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具有好動、愛玩的天性,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所以,教師應在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對他們進行引導,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幼兒通過在“玩中學”“做中學”,能夠更健康、自由、快樂地成長。基于此,探究如何依托區域游戲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區域游戲;規則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倡導幼兒理解并遵守基本的行為規則。幼兒天性好動、愛玩,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導致教學進程難以推進,所以,教師在進行區域游戲時,應該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1]。
一、創造自主游戲氛圍,制定游戲規則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給幼兒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材料,在幼兒遇到問題時,適當給予幫助。教師要根據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并制定相關規則。
以“開火車”游戲為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教師給幼兒提供椅子,讓他們自行組建“小火車”。在玩耍的過程中,有些幼兒會產生矛盾:兩列“火車”即將相撞,應該誰讓誰呢?這時,教師應該對幼兒進行引導教育,詢問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一些幼兒就會思考,提出解決辦法。小A認為,可以制作路牌,像馬路一樣,有紅綠燈的指引;小B認為,應該加寬馬路,這樣可以讓更多的車通過。對此,教師可以適時地進行規則教育,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規則的重要性。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詢問幼兒:如果還想玩這樣的游戲,那么需要制定什么樣的規則?讓幼兒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將幼兒的想法記錄下來,貼到展示墻上。教師還可以與幼兒一起總結和反思,引導幼兒討論他們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面臨的挑戰以及規則的作用。通過反思,幼兒可以更好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和應用。
既然是自主游戲,教師就要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開展游戲。教師在幼兒開展游戲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創造性地、主動地參與游戲[2],推動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主制定游戲規則樹立規則意識。
二、積極關注幼兒,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規則
教師需要積極關注幼兒的行為,及時發現他們在面對問題時的反應和采取的解決措施。教師在組織區域游戲時,可以將規則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規則、感悟規則。教師要細致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和狀態,這樣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玩飛行棋。飛行棋是益智區中非常受幼兒歡迎的一款游戲。在開始游戲之前,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討論游戲的規則和目標,確保每個幼兒都理解游戲規則。一局飛行棋只能有四個玩家參與,若是有第五個幼兒想要參與游戲,那么勢必有一名幼兒要離開游戲。幼兒在爭論誰玩游戲的同時,會提出解決辦法。比如,小A說:“我們可以采取‘石頭剪刀布’的方式,輸掉的那一個就下一輪玩。”小B說:“我們應該按照‘先來先玩’的規則進行。”這時,教師就要在矛盾升級之前詢問幼兒,了解事情的原委。在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教師不應該直接為幼兒做出抉擇,而應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提問:“大家覺得哪一種方式更好?我們可以進行投票。”讓幼兒自行選出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反思和評估,討論當天的游戲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引導幼兒提出改進建議,并將集體制定的規則寫下來,貼到班級的展示墻上,提醒幼兒遵守規則。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在其他區域游戲中應用這些規則。
在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將規則意識培養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成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引導幼兒遵守規則[3]。
三、適當引導幼兒,助力幼兒規則意識形成
教師要幫助幼兒了解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規則,約束幼兒的行為,引導幼兒樹立規則意識。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幼兒能夠更快地學會遵守規則,明確自身行為是否符合規范,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同時,教師的引導可以幫助幼兒理解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并激發他們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對幼兒的成長和學習非常重要,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或圖標等可視化形式,制定簡單明確的規則,并將其展示在教室中,如規定幼兒玩完玩具后要放回原位,在用餐時要坐在指定的座位上等。當幼兒按時完成任務或遵守規則時,教師可以給予幼兒口頭表揚或物質獎勵,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情境等形式來助力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如在用餐前,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討論為什么在用餐時需要保持安靜,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解釋用餐規則,并通過創設情境來幫助幼兒理解和踐行規則。教師可以模擬嘈雜的用餐環境,讓幼兒感受吵鬧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接著,教師可以模擬安靜的用餐環境,進行前后對比,讓幼兒直接體驗到安靜用餐對他們的積極影響。在幼兒用餐時,教師需要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并及時給予幼兒積極的反饋。當幼兒保持安靜時,教師可以表揚他們的行為,并向其他幼兒解釋這是符合規則的。如果有幼兒違反規則,教師可以溫和地提醒他們,并引導他們遵守規則。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幼兒認識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并逐步樹立了規則意識,促進了思維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通過遵守規則,幼兒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提升認知水平。教師幫助幼兒培養規則意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有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四、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鼓勵幼兒參與規則制定
在制定區域游戲規則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讓幼兒參與規則制定,制定出符合幼兒成長規律的規則。
例如,通過引導幼兒在“搶椅子游戲”中自主制定游戲規則,可以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首先,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與幼兒進行討論,了解他們對游戲的期待。比如,教師可以問:“大家知道怎么玩搶椅子游戲嗎?你們覺得這個游戲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教師通過這樣的開放性問題,讓幼兒思考游戲的基本規則。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游戲規則,比如:“我們應該如何決定誰先開始呢?”或者“如果有人沒有搶到椅子,他該做什么?”通過引導,幼兒會提出各種建議和想法。此時,教師應尊重和傾聽每一個幼兒的發言,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為了增強幼兒的參與感和責任感,教師還可以邀請他們繪制游戲規則的圖示或編寫規則手冊。這不僅能讓幼兒更直觀地理解和記住規則,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制定的規則要有彈性,不能死板,這不僅可以讓幼兒更好地適應規則,也可以活躍幼兒的思維。不同幼兒的能力水平不同,在參與區域游戲時,已有的規則可能無法滿足所有幼兒的需求,這時就需要對規則進行調整。教師與幼兒一起商量細節,對之前的規則進行調整和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思維與幼兒的思維會產生碰撞,這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規則的含義。
明確規則,有助于幼兒樹立遵守規則的意識;將規則彈性化,有助于幼兒更好地適應規則,將規則落到實處;鼓勵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能夠將規則意識的培養融入游戲中,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增強幼兒的主人翁意識[4]。
五、適時評價幼兒,促進游戲規則內化
為了讓規則意識更好地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教師需要對幼兒進行適時的評價,不斷在區域游戲中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提出獎勵和懲罰機制,對幼兒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既要鼓勵遵守規則的幼兒,也要對不遵守規則的幼兒做出一些合理的懲罰。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管理班級幼兒,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形成規則意識。
例如,構建區域游戲之前,教師可以將游戲的規則告訴幼兒,讓幼兒對游戲規則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在進行搭積木游戲時,幼兒用積木做出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如飛機、汽車、房屋、花園等。有部分幼兒會在游戲結束后將積木亂扔,這就違反了游戲規則,教師要對這部分幼兒進行適當批評和懲罰,讓他們將自己玩過的積木放回原位,并將積木區打掃干凈,整理好。在玩飛行棋時,如果幼兒遵守“先來先玩”的游戲規則,教師就可以給他們一些獎勵,如獎勵他們一朵小紅花,讓他們意識到,遵守規則是值得表揚的,促使他們下次繼續遵守游戲規則,增強規則意識。在圖書區,幼兒對于書架上的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于是將原本整齊的書一本一本地從書架上拿下來,一本接一本地閱讀。但是,有些幼兒在讀完一本書之后將其亂扔,這樣就會把原本整齊的書架弄亂,同時也會對正在讀書的其他幼兒造成影響。這時,教師應該出面制止他們的行為,告誡他們這樣做是錯誤的,應該遵守圖書區的規則。教師也應該對他們進行一些小小的懲戒,例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將弄亂的書柜整理好,并對受到影響的幼兒道歉。對于那些遵守規則的幼兒,教師應當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肯定,并獎勵他們一些糖果或小紅花。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監督與評價,因此,教師要對幼兒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讓幼兒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及時地內化游戲規則,改正錯誤的做法,積極學習正確的做法。
通過參與區域游戲,幼兒可以學會遵守游戲規則,并發展自己的自律能力。同時,區域游戲中的規則是幼兒理解社會規則和規范自身行為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游戲并遵守規則,幼兒能夠逐漸理解社會中的規則,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總之,區域游戲可以幫助幼兒培養規則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自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馮妙珊.例談大班自主游戲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3):82-85.
季海燕.在區域游戲中培養大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實踐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3):32.
謝桃莉.區域游戲中培養中班幼兒規則意識的策略探尋[J].當代家庭教育,2022(31):81-84.
卜麗清.玩樂區域游戲" 培養規則意識[J].新課程學習(上),2012(4):73.
作者簡介:季如慧(1990—),女,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東方路幼兒園。