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本文探討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從育人視角出發,如何整合性地設計單元作業。文章首先闡述了整合性設計的三大原則,即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強調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體驗、知識掌握和技能發展,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接著,提出了以“育人”為導向的單元作業設計思路,包括梯度化建構單元作業目標、個性化定制學習任務、策略性地運用“文本”分析、“思維”進階和“人本”解讀。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文章展示了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這些設計策略,以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育人視角;單元作業;整合性
作者簡介:饒書萍(1993-),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一級教師。
學科育人視域下的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不僅關注語言知識的傳授,更重視通過英語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現單元作業的整合性設計,以促進學生在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全面成長。
一、學科育人視域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整體性原則是指單元作業設計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體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和這些要素如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合。這種設計理念要求教師不僅關注單一的語言知識點,還要將這些知識點嵌入到更廣泛的教育背景中,使學生能夠在多個層面上進行學習和理解。整體性原則的核心是認識到語言學習不是孤立發生的,而是與學生的文化背景、個人興趣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緊密相連。這種原則強調了學習內容的連貫性和上下文的重要性,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新學的語言知識與已有的知識體系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深度。
(二)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要求教學活動和作業設計必須以促進學生個體長遠發展為核心,關注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潛能挖掘和能力提升。這一原則的實質是將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視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發展性原則強調學生的英語學習應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其中每一項活動和作業都應當考慮到學生認知和情感的發展階段,以及他們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習英語知識,還要通過語言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社交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在小學英語教育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它要求教學內容和作業設計緊密貼合學生的實際使用需求,確保所學知識能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未來實際場景中得到應用。這一原則的核心在于強化語言學習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活質量,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用性原則關注的是語言學習的現實意義,即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和技能能否在真實環境中發揮作用,是否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交流和理解世界。它強調學習內容應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以及能夠為他們將來在社會中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實際幫助。
二、學科育人視域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的思路
(一)“育人”導向:梯度化建構單元作業目標
在育人視角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的整合性設計策略要求教師在設定作業目標時,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梯度化建構單元作業目標的核心在于將學生的發展需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形成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學習階梯。
這一過程要求教師深入理解小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出既能夠系統地傳授語言知識,又能夠全面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情感態度培養與價值觀形成的作業。在這個過程中,作業的設計應當體現出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通過多樣化的任務和活動,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需求。另外,梯度化的單元作業目標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適時調整作業難度,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挑戰和成長。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What a day!”的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圍繞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梯度化地構建作業。首先,作業設計應注重詞匯的學習,如sunny、windy、cloudy等,這些詞匯是描述天氣的基礎,對于學生理解和表達天氣變化至關重要。其次,也要注重句型的學習,如“It was sunny/cloudy/windy.”和“What happened?”,這些句型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詞匯的運用,還培養了他們用英語進行簡單敘述和提問的能力。
進一步地,作業設計需要包含一般過去時態的不規則變化練習,通過描述圖片或過去的事件,學生能夠在實際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這不僅提升了語法技能,也鍛煉了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提供不同難度的練習,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通過這樣梯度化、多維度的單元作業設計,學生不僅在語言知識上得到了系統的學習,而且在思維能力、情感表達和文化理解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二)“學習”需求:個性化定制兒童學習任務
在當代教育理念中,學習者的需求被放在了核心位置,這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個性化定制兒童學習任務意味著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習風格、認知水平以及個人特點來設計作業,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作業中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這種設計策略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包括他們的優缺點和學習障礙,從而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材料和活動。
個性化作業的設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作業,如探究性學習任務、創造性活動、角色扮演等,這些任務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的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個性化學習任務。針對詞匯學習,如air、smoke、rubbish等,教師可以設計圖片匹配、拼讀游戲或者環保主題的繪畫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掌握單詞。這些活動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進行調整,例如,對于喜歡繪畫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畫出一個干凈的城市,并標注相關詞匯;對于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制作垃圾分類的模型。針對句型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或情景對話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如“What makes ... dirty/messy?”和“What can we do to ...?”等句型。
這種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增強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清潔活動,將學到的詞匯和句型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通過這樣的個性化作業設計,學生能夠在實際參與中獲得成就感,并提升英語水平,同時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三、學科育人視域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文本”分析:在主題情境中學會理解與表達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文本分析是一個關鍵的教學策略,它通過將學習內容嵌入到豐富的主題情境中,幫助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語境中學習理解和表達。這種方法強調了語言的實際使用價值,而不僅僅是抽象的語法和詞匯學習。通過文本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在邏輯和文化背景,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該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文本作為教學材料。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故事復述等多種互動形式,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和運用能力。此外,文本分析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他們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分析和評價能力。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故事情境的方式引入詞匯firecrackers、fireworks、a lion dance、red packets等,讓學生在了解春節習俗的同時學習相關詞匯。通過故事講述或情境模擬,學生可以在具體的文化背景中學習和使用這些詞匯,從而加深對其含義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練習使用一般將來時態的“be going to”結構,例如,通過問答練習詢問他人的節日計劃,或者描述自己的計劃。這樣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語法結構,還能夠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語言運用的實踐能力。此外,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與春節相關的課外活動,如制作春節賀卡、模擬發放紅包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節日的樂趣,同時鞏固和擴展語言知識。通過這樣的文本分析和情境模擬,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語言,還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體驗。
(二)“思維”進階:在問題鏈接中習得語用與語感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思維”進階是指通過各種問題鏈接,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展,幫助他們習得語用和語感。這一策略要求教師設計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任務,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語言的運用規則和文化內涵。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學習到語言知識,而且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為了實現思維的進階,教師應該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推理、分析和解決問題,掌握語言的實際使用方法。這些問題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在思考中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意義和樂趣。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合作,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共同探究問題,這樣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的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圍繞單元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與tidy、messy、habits、in order、finish、always、sleepy、bedtime等詞匯相關的思維任務。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的日常習慣,如整理房間、按時作業和規律作息等,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習慣背后的重要性和意義。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境模擬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使用所學短語和句型,例如模擬家庭對話,討論如何改善家庭成員的不良習慣。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學生就“早睡早起”和“熬夜學習”哪個更有利于學習展開問題討論,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運用語言,還能夠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如何描述自己的習慣,還能夠通過思考和實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在語言學習中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三)“人本”解讀:在跨界融合中獲得情感與文化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人本”解讀是指將學習者置于教學的中心,強調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文化獲得。該策略涉及將語言學習與學生的個人經驗、情感認同以及文化理解緊密結合,以此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習得語言知識,而且能夠在跨界融合的過程中,欣賞和理解不同文化,進而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具體實施上,教師應設計能夠觸及學生內心、引發情感共鳴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體驗和感悟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是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觀看國際電影片段、參與模擬國際交流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語言實踐中增進對外語文化的理解,還能夠在情感層面上與不同文化建立聯系,形成積極的文化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單元中的詞匯如stay、sound、Disneyland、Taipei、photo、travel、traveller、different、summer holiday、go back to、how long、Ocean Park、travel around the world等,設計一系列與暑假旅行計劃相關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暑假旅行經歷或夢想中的旅行計劃,鼓勵學生使用將來時態表達自己的旅行計劃,并通過展示照片或制作旅行海報的方式,介紹旅行目的地及當地文化特色。其次,教師可以組織一個“環游世界”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扮演來自不同國家的旅行者,用英語介紹各自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節日慶典,比如迪士尼樂園的游行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練習語言技能,還能夠在模擬的跨文化交流情境中,增進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和尊重。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在情感和文化層面上也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實現了真正的全人教育。
四、結語
通過對學科育人視域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整合性設計策略的深入分析,展示了如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以及如何通過個性化和策略性的作業設計,促進學生在多個層面的發展。本文強調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單元作業設計應超越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全人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實踐案例的分析,為教師提供了實用的指導策略,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設計作業,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實現語言知識的掌握和個人潛能的開發。
參考文獻:
[1]趙麗娜.大觀念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4(10):34-36.
[2]余藍苑.小學英語單元整體項目式作業設計[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4(10):52-53.
[3]倪巍嶺.“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探索[J].教育界,2024(26):50-52.
[4]陳惠娣.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J].校園英語,2024(37):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