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導思想”部分指出,要“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讓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龍王塘中心小學全力打造勞動教育的強勁引擎,營造育人文化氛圍、開發評價式任務清單、保障勞動育人條件、搭建和樂課程體系、構建立體結構評價體系,高質量開展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課程;評價
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龍王塘中心小學(以下通稱“學校”)始建于1914年,北臨橫山北普陀主題文化公園,南臨黃海之濱,毗鄰龍王塘百年櫻花園,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獨特的地域環境讓學校在建校之初就有開荒趕海、種植、紡織、中草藥采摘等勞動項目。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指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扎實落實課程目標,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致力于發展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
一、設立校本化勞動主題,營造育人文化氛圍
(一)“潤”環境文化
學校從校園文化大環境出發,在傳統文化中尋根溯源,利用教室、廳廊、場域等,設計布置勞動文化,將學生勞動成果上墻、上樹、上樁、上柱、上線、上臺、上屏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讓勞模故事隨時映入學生眼簾、飄進學生耳畔,學校成了學生的勞動作業博物館,校園勞動文化全時空浸潤學生心靈。
(二)“長”管理文化
學校出臺勞動教育管理制度和勞動公約,分管理責任到人,將二十四個勞動場域劃片,設立“場長”管理場域、“園長”管理園子、“室長”管理勞動教室、“苗長”管理禾苗、“水長”澆水灌溉、“工具長”管理勞動工具。“長”管理貫穿生產勞動全過程,定期對“長”戴肩章授權,這樣的劃片分層管理,將責任導向性和趣味性相統一。學生團結協作,打通勞動教育管理上下主渠道,形成上通下聯的勞動管理文化。
(三)“跨”教研文化
教會學生勞動,教師首先要學會勞動,還要學會怎么教勞動。學校遵循“外部輸血,內部造血”原則,通過校內選拔、社區招募、家委會推舉,組建了一支專兼職勞動教師隊伍。針對勞動教師來自四面八方、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學校在各個年級、各個學科中選拔優秀教師組成勞動教育團隊,設立勞動教育教研組,定期開展教師跨年級、跨學科教研。學校教師作為大連市勞動名師工作室室長,還經常組織跨學校教研模式,引進包括五老在內的各行各業專業人士擔任導師。學校對教師進行考核,為結業教師頒發證書,保證勞動教師持證上崗,形成教研引領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勞動課科學施教的研修氛圍。
二、開發評價式任務清單,落實育人目標導向
評價式勞動任務清單是指評價標準與勞動任務清單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帶著評價去勞動,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功能,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
十年打磨一份清單。學校曾在2014年制定過勞動任務單。《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出臺后,學校反復研讀新課標,思考如何把勞動教育任務落實落細,最終將原來籠統的勞動任務單按照新課程十大任務群調整為新勞動清單。為發揮評價的督促作用,學校勞動教研團隊又在新勞動清單的基礎上開發了評價式任務清單。
評價式勞動任務清單包括四個部分:年段分解目標、評價內容和形式、任務清單具體內容、實施建議。教師根據新課標分年級梳理和分解目標。在新課程三類勞動十大任務群中融入學校已有的傳統特色勞動項目,形成六個年級的勞動任務清單。以六年級特色勞動中草藥種植、采摘為例,為了完成這一勞動任務,學校開發了近一畝的本草園,開展中草藥和藥食同源類植物種植。從無到有,從播種到收獲,從觀察到探究,學生學會選擇——種什么是學生自己共商選擇的結果;學會養護——怎么種,怎么除草,怎么采摘;學會使用——板藍根做成茶飲片,艾草葉搓成艾條進行艾灸調理,制作絲瓜烙等;學會學習——通過觀察幼苗的生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寫下研究實踐報告冊;完成種、養、收、用的勞動實踐閉環。
實施建議部分根據清單內容制定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實施建議。學校方面:制定學生生活起居勞動和生產勞動任務清單,與家長簽訂共同攜手引導承諾書,布置家務勞動作業;家庭方面:家長以身示范,堅持引導孩子實施勞動;社會方面:與社區聯合,開展社區居民勞動競賽活動。
三、利用本地勞動資源,保障勞動育人條件
(一)場域資源
場域資源是保證學生真勞動的關鍵。學校相繼開發了本草園、蔓藤廊、龍門山、心耕園、子耘園、吃茶去、樂善堂等勞動場域;此外,學校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在所轄的自然村開發了“饒美八村”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與大連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攜手打造了一個中醫藥文化傳承基地。在場域的保證下,學校勞動教育特色彰顯、行穩致遠。
(二)物資資源
1.自制、購置、捐贈勞動工具
工具是保證完成勞動任務清單的必備資源。學校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勞動工具:教師教學示范使用的工具由學校統一購置;勞動周等特色活動使用的特殊工具由社會及愛心人士捐贈;日常生活勞動和生產勞動中經常使用的小工具由學生自備、自制。例如,用廢舊的長筒襪做成肥皂袋掛在洗手間,洗衣液瓶改造成快速灑水器、用油壺和細鋼絲自制輕便拎水桶、用礦泉水瓶制作手搖灑水壺,高效使用身邊的資源,效果好,安全性高。同時,教師發動學生帶來廢舊塑料桶作為“雨水接收器”,接雨水和山泉水澆灌各場域的作物。教師還帶領學生開展科技引領勞動創新實踐活動。如在項目式主題實踐中,設計自動計時引水灌溉系統,解決植物生長期間的用水問題;設計水車裝置,將山泉水引入田園。
2.勞動材料
學生自己到田間地頭采集種子進行育苗,將育好的苗移栽到班級責任田。在采種、育苗、移栽、管理、采收勞動中,學生了解了植物的種植方法和生長規律。學生在堆肥房將廚余垃圾轉化成富含植物所需營養的有機肥,既綠化環境、又改良土壤。師生上山撿拾柴火燒制草木灰肥,既用于蔬菜的營養供給,還可以防蟲防害。學校通過撿拾糞肥等活動培養學生不怕臟、肯出力流汗的勞動品質。
四、搭建和樂課程體系,促進育人有質量
(一)課程
學校從和樂課程中分解勞動課程,依據清單搭建縱向銜接、橫向遞進的勞動課程結構,使一到六年級的課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既有分段實施內容,又有小學六年一貫到底的特色項目。和樂課程體系如圖1。
學校上通對立德樹人的思考,下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追問,以勞動為牽引,深入跨學科主題學習。學校將勞動教育與科學學科融合,由傳統勞動走向智慧勞動,設計科學勞動教育改革方案。例如,六年級的勞動課程主題和土壤有關,探究土質的酸堿性、濕度、肥沃度等。四年級學生在勞動時被蚊子叮咬,學生就此開展研究;將勞動教育與數學學科融合。“給果樹穿冬衣”課程中,學生自主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涂料成本,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在“制作暢銷奶茶”課程中,“比”的知識落地生根。
學校實現德智體美勞五維聯動、融合發展,終成素養。學生在泥土里學會耕耘,在煙火氣中體會“‘烹’然心動”,在指尖打開大千世界,在真實的場域里以更自由的狀態投入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二)課堂
一是必修課。按授課場域設計三種課型:室內課、室外課、室內室外結合課。學校根據任務清單實際,統籌授課時間,在保障授課總時數的前提下,設置長短結合課和“雙主體”課堂教學流程。
二是必修延展課。學校整合了學生一天在校時間,進行勞動跑課。跑課是指在語、數、英等學科的課堂上,每節課有“前測”教學,成績達到優秀或自定目標的學生,就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勞動項目,參加跑課。老師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記錄在跑課入場券中,聘請勞動技能強的學生擔任“小先生”,搭建勞動“角落小課堂”,每天校內總勞動時長至少一小時。
三是勞動周課堂。學校每學期開展一次勞動周活動,以勞動周的形式檢驗學生的勞動習慣和技能掌握情況。如面點、烹飪等勞動通過學校教授技能、居家親子學習實踐、學校開展比賽檢驗的方式進行。義賣則是學生將本草園、子耘園等勞動場域收獲的成果,通過市場調查、策劃售賣計劃、深加工體驗等一系列項目式勞動體驗,讓勞動真實發生。勞動周過程中,學生一起出力、一起流汗,完成一項具體的周期性項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競爭意識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得到提升。
五、立體結構評價體系,助推核心素養落地
(一)評價方式
為了達成勞動教育綜合性育人、個性化發展的育人目標,學校把評價式任務清單中的評價部分深化、細化,設計了勞動課堂學習評價表,其中包含過程記錄、自評他評、綜合性評價三部分。其中,過程記錄旨在記錄學生平日勞動習慣的養成;自評他評旨在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勞動過程;綜合性評價旨在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勞動成果的質量,及時跟進指導,抓在經常、久久為功。以“垃圾分類”這一勞動項目為例,勞動課堂學習評價表的具體內容見表1。
(二)評價方法
學校經歷三年的勞動評價研究,開發了以下幾種評價方法。
一是“表”評價。“表”指的是“五個一記錄表”,主要內容包括:班級姓名(指誰去干)、勞動項目(指干什么)、勞動時間(指什么時候干)、圖像表征(指畫圖或拍照記錄)、過程記錄(指怎么干)。
二是“板”評價。教師通過“拾光記憶”記錄板詳細了解學生到場域勞動的時間、人員、具體流程等情況。每天一記錄,勞動專干或“場長”將記錄的情況進行拍照反饋,大家互相學習、自我評價,同時起到監督的作用。
三是“星”評價。教師每天評價班級的勞動情況,并以星級打分的形式表現出來。
四是“碼”評價。碼指的是二維碼。為了展示各班級三大類勞動每周開展情況,每個班級通過信息化智能輔助,利用大數據平臺設置了班級勞動二維碼,宣傳自己的勞動成果。教師通過掃描二維碼,可查看班級相關的勞動信息以及每名學生的勞動精彩瞬間,每周一更換。小小的二維碼不僅讓勞動留痕,更讓成長看得見。
在評價體系中,學校更多強調學生自評,尊重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形成勞動自覺。通過評價促進師生勞動不離口和手,實現勞動素養落地。
“勞力勞心,亦知亦行。”學校通過勞動教育讓青少年懂得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把看似瑣碎、零散的勞動學習用自身的專業技能不斷地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體,使之趨于系統化,讓勞動教育賦能學校走向自主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鳳華.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的有效探索[J].遼寧教育,2023(10).
[2]李杜芳,孫彬,吳莉榮,等.基于“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中小學德育,2024(9).
[3]楊燕.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策略:以培養小學生勞動意識為例[J].新課程,2024(23).
[4]任相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勞動教育創新路徑[J].天津教育,2024(23).
[5]施駿琪.新時期小學勞動教育途徑的探索和實踐研究[J].教育,2024(17).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