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教師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角度出發,整合并拓展資源,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強調學生主體地位,以多元化的體驗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細化方法步驟,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呈現可視思維,培養學生整合概括的能力;鼓勵多元思考,培養學生理解推斷的能力;鏈接閱讀媒介,培養學生欣賞應用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元素;特色課程;課程開發;課程實施
“素養”不是知識,也不是指某項技能,而是個人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與技術的品格和能力。數字化閱讀是利用數字化媒介進行的閱讀,既指閱讀方式的數字化,也指閱讀內容的數字化,它是一種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于一體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是依托數字化平臺獲取信息,并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應重視信息化環境下的資源建設,關注語文學習過程中生成性資源的整理和加工,運用課程資源,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要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數字資源與閱讀活動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以數字化閱讀豐富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不斷拓展課程資源的領域,在不斷融合中打造數字賦能的語文閱讀實踐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獲取信息、整合概括、理解推斷、欣賞應用等方面的閱讀素養。
一、細化方法步驟,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描述中指出,在閱讀過程中能根據提示提取文本的顯性信息,通過關鍵詞句說出事物的特點,作簡單推測。在閱讀過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預測情節發展。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明確,信息提取是從文本中捕捉顯性信息或隱性信息的過程,學生在提取的過程中要做到及時、準確而完整。以三年級下冊《花鐘》一課為例,學生默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話提示了這一段的主要意思呢?把句子圈畫下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經歷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定位。學生找到句子并且畫下來。在這一步結束后,學生通過截圖、拍照、上傳功能,將自己畫下的句子發送給教師,教師則及時了解班級學生提取關鍵句的正確率。學生所選擇的句子存在分歧,有人說是“鮮花朵朵,爭奇斗艷,芬芳迷人”,有人說是“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可見,學生對于“如何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還存在能力達成不到位的情況。
第二步:比較。學生將所提取的句子與段落中的其他句子進行比對,判斷自己所選擇的句子是否可以集中體現整段話的主要意思。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在數字化閱讀中,圖、文、聲、色兼具的教材更具吸引力,因此,教師應利用好教學平臺上的“數字教材”,通過頁面截圖等功能,拆分段落內容,讓句子與自然段文字的對比更清晰。學生分別展開對比,從而發現:第2句話才是段落關鍵句,它能更準確地幫助我們概括段意。
此刻,紙質文本已轉變成了數字化資源,學生在更即時、直觀的狀態下進行信息提取和對比,縮短課堂時間,提升指導效率。
第三步:提煉。教師引導學生抓關鍵字對長句進行濃縮——“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句話太長了,怎么樣可以讓語言變得更簡潔呢?課堂上,教師并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平臺數字教材“畫筆”功能,自己嘗試圈下關鍵詞,再連詞成句。學生在討論、判斷以及表達的過程中,共同提煉出表達更為簡潔的句子“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最后,教師出示學習小錦囊:閱讀時,可以借助關鍵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有的關鍵句不需要修改;有的需要我們根據段落的提示把重要信息找出來再進行概括;有時關鍵句是問句,我們需要把它變成陳述句。
數字化賦能的課堂讓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變得更加容易,它讓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具有紙質媒介無法相比的優勢,它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借助學習平臺和數據統計技術,能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態變化,實現課堂動態的管理,實現課堂教學的精準突破。在《花鐘》一課中,教師細化了步驟,借助數字化閱讀的方式助力學生準確提取信息。此外,教師還可以隨時將學生的閱讀批注圈畫同步呈現在電腦終端上,實現班級分享,即時點評,真正體現學生探究的過程。
二、呈現可視思維,培養學生整合概括的能力
“互聯網+”數字技術加速了教育進入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教學過程的數字化、精準化、可視化成為新的需求。數字化技術促進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同時也改變了共享與交流信息的方式。新課標在第三學段的要求中指出,學習記筆記、列大綱、寫腳本、畫思維導圖等整理和呈現信息的方法。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數字化閱讀即時、開放、互動的優勢改變了紙質文本的線性閱讀邏輯,它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交流變得更開放而便捷,可以幫助學生更精準地達成目標。
整合概括是閱讀教學中的訓練重點,教師可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更快提煉并概括主要的觀點,并通過用圖形、符號等直觀方式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使指導過程更清晰明了。這對于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訓練學生的概括技能,都是非常有效的。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指導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取信息—梳理關系—整理概括—了解寫法”的閱讀指導策略對學生進行引導。筆者以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為例,來談談指導的過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教師設置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抓關鍵句厘清課文各部分的內容:默讀課文,邊讀邊想,你獲取了哪些關于地球的信息?借助關鍵句說說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在學生反饋后,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哪些段落的意思可以聯系在一起?合并相關的段落,提煉合并后的內容要點。”教師做示范,引導學生將第一、二自然段的意思合并起來,可以概括成:地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又是那樣的渺小。接著,學生合并其他的段落,歸納出以下關鍵句: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人類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壞以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第二步,梳理關系。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中思維導圖邏輯圖,在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圖的呈現形式,梳理課文結構,了解層級關系,明確表達順序,實現思維的可視化。教師投屏出示學生之前提煉的四個關鍵句,再呈現思維邏輯框架圖,引發思考:這四個關鍵句之間有什么關系?作者主要想表達什么觀點?與同學展開討論,再請小組代表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分別把句子填入方框中。
第三步,整理概括。教師通過討論與填句,引導學生發現句子關系,明白作者表達的主要觀點:正因為地球美麗渺小,而且資源有限,再加上無法移居,所以我們必須保護地球。因此,關鍵句“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中心觀點。
第四步,了解寫法。借助思維導圖(如圖1),探究作者是如何表達主要觀點的。
通過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觀點的方法:先從地球的美麗與渺小談起,接著指出有限的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且人類又無法移居其他星球,讓讀者認識到“地球只有一個”,保護地球,刻不容緩。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學習把有聯系的知識點內容串聯起來,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厘清思路、把握重點,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條理性,提升他們整合概括的能力和歸納推理的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多元思考,培養學生理解推斷的能力
數字賦能的閱讀教學,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感知、內化、分享的機會,也更能夠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的過程中,紙質文本的閱讀理解策略與途徑,主要通過聯系上下文的語境推想詞意,或者查閱相關的工具書獲取詞語的意思。而數字化的閱讀理解除傳統方法外,還可以運用聲音、圖片、詞語理解超鏈接、在線字詞典工具、社交網絡等途徑獲得幫助,學生的理解更多元化、個性化了,對于詞句的感悟也會更深入。因此,教師要巧借技術手段的“腳手架”,鼓勵學生對文本多元化地解讀,從而達到深度理解詞句的目的。以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為例,教師以“應接不暇”一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感受榕樹的生機勃勃與鳥兒的自由與快樂,感受自然的和諧之美。教師出示句子: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
步驟一,理解詞義。“暇”是本課的生字,日字旁表示時間單位,意思是“空閑,沒有事的時候”,“應接不暇”指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教師設置問題:看鳥的人們此刻僅僅只是眼睛看不過來嗎?(引導學生感悟:大榕樹上的鳥兒特別多,它們在快樂地叫著,形態多樣,所以我們看不過來,也聽不過來)
步驟二,展開想象。教師播放鳥兒爭鳴的音頻,鏈接榕樹畫面。提問:“這么美麗的景象真讓人心動,現在,你就是小游客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鳥的天堂,睜大眼睛,你看到什么?再豎起耳朵,你聽到什么?”
學生從聽和看兩個方面展開想象,自由表達。教師繼續提問:“這位游客,你看,一只小鳥落在你的肩頭?你感受到什么?”學生在數字媒介的閱讀情境中逐漸走進課文,轉換角色,表達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步驟三,深度感悟。教師點撥:這棵勃勃生機的大榕樹,為鳥兒們提供了棲息之所,成為鳥的天堂。也更是像你所說,因為這里的環境讓鳥兒們自在生活,快樂得仿佛天堂一般。難怪作者發出感嘆——“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此刻,對于眼前的“鳥的天堂”,你還有什么想要說的?
數字化的閱讀激活了教材的背景知識,建立起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聯系,巧妙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成果的分享來獲得新的理解與認識。以數字為介,在理解推斷過程中,學生的多感官體驗得到了更大程度地調動,從而也深入地理解了文章主旨。以數字化技術推動閱讀教學,實現了師生的平等對話,促進學生對詞句有更深入的理解,對文本有了更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
四、鏈接閱讀媒介,培養學生欣賞應用的能力
新課標提出,能借助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習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在信息提取和問題解決方面,紙質閱讀媒介的信息資源主要來自文本,而數字化閱讀除了運用文本內資源之外,還可以利用搜索工具,向外拓展相關的數字文本,讓學生在信息獲取和重組過程中,加深對信息內容的理解并做出判斷或預測。它更強調利用網絡資源、社交媒體形成輔助性的學習環境,如:超鏈接、多媒體、網站檢索等。可以說,數字賦能的課堂有效助力了語文教學,拓寬了學生獲取并利用信息的渠道,促進了資源的共享。以三年級下冊《花鐘》一課為例,教師可以任務為驅動,設計“花鐘代言人”的學習任務。
步驟一,對比閱讀,感知寫法。教師提出問題:開放的花兒太美了,老師把這段話改寫成了一首小詩,請讀讀,再跟課文原句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對比,學生發現,課文的句子把花兒當作人來寫,在表達上顯得更生動有趣,讀起來更有意思,而改動后的句子顯得太單調了(如圖2)。
教師點撥:這么多種花,這么生動的表達,讀一讀,你最喜歡哪一種呢?能讀給我們聽聽嗎?看,作者以“時間+花名+花開的狀態”的組合方式來寫句子,并運用擬人的寫法使句子表達得更生動,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有趣與奇妙。
步驟二,鏈接視頻,欣賞感悟。作者把這些花當成了人,運用豐富的語言,把這鮮花寫得又可愛又迷人。教師出示不同花朵鏈接畫面:這里有七種花,它們開放的時間和形態也各不相同,請你點擊花兒圖片,看看它鏈接的動態視頻,一邊看一邊想,你會怎么描寫它們花開的樣子呢?
步驟三:明確任務,遷移仿寫。做“花鐘代言人”,需要我們動筆寫一寫,自己設計一個花鐘。請看要求: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說“花開了”,回憶視頻中鮮花盛開的景象,選擇你喜歡的花,把它當作人來寫。可參考句式:凌晨五點,向日葵___________;七點左右,牡丹花__________。
步驟四:互動交流,分享提升。教師將學生寫的句子拍圖并投屏,引導學生從“運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運用擬人的方法”兩方面進行評價,讓學生在分享中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分享后,教師借助平臺鏈接并推薦閱讀繪本《百花鐘》,拓寬學生的認知,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之下,語文教師既要轉變教學理念與方向,又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變革。基于素養提升的數字化閱讀,還需要教師在閱讀課程的開發、閱讀策略的指導、閱讀能力的評價等方面也要作更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牟惠康,張倩.數字化教育探索與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
[2]尹國強.網助童年:數字媒介下兒童閱讀的變革與省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