放軍戰士心中,愛國是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的勇氣。新時代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長橋,見證了各行各業中華兒女的愛國情。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了解不同時期的橋梁建設過程,感受中國建設者們舍己為公、堅強不屈、自強不息的愛國情,深切感知,并禮贊愛國情。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時期的人們都在為中國的發展而努力工作,展現自己的愛國情。
(三)述當下,暢談愛國志
教師請出嘉賓——一家外貿公司的總經理,嘉賓講述做好本職工作、助力家鄉發展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
教師:我相信,同學們的爸爸媽媽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課前請大家帶了一個跟家人工作相關的物件,現在請你們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學生分享家長工作中的故事。
教師小結:人們的愛國情懷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努力與時代的脈搏緊密聯系在一起,立足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應是我們的愛國方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人、身邊事出發,思考平凡的普通人應當如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認識愛國應當是實實在在的身體力行——“大”可以體現在為國捐軀、為國爭光,“小”可以表現為時時處處愛崗敬業、事無巨細、認真負責。
(四)見未來,鋪就復興路
教師: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中指出,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中國青年對先輩最好的告慰、對歷史最大的負責,就是堅定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教師:同學們,愛國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將愛國之情化為具體行動,讓愛國瞧得見。聯系剛才課堂上了解到的人物故事和自身的生活,在小組內討論,我們中學生可以從哪些細微的方面做到愛國?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教師小結:同學們,愛祖國,要從愛護每一面國旗開始;愛祖國,要從守護我的家開始;愛祖國,要從端正學習態度開始;愛祖國,要從愛我的班級開始;愛祖國,要從尊敬烈士開始;愛祖國,要從樹立目標開始;愛祖國,要從保護環境開始。站在百年新起點,你們必將接過時代賦予的重擔,請大家在今后的一言一行中,讓愛國瞧得見。
【設計意圖】學生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的寄語,增強責任擔當的意識,主動將自己的夢想與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隨時做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準備。這一環節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碰撞。
五、活動延伸
學生落實愛國行動,形成自己的成長烙印,記錄在自己的成長檔案中;走進當地革命烈士陵園,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用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人的行動。
六、活動反思
本次主題班會中,教師設計各個環節,使學生通過感知和體驗,明晰愛國的實際行動。
第一,以橋為引,尋覓愛國情。教師借助時事新聞、歷史故事等,讓學生尋覓、講述、體會不同時代中國人的愛國情。
第二,以橋為喻,解新時代愛國情。新時代需要英雄,也需要千千萬萬的平凡人。每個人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通往中國夢的大橋添磚加瓦。教師邀請一位外貿工作人員講述其工作中的愛國體現,為學生做好示范,然后請學生講述父母的故事,旨在讓學生通過身邊人、身邊事發現新時代的愛國表現。
第三,以橋為路,踐行愛國情。主題班會的目標是讓學生將所學落實到行動中。本次主題班會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加以總結,使學生明晰“如何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讓愛國瞧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