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構建方法以及實施路徑,強調了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與個性化、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整合、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評估與反饋機制的重要性,進一步分析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思政教學的影響,探討了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推廣策略,并展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未來發展。本文旨在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立體化教學模式,以應對現代教育的需求和挑戰。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高效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
一、引言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亟須創新。立體化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政教育接受度,還能促進其全面發展。這種模式強調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專業知識緊密結合,通過實際案例、互動討論和技術應用,使學生在多個維度上獲得知識,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立體化教學還注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滿足,通過定制化的教學內容來應對學生多樣化的背景和興趣。
二、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植根于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現代教育學理論及信息化教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強調教育的階級性和工具性,指導思政教育明確價值導向和理想信念的培養目標,確保教育內容和方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吻合。現代教育學理論則提供了以學生為中心、差異化教學的方法論,強調教育活動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支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技術,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信息化教學理論探索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推動傳統思政教育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和教學管理的高效運作[1]。
三、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立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指通過多元化的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互動性強的教學環境。該模式不僅包含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活動,還整合了模擬情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以實現情境化和體驗式教學。立體化教學的特征首先是互動性。教師通過在線討論、即時反饋和協作學習等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動力;其次是個性化,教師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績,并以之為依據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和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后是實時性,信息化工具的應用方便教師實時更新教學內容,快速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問題,使教學調整更加靈活和及時。
(二)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構建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一是目標導向原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目標展開,確保所有教學活動和內容的正確政治方向和清晰的教育目標;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需求和體驗,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三是技術整合原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優化教學資源和環境,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四是開放互動原則。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開放式討論,創建良好的互動交流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四、高校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與個性化
在實施高校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與個性化是關鍵路徑之一。
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涉及將思政元素融入不同學科教學中,而非將其局限于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例如,文學課教師可以通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體現。科學課程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探討科技進步與社會責任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這種跨學科的內容整合不僅能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也能使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實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則需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進行調整。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點和行為模式,設計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和學習資源。例如,在教授經濟學的同時,針對對公共政策特別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關于社會經濟政策影響的案例研究,使教學內容和過程更加貼合該類學生的興趣,從而更有效地傳達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個性化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教育的深度滲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從而達到立體化教學的目標[2]。
(二)整合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
整合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是實現高校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的重要策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確保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無縫對接。例如,在工程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工程倫理的討論,教授學生如何在工程實踐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誠信、公正、責任感等道德標準的重要性。在歷史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的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展示科技進步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和人民生活,從而讓學生理解科技與社會進步的關系。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深化他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解和認同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其中的熱情。
同時,有效的思政教育還需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如智能教學平臺和在線資源,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和個性化推送。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動態調整教學內容,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
例如,通過在線教學平臺,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當前國際事件相關的案例研究,讓學生在分析這些案例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國家的發展戰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增強課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也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和具體,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和認同感,實現教學內容的深度整合和思政教育目標的高效達成。
(三)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是高校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更要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深度整合和優化。例如,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極大地提升思政元素的教學效果。在商業管理課程中,通過分析具體的企業案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能學到專業知識,還能在實際情境中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應用,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在環境科學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不同的環境保護項目,讓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中感受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此外,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參與度也是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方向。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互動式的電子投票或即時反饋系統,讓學生在探討社會和歷史問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能增加課堂的互動性,還能讓學生在思考和表達中深化對思政內容的理解。通過現代教學技術,如智能黑板、在線協作工具等,教育過程不再是單向傳遞,而是變成了雙向或多向的交流和探討,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也讓其更容易接受和內化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3]。
(四)構建評估與反饋機制
構建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是實現高校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評估機制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視對其價值觀的塑造和意識形態的引導。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如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展示、學生的反思報告以及角色扮演活動的表現等。例如,在設計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項目,讓學生展示他們如何在設計中融入環保理念。這樣的項目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還可以觀察他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這種評估方式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價值觀導向,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指導。
此外,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也至關重要。這包括教師對學生作業、項目和表現的即時反饋,以及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反饋。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并以之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教學的個性化和精準性。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提出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看法和建議,使教學過程更加民主和透明。例如,通過設置在線問卷和討論板,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他們對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從而不斷優化教學設計。這種雙向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不僅能提高教學的適應性和有效性,也能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聲音被重視,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針對性。
五、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發展前景
(一)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對思政教學的影響
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多維的教學手段。例如,人工智能能夠通過算法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偏好,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資源,使思政教育更加精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和思想教育。同時,大數據技術能夠實時收集和處理學生的學習數據,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思想動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通過創建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模擬的社會場景中實踐和體驗,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和吸引力[4]。
(二)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應用策略
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應用策略需從多個維度系統地進行設計與執行,以確保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和持續效能。首先,高校需要建立一個功能豐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平臺,整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創建一個具備高互動性、強沉浸感的教學環境。其次,制定明確的政策和實施指南,加強專業培訓,確保所有教師都能接受信息化教學的相關指導和培訓,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同時,高校應通過與外部專業機構的合作,引入行業最佳實踐和最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和升級教學內容和方法。再次,為了確保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高校還需要定期評估教學效果。通過收集反饋和學習成果數據,對教學活動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進。最后,通過學術研討會、工作坊以及公開課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展示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成效和經驗,增加其影響力,促進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三)對高校思政教育未來發展的展望
未來,高校思政教育將進一步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平臺,推動教育模式向更加個性化、互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內容將更加豐富多樣,教學方式也將更加靈活多變。例如,通過智能分析系統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成績和反饋進行實時分析,教師能夠更精準地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教學活動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未來的思政教育還將強調跨學科的融合,通過結合社會科學、人文知識與科技發展,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國際化也將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國際合作和交流,學生不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政治體制,還能在全球視野中加深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5]。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是教育領域持續探索和創新的成果。該模式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和評估體系的不斷優化,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并讓思政內容有效地融入專業學科之中。在實踐中,應鼓勵教師采用更具互動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思考和體驗,從而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教學模式也將展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廣泛性,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未來,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將繼續依托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專業能力的學生,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趙錚 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匡法.信息化時代高校課堂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才智,2023,(36):41-44.
[2]高瑞梅,呂堂紅,代群.理工類高校高等代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學園,2023,16(08):63-65.
[3]樊國文,游青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建構[J].財富時代,2021,(02):210-211.
[4]李曉宇.高校思政課“課堂、實踐、網絡”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45-47+50.
[5]楊蕾.高校思政課程“四位一體立體化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43):145-14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