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首要和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雙高”建設計劃的出臺,為高職教育培養人才指明了方向。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在“雙高”建設過程中促進內涵發展、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載體。大學英語作為職業院校受眾最廣的必修課程之一,有助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本文以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旨在探究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期實現新時代賦予大學英語課程的使命:培育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雙高”建設;大學英語;思政教育;創新;實踐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Hou Huifang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Baotou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and primary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virtue and nurture tal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High” initiative has provided clear direc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Course development serves as a key vehicle for promoting in-depth educational growth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is initiative.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quire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College Englis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eliv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Baot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o fulfill the mission of the new era: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with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global awareness,and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in English in both daily life and the workplace.
Key words:Double High initiative;College Englis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practice
“雙高”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雙高計劃”強調了立德是人才培養第一要務,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重要載體是課程建設。高職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使命,需要最大程度發揮課堂主陣地的育人作用,課程思政建設是利用課堂主陣地實現立德樹人的主渠道。當前,各高職院校都積極探索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來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雙高”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受眾最廣的必修課程,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升教育質量,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
一、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使命
高等院校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與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關。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 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
2021年4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課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和應用英語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英語基礎。課程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需要承擔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任務,更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作用是新時代賦予大學英語教師的歷史使命,是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終極目標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途徑
(一)大學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基礎在教材
教材是學校教育中教學內容的載體。大學英語教材的選取不應只考慮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促進,還應充分考慮所選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教材內容的時代性,相關概念的準確性和價值觀念的社會性。[3]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教材選取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五版)。教程編寫遵循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進入新時代,為貫徹順應“立德樹人”“文化自信”和“講好中國故事”等政策導向,2019年6月教材編寫組根據新時期高職英語教學領域的新趨勢、新情況對教材進行了修訂,以期更好地在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為英語教學和改革服務,推進高職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修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進一步突出職場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更新并完善了部分選文,使之更加符合“英語教學”應滿足中國全面走向國際化的目標;每單元增加中國文化賞析內容,聚焦于中華優秀文化的英文表達,使學生真正在交流中展現“文化自信”。
(二)大學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重心在教學
課堂是學校育人的“主戰場”。大學英語課程具有課時多、跨度大、覆蓋面廣的特點,并且能夠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育人。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時長兩學期,共96課時,每學期48學時。課程以《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為指導,依據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情和時代要求,制定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授課計劃,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與職場環境下應用英語的基本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跨文化交流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家國情懷與職業道德以及工匠精神,以適應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任務驅動、“學教做”一體的教學模式與講授法、情境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整體教學活動設置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全過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教材單元教學內容確定思政教育主題,思政教育素材主要從黨政文件、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時政要聞、文化典籍、主流媒體報道(學習強國、China daily和CGTN等)中選取,實現語言學習與育人相結合的目標。
(三)大學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古語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1]為了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近兩年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形成了“以老帶新”、“構建團隊”、“以賽促教”的發展模式;先后有3個教學團隊在全國職業院校外語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中榮獲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
(四)大學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有益補充在第二課堂
高等院校作為對當代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當開拓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興趣偏好有機融合,發揮育人協同效應。[4]
利用校園活動及各類英語比賽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系自2018年起依托英語文化節活動,組織全校性的文化講座、話劇表演、“講好中國故事”英語口語比賽等活動鞏固大學英語課程育人成果,豐富大學生校園生活。近年來各類大型英語類賽事也響應和貫徹國家要求在推進各賽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如202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的賽題就是以講述中國故事、介紹中國及中國文化為題進行演講。近年來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選派英語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高職院校專業技能大賽英語口語賽項比賽、“國才杯”全國職業院校演講、閱讀、寫作大賽等大型賽事活動屢獲殊榮,形成了“以賽促學”的良好育人氛圍。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實踐
本文以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第五版)第五單元What a Fine Day!為例依據課程性質及模塊化教學理念設置聽說、讀寫模塊進行教學設計,展現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創新實踐。
授課對象為旅游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融合教材教學內容、思政教育素材及學生未來工作崗位需求,設置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聽說模塊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天氣、二十四節氣相關詞匯、短語、對話句型;
能力目標:能夠聽懂談論天氣的對話;運用所學就天氣話題(談論天氣、評論天氣情況)展開對話;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素質目標: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關注天氣及氣候變化,樹立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保活動;未來工作崗位弘揚工匠精神;具有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及辯證思維。
讀寫模塊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教材閱讀文章單詞,理解句子,了解環保類文章的結構與內涵;掌握閱讀策略“略讀”的要點與方法;識記天氣預報的格式及詞句表達。
能力目標:能夠借助所學詞句與策略,利用思維導圖挖掘文章涵義,復述文章;具備根據情境要求撰寫天氣預報的能力。
素質目標:感悟中國在國際環保事業中擔當的大國角色,體會中國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在日常生活中實施綠色行動的愿望。明白“取之有度,用之以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的道理。具備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一)課前預習——為課中育人做鋪墊
依托教材配套的iSmart App及智慧職教平臺發布學習任務。
1.聽說模塊課前任務
(1)iSmart學習任務
依據學情選擇iSmart中教材聽說配套資源供學生學習。
(2)智慧職教平臺補充資源
①單元主題相關詞匯
教師從學習強國選取與聽說模塊教學內容相關的詞匯,如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人工影響天氣(weather modification)、節氣(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發布在智慧職教平臺。學生在平臺學習詞匯及例句,以此引導學生內化詞匯。
②二十四節氣雙語視頻
教師從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選取二十四節氣雙語視頻發布到智慧職教平臺,學生在平臺觀看視頻,了解學習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培養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2.讀寫模塊課前任務
(1)iSmart學習任務
依據學情選擇iSmart中教材讀寫配套資源供學生學習。
(2)智慧職教平臺補充資源
①單元主題相關詞匯
教師從學習強國選取與讀寫模塊教學內容相關的詞匯,如碳中和(carbon neutral),碳達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發布在智慧職教平臺。學生在平臺學習詞匯及例句,以此引導學生內化詞匯。
②微課
教師在智慧職教平臺發布閱讀及寫作模塊的微課,學生在平臺觀看微課了解環保類文章的閱讀策略及天氣預報撰寫思路。
(二)課中學練——育德于課,育德于教
1.聽說模塊
聽說模塊課中教學活動環節設計為“五步教學”,即“創情境—授新知—練技能—評效果—拓應用”,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利用PPT、iSmart、智慧職教平臺等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通過聽力技巧講解,配合教材聽說練習,夯實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結合視頻、問答、討論、小組展示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課中聽說模塊全過程融入思政教育。
(1)創情境
①視頻導入
播放選取自Amazing China(美麗中國)的視頻——沙漠的守護神:胡楊(The Guardian of the Desert:Populus Euphratica)。通過觀看額濟納胡楊林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胡楊林的天氣情況,快速進入課堂主題;同時觀看具有本土特色的視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回答教師依據視頻提出的問題,如:胡楊林在哪里?視頻中胡楊林的天氣狀況怎么樣?如果沒有胡楊林,會發生什么事情?
②思政教育
結合內蒙古地區近年頻繁出現沙塵暴天氣,分享學習強國文章“習近平在內蒙古代表團談生態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進行思政教育。以此激發學生保護好內蒙古生態環境,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意識,幫助他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授新知
①聽力模塊
教師通過講解聽力技巧(Skip for information、grasp key points、predict by skimming、take notes)、播放音頻等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材聽力練習題,達成單元知識與能力目標。
②口語模塊
教師通過領讀句子、iSmart布置朗讀任務、講解教材中對話句型結構等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材口語練習題。利用iSmart完成朗讀任務,不僅可以糾正學生發音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3)練技能
①情境展示
依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未來崗位需求,結合教材任務,創設導游帶團情境。假設導游將帶領外國游客參觀賽罕塔拉城中草原。導游和游客之間的對話需包含以下內容:問候;介紹賽罕塔拉景點信息;描述賽罕塔拉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天氣情況;回答游客相關詢問;結束對話。教師組織學生運用恰當的句型,參考單元知識要點創編對話,之后進行小組展示。創設與未來工作崗位相關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實現“做中學,學中做”。
②思政教育
分享學習強國文章“書寫生態文明的工匠”,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是工匠精神?今后在工作崗位如何弘揚工匠精神?通過文章閱讀及討論活動使學生內化工匠精神,激發他們日后在工作崗位弘揚工匠精神的動力。
(4)評效果
教師對學生的導游情境展示對話情況進行評價并糾錯。學生利用聽說課評價量規完成自評和他評。多角度評價更加客觀的反應學習和教學效果。
(5)拓應用
教師選取課前在智慧職教平臺發布的二十四節氣視頻之立夏節氣,并發布選自China Daily(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的立夏節氣閱讀資料,組織學生完成為外國游客介紹立夏節氣的任務。介紹需包括以下內容: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幾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著什么?進入立夏節氣以后天氣會有什么變化?立夏有哪些習俗?通過這種形式的拓展活動學生能夠了解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2.讀寫模塊
讀寫模塊課中教學活動環節設計為“五步教學”,即“創情境—授新知—練技能—評效果—拓應用”。閱讀課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教學;問題引導反饋課前學習內容;利用 iSmart、智慧職教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提煉策略略讀,經過閱讀策略的運用訓練,突破重點;借助思維導圖輔助輸出練習——課文復述,擊破難點。寫作課在導游情境任務下完成天氣預報的撰寫,并利用歐路詞典,批改網,智慧職教平臺等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由淺入深的學習任務,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
(1)創情境
①視頻導入
播放環保宣傳片Green Chinese Dream(綠色中國夢)片段引入情境,感受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導入課程。學生觀看完視頻回答教師提問:保護環境形勢緊迫嗎?視頻中提到哪些環境問題?
②思政教育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何保護環境?以此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和諧”之內涵。培養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低碳生活,樹立憂患意識,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授新知
①閱讀模塊
教師通過泛讀釋義、精讀詞句、明晰結構等環節,設計回答問題、講解閱讀策略、補全思維導圖、完成教材練習題、復述文章等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教材閱讀文章《Facing the Global Climate:We Can Make a Difference》。通過文章學習學生能夠理解3R代表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reduce、recycle、reuse”,進而提高其環保意識。使學生明白“取之有度,用之以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的道理。
②寫作模塊
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就課前觀看的天氣預報微課學習內容以小組形式展示天氣預報撰寫思路,之后引導學生在手機天氣預報APP查看未來一天所在城市的天氣情況,根據APP上天氣信息討論如何撰寫一則天氣預報,最后點評學生講解的撰寫要點并總結歸納天氣預報撰寫內容及句型結構并組織學生完成iSmart中天氣預報填空練習。
(3)練技能
①閱讀模塊
教師在智慧職教平臺發布選取自China daily(中國日報)的兩篇文章(Villagers find value in waste and a clean environment;‘Remarkable strides’ in air pollution improvement:Minister)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略讀,完成閱讀任務。通過閱讀以上兩篇文章學生可以了解國家及公民個人為環保事業做出的貢獻,反思自己的行為,強化環保意識,外化環保行動。教師最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金句“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行思政教育。
②寫作模塊
結合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未來工作崗位需求,教師設定情境:導游明天要帶領游客到響沙灣游玩,需要提前撰寫一則天氣預報發送給游客。學生以小組形式(針對學生寫作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寫作任務以小組形式完成)完成天氣預報撰寫任務上傳到批改網查看修改建議,修改后將天氣預報初稿上傳智慧職教平臺等待教師反饋修改建議。使用批改網輔助修改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但對于詞句使用是否恰當,批改網很難逐一進行糾正,故仍需上傳智慧職教平臺等待教師反饋修改建議。
(4)評效果
教師對學生閱讀及寫作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糾錯。學生利用讀寫課評價量規完成自評和他評。多角度評價更加客觀的反應學習和教學效果。
(5)拓應用
近年來,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拓展部分通過播放垃圾分類視頻使學生了解四種垃圾的英文名稱并學會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教師發放教具(垃圾桶及垃圾小卡片)幫助學生掌握垃圾分類方法。通過這樣的拓展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垃圾分類意識,激發其在日常生活中實施垃圾分類的愿望。
(三)課后鞏固——深化育人
課后依托智慧職教平臺推送學習資源,深化育人。
推送Amazing China(美麗中國)視頻:珍稀候鳥的棲息地:敬信濕地(A Huge Gathering of Migrant Birds)和油菜花海的鄉村:婺源(The Sea of Flowers on Swamps)使學生練習聽力的同時感受祖國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生態之美,增強民族自豪感。
推送閱讀學習強國文章《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a Beautiful China》,學生以“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為題進行演講,鍛煉英語口語表達的同時促使學生將環保意識外化為環保行動。
推送China daily閱讀文章《長江水質保護見成效》,雙語視頻“長江三角洲——天平洋西岸最大的候鳥停歇地”,了解我國政府在環保方面采取的積極措施,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關于動物保護的調研并撰寫報告,培養學生的調研能力,增強學生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外化為行動。
通過以上教學環節,大學英語課程形成了依托教材,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助的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育人體系。
四、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所面臨的新課題。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依托“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結合課程特點,把思政教育融合到大學英語課程中,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政教育。下一步大學英語課程將從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團隊、課程資源、課程考核、課程效果等方面繼續進行創新改革,推動精品課程建設,乘“雙高”建設東風,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
[3]張新穎,李紅梅.論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6):72-75.
[4]雷思雨.淺析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J].決策探索,2019(8):50-51.
(責任編輯 陳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