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很少自主提問,甚至不知道問什么,在何時問,怎樣問,這影響了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新課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皢枴闭菍W生發展能力的保障?;诖?,分析了“善問”的內涵及價值,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善問”的策略,旨在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善問”;提問能力;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馬海英(1971—),女,甘肅省禮縣實驗小學。
陸九淵曾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碧招兄壬硎荆骸皠撛焓加趩栴}。”不光國內的教育者重視學生的提問能力,國外的教育者也很重視。在教育家布魯巴克看來,最精湛的教育行為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很少給予學生提問機會,這引發了諸多的教學問題,如學生缺乏思維積極性、提問積極性,數學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等。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教師需要在借鑒中外教育工作者經驗的基礎上,樹立生本理念,運用恰當的策略和方式引導學生“善問”,讓他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掌握通向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主動學習數學,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一、“善問”的內涵及價值
(一)“善問”的內涵
“善問”是指學生在數學情境中發揮問題意識作用,通過分析數學材料、審視數學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推動數學學習走向深處的活動[1]。
(二)“善問”的價值
1.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數學
“善問”是一項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有助于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數學。如,當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時,這個問題肯定是其感興趣的,或是不理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樂于走進數學課堂,采用多樣的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獲得學習滿足感,繼而遷移已有經驗,發現、提出、分析、解決新的問題,將學習數學的權利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2.有助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
“善問”是一項思維活動。簡而言之,學生會發揮思維作用,審視數學學習材料、學習過程,從中發現數學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發揮作用,其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3.有利于學生提升語用水平
“善問”是一項語言表達活動。在發現問題后,學生要發揮邏輯思維的作用,利用清晰、簡單的語言表述問題。在學生表述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指出學生在表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掌握表述問題的方法,不斷實踐,從而提升語用水平。
4.有助于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其課堂參與度、學習和發展情況直接決定數學教學效果。“善問”正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表現。通過“善問”,學生可以獲得“四基”(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四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善問”,學生可以完善數學認知,發展核心素養,提升數學學習水平。在學生獲得良好發展的情況下,教師的數學教學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善問”的策略
(一)營造輕松氛圍,激發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學生發現、探究問題的保障,是學生“善問”的基礎。所謂的問題意識是指人在認知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或現象,并因此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狀態[2]。教學環境是影響學生發揮問題意識作用的關鍵因素。傳統的教學實踐表明,緊張的教學氛圍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情感,甚至產生逃避課堂的想法,因此,教師應當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1.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輕松的教學氛圍離不開和諧的師生關系。受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影響,學生很容易自覺地走進數學課堂,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此,教師應當著力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一方面,在師生日常的相處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交流內容可以五花八門,但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如喜歡的明星、遇到的數學學習問題、與父母的相處情況等。這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拉近師生心與心的距離。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和諧的師生交流中,學生會自覺地走進數學課堂,為“善問”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對學生實施賞識評價。如,當后進生完成隨堂練習題時,教師可以贊賞他的良好行為;當中等生幫助其他學生解決了一道數學練習題時,教師可以給予其贊賞;當學優生在小組中帶領其他組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可以贊賞他。這樣,每個層級的學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師的關注,發現自身的優點,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積極投身數學學習,為“善問”打好基礎。
2.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落實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應用多樣手段營造出的能產生情感反應的學習環境[3]。李吉林情境教學實踐表明,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自覺發揮良好思想、意識的作用,著力探究學習內容。為此,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發現、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時,為了使學生認識“升”,筆者創設了生活情境。具體來說,筆者要求學生拿出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容器,鼓勵他們與小組成員共享,并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容器的容量。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遷移已有認知,輪流介紹容器的容量及其使用的單位。之后,筆者選擇了幾名學生,鼓勵他們介紹本組容量最大和最小的容器?;趯W生的介紹,筆者引導他們思考“1升有多少”,同時拿出量杯,對其進行簡單介紹。接著,筆者向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中灌滿水,引導學生思考其容量。這時,有學生自發提問:“可不可以用量杯來測量容器中的水?”此問題為其他學生提供了思路。于是,全體學生請求筆者開展實驗。在整個情境中,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地發揮問題意識的作用,踴躍提問,推動了課堂教學發展。
(二)改進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發問
1.前置課堂,讓學生發現問題
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生建立初步認知的途徑[4]。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學習難點、學習問題等,能夠在心中有數的情況下走進數學課堂。這樣,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會始終關注教學過程,及時提出問題。教師應當依據教學內容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以下預習任務。
任務一:知識儲備
復習鐘面:鐘面上有( )個數字,有( )個大格子,每個大格子中都有( )個小格子。
任務二:新課先讀
我們常常用秒計算很短的時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你知道秒和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分析與解答】
鐘面上最細最長的,走得最快的針是( )。
觀察鐘面,我們可以發現:秒針走一個小格子就是( ),走一圈是( )個小格子,也就是( )秒。同時可以看到,分針走了一個小格子,是( )。由此可知,( )分=( )秒。
任務三:規律總結
1秒是( )。
任務提示:在完成每項任務的過程中認真思考,填寫答案,總結自己想到的其他問題,在課堂上與其他人一起討論。
2.回歸課堂,讓學生提出問題
發現問題是學生“善問”的前提,提出問題是學生“善問”的關鍵[5]。大部分學生不善于提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掌握良好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當教授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
(1)讓學生在新舊知識連接處提出問題。新舊知識連接處是學生遷移認知,產生認知沖突的地方。在此處,學生很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新舊知識連接處作為引導學生提問的切入點。以“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分數和比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很多學生很容易混淆二者。在課堂上,筆者先引導學生思考:“比和之前學過的哪一知識點相似?”通過調動知識儲備,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分數。筆者趁機引導學生對比比和分數,發現、提出問題。學生紛紛提問:“比和分數之間有哪些區別?”“分數可以和比畫上等號嗎?”“分數可以表示比的含義嗎?”筆者在黑板上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他們一一解決,推動課堂教學發展。
(2)讓學生在教學重難點處提出問題。重難點通常代表一節課的核心知識,是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一大阻礙。大部分學生很容易在此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這節課的一大難點?;诖?,筆者在黑板上書寫了兩個分數,即2/5和1/3,引導學生先通分再比較大小。此時,有一名學生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要先通分?在不通分的情況下,難道比較不出兩個分數的大小嗎?”另一名學生也提出了問題:“除了先通分再比大小,還有哪些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方法?”還有學生提出了問題:“可不可以先把分子變成一樣的數,再去比較兩個分數的大?。俊边@些問題開拓了數學課堂的探索空間,筆者圍繞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促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掌握重難點知識。
(3)讓學生在知識結論對立處提出問題。數學教學改革倡導學生敢于質疑已有的知識結論,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識結論對立處是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以“除法運算律”的教學為例。在講解a÷b÷c=a÷(b×c)這一運算定律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每個符號。學生很容易發現符號的變化之處,并提出疑問:“÷和×是兩個不同的數學符號,為什么可以互相替換?”“按照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可以將原式變為a÷b÷c=a×
(b÷c)?”一個個問題引發了全體學生的關注,驅動他們積極思考,掌握正確的數學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逆向思維經驗,這有利于他們今后自主地在知識對立處發現、提出問題,提升“善問”水平。
(三)豐富語言積累,學會描述問題
“善問”是一項語言表達活動,有時,學生可以找準切入點,發現問題。但是,其在提出問題時卻出現諸多的問題,如詞不達意、邏輯混亂等,影響了問題提出效果[6]。造成此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學生缺乏豐富的數學語言儲備。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再現,是表達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種語言,具有規范性、嚴謹性和準確性。倘若能豐富語言積累,學生便可以邏輯清晰、準確簡潔地表述數學問題,提高問題提出質量。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教師應當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會描述問題。
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一些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會模仿教師的語言表達。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在豐富自身數學語言儲備量、提升語用水平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使用清晰、規范、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在不斷模仿的過程中豐富數學語言儲備。在學生完成數學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圈點勾畫其中的關鍵詞,分析其與問題的關系,使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摘抄關鍵詞,如“……是……的幾倍多”“最多”“最少”等,標注其使用方法,由此豐富數學語言儲備,為描述發現的數學問題做好準備。
三、總結
總而言之,“善問”可以使學生在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獲得良好發展,是學生通往數學知識寶庫的鑰匙,也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保障。小學數學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利用多樣的方式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問題意識的作用下,積極體驗課前預習活動、課堂學習活動,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也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儲備數學語言,使其學會描述數學問題。這樣,學生便可以成為一名“善問”的人,也會因此獲得良好發展。在學生有所發展的情況下,教師的數學教學質量自然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榮,高光杰,陳夕輝.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3(10):45-47.
[2]張琪蓮.小學第三學段學生數學提問能力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3]張全桑.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學生提問能力薄弱的原因與對策[J].教育界,2022(21):35-37.
[4]翁文順.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學生提問能力薄弱的原因與對策[J].試題與研究,2021(30):41-42.
[5]張楠.讓學生的“提問”不再成“問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8):53-54.
[6]袁良敏.促進學生提問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