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班主任是以小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的重要人物。小學班主任可以將以“五育”活動作為班級管理抓手,以“三全育人”夯實班級管理根基,以自主管理作為班級建設之鑰。小學班主任應深入分析班級管理工作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從上述角度采取一系列措施,通過更新班級管理理念打造和諧班級,改進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嚴管厚愛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有效提升班級管理的水平,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
[關鍵詞]多角度;多舉措;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
小學階段是學生品性人格形成、價值觀念塑造、基礎知識學習、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加上小學生“三觀”的變化受到信息化社會的強烈影響,需要小學班主任等力量引導小學生的“三觀”發展。《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明確規定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盡的職責與應完成的任務,要求班主任實施規范的班級管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班主任應深入研究班級管理中面臨的主要困境,找出導致這些困境的關鍵因素,并從多個角度、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提升班級管理的實效性。
一、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角度歸納
(一)以“五育”活動作為班級管理抓手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作為班級建設和學生發展的引路人,應與任課教師協同利用課程教學、班集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契機,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活動,讓學生在彼此配合中增強綜合素養,強化立德樹人的意識和力度。班主任應以德育為先,以班會活動為抓手,與全班學生共創團結和睦、努力學習、積極健康的班風學風。組織學生學習和遵守《小學生守則》,并結合他們的年齡特征開展“學雷鋒,做好事”“誠信考試”等主題活動,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班主任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強化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的運動會、魔方比賽、數獨比賽等,提升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水平,強化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二)以“三全育人”夯實班級管理根基
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已成為指導廣大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活動的重要理念之一。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塑造“三全育人”的氛圍。從全員育人來講,針對小學一年級新生開學的情況,班主任、任課教師、后勤、少先隊、餐飲住宿等應做好新生的生活、學習銜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和關愛,助力他們迅速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全過程育人要求班主任在長期的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貫穿小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的整個過程。隨著學生逐步升入中高年級,知識面不斷擴大,認識的朋友和同學日益增多,再加上網絡的持續影響,極少數小學生會出現一定的思想偏差和行為,比如,部分小學生群體中運用的網絡粗俗言語過多等[2]。此時,全方位育人就會凸顯出它的重要地位。這就需要班主任善于捕捉學生易于犯錯之處,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專門的糾偏措施。班主任可以將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內容滲透在精彩紛呈的短視頻、文章和圖畫中,以敦促、引導小學生糾正思想、行為偏差,端正思想、行為,陶冶情操,敦促他們崇德向善。
(三)以自主管理作為班級建設之鑰
新課改要求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班主任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學的班級管理方法,打開學生的“心鎖”。強化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助力班級的日常管理,強化學生參與班集體活動的積極性。班主任通過創設小組合作探究、項目化學習、任務驅動教學等多種學習情境,以調動學生的求知熱情,強化他們的班級主人翁地位。班主任應努力培養小學生的問題解決、獨立思考能力;指導、組織學生獨立開展班會、文體娛樂、團隊會(星期日)、春(秋)游、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處在如此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每個學生都會顯著增強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的意愿,展現自身的價值風采。班主任應統籌考慮學生自主管理中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長個性、思考理解與創新能力,以滿足他們的全面發展需要。
二、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探源
筆者依據《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與所在學校的班主任管理規定和班級管理要求,與校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小學班主任、區縣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負責人、中小學班級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等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交流,對小學班級管理的相關學術著作進行深入研讀,結合日常的班級管理實際情況,歸納出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版)實施背景下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面臨的問題,并進行了針對性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理念滯后影響和諧師生關系
筆者和多位班主任進行深入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大致有四成的班主任未能充分認識到“學生是班級治理中最主要的主體之一”[3]的地位。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關鍵人物,應成為協調、引導、推動、提升班級管理的“指南針”和“定盤星”。然而不少小學班主任在班級常規管理中喜歡大包大攬,出現了“一言堂”的僵硬化管理模式。他們沒有準確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推進班級管理,未能讓學生充分參與班級管理活動,不善于分析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學習能力、性格愛好等。相反,為了抓好班級紀律與學習狀況,極少數班主任會采取強硬的管理方式。學生在班級管理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表達自我的機會稀缺,抗拒心理比較突出,對班主任敬而遠之。這也造成班主任與小學生的心理距離日益擴大,不利于塑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利于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應按照新課標、新課程方案的要求,更新小學生班級管理的理念,堅持班主任、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地位平等的理念;應對每個獨立的學生進行因材管理,結合其具體情況開展個性化的教育和指導。
(二)評價方式不夠豐富妨礙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地紛紛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推進教學評價方式改革,已然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受到傳統評價方式和手段的制約,不少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評價方式不夠豐富、不夠多元化,無法讓學生在接受多樣化評價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全面和進步。他們沒有采用個性化、多層次的評價系統,也沒有利用信息技術及配套支持的多元化評價工具,學生不能及時有效地適應多元化的學習情境,學業表現不夠突出,德智體美勞發展的狀況受到極大制約。
(三)未能平等對待學生影響學生身心狀態
班級管理平等是實行“班級管理”的難點與關鍵。只有師生平等,方可除掉傳統的規訓“魔咒”[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班級管理變成班級治理。然而班級管理中大多數班主任厚此薄彼的現象非常嚴重。絕大部分班主任與老師都對優等生青睞有加。受到優秀“濾鏡”的大力加持,班主任易于忽視優等生的缺點,對他們過度“寵溺”,可能使這些優等生的小缺點逐步發展為大毛病。相比之下,中等生群體數量龐大,但更易于被班主任忽略。他們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不易于產生優越感或做出自暴自棄的行為。只要不違反紀律,中等生通常不會受到更多的關注。但他們似乎因此成為班級管理中的“透明人”。雖然中等生努力追求更高的成績,然而總會受到缺乏充足的學習資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老師的有力指導,導致中等生在努力提升成績的基礎上有心無力,導致學習、心理壓力都比較大。
后進生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基礎不理想、思想行為偏差、性格缺點等,因而會受到班主任的“重點關注”,其他學生也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對與他們的交往慎之又慎。一旦后進生違反紀律,班主任通常會對這些學生采取嚴重的處罰措施,比如,受到嚴厲批評、罰站時間較長、作業抄寫次數過多等,或將學生的違紀行為拍照發到班級家長群。這種行為既不符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又侵犯學生的隱私和尊嚴,給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三、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面臨問題的若干應對策略
(一)更新班級管理理念以打造和諧班級
班主任應借助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持續更新自身的班級管理理念,從學生與教師地位平等的立場出發進行管理、組織學生,實施高水平的班級管理。
1.適應角色轉變。班主任不應堅持僵化傳統的嚴苛型管理模式,而應成為任課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之間、班級和家庭、社會等多重關系的有效協調者、促進者。劃分自身和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推動各方有效落實這些內容。這些都需要班主任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按照《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小學生守則》等相關制度,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以明確的角色、職責推動班級管理目標的實現。如此,班主任、學生家長、學校和任課教師可以圍繞班級管理的目標,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提升管理質效。
2.多學習多借鑒。班主任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應經常翻閱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等經典的班級管理、教育學著作,并經常向他人學習,在逐步豐富小學生班級管理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技巧的基礎上,能在班級管理中日益游刃有余地處置班級管理中的各種問題與突發情況。在借鑒其他班主任成功的班級管理經驗時應結合本班情況深入思考,明確自己該如何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類似的問題,為建設和諧班級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3.采用多樣化的工作方法。班主任應敢于運用以懲罰、批評為主的傳統教育手段,又應重視對學生的鼓勵教育。既要堅持行之有效、優勢顯著的傳統管理方式,強化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班集體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應采取新型的班級管理方法,持續“豐富學生的心理資本,讓他們體驗更多的學習效能感,擁有更大的心理韌性,變得更樂觀更積極,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更大的希望”[5]。班主任應少訓誡多溝通,可以讓有糾紛或者發生矛盾的學生彼此擁抱2分鐘,有助于化解他們的毛病和糾紛,讓學生反思自身行為中的問題和改正的錯誤。針對小學生畏難情緒大、學習勁頭不足等問題,可以向學生傳播積極心理學,形成以發展性教育為主要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為核心,堅持全方位育人中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改進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制定個性化、多層次的評價體系。班主任應結合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發展狀況,建立個性化、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該評價體系的具體指標包括創造力、交往能力、德育素養、勞動能力、美育、學習成績等多個角度。班主任可以采用觀察記錄表、同伴評價、學生自我評估等多種評價工具,全面搜集學生的各方面成長狀況。為了滿足學生對特定方面的發展需要,班主任應指導每個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生評價計劃。針對不同的評價維度、學生發展應達到的程度等,讓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對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持與關注,以形成性評價激勵他們的積極性,以終結性評價敦促他們縮小與發展目標的差距。
2.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教師可以采取優勢顯著的傳統評價方法,又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多方面反映學生的成長狀況,在互動環境中全方位考查學生發展狀況,形成動態評價機制。班主任應借助在線平臺、教育軟件等,記錄與跟蹤學生學習、德育、體育、勞育、美育的效果與進度,及時更新與觀察他們的具體表現。班主任既應把握學生在課程學習方面的表現,又應關注學生在社交互動、情感反應、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狀況。鼓勵小學生定期和家長、教師等交流,逐步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班主任應綜合分析收集到的各類信息,準確洞察班級學生的全面發展狀況和學習需求;據此改進班級管理策略,塑造良好的班級管理生態,強化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讓他們獲得有效、個性化的成長經歷與學習體驗,提升成長效能感。
3.班主任應創設更真實、自然的學習、生活情境,以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真實成長狀況。班主任可以通過體育比賽、藝術展示、科學實驗等多種校園活動,對學生在具體應用中展現出的適應性、實踐能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進行評價。這些形成性評價可以推動學生在社交場合、學習環境、勞動實踐、德育素養等方面的進步與成長。班主任由此可以精準掌握學生的改進空間與優勢所在,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個性化的支持與指導。
(三)以嚴管厚愛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班主任應該尊重和信任學生,但絕不意味著對他們放任自流。即應對學生嚴管厚愛,嚴慈并濟,從愛出發,從嚴出發,真正做到對每個學生負責。
1.對優等生的偏愛是人之常情,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高度清醒,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對優等生應該嚴格要求,做到嚴而有度、有規、有方。與此同時,班主任應全方位把握學生的可接受性與實際水平,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細致有力地落實;應切實一視同仁,促使學生利用班級的規章制度參與班級治理活動。
2.班主任應高度重視和有效管理中等生群體,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把握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習能力、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理解和尊重中等生,善于發揮他們的優點,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心理資源支持與方法指導。
3.后進生普遍擁有一定長處和開朗的性格,班主任應借此鼓勵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獲得更多價值感、成就感的同時,引導他們循序漸進地改掉不良的行為、學習習慣,掌握更多的知識,積累更高的綜合素養。這樣也有利于全班形成平等、友愛、和諧的氛圍,促使每個學生每天都能取得一定的進步和發展[6]。
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中應堅持“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升班級管理質效。這些措施包括班主任積極適應班級管理中的角色轉變,在多學習先進理論、多借鑒他人成功做法的同時采用多樣化的工作方法。應建立個性化、多層次的評價體系,采取形成性評價、多主體評價等評價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多重情境以評價學生的真實成績,在嚴管厚愛中提升廣大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求知,2024(9):4-7.
[2]吳靜楠.當好“孩子王”——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J].新課程(上),2014(11):50-51.
[3]牛靜.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亞太教育,2024(9):42-45.
[4]肖振南.班級治理:以“平等”和“對話”重構班級管理[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24-26.
[5]姜淑娟.小學階段班級精細化管理的分析及實踐路徑[J].天津教育,2023(31):28-29.
[6]于美靜.變“堵”為“疏”——小學班級溝通方式的路徑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2):78-7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