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當前,教育領域正經歷一場由傳統教學向信息化教學的深刻變革,其中,智慧課堂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憑借其高度的靈活性、互動性和個性化,正在逐步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與學習效率。本文深入剖析了小學語文智慧課堂的特色,探討了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及構成元素。在此基礎上,以《烏鴉喝水》一課為例,探討了智慧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以期為小學語文高效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智慧課堂;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烏鴉喝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0-0026-03
智慧課堂作為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正逐步改變著傳統教學模式,尤其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與價值。[1]它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有效整合線上線下優質教育資源,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支撐,推動語文教學向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邁進,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學習平臺。
一、智慧課堂的基本構成與特性
(一)智慧課堂的基本構成
智慧課堂作為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創新實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智慧教學理念、智慧教學環境及智慧教學活動。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高效、互動、個性化的學習生態系統,具體如圖1所示。
1.智慧教學理念:個性化教育的燈塔
智慧教學理念根植于對個性化教育的深刻洞察與不懈追求。它倡導關注每位學生的獨特性,鼓勵學生按自己節奏與興趣自主發展,旨在喚醒內在潛能,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在智慧課堂中,個性化教育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精準應用,實現對學生學習進度的實時追蹤與分析,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內容,確保學習體驗的深度與廣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教育土壤中茁壯成長。
2.智慧教學環境:技術融合的智教基石
智慧教學環境的核心在于智能服務平臺的構建,它匯集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賦予教學活動前所未有的信息化與智能化特質。[2]這一平臺能夠實時監測學習進展,精準評估學生作業,為教師提供智能輔助工具,實現精準教學。同時,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智能服務平臺能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促進師生高效互動。無論課前準備、課堂交流,還是課后復習,智慧課堂均能實現無縫連接,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與效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智慧與活力的學習空間。
3.智慧教學活動:創新實踐的舞臺
智慧教學活動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束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支持。教師運用智能平臺的數據進行科學備課,創造互動與探索的機會,實施個性化教學與精準輔導,使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需求。學生則置身于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流程中,主動構建知識結構,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鼓勵師生多元互動,促進即時反饋與開放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智慧學習策略,激發創新思維與高級認知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智慧課堂的特性
智慧課堂彰顯三大特性:
第一,大數據實現教學即時調整。構建智慧課堂,大數據分析是關鍵。通過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教師可將課堂各環節量化為綜合數據,全面掌握學生在語文課堂的互動表現與知識掌握程度。同時,教師還可以評估教學策略的優劣,為優化語文教學方案與實踐提供實時反饋,有效提升教學效能。[3]
第二,智能通信工具構建高效、多樣化的師生互動模式。在智慧課堂框架下,智能通信工具成為連接師生的橋梁。教師可通過移動終端發起提問、討論或競答,鼓勵學生主動發問,打破傳統單向交流模式,深化雙向互動。
第三,現代化信息技術賦能教學。智慧課堂的搭建依賴于先進教學設施,如電子書包、數字教案、多媒體演示、在線課程等,這些工具能高效整合優質網絡資源,滿足學生多元與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二、智慧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突破教材限制,豐富教學素材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受限于固定的教材和有限的學習資源,這導致教師在授課時難以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材料,學生也因此錯過了許多開闊視野、提升審美能力的機會。[4]智慧課堂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限。作為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結晶,智慧課堂能夠無縫接入海量的在線語文資源,包括但不限于電子圖書、名家講壇、經典影視片段、互動游戲等,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素材。此外,它還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教材資源的共享,使得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育公平。
(二)建立有效的反饋體系,增強教學互動性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側重于教師的單向輸出,缺乏即時有效的反饋機制。這限制了教師對教學效果的準確判斷,也無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智慧課堂的引入,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通過集成的智能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即時通過電子設備反饋學習疑問或難點。教師則能迅速響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這種雙向互動的反饋體系,不僅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還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參與度。
(三)營造積極協作的學習環境,培養團隊精神
智慧課堂的應用,為小學語文教學營造了一種積極、協作的學習氛圍。[5]教師利用豐富的在線資源,設計探究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團隊合作與創造性思維。例如,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語文項目,如劇本編寫、詩歌創作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交技巧。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個人能力,還能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多樣性,這對于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四)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促進個性化教學
智慧課堂的實施,為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革新提供了可能。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過于依賴教師的主觀判斷,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智慧課堂能夠收集學生在課堂上的實時表現數據,包括互動頻率、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等,這些數據不僅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還能為教師提供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此外,通過平臺展示學生作品,邀請教師、同學乃至家長參與評價,能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還能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持。
三、小學語文智慧課堂的實踐探索
(一)利用智慧課堂,直觀呈現語文知識
《烏鴉喝水》一文以其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敘述,成為寓言故事的經典。為確保學生流利誦讀,教師首先要教導學生精確辨認與理解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和詞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偏好和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智慧課堂的視覺動畫功能,通過趣味性的對比和生字分解,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鳥”與“烏”二字時,教師可以展示黃鶯與烏鴉的對比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烏鴉全身烏黑的特征,繼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全身漆黑、眼睛隱匿的鳥即為烏鴉。在講解“喝”與“渴”時,智慧課堂的互動白板大有裨益,教師可拆解兩字的共同部分“曷”及其各自的偏旁,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出口訣:“欲飲水須開口,口干舌燥求水分”。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尤其是幫助學生理解像“到處”這樣較為抽象的詞匯,教師可以采取一種直觀的教學策略。通過播放一系列精心挑選的視頻,展示如田野、高山、樹林與公園等多樣的自然景觀,激發學生的視覺想象,使他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這些場景。教師鼓勵學生模仿一個特定的句型,如“烏鴉飛遍了各個角落,卻始終找不到一滴水。”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還能在模仿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其理解“到處”這一詞匯的真正含義。
(二)運用智慧課堂,攻克教學難點
學生對情感及其波動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理解課文主人公情感變化存在一定難度。在學生熟練掌握《烏鴉喝水》中的生字并能準確朗讀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捕捉烏鴉情感的微妙變化,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此時,智慧課堂的音頻與視頻功能可以“大顯身手”。教師播放快節奏音樂,營造緊迫氣氛,指導學生扮演烏鴉,模擬“四處覓水”的情景。通過視覺、聽覺與動作的綜合體驗,學生能深切感受到烏鴉的焦躁心情。
在講解烏鴉如何最終飲水的故事時,教師應當巧妙地融合學生的感性認知與形象思維,以深化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利用智慧課堂播放石子投入瓶中、水面緩緩上升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看到水位變化,同時聆聽水位變動的聲音。教師隨即提問“烏鴉如何取得瓶中之水?”“瓶中水有何變化?”“水位瞬間升高了嗎?”等問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感悟烏鴉成功飲水的喜悅,隨后邀請學生帶著這份快樂重讀課文第四段。智慧課堂還提供齊聲朗讀、輪流領讀、個別誦讀、接力讀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反復研讀,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升語言表達技巧。
(三)采用智慧課堂,全面揭示文章結構
在學生深入理解《烏鴉喝水》內容后,教師鼓勵他們向他人講述這個故事,以培養其發散思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喝”字,梳理出“尋找水源—無法飲用—成功飲水”的文章脈絡。教師通過提問“烏鴉為何尋水?”“為何飲不到水?”“如何終得飲水?”等,鼓勵學生用課文原句作答,提煉核心信息,構建故事復述脈絡,有助于培養學生信息篩選能力。隨后,教師運用智慧課堂的互動白板功能,繪制思維導圖(見圖2),協助學生有序梳理故事情節,全面理解文本架構。面對語言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插入關鍵場景的圖片作為輔助,激勵他們依據圖像提示概述故事。對于語言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利用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與句子,深入探究故事的細微之處,提升分析與表達的精細度。學生在講述故事的實踐中,領悟語言邏輯,內化表達技巧,積累多樣的表達方式,培養語感,最終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四)活用智慧課堂,構建語言實踐場景
受限于詞匯量,小學生常對寫作抱有畏懼心理。智慧課堂引入了如Book Creator之類的電子書創作軟件,學生可以利用軟件的拍照、圖片導入、語音轉文字等功能,輕松“書寫”個人想法與故事,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在趣味盎然的氛圍中激發寫作興趣。以“若瓶畔無石子,烏鴉應如何應對?”為例,學生利用軟件記錄實踐步驟,拍攝照片,配以語音解說,制作成《烏鴉飲水另辟蹊徑》故事書。借助軟件,學生不僅能在班內分享作品,還可以與家人共賞作品。制書過程促使學生掌握語言邏輯,精心組織表達,為課堂語言學習的成果展示提供策略支持。
(趙玉芳,濟南市章丘區垛莊學區學校,濟南 250218)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智慧教育發展報告(2022)[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23.
[2] 王星,劉革平,農李巧,等.智慧課堂賦能學生智慧的培育機制:內在機理、結構要素與聯通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1(8):26-34.
[3] 胡欽太,林曉凡,王姝莉.智慧教育驅動的教育系統革新[J].中國遠程教育,2022(7):13-20
[4] 劉邦奇.人工智能賦能課堂變革的核心價值:智慧生成與模式創新[J].開放教育研究,2022(4):42-49.
[5] 吳文妹.智慧課堂智慧校園智慧環境:新時期智慧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及其建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5):33-37.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