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開設生涯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掘自身價值,獲得相關技能和職業素養,實現全面發展。生涯教育課程應注重多元實施,形成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融為一體的課程體系,采用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體驗式等多元化課程實施方式,實現生涯教育的綜合育人目標。
【關鍵詞】生涯教育;課程建設;綜合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8-0011-03
【作者簡介】1.談黎吉,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江蘇常州,213016)教師發展處副主任,一級教師;2.郝曉瑩,江蘇省常州市朝陽中學(江蘇常州,213004)副校長,高級教師。
生涯教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掘自身價值,獲得相關技能和職業素養,實現全面發展。在建設生涯教育課程時,學校應根據課程原則與目標,構建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探索多元化的課程實施方式,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實現綜合育人。
一、生涯教育課程的原則與目標
(一)生涯教育課程遵循的原則
為發揮課程應有的教育功能,建設與實施生涯教育課程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因材施教原則。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指導和支持,還需要結合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提供適切的課程。二是全面發展原則。課程需要盡可能涵蓋生涯教育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自我認知、興趣愛好、職業探索等體驗類的課程,還需要提供目標制定、計劃實施等具有實踐意義的指導。三是實踐導向原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案例、模擬演練等教學方式,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并注重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從而為他們的未來職業規劃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生涯教育課程的預期目標
一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生涯教育課程以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和個性特點為起點,通過促進學科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二是以萌發職業理想為目標。生涯教育課程應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領域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引導其進行職業探索和規劃,初步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生涯規劃中做出明智的選擇。三是以喚醒終身學習意識為目標。區別于傳統課程的聽說讀寫,生涯教育課程應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引導學生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拓寬學習視野,保持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二、生涯教育課程的多元化實施
(一)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
1.必修課程常態化
生涯教育必修課程是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課程,配備了專業的師資力量。根據預設的生涯教育目標,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生涯發展規律,生涯教育課程分為“生涯喚醒、自我認知、職業探索、生涯素養與實踐”四個板塊。通過課程實施,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和擇業觀,有意識地培養他們今后面向社會的關鍵能力和必備素養。
2.選修課程個性化
生涯教育選修課程在各年級彈性實施,是學生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的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確定若干主題,通過社團活動、專題講座、沙龍活動等形式開展。選修課程的設置旨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點。為更好地發揮“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參與、社會有力支持”的三方協同共育作用,在選修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學校還充分挖掘家庭和社會資源,邀請不同行業的職場人士分享工作經歷和體會,如程序員、金融從業者、醫護工作者、檢察官、優秀畢業生、家長代表等,生動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以及職業的特點、發展趨勢、從業要求等,讓學生近距離感受職場真實狀況,以此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和就業前景,進而促進其萌發職業理想。
(二)創新多元化課程實施方式
1.案例式
案例式指緊密聯系實際案例對職業規劃內容進行講解分析。學校可以收集本校已畢業學生的生涯成長過程性資料,如“某學生的互聯網創作之路”“工程師的職業轉型”等,幫助學生在達成既定職業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學校還可以邀請家長帶著自己的職業經歷走進課堂,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講述自己的職業人生。例如,九年級小劉同學的媽媽給學生講述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用自己的職業經歷幫助學生萌發職業意識,初步確定職業方向,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2.探究式
探究式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在小組合作分享的過程中達成共識。例如,設置與生涯相關的開放性問題,“成功的職業生涯需要具備哪些要素?”“當生活和工作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選擇?”“AI技術會取代人類的哪些職業?為此,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通過調查、訪談、咨詢等方式獲得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現場調研、主動思考、提出策略,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生涯之路。
3.情景式
情景式指通過設置典型事件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從中接受相應的教育,得到啟迪。如針對“如何面對失業”,教師設置了以下場景:離職面談話題篇、日常工作回顧篇、渡過失業緩沖期篇、調整職業方向篇等,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場景。教師通過現場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直觀展現了面對失業如何調整心態、如何尋找新的就業機會,以及重新調整職業規劃的技巧。真實的場景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既培養了學生的決策和應對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心理韌性和職業適應能力。在生涯教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可以設置職場面試模擬,邀請有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家長,展現真實的面試場景,包括面試前的準備、面試過程中的應答技巧等;依托學校愛心義賣活動,設置銷售環節,設定銷售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中直面社會經濟活動,學習銷售技巧,鍛煉溝通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從而為其未來確定職業意向、規劃職業發展提供指導。
4.體驗式
定期組織開展與職業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的工作流程、職業要求以及所需的技能,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照自身的情況不斷反思,更加清晰自己的職業興趣、優勢以及適合的職業方向。例如,組織學生參觀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在移動公司負責人的帶領下,學生參觀了移動公司5G創新體驗中心,體驗了VR黨建工作站、移動云、5G+AI視覺檢測、巡邏機器人管理系統、5G-VR工業之眼平臺等項目。通過這次參觀,學生對通信專業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切實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對高新產業有了深刻的認知,更堅定了奮發圖強、科技報國的決心。
三、對生涯教育課程實施的思考
(一)課程資源的整合
校外資源的充分利用是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校友、社區、家長,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新能源企業,參觀職業學校,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講述職業經歷,既力求資源使用最大化,也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多樣化的職業種類。跨學科項目式教學也是實施生涯教育課程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教學,帶領學生在了解不同職業領域的同時,深入體驗每個行業的職業精神、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明確目標方向。
(二)課程實施的協同
生涯教育需要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第一,學校需要搭建家校互動線上平臺,及時與家長溝通、共享學生信息。第二,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生涯教育活動,傳遞自身職場經歷和人生感悟。第三,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培養其社會責任意識。第四,拓展校企合作,引入企業資源,創設情景教學和實踐基地。如學校可以與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在校園設立教學基地,提供實訓設備和師資,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崗位。第五,建立校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當地各類社會資源,為生涯教育提供實踐平臺。
(三)課程評價的建立
為了更好地評估生涯教育課程的效果,學校需要建立科學的、完善的評價體系。這個體系不僅要評估課程的實施時間、推進程度和次數,還要考慮學生參與的主動程度、生涯意識的實踐程度等,如建立畢業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跟蹤機制等。
學校在設計生涯教育課程時,應將課程設計與學生成長規律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相融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協調,不斷豐富和優化生涯教育課程資源。
*本文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2023年度課題“家校社協同的生涯教育路徑研究——以江蘇省常州市公辦初中學校為例”(SYN2023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