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關乎個人的職業發展,也與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愛國主義教育為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了價值導向,激勵他們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關注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融合的價值體現在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本文旨在探討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其融合的價值,分析如何有效地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以培養出既具專業能力又富有愛國情懷的人才,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愛國主義教育
一、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邏輯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論的應然要求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理論邏輯關系。恩格斯認為感覺、思想、動機、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可以成為推動人行動的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論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實踐的重要性[1]。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更加關注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而愛國主義教育則為他們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方向指引。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職業發展的意義不僅在于個人的成功,更在于為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這種認識促使他們在選擇職業時,能夠更加關注那些對國家和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業和領域,從而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2]。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論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來檢驗和豐富自己的職業選擇。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參與到國家建設和社會服務中去,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實踐中深化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形成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論的深刻內涵。
(二)實踐邏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實踐淬煉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實踐邏輯,可以通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實踐淬煉來深入理解。這一歷史不僅是中國共產黨自身發展的歷程,也是中國社會變革和發展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和實踐指導。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強調,任何職業選擇規劃都應服務于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發展。高校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職業發展不僅關乎個人的成就,更與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應當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結合,形成服務社會的職業目標。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精神,為大學生提供了重要的思維方式[3]。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大學生應當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形成科學的職業發展觀,在復雜的職場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實踐淬煉,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邏輯。通過學習和借鑒黨的歷史經驗,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歷史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賡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規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道德基礎。在職業選擇中,大學生應當秉持誠信、責任和奉獻的精神,追求不僅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更是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勤奮學習”和“自我修養”,這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大學生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中華文化中“學而時習之”的思想,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成長,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職場環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教育密切相關。傳統文化強調個人與國家、社會的緊密聯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應當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的需要相結合,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大學生能夠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動力。
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的價值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這種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也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一)增強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大學生能夠在職業選擇中關注社會需求,選擇那些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職業。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鼓勵他們選擇那些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業,如教育、醫療、環保等。此外,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也是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直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問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踐中,他們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職業技能,還能夠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到為社會貢獻力量的成就感。增強社會責任感的結果,不僅體現在學生的職業選擇上,更體現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往往會在未來的工作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注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種責任感的培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培養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幫助學生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避免盲目追求物質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愛國主義教育則強調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5]。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職業選擇的社會意義,強調他們在各自領域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的貢獻,激勵學生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職業理想。此外,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如愛國主義主題演講、紅色文化教育等,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感。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能夠幫助他們在職業選擇中更好地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形成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的價值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的結果,體現在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中。具備正確價值觀的大學生,往往會在職業生涯中追求更高的目標,不僅關注個人的職業發展,還關注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繁榮。他們會在工作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三)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個人的職業發展不僅關乎個人的成就,也與社會的進步密切相關。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使大學生在追求個人理想的同時,關注社會的需求和發展。通過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大學生能夠在職業選擇中關注社會需求,選擇那些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職業。促進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結果,體現在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中。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往往會在未來的工作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注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種責任感的培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可以幫助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路徑
(一)結構路徑:理論實踐結合,創新教育模式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理論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高校應與企業、社會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機會,特別是在國家重點項目、公益活動等領域。通過參與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獲得寶貴的職業技能,還能在實際工作中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不同職業的工作環境和職業要求,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和市場需求。這種實踐經驗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還能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感受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使命感,在實踐中體會到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此外,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社區服務等形式,讓學生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問題的緊迫性,從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二)技術路徑: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榜樣引領作用
在新時代的高校教育中,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一是將愛國主義主題活動的開展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職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活動的同時,結合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職業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在演講比賽中,可以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理想中的職業與國家發展的關系,探討如何在各自的領域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這樣的結合,學生不僅能增強愛國情懷,還能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增強對未來的信心。二是榜樣的引領。高校可以邀請優秀校友或社會各界的愛國模范人物,分享他們的職業發展經歷和愛國情懷。這些校友往往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們的經歷和故事能夠激勵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在分享會上,校友可以談論他們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這樣的分享不僅能夠讓學生看到成功的可能性,還能讓他們明白,愛國主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三)制度路徑: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建立評價反饋機制
高校應當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整合,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可以開設“職業生涯與社會責任”課程,幫助學生理解職業選擇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課程內容可以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基礎、職業發展理論、市場需求分析、個人能力評估等,同時融入愛國主義的相關內容,如國家發展戰略、愛國主義教育、社會責任與職業選擇等。同時,高校可以開發跨學科的課程,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關系。例如,可以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探討職業選擇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建立課程評價與反饋機制,定期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課程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了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實用性,高校應當豐富課程內容,結合時事熱點和社會發展趨勢,增加與職業生涯規劃和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案例分析、討論和實踐活動;可以引入當前社會中涌現出的優秀職業榜樣,邀請行業專家或成功校友來校分享他們的職業發展經歷和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分析他們的職業發展路徑和對社會的貢獻,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這種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在追求個人職業發展的同時,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他們在選擇職業時更加關注國家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通過這種融合,高校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既有專業能力又具備愛國情懷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肖晴,應欣妮.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論述[J].大學,2023(02):153-156.
[3]韓玉璞.紅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2):29-32.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崔欣玉.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0):62-65.
(作者簡介:劉宇鑫,遼寧何氏醫學院研究實習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