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代職業教育主要以院校教育為主,采用“理論課堂+實訓課堂+實習”的教學模式。該模式雖有極大提升,但未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講話中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關鍵。本文探究總書記講話內涵,發現了人民視角找問題,人民參與辦教育,人民滿意是目標的人民中心視角。基于這一人民視角,借鑒現代營銷管理中的“全渠道”理念,從職業教育實施的多主體化、人才評價標準的統一化、職業教育受眾的廣泛化三個方面探索如何拓寬職業教育渠道,打破渠道壁壘,構建統一、靈活、高效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人民中心|職業教育|全渠道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以院校教育為主,主要使用“理論課堂+實訓課堂+實習”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經歷了長期發展,且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優化和不斷創新,我國職業教育在近幾年也取得快速進展。但同時,社會上對這一模式的負面看法也一直存在,比如專業設置對市場需求的響應度不高,學習評價機制對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體現不足,畢業生職業能力不能滿足行業或企業實際需求等等。因此如何實現教育內容和職業需求的更高度貼合性一直是職業教育的重點研究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講話中,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求教育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做到“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些理念為我們指明了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將發展導向轉移到人民視角下,以人民為中心來重新診斷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以人民角度來尋找解決途徑。
一、以人民視角作為尋找職教問題和提出對策的出發點
目前職教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實施的絕對主力,因此傳統上對職業教育的研究和評價總是以院校視角出發,這樣的研究視角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和問題。
(一)院校視角導致了對需求的分析出現偏差
采用院校視角時,院校就是職業教育施教的唯一主體,需求分析結論往往會傾向于院校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資源、適用什么樣的教學舉措,導致社會需求讓步于院校需求。這對認知和挖掘根源形成了思維制約。
(二)院校視角下對教育改革的自生阻礙問題
院校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主體,往往有著求穩、求靜、求省力的內在行為趨勢,在面對變革時會具有抗拒、抵制等等內部狀況。如果沒有足夠的外部壓力,院校僅靠自身難以消除對變革的自生阻礙,變革難以真正推廣開來。
(三)院校視角下對資源的認知過于狹窄
院校作為單一主體,所能調動的資源只能是自有資源加上少量的合作單位的社會資源。對于合作圈以外的資源,院校缺乏資格和能力去挖掘和動員。因此一方面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專業人士和專業設備,其閑暇或閑置情況并不罕見,而另一方面教育者們卻動輒陷入資源不足的窘境,導致教育活動受限。
但只要跳出院校中心視角,以人民為中心來審視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夠發現更深層次的原因并找到對策。這是因為人民視角分析問題具有更好的精度和準度,且能夠從更廣的范圍來尋求對策,從而更容易形成解決方案。因此在人民中心的視角下,教育策略的設計也需要順應這一轉變,從人民需求角度探索路徑和方法。
二、以人民參與作為職教發展變革的策略和途徑
傳統上人民群眾可以說是職業教育的旁觀者,其基本不參與院校教育活動。但當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后,人民和社會則又采用另一套體系來加以篩選和培育、利用,由此也帶來了教育和社會實際的脫節。而正如現代商學開始進入用戶和企業品牌共建層次,從而大幅提升品牌與產品對用戶需求的貼合度和自身價值。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也應當形成包括各所院校在內,更融合了企業、機構等資源的人民多元參與的共建形態。
通過人民中心視角的策略要求我們從整個社會層面去挖掘和組織資源進入職業教育。這就要求人民要廣泛地參與和進入職業教育的實際活動中。人民的參與應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實施的多主體化
院校不應當是開展職業教育的唯一主體,具備資質能力的企業、機構甚至有閑暇的專家個人等,都應當能夠進入職業教育領域,開展教學或考核評價工作。只要能力具備,其進入職業教育不應受到阻礙。
(二)人才評價標準的統一化
從社會需求的層面出發確定人才評價的標準,這一標準不僅僅由用人單位所認可,同時還應受到職業教育的認可和支持,在包括院校教育在內的各種職業教育途徑中,都應圍繞這一統一標準開展教學和評價。一次符合規范的評價的結論應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從而減少重復性考核評價造成的資源浪費。
(三)職業教育受眾的大范圍化
職業教育的受眾絕不應僅僅只是職教院校學生,以人民為中心的職業教育需要具備足夠寬廣的渠道,允許學生群體以外的其他人進入求學,包括在職者的技能提升,尋找工作者的個人強化等等。目前這兩類需求大多數僅能依靠個人自學,極少量可由企業為員工提供或是社會培訓機構提供。但企業培訓覆蓋能力有限,而社會培訓目前實際淪為了做題考證,甚至比院校教育更脫離實際。以人民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要讓真正的職業教學與評價覆蓋到學生以外的人群,讓終生學習不僅僅只是個人追求,更成為職業教育面向工作者的關鍵要求之一。
三、以人民滿意作為職教終極目標
職業教育不僅是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對良好職業教育的期待會更為迫切。因此,將人民的滿意度作為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
所謂“人民滿意”,最根本的在于職業教育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職業技能提升、就業能力增強和生活質量改善的需求。這其中不但包括傳統上要求的教育質量高標準、教學內容實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教育服務人性化等方面,也要求了教育獲得機會多,受教成本盡可能低廉等等要求。
四、人民參與下的“全渠道”職教體系構思
要實現職業教育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轉變,需要人民在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中主動參與,從旁觀者變身為積極參與者。其中基于人民視角的需求分析和策略設計有賴于在頂層設計的開展中以人民訴求作為依據,不斷探索和優化。而在職業教育的實施和評價上,則需要由人民全面參與并在其中充當主角。
實現人民在教學和考核階段的廣泛參與,我們可以借鑒現代營銷管理中的“全渠道”理念。“全渠道”是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渠道管理理念,通過打破渠道之間的壁壘、實現信息互通和標準統一,大大提升消費服務能力和效率,從而更大程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改善體驗提高品牌價值。將其借鑒到職業教育領域,就是一方面拓寬職業教育渠道,另一方面打通各渠道之間的壁壘,構建統一無縫、靈活高效的“全渠道”職業教育。
實現“全渠道”職業教育,將意味著求學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不同機構、地區和時間獲得基本相同的教育,并接受統一標準的考核。教育和考核結果在各機構間得到同等認可,特別是在教育、考核和用人機構之間獲得認可。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職業技能教育的內容、施教及考核主體、培養方式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四項主要工作。
(一)面向知識或技能單元構建教學及標準化考核
目前的職業技能授課和考試均圍繞專業為邏輯核心,而專業的設置又往往是針對于某一崗位或某一行業所開展的。但現實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越來越快,行業比專業多,要求的知識比學校能教的知識多已成常見現象。而一個專業的設計通常要經歷較長期的調研設計以及資源組織,想要以專業設計來充分迎合社會的變化本身就不具有現實性。
但從人才需求和教學基礎單元來看,其實每個專業可以認為是若干課程的集合,每個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往往也是若干單項技能和素質的集合,不同要求的崗位千千萬萬,但為其支撐的知識或技能數量卻沒那么多且變化也相對較慢。可以說,變的快的是知識的組合,變的慢的是知識或者課程本身。
這樣一來,就允許把教學設計的邏輯核心從專業改為課程,以單門知識體系或技能作為設計中心,圍繞單一課程來設立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考核標準。而在某單項知識的培訓和考核上,無論是教法設計還是考核標準的制定,都能夠比專業設計簡單許多。企業也可以便利地應用同樣的標準來進行人員選擇。
可以設想,企業為了精準化用人、減少測評成本,其招聘要求將不再是某層次的院校和某些專業,而改為A技能或課程80分以上、B技能60分以上……這樣企業選人的清晰度就會大為提升,而潛在的求職者根據這些內容,發現在某個課程上有所欠缺,即可選報該課程培訓,較短時間內即可實現調整。鑒于院校或考試機構已經對學生這些方面進行過驗證,企業無需再次考評,能夠免除大量重復的人才評價工作,大大減少資源浪費,更進一步有助于扭轉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現象。
(二)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模式兼顧社會不同人群
目前我國常見的職業教育方式,幾乎都遵循著定時間定范圍開展授課,最后在指定時間開展考核的模式。在職場“內卷”加劇的背景下,許多人群時間呈現碎片化狀態,難以定時定量完成學習和考試活動,這就導致大量有學習需求的人群被拒之于專業培訓活動之外,只能靠自學來提升。因此,有必要參考駕考、藝考、外語私教等活動,廣泛引入預約上課、預約考試、在線授課、項目式培訓等方式,擴大職業教育靈活性,讓潛在求學者具有更多可選渠道。
這種靈活性將大大降低個人的學習成本,不僅在職人員能夠靈活地選擇學習途徑,對于尋求學歷提升人士也將具有更好親和力。比如一個在職工作者通過多年來選擇不同課程進行學習并一一通過考核,在滿足了某學歷標準后,教育主管機構即可頒發相應證書予以認可。
(三)允許多元主體進入教學活動擴展教學資源
要實現高度靈活的職業學習過程,提供盡可能廣泛的知識學習機會,僅靠院校或單一機構往往難以做到,比如單一機構無法開展高頻次的考試活動來滿足社會需求,或者單一院校難以提供不同領域各種知識的教授。能夠實現同時在不同機構上課,在不同機構考試,甚至實現同一課程授課機構和考試機構不同,就尤為重要。前述的統一標準能夠為此提供了技術支持,而多元化的主體則是必要的資源支撐。
現代社會,許多行業先進企業往往具有行業領先的一些單項課程培訓或考核能力,在統一標準下,可以通過簡易的措施吸納這類課程和標準成為開放性內容,原本的企業內部培訓也有了和社會公開對接的接口。這樣的多元渠道實現后,在校學生學習學校課業的同時,大量選修企業所提供課程,必然能直接提升畢業生的未來適崗能力,甚至院校可以直接將一些課程轉交企業負責,減少辦學成本。同時對于許多在職人員而言,即使所在企業未能提供足夠的培訓,社會也一樣提供大量機會讓其提升自我,加強競爭力。
(四)借助市場化機制鼓勵資源和主體進入降低教學成本
“全渠道”職業教育意味著非傳統教育機構在教育領域的進入,計劃和安排式的資源配置方式無疑無法應對這樣的局面,且這樣的方式也難以激勵企業或個人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活動。因此,引入市場化機制,是鼓勵社會潛在教育資源進入職教領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不二選擇。
市場化機制下,求學者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機構,職業教育的實施主體則可以借此得到一定利潤,從而得到參與教育的內動力,主動引導資源進入教育領域。同時,參與職教的主體必然會為了利潤而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服務內容,持續優化職教質量,提高教育質量以吸引學生。另一方面,借助市場競爭,可以有效壓制教育產品售價,從而降低求學者成本。
市場化機制同樣可以兼顧到由國家補貼的教學活動中。如對于符合標準的人群如在校生等,發放與貨幣等額但法定用途單一的教育券,教育券僅能用于個人向職業教育機構換取服務。而只有具備資格的教育機構或企業能夠持券向主管機關兌換貨幣。這樣一來既能夠保障競爭的充分性,又堅持了教育的福利性質。
五、結語
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職業教育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壓力,在這一背景下,怎樣的職業教育模式和體系更有利于全社會的發展繁榮,無疑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為我們提供了破題的關鍵,基于該理念和追求“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提出了“全渠道”職業教育模式這一構想,希望能夠對職教研究領域產生有益的推動作用。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樹超,郭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周金碧.未來學校模式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潭界忠.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楊秀英.“雙元制”職教理論與實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6]吳婷琳.邊界消弭與多元合作: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路徑選擇[J].江蘇高教,2018(1).
[7]沈霞.新發展理念下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路向與策略[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1(1).
[8]聞萬春.歷程、動因與要旨:新時期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方式轉變問題分析[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4).
[9]譽璟霏,楊雯菁,高詩意,等.互聯網教育資源的配置及優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23).
[10]眭川,傅建雯.高職院校跨境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福建省50所院校五個向度的分析[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3).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黨的二十大精神闡釋”專題研究課題;二十大“人民中心”導向下的“全渠道”高質量職業教育模式探索(項目編號:GS[2023] GHB0013)】
(作者簡介:魏軍,甘肅財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