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161年,南宋采石磯之戰是南宋危在旦夕之時,南宋軍民在文官虞允文的率領指揮下,以不足2萬人的兵力完敗金軍近40萬人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這對新時代的強軍建設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南宋|采石磯之戰|啟示
一、南宋采石磯之戰的概述
(一)采石磯之戰的背景
1127年,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在臣民的擁護下,在商丘登基稱帝,史稱南宋。軟弱無能的趙構面對金軍的步步緊逼,被逼無奈,于1141年與金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著名的“紹興和議”。
1149年,完顏亮發動政變,奪取皇位。完顏亮稱帝后,對金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改革,極大地強化了中央集權。完顏亮于1153年將都城定于燕京,隨之激勵北地游牧的女真族人南遷以開墾農田,同時大規模進行貨幣的制造與發行,推動了女真族從游牧生活向農耕文化的初步轉型。他不斷地將首都南遷,正如他詩詞里所寫“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他步步為營,時刻企圖奪取江南。隨著金的國勢日益強盛,就在“紹興和議”達成僅僅20年之久,完顏亮便向南宋發起了全面進攻。
1161年秋,完顏亮調集40萬大軍,兵分四路,全面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南宋。這是南宋自“紹興和議”之后,又一次面臨著亡國的危機。完顏亮親率以女真鐵騎為主的17萬主力大軍進攻淮南,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在河南、江淮地區的南宋守將幾乎對金軍的進攻沒有作任何堅強而有力的抵抗,一觸即潰,迅速向南逃竄。10月初,完顏亮順利地把戰火推進到淮河北岸。
南宋在淮西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是王權。當他接到金軍大舉進犯淮西的情報后,嚇得面如死灰,帶著部隊倉皇地一撤再撤,主動放棄抵御北方騎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淮河,致使金軍暢通無阻地渡過淮河。隨即,宋軍主力退到和州(今安徽和縣)。王權在此刻被恐懼所支配,直接選擇了逃離,他所帶領的部隊,共計1800多人,撤退至采石磯(現位于安徽馬鞍山西南部)。完顏亮在和州攻克之后,面對著搖搖欲墜的宋軍,氣焰更加囂張,策劃著渡江而擊,直取臨安。為了籌備渡江,金軍在整個江北地區瘋狂掠奪民船,并迫使民眾為其造船。此時,南宋依賴的長江天然防線可能隨時遭遇突破,國亡之危近在眼前。在1161年10月末,金軍已經做好了渡過長江的全面準備,到了11月初,他們逐漸接近了長江防線的最終堡壘——采石磯。
(二)采石磯之戰的經過
宋高宗趙構為挽救危局,任命諸軍統制李顯忠負責整個長江防線,同時,委派虞允文督促李顯忠赴任,并犒賞駐扎采石磯的宋軍。
1161年11月8日,虞允文到達采石磯。然而此時李顯忠卻還未到任,危險時刻,采石磯的宋軍各路隊伍缺乏統一領導,士兵們的斗志極其低落,陣地混亂不堪,整條防線隨時可能被敵方攻破。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原本是文官的虞允文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起領導江防的職責。他把眾將領召集在一起,對大家說如果完顏亮大軍成功過江,大家又能逃到哪里去?逃得了一時也逃不了一世呀?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就是我們面前的這條長江。如果我們能牢牢地控制住長江天險,我們就可以死里求生。而且國家養大家這么久,難道就不能為國而戰,精忠報國?眾將都說,主要是沒有統率。虞允文說:“李顯忠還沒到,我愿意帶領大家在此拼死一戰。”眾將士們受到振奮,士氣高昂,紛紛表示要和金軍決戰到底。
虞允文隨即精心而又周密地部署防務。面對金軍在數量上的巨大優勢,虞允文采取策略,利用己方的長處,主力為18000人的水軍,以發揮宋軍在水面作戰中的強大實力。他把步兵和騎兵有限的力量藏于山后,同時安排了眾多重型車弩和強弩,準備對付登陸的金軍騎兵;而水軍主力則沿江設防。虞允文把精銳的海鰍戰艦分成五隊,中心是主力,兩側各有一隊負責掩護,另外兩隊則隱蔽于小港之中,作為預備力量。面對來犯的強敵,周邊的百姓們自發地全力支援抗戰,他們動員了大量民兵來輔助官軍作戰,并且參與搬運軍糧和其他軍事物資。
1161年11月8日,完顏亮領導下的金軍乘坐著搶奪來的眾多民船,從采石磯的楊林河口啟航,啟動了南渡長江的行動。江面上遍布著金軍的各式船舶。當敵軍先鋒的70艘船只即將靠岸時,文官出身的虞允文展現出無畏的勇氣,親自登船指揮作戰。虞允文的英勇行為顯著提升了士兵們的戰斗精神,他們呼聲震天,操控著巨艦,以有序的隊列沖向金軍。轉瞬之間,長江的廣闊水域上,喊殺聲此起彼伏。
宋軍強大的水師艦隊,就像一道巨大的水上城墻,橫亙在金軍面前。巨大的海鰍戰艦宛如浮動的堡壘,金軍的小船在其面前顯得脆弱無比。海鰍戰艦在金軍船隊間穿梭沖突,所向披靡。此外,虞允文部署的弓箭手也開始了密集的箭矢攻擊,箭雨密集得讓人無法抬頭。同時,宋軍還操作著戰艦上的重型投石機,對金軍發起“霹靂炮”的猛攻。江面上頓時炮聲震天,煙霧彌漫。隨著“霹靂炮”的爆炸,碎片和石塊四處飛濺,金軍士兵和將領紛紛被擊殺,落水者無數,傷亡極其嚴重。
在宋軍強大的艦隊打擊下,殲敵四千余人,殺死萬戶長2人,俘虜千戶長5人、女真士兵500多人。戰敗的金軍不得不向著楊林河方向潰逃,宋軍贏得了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之后,宋軍統帥虞允文對初戰告捷的將士們進行了慰勞,并準確地預見到“敵人雖今日敗退,明日必然再次來犯。”于是,虞允文通宵達旦地調整了作戰計劃,利用已經獲得的江上絕對控制權,他指令主要艦隊的兵力封鎖了楊林河口,阻止金軍船只逃脫。此外,他還派出了一支分艦隊,趁著夜幕的遮掩,運載陸軍沿著水道悄悄繞至金軍的后方。到了清晨,金軍如期發起了攻勢。宋軍的分艦隊抵達目的地后,立即向金軍發起了遠程火箭的攻擊。金軍毫無防備,火箭引發的密集爆炸和火災使得他們迅速崩潰。陸軍在艦隊的炮火支援下,從后方向金軍營地發起猛攻,并放火焚燒。此時,封鎖楊林河口的主力艦隊也開始了對金軍的全面攻勢,先是艦炮的猛烈轟炸,隨后艦隊逼近岸邊,水兵用強弩和重型火力對金軍騎兵進行打擊。在宋軍的多面夾擊下,金軍很快遭受了嚴重的挫敗。金軍三百余艘戰船都被宋軍燒毀,退路徹底被截斷。
戰事在向著不利于金軍的方向發展時,金國內反對完顏亮的勢力也趁機秘密謀反。1161年11月下旬,金軍將領完元宜發起叛亂,帶領士兵沖擊御營,導致完顏亮被殺。進入12月,金軍開始全面撤退,南宋軍隊則緊追不舍,成功收復了兩淮地帶。采石磯之戰以南宋的輝煌勝利和金軍的慘重失敗作為結局。
(三)采石磯之戰的歷史意義
采石磯之戰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采石磯之戰是南宋對金國的一次重要勝利,是南宋水軍在長江上的一次成功防御戰。此戰不僅挫敗了金國的南侵企圖,也極大地振奮了南宋軍民的士氣。正因為在虞允文這位統帥的帶領下,宋軍在采石磯的拼死作戰,才最終守住了長江的防線,迫使金軍停止了南侵的步伐,從而挽救了南宋的命運,使南宋得以繼續維持其獨立地位。采石磯之戰展現出南宋軍隊在強敵面前的頑強抵抗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也為南宋后來的戰爭防御策略提供了寶貴的作戰經驗。
二、采石磯之戰對新時代強軍建設的啟示
采石磯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寡敵眾的戰例。在這場戰斗中,宋軍僅以不到2萬的兵力,戰勝了金軍的40萬大軍,取得了驚人的勝利。這給當今面對“世所難料,時所難料”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強軍建設帶來極大的啟示[1]。
(一)建設素質過硬的軍事人才是基礎
強軍建設關鍵靠人才。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采石磯之戰宋軍的勝利最重要的是由于宋軍主帥虞允文的杰出指揮才能和組織能力,如果沒有虞允文的高效組織和杰出領導,采石磯之戰的結局可能會大不相同。新時代的強軍建設需要政治過硬、軍事過硬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二)打造一支全新戰略性兵種是關鍵
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的和平與發展,是強軍建設的目標。南宋的水師力量在戰斗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依仗著一支強大且明顯占優的海軍艦隊,以及包括大型海鰍戰艦在內的多種先進武器,宋軍才能在人數上少于金軍的情況下,取得戰爭勝利[2]。目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復雜嚴峻,必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力量體系。
(三)探索出一條全民自衛的新路徑是保障
我國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必須始終依靠人民[3]。在采石磯之戰期間,當地居民的大力協助對于戰事的勝利貢獻巨大。戰斗的全過程中,當地民眾積極參與,為軍隊運送了大量的糧草和武器等必需的軍事物資[4];部分居住在該地區的漁民與獵戶,自帶武器和船只,積極投身于戰場,與敵人正面交鋒,并對四處逃竄的敵軍進行了追擊和剿滅[5]。因此,強軍建設必須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于民,提高人民群眾的國防安全意識和參戰支前的能力。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書岐.宋冠英:屯留走出的開國大校[J].文史月刊,2022(05):27-32.
[2]李佳敏.1234-1238年闊出征南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
[3]黃健.南宋末年京湖戰區的戰役與戰略[D].華中科技大學,2015.
[4]郭成忠.淺析孫子戰術思想在古代經典戰役中的運用實踐[J].孫子研究,2022(04):88-93.
[5]中國古代著名戰役赤壁之戰[J].紅領巾(低年級)2009(03):34-35.
(作者簡介:方良平,中共贛州市委黨校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黨史;廖昕,中共贛州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黨史;趙旭,中共贛州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