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是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的先行者,是最早一批將西方教育理念與近代中國實際結合的教育理論家與實干家。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整體上可以概括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具有鮮明的現實性、發展性、人民性,為今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對更好發揮教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高等教育;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0-0009-04
陶行知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陶行知秉持教育救國理念,“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為中國教育探獲生路”,將畢生精力投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道路事業中?!岸昵翱字倌幔旰筇招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主張在現實生活中把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學做合一”的實踐當中掌握知識、增長才干。高等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培養大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必須不斷優化變革,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道路。[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高等教育提升育人成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有效的經驗借鑒,對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形成
陶行知從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學與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結合,歸納整合出符合中國國情,以提高“生活力”為目的的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將西方先進教育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
(一)歷史背景
陶行知(1891年-1946年)生活于清末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廣大人民群眾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過著極為悲慘的生活。為了救亡圖存,先進的中國人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但是多以失敗告終。仁人志士的探索也將來自西方的思想、器物帶入國內,使得近代中國發生了許多轉變。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為了培養一批專門人才而興辦西式學堂,是近代中國教育的起點。西方傳教士也在中國辦學,將西方近代教育引入我國。
在傳統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共同影響下逐步發展起來的近代中國教育,呈現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問題,陶行知對此痛心疾首。他在1916年12月寫給黃炎培的信中說,“國內青年,學成無用,中學畢業就學者僅十分之一,此為國內最急需解決之問題?!盵2]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方式——學四書五經、寫八股文章依然深入人心。第二是西式教育在中國缺乏根基,呈現出水土不服的問題。西式教學模式將傳教放在第一位,陶行知在杭州廣濟醫學堂求學期間,僅三天就因為不愿信教而退學。他的經歷是當時西式教育弊端的一個縮影。近代中國教育存在著教育內容與生活實際脫離,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脫節等嚴重問題。
(二)理論基礎
陶行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發展與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創造性轉化,為其生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陶行知幼年時期在私塾接受傳統中式教育。中國古代有許多思想家都闡述過知行觀,其中對陶行知影響最大是墨子和王陽明的理念。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學習知識不僅要有理論知識學習,也要有實踐鍛煉學習,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學到知識。陶行知本名陶文濬,在王陽明“知行合一”理念的影響下,改名為陶行知,以示他對這一理念的認同。他進一步提煉了王陽明的思想,結合杜威“從做中學”思想,將“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升華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把行動放在認知之前,指出“教育應培養行動,應當培養知識。”
留學期間,陶行知師承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他選修了杜威講授的“學校與社會”課程,多次翻譯杜威的著作,認真學習了杜威的教育學思想。杜威主張教育教學要以受教育者為中心,從教育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開展教學活動。學成歸國后,陶行知進一步發展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他結合近代中國的教育普及程度低、傳統觀念影響深遠的國情,把杜威“從做中學、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提煉為“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保瑥娬{要以“做”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從“勞力上勞心”出發來讓學生掌握技能。
(三)形成過程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在他踐行教育救國理念,投身于辦學事業的歷程中逐步形成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正是他對教育救國事業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
陶行知在少年時期家庭貧寒,常常身體力行參加勞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以勤勞與孝順而聞名鄉里,這段生活經歷鍛煉了他自強不息的品格,使他體會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困苦,為他走上教育救國的道路打下基礎。1917年,陶行知受邀到南京高師任教。任教期間(1917年-1923年),陶行知廣泛地考察學校,思索中國教育的出路。在此期間,陶行知結合教學經驗提出真正的好老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和學生要在“共做、共學、共守”中互相成就。在曉莊學校辦學期間(1927年-1930年)和山海工學團(1932年-1937年)時期的辦學經歷,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提供了充分的實踐基礎,促進了生活教育思想的最終形成。1930年,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這篇生活教育思想的“宣言書”中,詳細地闡述生活教育思想。在曉莊學校辦學期間,他提出中國的傳統教育教人吃飯卻不教人種稻谷,教人穿衣卻不教人種棉花,過分脫離實際。為此陶行知開創性地將勞動課作為單獨一門課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在山海工學團辦學期間,他親自擬定《育才學校教育綱要草案》,提出學校教育應當要遵循生活教育的原則、采用生活教育的方法,去培養難童里面的優秀兒童??箲鸨l以后,陶行知積極辦學、努力培養青少年人才,為進一步豐富發展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提供了豐厚的實踐支撐。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將教育的根本目的歸結于提升“生活力”上,教育者要教給學生真正有用之學,把廣闊的社會環境作為授課的場所,以教授、學習、實踐三合一的方式開展教學,以此培養“在勞力上勞心”的“有用之才”。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點明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生活與教育之間存在關系,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會對生活產生一定的能動作用,“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盵3]陶行知明確指出了教育源自于生活,為此要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來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這一思想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教育源于生活,為此要努力過好的生活,讓受教育者接受好的教育。從教育的起源看,最早的教育產生于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需要,人類先民將在勞動生產當中歸納出的經驗整合起來傳給氏族內的其他人,就形成了教育的雛形。教育的內容和性質為生活所決定、為生活所服務,因此可以說教育源于生活,沒有生活就沒有教育。從教育的性質看,教育的性質有好壞之分,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會受到什么樣的教育,作為農民一定會和土地打交道,那么自然會在生活中接受農業教育,如果農民過壞的生活,壞的教育會隨之而來。因此在生活教育中要努力幫助受教育者過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
其二,教育應當為生活服務,以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向善、培養人才,為此就要教給人有用的知識。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人生需要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苯逃龖攤魇诮o學生貼合實際生活、學而有用的知識。陶行知特別重視教育的實際效用,主張“真正之學”的重要性。陶行知畢生投身于探索教育救國的道路,根本目的是以教育來改造社會。在曉莊學校辦學的歷程也是陶行知探索鄉村治理的歷程,他一方面在校內組織學生學習農業知識,服務于周邊農村的生產生活,一方面也面向周邊農民,開展聯防土匪、鄉村自治等鄉村治理工作,期望以鄉村改造逐步實現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改造。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崩砟钍翘招兄罱逃碚摰闹匾M成部分,陶行知認為現實中的學校不能概括社會的全貌,學生學習的依然只是書本上死的知識,內容脫離實際,因此應當以真實的社會作為教育的場所。陶行知說,“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盵4]主張將廣闊的社會生活納入教育的范圍當中,拓展教育的方法、內容。讓學生在社會中學到書本中沒有的而在社會上有用的知識。
陶行知認為學校中教授的知識都是被挑選過后的知識,難以反映出社會的全貌,因而要努力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的范圍拓展到廣闊的社會中,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成長。教育源自于生活,生活的變化發展也要求教育的內容隨之變化發展,而課本上講授的知識不可避免地存在滯后性,因此真正的教育應當讓學生接觸生活,在社會生活中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陶行知為黨和國家培育了許多棟梁之材。李鵬在悼念陶行知先生時寫到,“憶及先生生平為人民服務的事跡,特別是在1939年的育才學校,我親受先生教誨,他那艱苦樸實的作風,對待青年慈祥的愛撫,使我難以忘卻。”[5]
真實的社會是學習的最好場所,社會中處處均可以進行學習、時時都可以學習。這里的學習并非只局限于兒童的學習,而是指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等更為龐大的教育范圍。在舊社會,教育是少數公子小姐的專利,廣大人民群眾十分困苦,與知識無緣,改變貧苦愚昧十分困難。對此陶行知說,“世界的課堂里既不許生活進去,又收不下廣大的大眾……那么,我們只好承認社會是我們的唯一的學校了。”[6]鄉村、工廠、馬路都是我們自己教育自己的戰場。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藝友制等教育方法,讓人民可以自己教育自己,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理念是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的創新。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力”。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對著課本照本宣科,學生拿著講義死記硬背,針對于此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他說“在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盵7]將教育、學習、實踐結合起來,強調以做為中心,發揮出教與學的聯動作用,讓學生在教中學、在學中做,學到有用的知識,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這一理念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第一,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各有側重,但是中心和落腳點始終在“做”上,教和學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做,更好地去實踐。離開了“做”的落腳點,那么教和學都會失去價值。如果教師只教不做,那么傳授的知識都是無根之木;倘若學生只學不做,那又變成了“書呆子”,學到的內容對生活意義不大。陶行知特別重視實踐的重要性,主張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第二,在做上學,在做上教。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不僅是教學法也是生活法,受教育者在“教學做合一”的學習過程中不但能學習到有用的知識,還能掌握更多對生活、成長有用的經驗。陶行知以種田為例,指出學習種田就應當老師在田地里教、學生在田地里學,學成后在田地里做,整個教育過程都應在實踐中開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真知。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陶行知以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導辦學實踐,培養出一大批服務于抗戰救國、投身于新中國建設的優秀人才。自清末以來百年的教育變革,如何提升辦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始終是先進的中國教育者們思考的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所具有的深遠價值,對當代以人民為中心辦好教育提供了歷史經驗參考,為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充分的借鑒。
(一)將教育目的聚焦于服務現實生活
陶行知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活力”。主張真正好的教師應當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來開展學習。要與時俱進更迭優化教育內容,教給人有用之學。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重視教育內容的不斷優化,破解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認識誤區,努力推進勞動教育、美育等素質教育的推廣普及,幫助受教育者實現綜合發展。以高等教育為例,在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時,不僅要注重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起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理念,還要注重實踐教育,以手工課、勞動課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廚藝、家電維修、縫補等生活中能實際用到而課程中從未涉及的有用之學。
當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進步極為迅速。因此以生活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終身學習的理念,教會他們學會學習,以此來構建學習型社會顯得更為重要。努力將生活教育的理念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人生過程,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學習、注重自我提升的社會風氣,為受教育者將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行為提供保證。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對中小學、大學和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為代表的教育機構建設,保證受教育者有隨時可以接受教育的機會;加強互聯網平臺建設,將數字化學習納入教育教學體系,讓受教育者有隨時進行學習的條件。[8]
(二)高?!半p一流建設”要立足育人導向
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緊緊扣住人才培養這一關鍵環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當代高等教育在許多方面高度契合。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大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陶行知主張教育要貼合時代需要,培育英才。二者在育人方式上高度契合。高等教育重視三全育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張教學做合一,均強調將全過程育人的重要性。應該努力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當代高?!半p一流”建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牢記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教育應當為偉大的時代服務,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握住高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9]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教給學生真正之學,鍛煉真正之做,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幫助廣大學生在青年階段系好人生第一??圩?,為將來報效祖國、做出貢獻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10]堅持三全育人的工作導向,以“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钡睦砟钐嵘逃|量。推動教學工作的方式方法創新,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工作導向。發揮校園內外不同主體、校園內部不同身份人員的合力開展育人工作。
(三)重視發揮教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
陶行知重視發揮教育在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的作用。陶行知探索師范教育、發明“小先生制”“藝友制”等教育方法,盡可能地讓教育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不斷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以切實舉措發揮教育在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上的獨特價值。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盵1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保證每一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權力,用教育給受教育者“人生出彩”的機會。盡管每一個受教育者在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價值觀念上千差萬別,但要始終重視教育工作的育人導向,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要重視發揮教育在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的作用。保證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的機會均等,給予每個受教育者人生出彩的機會是為人民辦教育的應有之義。推進教育資源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不僅要在經費投入上下功夫,辦好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還要加強中西部教育資源交流,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西部計劃”等政策,支持優秀師資能沒有后顧之憂地投身于基礎教育,給予他們更多關懷和培養。
總之,“生活教育”思想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為探索教育救國道路而為之畢生探索的智慧結晶,是陶行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對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其所包含的永恒價值對高?!半p一流”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等工作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新征程上,要不斷發揮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寶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9(3):22-34.
[2]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93.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06.
[5]周毅.李鵬與陶行知[J].人民之聲,2001(10):4-7.
[6]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質[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1):4-5.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6.
[8]申國昌,鄭騰.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職業技術教育,2022(27):6
[9]本報評論員.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N]. 光明日報,2018-09-15(1).
[10]曲碩石,李悅平,高云.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經驗的困境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23(6):9-19.
[11]丁雅誦.推進教育公平共享優質教育[N].人民日報,2022-05-05(6).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