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校落實“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重要職能的具體舉措,結合目前國內外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分別從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考核評價機制方面提出改革思路,為探索高等學校在“產學研用”背景下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思路。
關鍵詞:“產學研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生物技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4)36-0173-04
Abstract:Thecollaborativecultivationofappliedtalentsthrough\"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isaspecificmeasureforuniversitiestoimplementtheimportantfunctionsof\"scientificresearch,talentcultivation,andservingsociety\".Basedonthe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biotechnologymajorsbothdomesticallyandinternationally,reformideaswereproposedfromtheaspectsofteacherteamconstruction,internshipandtrainingbaseconstruction,diversifiedtalenttrainingprograms,andassessmentandevaluationmechanisms,toprovideideasforexploringthecultivationmodeofappliedtalentsinbiotechnologymajor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underthebackground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Keyword: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appliedtalents;trainingmode;Biotechnology;teachingreform
2024年全國兩會指出,創新驅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而創新驅動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撐。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掌舵者,如何發揮高等教育的引領作用,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形成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深度融合的復合型技術體系。高校教育要堅持面向市場,突出人才培養的實用性、科學研究的應用性、服務社會的有效性。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物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愈發廣泛,其中基因工程、生物制藥和生物能源成為研究的熱點。建立協同創新模式培養應用型社會人才是新時代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求,發揮“產學研用”協同作用、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創新驅動戰略的具體行動。為此,我們探究“產學研用”協同模式下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生物技術專業現狀分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共計2868所,1308所本科學校和1560所專科學校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華東七省835所高校在全國占比29.11%,而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高校數量相對較低,分別為9.03%和8.54%(圖1、圖2)。同時,設立生物類專業(包括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和生物醫學等專業)的高校在全國高校中占比18.51%,其中華北地區占比高達25.12%,占比最低的西南五省也有14.36%(圖3、圖4)。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17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內卷”加劇與行業變革的現狀下,當前大學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就業,從事生物技術及其延伸學科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也可以在醫藥、商檢、食品、農林、環保和園林等企業或事業單位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應用研究和行政管理等系列工作。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普遍認為就業難,盡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高達十萬,但很多企業依然招不到滿意的生物專業人才。這就需要培養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高校對培養模式重新審視,深入調研,大膽改革,以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的人才。生物技術專業在“產學研用”方面目前還未能協同合作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圖1"全國不同地區普通高校分布情況
圖2"全國不同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分布占比情況
圖3"全國不同地區設生物類專業普通高校分布情況
圖4"全國不同地區設生物類專業普通高校分布占比情況
(一)"高校教師隊伍不均衡
這幾年隨著博士畢業涌入市場,高校生物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歷史新高,部分高校教師博士化率高達100%,整體推動了生物技術的教學工作和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教學和科研團隊成員缺乏多元化,絕大多數博士都是從一所高校走進另一所高校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缺乏社會實踐的機會和企業鍛煉的經驗,不太了解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不能充分地傳授應用型知識和技術,在培養學生應用型技能方面也會稍有欠缺。
(二)"高校評價體系不全面
大部分高校猶如遠離真實市場的象牙塔或世外桃源,校內管理人員、在教學科研一線崗位工作的教師和全日制學生長期處于教育的封閉獨立王國中,沒有深入了解市場的人才需求和企業的崗位需求,且對校企合作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模式缺乏高度的認同和積極的驅動。在絕大多數高校的年終考核環節和職稱評定環節中,考核內容更多以可以量化的教學工作量、主持的國家級或省級項目、發表的中英文論文、國家專利及其轉化、獲獎成果等為主。校企“產學研用”協同培養人才的工作沒有成為教師業績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在職稱評審和評優表彰方面也無優先對待,結果致使高校教師不會將自己部分時間和精力主動投入到校企合作的實踐工作中。同樣,對學生的整體考核也具有明顯的公式化特征,對學生的評價指標單一,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在很多教學環節中也是屬于被動接受者,缺少多元化多角度的評價,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力不足,很少全力以赴真正投入到校企合作“產學研用”協同培養的實踐工作中。
(三)"人才培養方案不完整
多年研究發現執行的每版人才培養方案都是照顧到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鼓勵部分本科生甚至全班考研,有的高校研究生報考率高達93%,因此在課程設計和安排上更傾向于理論教育,尤其是考研的幾門主干課程,實踐實習環節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投入不足。如晉中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21版培養方案,總學分165,其中課堂教學學分115,實踐教學總學分50(集中實踐29、獨立設置實驗12.5、課內教學實踐8.5),占專業總學分30.3%;必修課程學分118,選修課程學分47,選修課程學分占總學分28.5%。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職業能力教育課程、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比分別是30.0%、46.7%、5.8%和17.5%。在校學生與專業對口的相關企業沒有太多的交流機會,因此學生不了解企業所求崗位所需,企業也招不到所需要的理想型人才,導致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避開就業之路從而考研繼續深造,殊不知,就業才是學生的最終歸宿。
(四)"實習實訓基地不穩定
有的高校本科生實習主要是以參觀考察生產企業的形式進行,以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和產品屬性為目的;還有的實習以聯合開展項目研究為主;極少深入企業生產或研發一線開展調研,掌握企業的生產工藝以及熟悉企業的生產管理,學校與實習實踐基地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企業參與積極性不強,多數企業常以人員流動性大、實習考核任務重、學生食宿條件要求高,以及技術保密、交通安全等原因不接受學生赴企實習,造成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不穩定,實習實訓考核結果取決于企業簽字蓋章,實習實訓過程流于形式。同時也存在學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對實習實訓環節重視不夠、經費投入不足、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等問題,學生的實習實訓實際情況與預期效果反差較大,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構建“產學研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加強服務社會的教師隊伍和科研團隊建設
優秀的教育者是培養和塑造優秀學子的基礎和保障,有效引導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根據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一方面在本土教師隊伍基礎上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加強在編教師的在崗教育學習,根據“產學研用”校企合作的具體需求,推進高校與高校之間交流合作,鼓勵教師外出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后或進修學習,提升專任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推進高校與企業之間高度合作、深入交流和互相學習,擬定校企交流工作制度,養成校企交流工作慣例,提倡和鼓勵教師以集中或分散的不同方式定期到企業工作和服務。另一方面,打破職稱和學歷的制約,按照業績考核,長期引進或不定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參加學校相關工作,擇優聘用一批具有一定技術開發能力、生產創新能力和管理協調能力的企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通過加強校企之間深度合作,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強化人才服務能力。
(二)"加強校內外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實習基地分為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主要用以順利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項目、參與老師們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以及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等形式提升實踐技能。為進一步滿足本科教學需求,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各高校要加強和拓展生物技術專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特別要加強與當地園區龍頭企業在實習實訓、教學資源共建、學生創業就業等方面的合作。可以通過共建食堂、共建公寓、共建多媒體教室等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晉中學院與晉中宏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山西思慕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汾酒等當地一批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制定應用型人才的多元化培養方案
“產學研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想卓有成效,必須從本科教育培養方案著手,本科教育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踐教育、創新能力培養以及個性化發展。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框架,確保學生能夠獲得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晉中學院生物技術專業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了滿足當前生物學專業的就業需求,制訂出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本科生實施“三個一”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個“一”是指教學環節,第二個“一”是指實習環節,第三個“一”是指開展科研項目完成畢業論文。
教學環節要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在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必須打破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模式,把國際最新的科研成果帶進課堂傳給學生,提升實際案例分析的比重,將理論知識和技術與具體案例有機融合。比如通過中國大學MOOC和學習通等網絡在線平臺開設在線開放課程,并在教學環節加入開放式合作項目和探索性選修課程。將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應用技能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深入專研和交流溝通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愿和能力。
實踐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必要環節,本科生實習實訓環節試行“5+1+2”模式,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實習時間點,另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實習時間量。5是指學生在學校完成5個學期的理論學習之后,開始為期1個學期的實習,通過實習了解“產學研用”協同模式下真正的供需關系,隨后在大四的2個學期里進行調整和優化,本科的所有選修課程大多集中在第7、8學期,便于學生在實習完成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和完善知識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完成本科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應充分體現“產學研用”協同模式,通過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科研項目來完成畢業論文,提倡科研項目參與形式的多樣化,比如國家級、省市級科研項目、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博士科研啟動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項目等等,讓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開展科研項目應該成為本科教育的必修環節,引導學生拓寬科學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
教學運行上多加引導,引導學生主動開展探索性學習和實踐操作,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個人喜好、特長、需求、目標及愿望將自己塑造成具有較大市場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在考研和工作兩條路上選擇都毫無壓力。
(四)"改進考核評價機制鼓勵師生創新創業
提倡生物技術專業教師加大校企橫向合作,學生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生命科學競賽等項目活動,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履行服務社會的責任和使命。促使學生在鞏固所學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的基礎上,提高相關的專業技能,增長開發、設計和應用方面的知識,鍛煉實際運營和經營管理的能力。師生切身體驗學校和市場之間的供需關系,推動教師加強科學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激情和決心,真正實現高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職能,真正體現產學研用協同合作的內涵。
三"結束語
建立產學研用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儼然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目標,一些高校和企業已涌現出不同的培養模式。不同企業也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崗位需求,985高校、“雙一流”高校和普通高校存在本質差別,他們具有不同的辦學基礎和發展方向,“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很難做到“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悖”。在“十四五”時期,各高校與生物技術專業相關企業或當地龍頭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需求相互協調、共同構建具有特色的“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2024全國兩會精神學習[EB/OL].(2024-03-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8666.htm.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22-10-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10/t20221009_668320.html.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EB/OL].(2021-09-2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9.htm.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19).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6]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20-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1/t202001.20_416153.html.
[7]全國高等學校名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406/t20240621_1136990.html.
[8]谷輝輝,黃進勇.生物技術專業“產學研用”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24):161-162.
[9]劉慧敏,陳靜,陳明明,等.“產學研用一體化”背景下高校生物學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2023(19):114-117.
[10]張明,潘磊,張靜,等.產學研用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3(25):164-167.
[11]聶惠,薛波,翟云云.數學類專業“產學研用”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20(11):177-178.
[12]桑瑞聰,潘瑞姣,劉明.“政產學研用”協同模式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大學教育,2021(9):148-150.
[13]劉國瑞.如何把高等教育龍頭做強做實[N].中國教育報,2023-06-12(05).
[14]中國科學院院刊.數據資訊:全球互聯網頭部企業科研產出[EB/OL].http://cn.chinagate.cn/news/2022-02/22/content_78054984.htm.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型油料作物亞麻薺CsbZIP轉錄因子調控ω-3脂肪酸生物合成機制的研究”(31801400);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面上項目“特色油料作物亞麻薺功能性油脂α-亞麻酸生物合成轉錄調控的研究”(20220302122122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基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物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2YJJG277);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生物技術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2021648);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獎培育項目“特色油料作物亞麻薺種子油脂合成調控機制與遺傳工程”(2020KJ026);晉中學院技術創新團隊科研項目“功能性油脂資源與食品研發技術創新團隊”(jzxyjscxtd202407)
第一作者簡介:苑麗霞(1979-),女,漢族,山西武鄉人,博士,教授,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生物學和教育管理。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