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結構性思維閱讀與理解古詩詞,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學生的理解力、遷移力與語文素養。這就需要聯結,即尋找關聯,為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統編教材中一組古詩的學習,適合于結構性思維的培養。“此詩”與“彼詩”可以聯結,彼此關照,關聯情境、想象與資料,完成由碎片到整體、零散到有序、單篇到單元教學的轉變。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為例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結構性思維;古詩教學
所謂結構性思維,就是從多個側向進行思考,并分布在結構的各個部分,注重厘清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從而更全面、更清晰地思考、表達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適合于通過結構性思維進行教學。這是因為同一課中的好幾首古詩詞彼此之間有內在關聯,既有主題上的“求同”,亦有藝術上的“求異”。通過結構性思維,能夠實現由碎片化學習向整體性學習的過渡。教師要善于從千頭萬緒中進行聯結。聯結是尋找關聯,建立對應關系的過程[1]。夯實這一過程,在觀照中建立聯系,必將實現古詩詞全面理解的長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古文鑒賞素養。下面僅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的學習為例進行探析。
就一組古詩而言,應“從多個不同處窺斑見豹,既發現相同點,又發現不同點”[2]。這樣的比較在建立對應關系的同時,幫助學生發現詩歌與詩歌間的內在關聯。《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究竟有什么關聯點?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其意義何在?厘清上述問題有助于學生建構古詩詞學習體系及方法,進而培養其思維廣度。
(一)橫向比較,由淺到深
統編教材單元中的雙線———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皆可以通過橫向比較凸顯出來。《古詩三首》中的前兩首《出塞》與《涼州詞》可進行橫向比較,這是因為這兩首古詩的創作背景、體裁類別、思想情感、內容結構與方法,皆有相似之處,當然亦有不同之處。教學時,并非一課一課地進行,而是從整體角度出發進行結構化教學。
第一次比較:發現兩首詩的相同點。兩首詩都是邊塞詩,而且都處于盛唐時期。
第二次比較:發現兩首詩的不同點。因為一首詩針對個人,一首詩指向集體,所以意象的選擇不同,前者選擇“明月、邊關”等,后者選擇“葡萄美酒”等。
第三次比較:發現相同處的不同點。這是深層比較:兩首詩都表達英勇善戰及家國情懷,但不同意象所指向的情感不一樣。前者慨嘆將士遠征之苦,希望能啟用良將,盡早結束戰爭;后者通過豪飲,既彰顯戰士的豪邁,同時反襯戰爭的殘酷與漫長,表達對戰爭的厭倦及對戰士的同情。
還可以從個人命運與集體命運、自然景觀等多個不同處進行比較,體會詩詞藝術的萬千景象,獲得豐富的理解。這種比較從整體出發,注重多方面的關照,同時落實到局部及細節中,正是培養結構化思維的應有之義。
(二)縱向比較,獲得啟示
如果說,橫向比較是往“寬處走一走”,那么,縱向比較就是往“深處走一走”。所謂縱向比較就是從時間軸的角度比較詩人的前后作品,在“古”與“今”的關照中,通過有意義的勾連、新的融通與拓展,以此讓學生獲得一種全面而豐富的理解。關照“時間軸”是一種更為深入的方法,猶如“撥開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更深入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更好地觸摸古詩的精氣神。
《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夏日絕句》的教學,可進行縱向比較———選擇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如夢令》進行比較。從作品風格及情感的比較中,學生發現李清照的作品由早期的活潑明快到后期的沉郁憂傷,由細膩婉轉到恢弘雄放,由婉約派到豪放派。當學生關聯到特殊的時代背景、結合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經歷進行深度鑒賞時,其思維波動是立體而豐富的,獲得的啟示是深刻而長久的。
這樣的橫向與縱向比較是結構化的,不僅僅比較作品的表面因子,還比較作品背后的深層因子———思想與情感的豐富性、變化性以及背后的根源,由淺到深、由形式到內容,螺旋上升。由此,聯系到本單元導語頁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首古詩“愛國”的主題明確,學習愛國詩歌閱讀方法的教學聚焦點由此確定,體會詩歌復雜的思想情感,成為學生深入詩詞深處的緣由,這就是聯結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多一些資源融通意識,多一些見微知著與窺斑見豹,在以“比較”為手段的多維聯結中,引領學生發現言語生長的契機,開闊思維,豐富言語與精神生命。
(一)關聯情境
對于思維還處于不斷進階中的小學生而言,應通過關聯情境來拓展思維、加深體驗、豐富理解。畢竟,以絕對空白的狀態去接觸詩詞,其效果可能是費時低效的。設置有意義的情境,能夠化抽象為形象,變苦學為樂學,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結構化趨近。一方面,情境能夠激活學生的表象經驗,靠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順利地進行語言及情感的解碼;另一方面,情境所具有的“暗示、啟迪、浸潤”等力量能夠快速地作用到學生身上,“入境始于親”,為學生的具身感悟提供幫助。
王昌齡的《出塞》首句中“明月”“邊關”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不宜直接灌輸給學生。教師可創設配樂與動態情境:隨著低沉、悲愴的音樂響起,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照著千百年來似乎永遠存在的邊關,仿佛在訴說著什么。請你補充一下。再如,王翰的《涼州詞》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等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可以設計情境體驗表達練習:“馬上要出征,臨行喝個痛快。如果是你,當你一飲而盡美酒后,你會說:。”這樣的情境表達中,“他心”換“我心”,學生的思維有了深度,能夠正確地解讀意象背后的本質,達到結構化理解的效果。
(二)關聯想象
優秀的詩詞主題意蘊十足,應該是一個空間。理解這個空間的豐富性,離不開想象力的調動。通過想象讓讀者去體味、填補,詩詞的思想情感便能顯現出來。想象應該針對意象的聚焦點和感情的坐標點而展開,通過畫面填補的方式輔助學生理解。教師可運用“讀詩句想畫面”的策略,通過有意義的關照填補主題空間。
學習《出塞》與《涼州詞》時,設計如下環節:
1.學生讀前兩句,捕捉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互相說一說,畫面中有什么。2.給畫面中的景物配上顏色,選擇一個詞概括畫面。3.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涼州詞》。
意象與顏色的再現與還原都離不開學生的想象。這種想象并非天馬行空,而是與詩人充分對話、與作品充分對話后的結果。如此,詩句變成了畫面,圖文互輔,學生的主觀感情、詩人的主觀感情之間有了聯結點與結合點,詩詞、畫面因為有意義的關照與想象而融為一體,學生于不經意間豐富了理解,形成了結構性思維。
(三)關聯資料
每一首詩或多或少都是時代的反映、時代的見證。一首詩通向一個人豐富的內心,指向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指向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古詩之所以那么凝練、含蓄,是因為字字珠璣,背后蘊含著個體生命的體驗與整體背景的烙印;古詩之所以那么富有彈性與張力,是因為沿徑探源,就會發現生平經歷、典故、時代背景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更大的思想與情感的乾坤。因此,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必須關聯與之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縮短時空距離,拉近與詩人的心靈距離,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
針對《出塞》的教學,可以關聯古代的兵役制度,如唐朝時規定戍邊戰士六十歲才能退休。針對《涼州詞》的教學,可關聯涼州歷史、西域特產(葡萄酒)、西北流行樂器(琵琶)等,幫助學生理解表面上的歡樂與背后的心酸與無奈。針對《夏日絕句》,可以關聯李清照后期顛沛流離的生活,讓學生了解她的詞風變化的內因。
針對《出塞》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教師可用圖示法(或思維導圖),把“秦漢”時期與詩人所在的“唐朝”連接為一條時間軸,體味悠久感和滄桑感,也體味著“戰士戍邊”的共同性。而這,離不開關聯時代背景等資料。同樣的,可以關聯歷史上陰山與現在陰山方面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邊塞戰爭的緣由———不同民族間資源爭奪的矛盾。進一步關聯當今民族大融合的資料,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幸福。
運用結構性思維閱讀古詩是一個漸進、豐富、開闊的過程,從樂讀走向會讀,最終邁向深讀[3]。這樣的一個進階過程表明,師生的聯結愈多,關照愈有力,學生愈能實現從單一思維向結構性思維的轉變。當我們采用結構性思維研讀古詩詞時,詩詞所特有的意象的豐富性、大寫意的藝術手法,以及文化屬性及浸潤性,便會豁然呈現出來。沉浸在其中的學生就會輕松地整合文學經驗,高質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朱水平.結構性思維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以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1(6).
[2] 馬文霞.依托古詩詞閱讀提升學生審美素養[J].黑龍江教育,2023(11).
[3] 汪豪浩.課外閱讀,向思維深處走一走[J].小學語文教學,2020(11).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