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科學評價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政府制定決策意義重大。以重慶市為例,設置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一級指標,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重慶市各縣(區)鄉村振興綜合得分,并按照得分劃分重慶市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區域。研究發現,2021年重慶市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可分為I級、Ⅱ級、Ⅲ級3個水平,而且其空間分布存在一定規律性,其中I級為主城區,Ⅱ級為主城周邊縣(區),Ⅲ級大部分位于渝東南和渝東北山區。根據評價結果,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引進和培養人才、完善土地利用制度、解決融資問題、劃定重點幫助區域等建議,以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實。
關鍵詞 鄉村振興;因子分析;評價體系;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5.037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富強穩定。“三農”問題的解決,說明城鄉差距縮小,城鄉反哺及支撐作用顯現,形成城鄉互補、工農互促的格局[1-2]。而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阻礙了城鄉之間多要素流動,出現“城繁鄉衰”等問題,制約我國社會長遠有序發展[3-5]。自2004年,黨中央連續18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三農”工作。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并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三農”問題是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心[6]。
部分學者基于地理學視角,聚焦鄉村振興理念解析、路徑探討、發展困境、測度與規劃路徑等研究,基本厘清了鄉村振興基本要求的邏輯關系[7-12]。國內外鄉村發展模式不同,研究視角存在差異。西方國家從產業發展入手,以體制改革打通要素流動,實現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日韓等學者更關注政府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通過完善鄉村基礎建設,吸引勞動力、產業回流,挽救衰落鄉村[13]。總體上關于鄉村振興的研究成果頗多,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如縣域層面研究較少,鮮有研究涉及重慶市縣(區)鄉村振興。因此,筆者以重慶市37個縣(區)為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細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一級指標,選取9個二級指標,評價重慶市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針對各縣(區)在鄉村振興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建議,以期為其他區域提升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提供案例支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標
鄉村振興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即產業、生態、文化、人才、組織的全面振興[14]。在構建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上,筆者應用因子分析法,細分5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實證研究重慶市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識別鄉村發展的優劣勢,為提升區域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提供建議。
1.2 "評價體系構建
借鑒郭遠智、劉彥隨等人所構建的評價體系,擴充指標選取,構建重慶市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11,15-16]。其中,一級指標表征目標實施進展;二級指標中,產業興旺包括人均第一產值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生態宜居涵蓋森林覆蓋率與化肥使用量,鄉風文明涉及國家級文明村鎮數量和宣傳廣度,治理有效包括農民受教育水平,生活富裕包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1.3 "數據來源
人均第一產值、農業機械化水平、森林覆蓋率、化肥使用量、宣傳廣度、農民受教育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等指標數據均來自《重慶統計年鑒(2022年)》和《重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國家級文明村鎮數量源自中國文明網。重慶市鄉鎮級統計數據難以獲取,故側重縣(區)級鄉村振興發展水平評價。由于渝中區城鎮化率達100%,因此研究區域僅涉及重慶市37個縣(區)。
2 "實證分析
2.1 "檢驗因子分析的條件
為避免指標量綱不同造成影響,首先標準化處理37個縣(區)9個二級指標原始數據,然后對該數據進行抽樣適合性(Kaiser-Meyer-Olkin,,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見表2)。KMO統計量為0.70,大于最低標準0.60,滿足因子分析的條件。Bartlett球形檢驗拒絕相關系數矩陣是單位陣的原假設(p<0.05),適合做因子分析。
2.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
由于因子特征值大于1和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60%,從而確定3個公共因子(見表3)。3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5.79%,說明可解釋全部變量75%以上的信息,代表性較強。
2.3 確定因子載荷系數
采用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轉因子載荷矩陣,如表4所示。公因子1解釋的總方差占比為45.87%,可用A2、B1、C2、D1、E1、E2線性組合來表示;公因子2解釋的總方差占比為17.80%,可用A1、A2、B2線性組合來表示;公因子3解釋的總方差占比為12.11%,可用C1、C2線性組合來表示。
公因子1函數為
F1=0.43A2-0.87B1+0.54C2+0.82D1+0.96E1+0.84E2
(1)
公因子2函數為
F2=-0.88A1+0.68A2+0.77B2 " "(2)
公因子3函數為
F3=0.73C1-0.58C2 " "(3)
2.4 確定各公因子得分
將標準化后的數據帶入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得各公因子得分。根據各公因子累計方差百分比對其客觀賦權,得到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具體計算公式為
F=45.87%F1+17.80%F2+12.11%F3 " (5)
2.5 "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37個縣(區)綜合得分,可劃分為3個等級,分別是I級(F>6)、Ⅱ級(5≤F≤6)、Ⅲ級(F<5),如表5所示。沙坪壩區分值最高(9.91分),巫溪縣分值最低(2.77分),兩者相差7.14分,表明重慶市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區域差異。I級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主城7區及永川區,說明地區政府能提供充足高質量的資源支持鄉村發展,鄉鎮數量逐漸減少。Ⅱ級多是具有良好工業基礎、旅游資源或者靠近經濟發達地區的縣(區),其在經濟增長極帶動下,可憑借優勢產業快速發展,促使鄉村振興逐步推進。Ⅲ級為渝東南和渝東北山區,該區域經濟不發達,社會發展受制于地形因素和兼顧庫區生態保護,因此鄉村振興進程較慢。
3 "結論與對策
3.1 "結論
基于重慶市2021年統計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法,評價其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筆者提取3個二級指標作為公共因子,解釋全部變量75%以上的信息。在最后得分中,最高分與最低分差異較大:鄉村振興最優縣(區)為沙坪壩區,經濟基礎穩定與教育資源集中;而得分最低縣(區)為巫溪縣,位于渝東北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困難、生態環境脆弱等均限制鄉村振興進展。
3.2 "對策
“人、地、錢”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振興主要問題表現為老齡化、低質化;土地撂荒,收益低;鄉村基建發展資金不足,無法盤活本底資源[17]。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引進和培養人才。重慶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大部分地區經濟不發達,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因此,重慶市應出臺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此外,重慶市可聯合各高校定點、定量、定質地培養本土人才,實現人才扎根基層。
2)完善土地利用制度。目前,重慶市土地利用制度的缺點是收益不足。完善土地利用制度,實現收益最大化,不僅要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而且要加強土地流轉,盤活撂荒土地資源,實現物質和資產雙收益。
3)解決融資問題。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首位。農村勞動力外流,老幼群體鮮有資金和能力進行“產業革命”。因此,重慶市應聯合銀行為鄉村產業提供資金,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貸款。
4)劃定重點幫扶區域。囿于資源有限性及鄉村地域廣闊性,科學識別政策實施重點區域,集中資源,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根據各縣(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及等級劃分,重慶市Ⅲ級區域發展阻力大,缺乏長效發展動能。有關部門應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強化政策資源供給,突破瓶頸制約,助推鄉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益康,邵峰.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3(1):20-26.
[2] 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1):65-73.
[3] LIU Y,LI Y.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Nature,2017,548(7667):275-277.
[4] 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5] 劉彥隨.新時代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3):461-466.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
[7] 劉彥隨,周揚,李玉恒.中國鄉村地域系統與鄉村振興戰略[J].地理學報,2019,74(12):2511-2528.
[8] 郭遠智,劉彥隨.中國鄉村發展進程與鄉村振興路徑[J].地理學報,2021,76(6):1408-1421.
[9] 張軼成.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文獻綜述[J].現代化農業,2022(11):65-69.
[10] 王妍歡,楊仕元,張雅琳.鄉村振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文獻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1):18-21.
[11] 魯邦克,許春龍,孟祥蘭.中國省際鄉村振興發展速度測度與時空異質性研究基于組合加權主成分分析的綜合評價方法[J].數理統計與管理,2021,40(2):205-221.
[12] 王建英.鄉村振興評價體系構建及實施成效分析:基于河南省市域面板數據的驗證[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3):16-22.
[13]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4] 陳秧分,黃修杰,王麗娟.多功能理論視角下的中國鄉村振興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6):201-209.
[15] 郭遠智,劉彥隨.中國鄉村發展進程與鄉村振興路徑[J].地理學報,2021,76(6):1408-1421.
[16] 田東伶.山西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和產業,2020,20(9):105-110.
[17] 牛坤玉,鐘鈺,普蓂喆.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進展及未來發展前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48-62.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7-15
作者簡介:黃蕾(1999—),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人文地理。
E-mail:157363221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