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育交流通常被認為是國家政治交往的潤滑劑、雙方外交關系的晴雨表。中越關系正常化后,兩國在現代體育賽事、民族體育交往、體育教育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存在體育交流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民間體育交流動力不足、對外體育交流人才缺乏等問題,文章提出建立中越體育交流長效機制、引導社會體育組織積極參與、構建兩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中越體育旅游合作開發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越體育;跨境交流;體育文化
中越兩國的體育交流與合作,成為推動中越兩國友好往來的重要平臺和紐帶。隨著中越關系正常化后,尤其是2004年中越體育合作協議的簽署,兩國日益加強體育代表團的互訪、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培訓等活動。2016年,中越體育交流促成越南獲得了歷史上的首枚奧運金牌[1],成為國家間體育交流的典范。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升級,中越體育交往呈現出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縱深發展趨勢。
1 體育交流的理論概述
1.1 體育交流的內涵
19世紀60年代后,“體育”作為外來詞開始在中國使用。最初體育主要指與維持和發展各種活動相關的一種教育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體育實踐的發展,以及全球文化交流融匯,體育概念不斷擴大,包涵了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2]。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體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體育得到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喜愛和認同,體育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影響和作用也越來越大。
1.2 中越體育交流的重要意義
1.2.1 促進中越兩國關系的發展
受到政治因素影響,體育通常能折射出兩國外交關系的緊張與緩和,成為國際關系的晴雨表。20世紀50年代,中越“同志加兄弟”關系推動了兩國體育的發展。最早來廣西訪問的外國體育團體,是1956年10月訪問廣西南寧市的越南國家足球隊。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援外體育教練隊,是1957年原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后改名國家體育總局)向越南派出的。20世紀70年代,在中越兩國國家利益激烈沖突及國際地緣政治關系激烈變動的背景下,體育成為緩解國家緊張關系的良好途徑。1990年,越南競技武術首次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但沒有取得突出成績。1991年,越南成立了國家武術隊,并聘請廣西武術教練進行指導,越南武術水平得到較快提升。可見,此次競技武術交流跨越了兩國緊張狀態,成為促進雙方友好往來的范例。
1.2.2 增進中越兩國人民的情誼
體育運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增強彼此間友誼的重要方式。在跨國體育交流中,體育成為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交往的“聯絡線”和“潤滑劑”。中越關系正常化后,體育交往對促進兩國友好往來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中越兩國加強了體育互訪、體育賽事、體育援助等交流與合作,兩國人民彼此之間增進了了解,深厚了情誼。例如,中越兩國通過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交流,雙方在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競技水平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又如,近年來,中越邊境地區人們文化體育交流互動頻繁,其中跨境民族體育運動深受歡迎,僅廣西憑祥市每年的文化體育活動就達上百次,體育活動成為中越邊境地區人民聯誼的重要活動形式。因此,中越體育交流與合作對邊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3 推進兩國體育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體育消費規模持續擴大,與體育相關的服務產業不斷發展,作為新興的綜合性的體旅融合產業也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例如,中國東興和越南芒街僅北侖河相隔,是中國與東盟陸海相連的重要邊境城市。隨著中越兩國體育交流與合作的深入,兩國人民開展體育運動日益密切,并且呈多樣化發展。中越元宵足球友誼賽、中越海釣比賽、中越攀巖比賽等體育賽事成為中越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動品牌,活動賽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越人民前來觀看,密切了兩國人民的往來,僅2019年,在東興出入境旅客就突破1330萬人次[3],極大地促進了兩國旅游經濟發展。
2 中越體育交流的現狀分析
中越關系正常化以來,尤其是1992年12月2日雙方簽署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文化協定》明確提出,“雙方同意加強兩國體育機構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根據需要和可能,雙方互派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隊進行友好訪問和比賽,開展體育技術交流。”受益于這一協定,中越兩國體育交往迅速恢復交流,形成了由點到面、政府主導和民間自發共同推動的過程,并在現代體育賽事、民族體育交往、體育教育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深入,中越兩國體育交流日益深化,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有力推動了中越兩國友好往來和中越人民民心相通。
2.1 現代體育賽事
中越關系正常化后,兩國體育領域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廣西和云南兩省區依托地理優勢,積極開展與越南間的體育交流活動,中越雙方共同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在廣西中越邊境,舉辦了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節足球友誼賽、中越(崇左—諒山)青少年足球友誼賽、中越邊境攀巖邀請賽、中越民間海上龍舟邀請賽、中越邊境(東興-芒街)沿邊自行車賽、中越青年邊境界河聯歡自行車邀請賽、中越高爾夫球邀請賽、廣西南寧與越南河內中國象棋對抗賽等活動。在云南中越邊境,舉辦了河口“口岸杯”羽毛球邀請賽、中越“兩國一賽道”國際自行車賽、中越散打搏擊爭霸賽等活動,打造了中越文化活動的知名品牌。
隨著中國與東盟合作先后升級為“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與包括越南在內的東盟國家體育交流進一步深化,舉辦了一系列體育項目的國際邀請賽和友誼賽,如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中國—東盟獅王爭霸賽、“中國—東盟太極一家親”、中國—東盟國際山地自行車越野公開賽、中國(南寧)—東盟釣魚大賽 、中國—東盟國際圍棋邀請賽、中國—東盟南寧國際橋牌邀請賽、中國—東盟南寧國際象棋邀請賽、中國—東盟武術邀請賽、中國—東盟國際藤球邀請賽等活動,并形成了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等品牌項目(見表1)。無論是雙邊體育賽事還是多邊體育賽事,這些政府或者民間舉辦的體育賽事的舉辦逐漸朝著常態化方向發展,日益凸顯中越體育交流與合作的特色,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2.1.1 “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節足球友誼賽”
早在中華民國年間,中國東興與越南芒街就時常舉行足球友誼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越間的體育交流活動更加頻繁。中國東興與越南海寧、芒街、海防等地的重大慶典活動、春節等傳統節日都相互邀請足球隊、籃球隊進行友誼賽。1959—1974年,中國東興與越南芒街體育互訪活動達23次[4]。1975—1991年,中越邊境關系惡化停止體育交流活動。中越關系正常化后,1993年2月6日(元宵節),中國東興和越南芒街足球友誼賽在東興體育場舉行,賽場張燈結彩,場面非常熱烈,中越觀眾達3萬多人。截止2022年底,“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節足球友誼賽”已經成功舉辦了27屆,成為了中越邊境體育交流的經典品牌和中國—東盟十大賽事之一。此外,中越云南邊境也時常舉辦足球友誼賽。例如,2003年春節期間,中國云南省河口縣青少年業余足球隊應邀到越南老街省甘塘縣進行中越邊境青少年足球友誼交流活動;同年9月6日,河口縣邀請越南老街市少年足球隊到河口縣進行足球交流活動。這些交流活動的開展,成為中越邊境體育交流的重要平臺,增進了中越兩國邊境地區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友誼,極大地推動了雙方體育運動的發展。
2.1.2 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
2003年,中國與東盟高層互動機制不斷加強,雙方關系提升為戰略伙伴關系,開啟雙方各領域深度合作。2006年,中國與東盟通過舉辦體育賽事進一步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并以“共融、共創、共享”為發展目標,由中國體育總局、廣西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比賽路線貫穿中南半島,經過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國,全程共1萬多公里,是中國與周邊國家路線最長、時間最長、穿越國家最多、規模最大的體育交流賽事,成為中國與東盟進行體育交流的重要品牌項目。2009年,為擴大比賽影響,增加了“中國—東盟媒體汽車拉力賽”,兩項賽事同時舉辦,賽事名稱改為“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暨中國—東盟媒體汽車拉力賽”,東盟秘書處共同成為主辦單位。2014年7月,“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動在北京開幕,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其中“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被列為文化交流年的文化項目,是文化交流年150多項活動中唯一的體育運動賽事[5]。汽車拉力賽以汽車運動為載體,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體育文化交流。截止2019年,汽車拉力賽已經舉辦13屆,并且幾乎每屆都經過越南河內。通過汽車拉力賽這個平臺,增進中國與包括越南在內的東盟國家的友好往來,深化了雙方在經濟、文化、體育、旅游等多領域的合作。
2.1.3 防城港市國際海上龍舟賽
防城港市國際海上龍舟賽是政府支持、民間主辦的國際體育賽事活動,其前身是每年端午節前后舉辦的港城中越龍舟邀請賽。2004年6月22日,防城港西灣跨海大橋至“海上胡志明小道”起點之間舉行首屆中越(民間)龍舟邀請賽,來自中國防城港和南寧、越南廣寧省的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并吸引中越觀眾5萬余人觀賽[6]。2008年,第五屆港城中越(民間)龍舟邀請賽首次升格為防城港市級體育品牌賽。2009年,防城港市進一步整合文體品牌資源,舉辦了第一屆防城港市國際海上龍舟節,主要有國際龍舟比賽、海上摩托艇表演、名優特產展銷、旅游推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體育匯展等系列活動,其中國際龍舟大賽成為活動的重要內容。目前,防城港市國際海上龍舟賽的參賽隊伍的數量不斷提高,參賽隊伍結構從中越兩國發展到中國—東盟乃至全世界,但是每屆比賽都邀請到越南代表隊積極參加。
2.2 民族體育交往
廣西和云南位于中國西南地區,是與越南相鄰的邊境地區,也是中國多民族地區,壯族、京族、瑤族、苗族等諸多少數民族跨境而居,交往頻繁。相似的地理環境孕育著特定的民族體育文化,例如壯族的拋繡球、打扁擔、板鞋競技等,京族的跳竹竿、踩高蹺、斗牛等,瑤族的跳盤王、打長鼓、打陀螺等,苗族的賽馬、斗牛、爬花桿等,彝族的射弩、射箭、摔跤等體育運動(見表2)。
這些少數民族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節慶活動融為一體,譬如爬花桿運動在中越邊境的苗族較為盛行。競技者需要雙足緊緊纏在花桿上,先頭朝下吹蘆笙,然后上身翻騰、順勢翻轉180度,再頭朝上吹堡。循環往復,直至達到桿頂,旋即腳趾夾住酒瓶線,雙足伸出桿外亮相,最后競技者需要蛇形而下,最后翻騰跟斗著地,體現了運動技藝和觀賞性。每到節慶活動,中越邊境的村寨之間會相互邀請進行分組表演或比賽,熱鬧非凡。
2.3 體育教育培訓
中越關系正常化后,體育教育培訓逐步恢復交流。其中,廣西與越南的體育交流活動最為活躍,越南派遣多批次運動員來廣西南寧訓練,同時邀請廣西教練員到越南執教。1991年,越南河內市乒乓球、體操、舉重等項目運動員到南寧訓練;南寧市男女舉重、體操、手球、門球等項目的教練員應邀赴越南河內執教。1992年,越南胡志明市男女籃球隊32人到南寧市進行交流;越南男女乒乓球運動隊也應邀來南寧參加中越“南塑杯”乒乓球邀請賽,越南海防足球隊應邀來南寧參加“百年樂杯”國際足球賽。1993年,原廣西體育運動委員會(后改名廣西體育局)組團訪問越南,并接待越南體操、乒乓球、跳水3個項目的團隊來訪。1994年,廣西派多名體育教練赴越南執教。1995年,5個越南運動隊到南寧市參加集訓,南寧市派出4名優秀教練員到越南工作[7]。
隨著中越體育交流的深入,雙方體育教育培訓更加密切,進一步拓寬了兩國體育人才培養渠道。2009年,中越兩國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互認協議,加快了體育領域人才的交流與合作。目前,越南體育類留學生分布在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云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其中,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廣西體校)與越南河內體育師范大學合作在中越體育合作中成效較為顯著。一方面,廣西體校向越南傳授廣西競訓模式,為越南體育提供經驗借鑒,推動了越南體育事業。近年來,廣西體校應邀選派多名教師分別赴越南國家隊、河內體育師范大學等執教武術、乒乓球、羽毛球等中國優勢項目,其中促進了越南在武術項目上多次獲得東南亞運動會冠軍。另一方面,依靠中越“雙導師制”模式,廣西體校為越南體育專業師生提供優質教育,并通過與上海體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的方式,為越南體育人才的培育做出貢獻,其中盧勇教練被越南體育總局授予“外援專家為越南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
3 中越體育交流制約因素
3.1 體育交流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近年來,中越兩國體育交流與合作得到較快發展并取得明顯成效,但雙方體育交往主動性仍然不足,尚未形成長期有效的穩定交流機制。中越兩國體育交流與合作缺乏科學規劃,雙方合作大多是針對某項事件或時間節點開展賽事合作。例如,2010年為中越建交60周年,在廣西憑祥舉辦了中越(憑祥—諒山)足球友誼賽、象棋友誼賽等一些列的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比賽之后,未能形成中越兩國體育賽事的長效合作交流機制,不利于兩國體育領域交流合作的常態化發展。
3.2 民間體育交流與合作動力不足
縱觀中越兩國體育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主要以政府主導的體育交流活動為主。中越兩國體育賽事活動,大多通過邊境省市政府或體育主管部門組織,由政府全額或差額撥款舉辦,并成立相應機構負責體育交流運營和管理等工作,行政化特征較為明顯。對體育外事活動而言,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在一段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以市場需求和社會投入為基本杠桿撬動中越體育競技賽事舉辦、大眾體育互動發展,成為推動體育對外交流與合作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3.3 體育對外交流的人才缺乏
開展體育對外交流與合作,需要既懂得外事管理、又懂得體育交流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隨著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中國更加注重與東盟國家在體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廣西先后建立了“中國—東盟體育交流合作發展中心”“中國—東盟體育人才培訓基地”“中國—東盟體育信息中心”等機構,但是體育對外交流人才缺失仍然成為制約這些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中越體育交往日益密切,現有的體育對外交流人才難以滿足中國體育外事活動的現實需求。
4 加強中越體育交流與合作的對策建議
4.1 建立中越體育交流長效機制
歷史表明,體育外交在一國的外交政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越友好發展關系中,體育交流與合作發揮著積極作用,通過體育交往帶動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及深化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在中越關系正常化后,兩國自上而下的在體育領域簽署了一系列的交流與合作協議、合作備忘錄等文件。加強中越兩國體育交流政策落實,推動兩國體育交流長效機制建立,構建兩國體育交流與合作平臺。建立中越體育交流合作協調組織,強化雙方體育交往的組織領導,謀劃體育交流的發展規劃,健全完善體育交流發展機制。建立促進中越兩國體育交流的組織協調機構,促進體育管理部門與體育運動民間組織或機構共同形成發展合力,推動兩國體育交流有計劃、有組織地可持續發展。
4.2 引導社會體育組織積極參與
體育社團是公民和法人以從事和發展體育事業為目的自愿結成的群眾性組織。發展體育事業離不開群眾,良好的群眾環境也是體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保障。中越體育交流與合作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因此,應鼓勵和支持兩國民眾,尤其是邊境地區的民眾成立體育社團組織,共同舉辦體育賽事,帶動民間體育交流,讓廣大的民眾都參與到兩國體育交流活動中來。同時,為適應新時期中越體育交流需要,各級政府應轉變職能,大力培育體育社會團體組織,發揮其對外交流中的積極作用。制定和完善引導體育社團組織建設的制度政策,引導民間體育團體積極參與對外體育文化交流,突出體育社團在中越交流中的優勢。探索建立鼓勵體育對外交流專項資金,加強評估評價體系建設,對符合條件的體育社團提供資金支持。對接中越體育發展需求,篩選雙方體育交流與合作項目,即注重現代體育運動交流,也關注富有兩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交流。疏通交流渠道,把握交流時機,將交流的時間安排在傳統節慶活動期間開展,既保證時間的相接性和固定性,也符合中越人民傳統民俗習慣,提高兩國體育交流與合作的效果,推動雙方體育交流機制的形成。
4.3 構建兩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依托“中國—東盟體育交流合作發展中心”“中國—東盟體育人才培訓基地”等現有平臺優勢,加強切合中國與東盟國家交流與合作的課程設計,共同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建立中越兩國體育培訓交流制度,促進教練員、裁判員、體育專家相互往來講學、舉辦培訓班等,相互學習借鑒雙方優勢體育項目的先進訓練理念、技術和方法,共同提高競技運動水平。探索合作研究體育發展課題,鼓勵中越兩國體育教育機構、研究機構、研究學會等部門的專家學者相互交流,增進雙方在體育機制、體育設施、運動訓練、賽事組織、產業發展等方面了解,開展運動訓練、競賽、管理等競技問題和體育產業、體育旅游產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共性問題的聯合研究,為中越雙方體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儲備。
4.4 加強中越體育旅游合作開發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高質量休閑生活不斷追求,以滿足都市居民回歸大自然、歡度余暇愿望的集趣味性、休閑性一體的“旅游健身市場”迅速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呼之欲出。體育旅游作為體育與旅游融合的新興產業,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日作為重點開發對象而引起關注和重視,日益成為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中越兩國邊境地區利用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旅游資源與體育運動相結合,進一步開發海上龍舟賽、海上釣魚比賽、摩托艇、帆船等海上體育運動項目,進一步發展汽車拉力賽、馬拉松比賽等跨境體育運動項目,進一步挖掘踢藤球、拋繡球、打陀螺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促進“邊、海、疆”特色鮮明、風格獨特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中越體育交流促成越南歷史上奧運會首金[EB/OL].(2016-08-11)[2022-10-11].https://www.sport.gov.cn/n4/n14741/n14743/c738689/content.html.
[2]周秀蓉.現代社會體育教育的思考與探索[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8:27.
[3]新華社新媒體.“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暢想[ED/OL].(2020-12-21)[2022-10-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653509679072743amp;wfr=spideramp;for=pc.
[4]東興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東興市志[M].南寧:廣西人
[5]鄭軍健主編.2014中國-東盟商務年鑒[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468.
[6]鄧朝和主編.防城港市年鑒2005[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6:358.
[7]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西通志·外事志(1986-2005)[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2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