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路軍軍事工業創建于抗戰時期,歷經戰爭的洗禮,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八路軍軍工部通過招募和引進高層次軍工人才、培養和選拔軍工技術人才、教育和改造技術工人的方式,匯聚了一大批軍工技術人才,為根據地軍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總結和借鑒八路軍軍工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啟示,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軍工技術人才|八路軍|招募|培養
八路軍軍事工業是在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創辦和發展起來的,構建了一支具備深厚政治素養和扎實科技能力的軍工專業人才隊伍,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可靠的軍火補給。
一、八路軍軍事工業的開創與發展
1937年七七事變后,朱德總司令率八路軍總部及一一五師、一二O師、一二九師開赴山西,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游擊戰爭。1937年10月22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自己造槍”“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槍機器及若干造槍工人”“設立兵工廠”[1]。此后,各抗日根據地相繼建立了小型修械所。至1938年9月,八路軍決定將所有的修械所統一遷移到榆社縣韓莊村,成立了八路軍總部修械所。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2]八路軍總部堅決貫徹中央精神,自力更生創辦自己的兵工廠,生產槍支彈藥,解決軍火供應問題。1939年3 月,八路軍總部成立軍事工業科;6月,八路軍總部在軍事工業科的基礎上成立軍事工業部(以下簡稱“軍工部”)。1939年夏,八路軍將總部修械所搬往水窯山黃崖洞。黃崖洞兵工廠是抗戰時期八路軍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的一個規模較大的機械化兵工廠。1940年10月至1941年11月,日軍多次對黃崖洞兵工廠進行毀滅性掃蕩。八路軍軍工部一邊堅持“反掃蕩”,一邊領導軍工生產。1942年根據地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在“集中領導”“分散設廠”“精兵簡政”方針的指導下,軍工部以化整為零、化大為小的方法,對所屬連隊工廠進行了調整,擴編了新的連隊和兵工廠,使兵工隊伍更加精干,在技術上突破難關。1944年,軍工部在整風運動中錯誤地開展“搶救失足者”運動,整個軍事工業停產半年,使生產受到重大損失。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全線反攻階段,各廠急速整頓恢復生產,調整工廠布局,軍工生產飛速發展。
二、八路軍對軍工技術人才的招募和培養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軍工部招募和引進了一批擁有科學知識、精通軍工技術的的專家、學者,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具備高度政治覺悟、較高技術水平的技術骨干和熟練工人,他們懷揣著抗日救國的共同愿望,好學上進,艱苦奮斗,努力生產,創造了軍工生產的奇跡。
(一)招募和引進高層次人才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非常重視和支持八路軍軍工建設和生產工作,從各地招募和引進專家技術干部和高層次軍工科技人才。1939年2月17日,朱德、彭德懷、左權致電毛澤東《請調人員來前方支援軍工建設》,“望抽調工程師及工業管理人員及熟練工人。”[3]1939年春,中央軍委派后勤部副部長兼兵站部部長楊立三前往山西籌建八路軍總部后勤部。楊立三利用在蘇區管過兵工、長征中照管過科技人員,熟悉這方面人才的條件,經多方努力,從各地調進多位專家。對于這支高層次軍工科技隊伍,1941年 4月23日,中央軍委印發了《關于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指示》。八路軍總部迅速響應這一指示精神,首先在政治層面給予他們深切關懷與重視。如對于非黨員的技術干部,不僅邀請他們參與黨內重要會議,還在每年的7月1日,由軍工部及下轄各廠組織非黨員技術干部與其他非黨員干部的座談會,聽取并采納他們對領導工作的寶貴意見。部領導更是親自前往各廠主持這類會議,以開放和誠懇的態度,認真傾聽并接納他們的批評與建議。對于那些有入黨意愿但暫時未能實現的科技干部,則鼓勵他們加入“同情小組”,在政治上給予引導與培養,同時鼓勵他們在工作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群眾,與工人緊密合作,共同攻克生產中的難題。其次,在工作方面,八路軍充分信任并依靠這些專家的專業能力,賦予他們重要職責,如擔任廠長、所長等關鍵職務,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領導和組織軍工生產。這一政策體現了《中央軍委關于兵工建設的指示》中的精神,即重視技術專家的作用,并借鑒延安的成功經驗,以精通技術的技術人才擔任領導職務。例如,德國柏林大學畢業的劉鼎擔任了八路軍軍工部部長,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畢業的郭棟才擔任了軍工部某所某廠的廠長。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八路軍也對這些科技人員及其家屬給予了必要的照顧與支持。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盡力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并在反“掃蕩”等戰斗中給予他們特殊保護。例如,張華清博士一家在敵人“掃蕩”時,被優先安排轉移至安全地點,并配備了保衛人員確保他們的安全與生活便利。這些舉措極大地增強了技術人員對黨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加深了他們對抗戰事業的忠誠與責任感。
(二)培養和選拔技術干部
八路軍軍工部不僅為抗日戰爭生產出高質量的武器裝備,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工人才。在軍工部成立之初,朱德、彭德懷就提出:“我們的工廠不僅要為今天抗戰生產槍支彈藥,而且要為新中國的國防工業造就人才,培養干部。”[4]隨著八路軍軍事工業的發展壯大,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干部十分匱乏,軍工部決定大力培養大批干部。1939年9月,軍工部創立了工人訓練隊,舉辦支部書記和政治干部培訓班,培養技術人才和政工干部。1941年5月,軍工部在工訓隊的基礎上成立了太行工業學校,軍工部部長劉鼎兼任校長,劉致中為副校長。太行工業學校設機械、化工、爆破、輕兵器制造、重兵器制造、火藥制造、火工品制造等課目。在師資力量方面,學校尤為重視從各所、廠抽調和挑選有特長和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任教,以確保教學質量和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在培養干部時,太行工業學校不僅重視理論教學,還特別強調干部的實用技能培養,要求學員們在工廠進行實際操作,使他們能夠在軍事工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學校創辦時期正值抗戰最艱難的階段,面對日偽軍的頻繁“掃蕩”,全校師生不得不在烽火連天的環境中屢次遷徙,他們一邊堅持學習,一邊英勇戰斗,展現出無懼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據1943年的統計,在八路軍兵工廠51名廠級領導干部中,工人出身的就有41名,他們大都是通過工訓隊、太行工業學校培養的科技干部。從1940年9月到1943年9月,太行工業學校培養了400多名各種專業干部[5],為八路軍軍事工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后也成為推動國家工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三)教育和改造技術工人
抗戰爆發后,八路軍在山西各抗日根據地開辦修械所、修造工廠及炸彈制造廠,招募了兵工廠的職工、煤礦工人、造槍工人、鐵路工人、民間匠人等技術工人,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軍工生產力量。八路軍對工人開展文化技術教育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大都和生產技術學習相結合,如識字班學寫工具、機器名稱、技術名詞術語、工廠規則、勞動紀律條款等。技術教育是圍繞當時生產技術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開展,如產品規格統一、新產品試制、生產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等,教材由軍工部工程處和各廠自編。政治教育不僅講授中國革命歷史、中國共產黨與無產階級、愛護抗日根據地,還講授革命工廠與革命工作、新的勞動與新的勞動態度、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等,使工人明確認識工人階級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工人階級的前途、工人階級與共產黨的關系、軍火職工與軍事工廠的關系。工友們對于戰爭局勢、國家大事非常關心,蘇德戰爭爆發后,工人自訂報紙的數量達到每4人平均一份。對職工進行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進行文化技術教育時,除了講授之外,還采取看圖識字、識字站、識字牌、發字條、技術研究會、技術游戲等方式,此外還建立宿舍教育和小先生制度,充分利用俱樂部寓教于樂。進行時事政策教育時,除了作報告和述評外,采取開時事座談會、質疑會、問答欄、演話劇等。通過對技術工人進行教育和改造,工人們的技術不斷提高,在對敵斗爭與生產斗爭的實際鍛煉中,他們逐漸成長為一支有覺悟,有技術,有紀律,拖不跨,打不散的堅強軍工隊伍,為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工建設乃至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防建設做了很好的人才準備。
三、八路軍軍工技術人才培養的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抗戰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八路軍軍工部克服困難、堅持生產,把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在兵工廠建設初期,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給予了極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不僅抽調技術干部和熟練工人,還從延安等地運來先進的機器、器材,撥給并提高八路軍軍工建設專用經費。1942年9月,八路軍軍工部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在各廠設立黨總支,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黨支部按生產連隊(后改為工部)建立,繼承了軍隊嚴格的組織生活制度:開始每星期開支部大會和小組會各一次,黨員三天向黨組織匯報一次思想和工作情況,后改為每星期開會一次,匯報一次。在組織生活中要檢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學習情況,黨員是否在群眾中起了模范作用,強調干部黨員不能搞特殊化,因事不能如期過組織生活的,必須事先請假。
(二)加強思想政治建設
思想政治建設作為軍工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軍工生產的生命線,推動了八路軍軍事工業的順利發展。隨著軍工生產的迅速發展,職工人數不斷增加,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由于行業、地域、經歷、習慣、覺悟乃至宗教信仰的不同,存在舊的思想觀念和傳統習慣,嚴重地妨礙著彼此之間的團結。如何使他們拋棄這些舊的東西,在民族的、階級的戰斗旗幟下團結起來,是一個迫切而又困難的任務。因此,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講清工人階級的遠大目標和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地位與責任,使原先不團結的工人懂得“工人階級不團結,還能解放全人類嗎”、“還能團結各民族各階層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嗎?”[6]軍工部還采取了座談會、聯歡會、個別談心等具體方法,溝通思想、消除隔閡,增強了職工隊伍的團結。
(三)提高職工待遇,豐富文化活動
由于兵工廠建在偏僻的山區,生活很艱苦,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亟需改善和提高。1941年軍工部部長劉鼎在《軍工部一九四一工作總結》中提出,要把津貼制改為工資制,開設合作社,改善和提高職工生活,激發職工生產積極性[7]。1945年5月12日,八路軍總部頒布了《八路軍總部關于軍工工人待遇規定的命令》,決定“重工業(槍炮彈藥)工人平均每人每月增貼163元,輕工業(如被服、皮革、制藥、印刷)工人平均每人每月增貼133元。”[8]為提高生產積極性,軍工部規定所有軍事系統工人都是八路軍工人,享受八路軍軍人待遇,家屬享受地方政府抗日軍人家屬之待遇。在那段殘酷的戰爭年代,軍工部下設文工團、俱樂部,組織籃球隊、田徑隊、歌詠隊、戲劇隊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1940年,太行山黃崖洞兵工廠的工人創作了《軍工之歌》,“機器馬達蹄蹄噠噠、稀里嘩啦。我們有力氣,我們有辦法……”[9],抒發著職工們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的豪情壯志。
(四)發揚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在敵人的掃蕩中,槍彈廠先后四次,化學廠先后五次遷移和重建。從1940年秋到1942年5月,水窯一所連續三次遭受敵人的嚴重破壞,但每次都只用了很短時間,就重建起來。職工的口號是:“敵人搞垮了,我們再搞起來!”環境越艱苦,職工的斗志越高昂,不斷攻克技術難關,發展軍火生產。在武器生產方面,先后設計制造了步槍、短槍、五〇小炮、迫擊炮等。在制造技術方面,解決了將白口生鐵經過燜火處理,便于切削加工的技術;解決了硫酸、硝酸、無煙發射藥和硝銨炸藥的生產技術。在槍彈生產方面,解決了銅鋅合金冶煉技術,進入了自制全新槍彈的階段。為了戰爭的勝利,廣大職工積極開荒種地,生產自救,并且踴躍捐獻工資,在十小時工作之外,加做義務工,以救濟災民。
(五)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
在八路軍軍工各廠創立之初,所有職工均按照嚴格的軍事化管理。1940年4月6日,彭德懷副總司令在聽取軍工部生產匯報后指示:“工廠不是軍隊,工人不是戰士,要建立生產管理制度,頒布勞動法。”[10]按照這一指示,軍工部對工廠及其職工的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和重新調整。1940年6月,軍工部制定了工廠規則,在作息方面改變了點名、出操、吃飯站隊等做法,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星期日及例假休息;工作時間以汽笛、打鐘或以鳴號為標準。在勞動紀律方面,要求職工工作不得遲到或早退,在工作時間內不許嬉笑喧嘩及會客,非經許可不許外出,不得擅自移動工具原料,禁止制造私人器物。[11]1940年12月,軍工部頒發了由行政和工會共同簽署的集體勞動合同。1943年,工廠為迎接戰略反攻階段,生產更多武器裝備,重新制定了工廠集體合同,將八小時工作制改為十小時工作制,有力推動了軍工生產的蓬勃發展。
綜上所述,八路軍克服重重困難,招募和引進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知識分子,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干部,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彈藥,也為新中國成立后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6.
[2]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8.
[3]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9.
[4]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11.
[5]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12.
[6]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06.
[7]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28.
[8]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86.
[9]王照騫.兵工搖籃武鄉[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387.
[10]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05.
[11]吳東才.晉冀豫根據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376.
【基金項目:2022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政專項課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項目編號:2022YS047);2022年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科研基金思政專項《關于對習近平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研究》(項目編號:SZ202210)】
(作者簡介:左杰婷,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