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立意;整合;引領;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31-02
江蘇省淮陰中學劉璇老師有著過硬的專業素養、質樸的教育情懷。她是淮安市首屆教育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劉璇名班主任工作室連續6年著力于班主任隊伍建設,為全市輸送了許多骨干班主任;她長期堅持擔任班主任,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與有效實踐,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從文化建設、課程融合、實踐活動等多維度激發學生“創新報國”的志向和內驅力。她通過追根溯源、文化熏陶、課程奠基和知行合一等多種方式,打造全方位的育人育才體系,具有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一、立意高遠,多維育人
劉老師緊扣黨的二十大關于人才強國的戰略任務,將班級管理與國家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報國志向,富有時代性和使命感。她注重文化傳承,充分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資源,如李更生先生的“豎起脊梁擔事”精神、周恩來總理的崇高品德,為班級文化建設注入深厚的底蘊,使學生在傳承中樹立遠大理想。她從物型環境到人文環境,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課堂教學到實踐活動,構建了一個全面、立體的育人體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特長培養。劉老師還搭建了多維度育人的實踐平臺,組織學生走進實驗室、企業、醫院等單位開展社會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和成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二、整合資源,借力賦能
一是整合學校資源。劉老師借助學校系統設計的基礎類、通識類、特長類等多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特長培養提供豐富的選擇。劉老師全程參與,進行信息收集、心理疏導,組織交流活動,助力學生學業水平提升,培養創新人才,凸顯學科基礎的重要性和班主任的光榮使命。
二是融通家社資源。劉老師巧妙地挖掘家長的職業背景、人生經驗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貼近實際生活的學習素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接觸到課堂之外的廣闊世界。這樣的資源整合方式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還增強了教育的實踐性和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校家社的協同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三、價值引領,成效顯著
劉老師積極探索加強家校協同、匯聚創新報國合力的方式方法。她開展每周家長講壇活動,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助其進行職業思考;組織月度校外實踐活動,借助家長的社會資源讓學生感受科技魅力和樹立報國志向;舉辦年度班本特色活動,提升家長認同度,增強育人合力,助力孩子做出“大我”式職業選擇,為孩子成長提供支持。教師與家長共同圍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挖掘整合家校育人資源,優化協同策略。
所有活動都圍繞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創新報國的目標展開,在拓展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如通過講述中國工匠精神、消防科技創新、大運河文化傳承中的匠心精神等,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目標。全班學生多人被高水平大學錄取,進入各類特色實驗班,體現了班級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的成功。學生的專業選擇體現了高尚的價值觀和使命感,無論是投身醫學,還是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都展現了創新報國的志向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師生取得的顯著成果,展現了一套較為完善且有效的學業提升和創新人才培養策略,具有創新性、實踐性和教育價值。
四、精耕細作,多元成長
每周的家長講壇、月度的校外實踐和年度班本特色活動,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且具有系統性和持續性。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家長與學校、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這種深度協同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也提升了家長對教育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同時促進了家長自身的成長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劉老師正確的教育理念培植下,學生帶著在淮陰中學養成的創新與擔當品格奔赴未來。在眾人同向奔赴中,也形成了師生相互成全的關系,教師在學生成長中實現專業成長,并明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和教師的使命擔當。
劉老師作為新時代班主任,在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路徑上不斷前行。她將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關注和拓展,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研究“如何為個別學生的特殊興趣和天賦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繼續探索與高校、企業等更多外部機構的合作路徑,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和資源;持續對畢業生發展進行跟蹤調研,以更好地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活動反饋與評估機制,同時對活動的教育效果進行評估,衡量活動對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升和價值觀形成的實際影響,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依據,為其他教師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借鑒經驗。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迫切要求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著力造就一批為國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對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劉老師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文化,著力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
(作者系江蘇省淮安市教學研究室中小學德育教研員,高級教師,淮安市首屆教育名師工作室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