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研究生課程思政與科研能力培養存在脫節,難以實現思想引領與科研實踐的有機結合的問題,該文以光通信課程為例,提出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科研實踐,通過翻轉課堂、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科研項目設計等方式,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主科研轉變。此舉有望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科研道德意識,為有效實施研究生課程思政提供新的路徑和參考。
關鍵詞:光通信;研究生;思政教育;自主科研;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4)36-0193-04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curriculaisavitalpartofuniversities'effortstocultivatemoralintegrityandeducatetalent.Inresponsetothecurrentdisconnectbetwee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researchcapabilitydevelopmentingraduatecourses,whichhamperstheorganiccombinationofideologicalguidanceandresearchpractice,thispapertakesOpticalCommunicationcourseasanexampleandproposesaninnovativeteachingmodel.Byincorporat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researchpracticethroughflippedclassrooms,onlineresourcesharingplatform,andresearchprojectdesign,themodelhelpsstudentstransitionfrompassivelearningtoindependentresearch.Thisapproachexpectstoenhancestudents'researchinnovationabilities,strengthenstheir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andresearchethics,andprovidesnewpathwaysandreferencesforth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graduatecourses.
Keywords:OpticalCommunication;undergraduat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dependentresearch;teachingmethods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旨在通過專業課程教學,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重點內容[1],特別強調通過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等多個維度,優化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供給,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這也表明,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
光纖通信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領域之一,廣泛應用于互聯網、移動通信、國防安全等多個領域,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柱。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光纖通信技術不僅為社會信息傳遞提供了高速通道,也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光纖通信課程不僅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研究生階段,光纖通信課程承擔著將學生從基礎理論學習引向科研創新的關鍵任務。
然而,當前的課程思政實踐多集中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等較為宏觀和泛化的思想引導[3]。這種泛化的思政教育在本科生層面或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奮斗精神,但在研究生教育中,尤其是技術性較強的課程中,往往未能真正解決學生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的實際問題[4-5]。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尤其在光纖通信等技術性較強的領域,傳統上更多依賴于被動學習,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缺乏主動性,自主科研能力的培養較為薄弱[6]。
因此,本文的創新點在于探索課程思政如何不僅在思想引領上發揮作用,更能切實解決研究生教育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光通信課程的教學中,著重解決學生在科研能力培養中的不足,幫助他們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科研,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和科研道德修養。本文以筆者所在院校光通信器件與系統研究生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助力研究生在學術上從被動學習向自主科研轉變。通過對當前思政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總結,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旨在為光通信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路徑探索提供參考。
一"傳統課程思政教育的局限性與當前光通信課程中的問題
(一)"傳統課程思政的局限性
以往的課程思政研究和實踐,多集中于在課程中融入家國情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價值觀的引導。這些思政元素往往強調的是思想層面的塑造,尤其在本科教學階段,確實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奮斗精神。然而,這種思政教育模式通常偏向宏觀,沒有針對研究生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自主科研能力的培養,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需要在專業教育和科研實踐中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點,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提升社會責任感和科研道德意識。具體局限表現為如下。①泛化思想引導:思政教育過于集中于思想塑造,未能深入到研究生的專業能力培養與科研實踐中。②與專業教育割裂:傳統思政教育與研究生課程的科研能力培養脫節,未能有效解決研究生被動學習的問題。③忽視科研道德培養:在強調思想引領的同時,未充分關注學術誠信、科研道德等具體問題,學生在科研中容易忽視學術規范和責任感[7]。
(二)"光通信課程中的問題
在光通信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中,研究生主要依賴教師的講解,學習目標集中在考試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學生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導致科研創新能力薄弱。此外,教師在教學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未能形成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劇了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①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模式使學生更注重記憶,而不是深入理解知識。②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未能形成自主探索精神,更多作為執行者而非創新者參與科研項目。③教師的理論教學偏重:教學過程中,教師傾向于注重理論知識講授,忽視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思政教育未能在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二"課程思政解決研究生教育問題的路徑
(一)"思政教育的功能轉變:從思想引導到能力培養
課程思政不僅是泛化的思想引導工具,更應成為解決研究生教育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自主科研能力的過程中。通過在課程中引入具有科研導向的思政內容,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探索,還能增強他們對科研創新與國家發展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科研道德意識。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筆者將科研導向的思政內容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強調科研工作與國家科技發展的緊密聯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更強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本門課程的第一堂課中,筆者以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為例,如圖1所示,展示了我國從1G時代的空白,到2G階段的技術跟隨,再到3G的突破、4G的趕超以及5G的全球引領這一崛起歷程。通過這一歷程,學生們直觀地感受到了我國通信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尤其是自主創新對國家崛起的重要性。
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不僅展示了我國科技從追趕到引領的重大飛躍,還幫助學生認識到科技創新在國家競爭力提升中的關鍵作用。課堂上,筆者通過詳細講解每個技術代際變革背后的艱辛努力,激發了學生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也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引導學生意識到,作為未來的科技工作者,他們不僅要掌握前沿技術,更要在科研工作中秉持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面對挑戰,力求創新突破。
此外,筆者通過這一案例,結合當前國際科技競爭的背景,鼓勵學生在科研中始終保持自主創新的意識。強調了自主創新不僅是提升個人科研能力的必要途徑,更是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不僅理解了技術創新對國家的重大意義,還認識到自己的科研工作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提升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科研道德修養。
在科研道德與學術誠信方面,筆者同樣認為課程思政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8]。科研不僅需要創新,更需要在科學研究的每個環節嚴格遵循學術規范,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性。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引入具體案例和結合思政內容,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科研道德與學術誠信的意識,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科研工作中的責任與規范。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意識,筆者在課程中設計了多個典型案例。例如筆者以國際上發生的一些科研不端事件為切入點,詳細分析了這些事件對科研界、社會乃至國家的深遠影響。在講解過程中,筆者通過展示這些學術不端行為(如抄襲、數據造假、重復發表等)如何破壞科研體系的信任基礎,并最終對相關領域造成負面影響,引發學生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的深刻反思。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研究中,承認失敗與錯誤也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而學術誠信則是推動科學不斷前進的基石。
(二)"實踐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
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到科研實踐和實驗教學中,解決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養中的具體問題。本文提出基于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的創新教學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實驗數據融入教學,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自主科研能力。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豐富學生的科研視野,提升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
首先,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實時獲取前沿科研資源的機會,這極大增強了他們的自主性。學生不再依賴于課堂中的教材或實驗指導,而是可以通過平臺獲取最新的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創新性的實驗設計和分析。這樣的自主探索過程,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光通信等復雜領域的科研中具備更強的創新能力。
其次,線上資源共享平臺提供跨學科和跨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科研視野。線上平臺不僅限于提供光通信領域的資源,還能夠整合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通過組織跨校、跨學科的科研合作,幫助學生打破單一學科的局限性。這樣的跨領域合作能夠激發學生在不同科研方向上的創新思維,豐富他們的科研經驗,使他們在復雜的科研項目中更加游刃有余。
此外,將思政元素融入科研實踐也是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的重要特色之一。在科研教學中,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科研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通過該平臺,學生不僅可以了解科研技術的理論和實踐,還能看到這些技術在國家戰略中的應用與價值,特別是在光通信與移動通信領域的發展中,學生可以認識到科研創新對于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這種科研與思政的深度結合,能夠引導學生從單純的技術研究向更高層次的社會貢獻轉變。
最后,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結合實驗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通過真實的應用案例讓學生深入理解科研的社會價值。例如在光通信實驗中,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看到該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國家安全保障等領域的實際應用,增強其科研責任感。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還強化了其思政素養,推動他們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更具社會責任意識。
(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科研
思政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不僅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科研能力。翻轉課堂、科研項目設計和實驗報告中的思政模塊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在科研實踐中自主思考,并將個人科研工作與國家需求、社會發展結合。以翻轉課堂為例,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在光通信課程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通過引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在更廣泛的社會和國家背景下理解科研的重要性。在傳統課堂中,學生通常依賴教師講授理論知識,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翻轉課堂則將課堂時間更多用于討論和問題解決,這一模式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科研問題的興趣。在翻轉課堂的討論環節,可以融入與光通信技術相關的國家戰略需求,例如5G、6G技術的發展對信息安全、經濟增長的貢獻,使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科研成果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通過這種方式,翻轉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技術理解力,還加強了他們對國家發展需求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這種從技術討論到思政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在被動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主動思考自己科研工作的社會價值與實際應用,進一步推動他們從被動學習向自主科研的轉變。
三"具體教學策略與實施方案
(一)"基于科研項目的思政教育
科研項目設計是培養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9-10]。通過在光通信課程的科研項目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從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角度思考科研工作的價值。例如在項目設計階段,學生可以選擇當前國家亟需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結合光通信技術進行創新性研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科研工作的社會意義,如在醫療通信、國防安全等領域,光通信技術如何發揮作用,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楚科研創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對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回應。這種科研項目設計的思政導向,能夠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在科研過程中從單一技術研究逐漸過渡到思考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及社會效益。這一過程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也使其在自主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堅定方向。
(二)"實驗報告與考試中的思政模塊引導
在光通信課程中,將思政教育與實驗報告和考試相結合,有助于進一步引導學生將科研實踐與社會責任感緊密聯系。在實驗報告的撰寫中,除了要求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和技術總結,還可以設計一個思政模塊,要求學生思考實驗內容在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中的應用。例如在完成光通信相關實驗后,學生可以在思政模塊中討論該技術在5G通信網絡、智慧城市建設、國防安全等方面的應用,進一步理解科研工作的現實意義。此外,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中,可以引入開放性思政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與科研項目,分析科研與國家發展、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這類題目不僅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促使他們從更高的視角思考科研工作的社會價值。例如設計一個問題“光通信技術如何在國家信息安全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學生在回答專業問題的同時,也能思考自己在科研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思政模塊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超越單一的技術層面,將個人的科研工作放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認識到科研不僅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一部分。通過實驗報告與考試中的開放性問題設計,學生在科研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思考科研的社會意義,從而在思政教育的引導下,從被動學習逐步走向自主科研。
(三)"社會實踐與校企合作中的思政滲透
通過將教學拓展到社會實踐和校企合作中,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接觸行業需求,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實際意義。例如通過與通信公司或科研單位合作,組織學生參觀數據中心、通信基站等實際應用場所,幫助他們直觀理解光通信技術在現代通信網絡、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這種實踐不僅加深了學生的技術理解,更促使他們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從而激發主動探索的興趣。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企業導師通過分享實際項目中的技術創新和問題解決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產業需求直接關聯。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知”,逐步建立起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和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此外,學校組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光通信技術設計大賽”等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與應用學習成果的平臺。例如在教育信息普及領域,學生可以運用光通信技術設計多點數據傳輸系統,解決鄉村教育資源共享的問題。在實際設計和競賽中,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完成任務”轉變為“主動設計解決方案”,增強了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業素養,也讓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科研的社會價值和使命感。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學生從“要我學”逐步變為“我要學”,從中激發他們對專業知識的自主探究熱情,并逐步成長為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四"結束語
本文圍繞“從被動學習到自主科研:光通信課程中研究生思政教育路徑”主題,通過將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光通信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了從思想引領到科研能力培養的創新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創新點在于打破了傳統課程思政教育僅限于思想層面的引導,將其與科研實踐緊密結合,針對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養中的具體問題提供了切實的解決方案。通過翻轉課堂、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科研項目設計以及實驗報告中的思政模塊,本文提出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逐步過渡到自主科研,提升了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一創新路徑不僅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素養,也推動了課程思政在專業教育中的深入融合,為未來研究生教育中的課程思政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奮斗,2020(17):4-16.
[3]蒿楠,李靖泊,周倩.本科專業課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影響因素與路徑優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4,38(7):32-48.
[4]董慧,杜君.課程思政推進的難點及其解決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21(5):70-74.
[5]逄紅梅,陶啟坤,康潔.新時代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難點與突破路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61-67.
[6]徐勇.研究生科研自主發展能力培養的分析與探討[J].高教學刊,2022,8(13):153-155,160.
[7]郭月蘭,汪霞.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邏輯與實踐取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2):6-11.
[8]陳瑤,許敏.基于“道德-制度-監督”的高校科研誠信實現機制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3(6):15-19.
[9]鄧武,趙慧敏,徐俊潔,等.面向人工智能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案例-項目驅動教學方法[J].高教學刊,2024,10(28):50-53,58.
[10]沈驍,程勇.基于大型科研項目的教學實驗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39(8):189-193.
基金項目:2023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光機電算’一體化的光電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綜合實踐平臺建設”(230802116210850);2023年蘇州大學優秀研究生教學案例培育項目“《光通信器件與系統》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5832016723)
第一作者簡介:李念強(1985-),男,漢族,四川內江人,博士,教授,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研究、混沌激光、類腦計算等。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