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融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興的媒介層出不窮,傳統的融媒體行業也在經受著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洗禮。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確地運用好融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本文結合融媒體的背景,分析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勢,闡述了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融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策略,旨在研究高校思政教育與融媒體技術有效銜接,以豐富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式及內容,達到協同發力的目的。
[關鍵詞]融媒體;紅色文化;思政教育
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高育人質量,是各級黨委和高校肩負的重要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一代中的傳承地位。”[1]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具有很強的思想感召力、價值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對于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愛國主義情感、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融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勢
(一)符合新時代青年獲取信息和成長的需求
新媒體平臺結合視頻、圖像、語音、互動等多元化表現形式,這些具有鮮活性、直觀性和體驗性的載體更符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特點,有利于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例如,基于5G和VR/AR技術打造身臨其境的紅色主題數字館,通過沉浸式體驗更能喚醒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熱情[2]。此外,短視頻平臺也提供了創新性表達紅色文化的空間,紅色IP改編的網絡動漫、微電影等具有強大感染力,這些都契合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化和碎片化學習的特點,使紅色文化真正融入他們的學習生活中。
(二)有利于突破紅色文化資源點線面分布的局限
長期以來,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存在區域不平衡的問題。東部發達地區的名校名院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而多數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的紅色文化建設還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廣泛運用。融媒體技術為這一問題帶來轉機。數字化使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紅色文化資源實現數字化編碼,網絡化通過互聯網將編碼后的資源進行存儲和高效傳輸。這使得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實現遠程訪問和共享。通過建設統一的紅色文化云平臺,各高校可以共建共享高質量的紅色文化數字資源,解決資源點面化分布的問題。此外,融媒體技術還可以實現不同類型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機聚合,構建系統化的紅色文化知識體系。以數字紅色主題博物館和紅色主題數字景區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平臺,可以使文字、圖片、實物、場景等不同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實現數字化整合,從碎片到系統地展現紅色文化,這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網絡平臺支撐[3]。
(三)有助于拓展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應用空間
傳統的紅色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應用范圍和空間較為狹窄。而融媒體技術為紅色文化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網絡虛擬空間,有利于紅色文化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將紅色教育從主渠道延伸到方方面面。例如,可以建立紅色文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運用數字化手段研發紅色文化類電子游戲、動漫、VR體驗項目等,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將紅色元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之中。還可以建設網絡紅色心理輔導平臺,將紅色人物事跡、精神譜系與心理健康知識相結合,運用正向心理學和認知行為療法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此外,也可以運用數字手段打造特色化網絡思政課堂,實現紅色文化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等。
二、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紅色文化與新媒體融合程度不高
當前,許多高校數字化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庫或開設網絡思政課程時,資源或課程內容多還停留在簡單地將文字、圖片、音視頻等靜態資源數字化,缺乏與新媒體高度交互、多元表現的深度融合。一些校園新媒體平臺也很少會推送豐富多樣的紅色內容給學生。而短視頻、網絡游戲、社交軟件等新媒體平臺卻深受當前大學生喜愛[4]。這種傳統紅色文化單兵作戰的現象,與大學生喜好的新興媒體場景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效果,難以發揮應有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二)紅色教育載體單一,應用場景有限
現階段部分高校的紅色教育主要還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傳統載體,形式較為單一。加之部分院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也比較傳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知行合一。這與大學生喜好豐富多變的網絡虛擬場景的現實脫節,也與當前推進高校課程體系優化整合、推動分類育人的總體要求不完全契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紅色文化在高校教學運行中的廣泛和有效應用。
(三)區域差異明顯,資源共享不暢
當前,東部沿海地區高校在紅色文化建設方面總體實力較強,積累了大量優質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而中西部地區很多普通高校在資源儲備和生產方面則相對薄弱。這種區域差異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紅色文化在部分高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同時,目前各高校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平臺建設也比較分散,優質資源難以在區域范圍內實現有效配置和共享。一些地方高校數字化進程比較慢,也難以與東部高校的數字資源平臺對接,獲取優質資源。這種資源共享不暢的現狀,也不利于紅色文化在全國高校范圍的廣泛應用。
(四)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當前,一些高校開展紅色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但部分教師的理論水平與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踐要求還不完全契合,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傳統,未能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教育場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熟悉紅色文化并能夠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展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還比較短缺,這制約了紅色文化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也限制了紅色文化元素在多個場景的應用[5],而且與當前高校深化新時代教育理念和方式改革的總體要求還不完全適應。
三、融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策略
(一)深化紅色文化與新媒體內容融合
為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作品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需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與新媒體之間的內在契合點,實現內容生產層面的深度融合。首先,高校可以組建師生混合的紅色文化數字內容制作團隊。團隊成員既有思想政治教師,也有文化傳播專業教師及學生代表。可以定期舉辦高校學生原創紅色文化產品設計大賽,動員學生自主選擇紅色題材,運用新媒體表現手段,如微視頻、動漫、網絡游戲等形式展現紅色文化。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使他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另一方面,能使紅色文化作品更契合大學生視聽習慣,實現“零距離”溝通。同時,要構建開放的校園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學校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等職能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重點對紅色革命歷史文獻、英雄人物事跡文獻、紅色景觀圖片及圖像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數據庫,建立科學的分類和檢索系統,實現文獻數字資源的規范化管理、動態更新和高效利用。還要鼓勵利用國家和地方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紅色數字資源庫建設,不斷充實豐富其內容。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內容生產和數字資源建設,可以推動紅色文化向融媒體化、特色化、創意化方向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持續原動力。
(二)構建紅色文化融媒體應用生態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應用場景和受眾覆蓋面,需要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紅色文化新媒體使用生態環境。首先,高校要統籌利用現有平臺資源,建設一個集紅色新聞發布、紅色論壇交流、紅色主題博物館瀏覽、紅色網絡課堂學習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平臺,形成一站式信息獲取和交流的“紅色文化云”。此平臺要適配多種終端如電腦網頁、手機App,支持師生通過多種新媒體終端來使用,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信息服務和人機交互功能。其次,這個傳播平臺需要與學校已有的其他虛擬教學場景實現無縫對接和深度融合。例如,與網絡課堂和數字圖書館對接,將紅色主題教育資源深度嵌入網絡課程體系和數字圖書館資源體系中,方便學生選課和自主檢索學習;與學校專業學習網站和創新創業網對接,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專業教學過程和創新創業教育中,推動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汲取紅色營養;與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對接,運用紅色故事開展在線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向心態。此外,還應面向社會開放部分功能模塊,實現校地互動等。構建這樣一個場景豐富、功能完備的紅色文化融媒體應用生態,就可以使紅色文化滲透和延展到高校的教學過程、科研活動、文體活動、心理輔導等多個領域,推動紅色元素廣泛而深入地應用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這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與空間,可以隨時隨地、主動自發地汲取紅色文化的精神營養[6]。
(三)推進紅色文化融媒體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實現紅色文化廣泛深入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保證。一是要加大紅色文化師資培養力度。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高校開設紅色文化師資培訓專項課程的支持。高校也可以自主設置紅色文化傳播方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并對學習紅色文化的研究生給予充分的資助。重點培養一批既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具備文化傳播專業知識,并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的復合型師資。二是建立區域均衡的師資交流機制。在教育部統一規劃下,選取一批東部高水平大學與中西部普通高校結成幫扶對子,建立師資交流基地。實現高水平師資到中西部掛職授課,中西部教師到東部大學進修完善的雙向交流。這不僅能夠推動中西部地區紅色文化師資水平的整體提高,也能促進東部師資對中西部高校紅色教育需求的了解,更好地提高教學針對性。三是延攬社會力量。高校可以通過聘請策展人、文創企業家等社會人才擔任兼職教師;聘請先進代表如老紅軍、老工人充實思政課教學隊伍;與文化傳媒公司合作,引進媒體運營專業人員,全面提升新媒體應用能力。
(四)提升思政教師的融媒體應用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高校紅色教育的主力軍,提升他們的融媒體應用能力,對增強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強培訓。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定期舉辦新媒體技術運用師資培訓,內容包括數字化課程建設、虛擬仿真技術運用、網絡教學組織管理等。采取專家講座結合教師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鼓勵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培訓,全面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二是組建教學創新團隊。高校可以組建若干個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組成的教學創新團隊,專門從事紅色教育數字資源開發、網絡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在項目操作中提升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構建交流學習平臺。打造校際間思政課教師融媒體應用技能交流平臺,開展網絡視頻課程展示、網上教學比賽等活動。組織優秀教師到網絡直播間講授思政課,進行經驗分享。還可以選派教師到數字化程度高的高校進行掛職鍛煉,開闊視野。這些舉措的實施,將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使其成為學生喜愛的“網紅教師”。使紅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增強教學相長的互動性。
結束語
在融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僅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化紅色文化與新媒體的內容生產融合、構建紅色文化融媒體應用生態、推進紅色文化融媒體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融媒體應用能力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將紅色文化的豐富資源和內涵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使之更加生動、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未來的高校思政教育應繼續探索和創新,結合新時代青年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優化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教育方法,以紅色文化育人,以文化自信鑄魂,讓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和時代光彩。
參考文獻
[1]楊龍.習近平關于黨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重要論述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2]霍藝璇.融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3):218-221.
[3]張芷若.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2):5-8.
[4]劉念,曹哲.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運用價值探究[J].中國軍轉民,2023(23):75-76.
[5]殷豆豆.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2):139-141.
[6]李超.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9):88-89.
作者簡介:熱亞提·吐拉甫(1993— ),男,維吾爾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研究。
管金玲(1976— ),女,漢族,新疆哈密人,新疆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研究。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治疆方略專項課題“新疆紅色資源譜系傳承與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023VZJ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